讀古今文學網 > 梵高傳 > 第九章 噢,耶路撒冷!噢,津德爾特! >

第九章 噢,耶路撒冷!噢,津德爾特!

文森特在埃滕即將受到的款待與他牆頭的任何一幅油畫或任何一曲讚美詩描繪的場景都相去甚遠。徒步沒能平息他的羞辱之心,只讓境況更糟。自從文森特4月離開以來,數月間斷斷續續的來信中天馬行空的內容只讓雙親對文森特越來越不理解。接二連三沒有報酬、「沒有前景」的工作一次又一次揭開了家庭的舊傷疤。「我們對他的擔憂與日俱增,」9月多洛斯在給提奧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擔心他會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生活。這真讓人憂心。」他們打算和他理智地談一次。他們認為,如果文森特決心當牧師,那麼他就得學習——同時找一份有報酬的工作。但他們的提議顯然被搪塞了過去,或者壓根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文森特的逃避被他們視為缺乏信心——或者說,膽怯。「他沒有足夠的勇氣著手系統地學習。」安娜這樣斷定。「我無法想像他能當成牧師,」多洛斯也這樣認為,「他沒法靠這個謀生。」

一籌莫展的梵高夫婦開始反省文森特的人生——確切地說,到底哪兒出了差錯,要讓他們承擔這樣的後果。如往常那樣,他們責備他沒有結交上流圈子和他邋邋遢遢的穿著打扮。但最讓他們難以忍受的還是他的態度:他「病態的本性」,他「動不動就陷入憂鬱」。「一本正經沒有錯,」多洛斯在信中說,「但也需要活力和勇氣。」安娜也這樣哀歎,要是他有顆「歡快的心」該有多好,他就不會「胡思亂想」,而是「成為一個更正常、更務實的人」。

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文森特竟然提出要去南美傳教。他的父親把這叫作「愣頭愣腦」和「犯傻」——「這完全是個代價巨大、沒有好結果的差事。」一開始他們懷疑文森特的決心,現在他們擔心他的能力。「荒謬至極,」多洛斯十分痛苦,「你知不知道你的決定讓我們多難過。」

12月21日,文森特回到了埃滕。迎接他的不是溫暖的臂膀和喜悅的淚水,而是「鋪天蓋地的斥責」。

聖誕慶祝還是嚴格按照牧師公館的習俗進行著:同樣的糕點、紅桌布和綠色植物。安娜依然彈著風琴,多洛斯依然去撫恤病弱,但卻完全沒了往日的氛圍。「爸媽為這個兒子操碎了心,」文森特的妹妹利茲寫道,「你只需看看他們滿面的愁容。」利茲責備文森特的不負責任、他謀不到一份差事的無能,尤其是他的宗教狂熱(「虔誠燒壞了他的腦子。」她曾這樣說)。在一片譴責聲中,只有提奧挺身為文森特辯護。他告訴他的手足們文森特是個「天賦異稟」的人——對於這一點,利茲不屑一顧地表示,任何人都比文森特有天賦。但提奧的遲遲歸來和早早啟程本身就是一種懲罰。當梵高一家在森特伯伯普凌桑那格的大房子裡過聖誕節時,可以想像,文森特將要承受何種責難。

像回頭的浪子一樣,文森特渴望家人的寬恕和救贖,卻只得到了奚落和指責。「做什麼都是錯的。」他哀號道。那個聖誕節後,曾有人回憶文森特「看起來似乎大病了一場——渾身上下透露著寂寥」。他抱怨他感到「疲憊」,「開始厭倦一切」。夜深人靜,在福音式的懺悔中,他聲淚俱下。在惡劣的氣候中,他不顧嚴寒在雪地裡不回頭地走著,似乎是在自我懲罰。他向提奧傾吐了心聲,表示自己「很壓抑,因為我幾乎一事無成」。

只有罪惡感才能解釋文森特為什麼會在12月底突然放棄宗教的召喚,安然接受了父母的安排:他不能再「為所欲為」了,他需要「回歸正道」。他答應在附近找份差事。多洛斯允諾,未來他還可以追求宗教事業,但那時他必須「認真對待」,並且作好準備「接受八年的專業訓練」。但多洛斯並不鼓勵他走上這條路。他提醒文森特,不論他從事何種職業,都要「務實,堅持德行」,因為「宗教即是生活」。

事實上,多洛斯已經為文森特安排好了一份工作。也許是因為森特伯伯的出面,文森特才能在埃滕20英里外的多德雷赫特的一家書店謀得一份售書員的工作。接受父親的計劃之後才過了幾天,文森特就搭上了去多德雷赫特的火車。古庇爾的常客皮埃特·布拉特對他進行了面試。回來的路上,多洛斯要求文森特前往普凌桑那格作最後的悔過:對森特伯伯提供的新機會再次表示感激。在去伯伯家的火車上,文森特用當時的天氣來形容自己的心情。「這是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回憶道,「只能看到鑲著金邊的烏雲。」

在多德雷赫特市集廣場的「包樂史和范·布蘭姆書店」,24歲的文森特終於突然變得溫順又懂事,開始一心一意埋頭工作。新年一過,他就開始上工,連「試用期」過了都渾然不知。英國的行李都還沒有寄到,他便已經搬進了廣場對面的寓所。他給斯萊德-瓊斯去了一封長信,告訴他自己不準備回去了。「我希望他們能記住我,」他告訴提奧,「記住我的好。」

捨菲爾廣場,多德雷赫特的市集廣場;文森特曾供職的書店在中間位置

在最繁忙的銷售季,書店的賬目經常讓文森特忙到深夜。「但我喜歡這種感覺,」他寫道,「使命感讓我們的心智合一,讓一切都變得神聖。在責任面前,一切瑣碎都變得微不足道。」接受了新的生活邏輯的文森特向父母講述著「回家讓他多麼快樂」。他還向提奧解釋,「使命感」如何讓他決定放棄牧師的職位,做一名售書員,「因為在人的後半生,僅有精神的支撐還遠遠不夠」。他還對一名同事說他「很高興可以不再成為父母的負擔」。

對於一個能夠讓人重新開始的工作地點來說,文森特也許再找不到比多德雷赫特更合適的地方了。多德雷赫特是荷蘭最古老的城市,它坐落在四條河流的交匯口。1421年的大洪水以來,它就四面環水。幾個世紀以前,這兒開始對往來的商品和物資徵收通行稅,從而斂得巨額的財富。商人們在運河沿岸建起奢華的房子來宴請皇室和醞釀荷蘭的獨立。這片「誘人的土地」——植被茂盛的碼頭、閃閃發光的海岸、神奇的河流吸引著黃金時代的畫家,克伊普、戈因、梅斯、雷斯達爾蜂擁而至。

然而當文森特來到多德特(人人都這樣稱呼多德雷赫特)時,它一洗往日的光輝,變得分外清貧古樸。你只能在琥珀色的回憶中緬懷曾經的輝煌與榮耀。但舊日的黃金塑像,那些褪去瑰麗後的殘跡仍然讓多德特在人們對荷蘭的想像中佔據了一個特殊的地位。所以,當文森特走在蜿蜒曲折的街道上,看到周圍隨處可見的歪斜的樓梯、黑色的欄杆、紅色的屋頂和銀色的水波時——在巴黎和倫敦,這些景致都曾讓思鄉心切的文森特潸然淚下,他一定有一種歸家的感覺:這種感覺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陌生的埃滕感受到。這種感覺只有在另一個地方,在另一個時空的孤島才能找到:津德爾特。

但這些遠遠不夠。徜徉於畫境和想像之中,都不是真正的歸家。對父親唯命是從也不能讓他獲得回頭浪子渴望的那個懷抱。他再次陷入了一貫的陰鬱沉默之中。「他似乎不和任何人打交道,」老闆的兒子德克·布拉特回憶道,「他似乎從來不說話……他在多德雷赫特沒有一個熟人。」他的房東也表示文森特「異常沉默,總想一個人待著」。

布拉特說,閒暇的日子他總會——「一個人」——去徒步,同時用閱讀來打發漫漫長夜。他的房東是個名叫艾肯的谷商。有時,他夜裡3點起來檢查穀倉時仍會看到文森特房裡「鬼魅的影子」:他正在門燈下緩緩曳步。艾肯拒絕負擔供文森特刻苦夜讀的油燈錢,文森特就自己買來了蠟燭——緊張兮兮的艾肯又怕文森特弄出一場火災。白天,叮叮噹噹的聲音從文森特房裡傳出來,房東知道他又在往牆上敲釘子了。「我實在難以忍受他往牆上掛那麼多這樣的玩意。」幾十年後,艾肯對一名採訪者這樣說道,「釘子就這樣把好好的牆紙毀了」。

在同事和室友眼裡,文森特一方面在迴避著別人,另一方面也在被人迴避著。像所有職員一樣,文森特要在桌前從早上8點站到午夜(其間有兩個小時的午飯時間)。但布拉特表示,大部分時間裡,文森特都在「混時間」,或者因為那一個個通宵達旦的夜晚而「昏昏欲睡」。布拉特很快意識到,文森特在這兒只是因為他的父母「不知道拿他怎麼辦好」。就像在巴黎一樣,文森特無法取悅客人們。「太太們或者其他客人需要從他那兒得知畫作的信息,」一位書店同事這樣回憶,「但他壓根就無視他們的興趣,一味口無遮攔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他只能賣信紙和向孩子們賣半個銅板一張的畫片。「他幾乎一無是處,」布拉特說,「因為他對圖書交易一無所知,他也完全不想學。」儘管在古庇爾待了六年,同事們覺得他在「做買賣方面像一張白紙」。

只有一次例外。當城鎮在半夜被洪水淹沒,人們在第一時間衝到岸邊去挽救任何可以挽救的財物時,文森特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他與週遭人們的心手相連。「人聲鼎沸,一片喧囂,」他激動地向提奧報告,「站在底樓的人們都忙著把他們的東西往樓上搬,還有一條小船漂在街道上。」第二天在店裡,他把濕透了的書本和賬本都扛到了樓上。同事們對他的勤奮和體力頗為讚賞。「用雙手勞作一天能讓人忘記一切煩惱。」他的字眼中透露出難得的滿足。

然而對於那些沒有像他的家人那樣見證過他的避世而無法包容他的異常,甚至讀不懂他的宗教狂熱的外人來說,文森特的古怪與內向確實會讓人不安。人們覺得他的表情怪異,令人不快。多年後,他們還能記起他「長相普通、滿是雀斑的臉」,「歪歪的」嘴,「小小的、總是怔怔望著你的眼睛」,以及他那濃密的、「硬生生豎著的」頭髮。「他算不上一個吸引人的小伙子。」德克·布拉特說。文森特堅持戴一頂破舊的禮帽——這樣的帽子現在已經成了可笑的東西,只有昔日初來倫敦闖世界的年輕人才會戴這樣的帽子。「那樣一頂帽子!」布拉特驚呼道,「如果你看到它,你就會有把那帽簷撕扯下來的衝動。」

文森特奇怪的打扮和孤僻的性情招來了人們的嘲笑。室友們譏諷他太一本正經,故意製造噪音打攪他讀書。想尋清靜的文森特只能做夜貓子。他們叫他「怪人」、「奇怪的傢伙」和「神經病」。然而,文森特的噩夢不僅僅來自與他合住的那一群粗暴的年輕人,還來自房東太太。她總那麼嚴厲地訓斥文森特那些怪異的習慣。連艾肯也將文森特的行為總結為:「不太正常。」

只有一個人,他的室友保盧斯·格爾利茨向文森特伸出了友誼之手。格爾利茨是個助教(像文森特曾經在英國時那樣),還在書店做兼職。他在同意與文森特合住前對其人一無所知。所幸的是,正在為取得教師資格證而努力的格爾利茨也和文森特一樣內向,一樣書卷氣十足。「晚上,文森特到家的時候,」格爾利茨回憶,「他通常會發現我在學習……接著,再對我說完一番鼓勵的話後,他也開始了工作。」他們有時一起散步。文森特會和在窮人子弟學校工作的格爾利茨分享斯萊德-瓊斯牧師及那些「倫敦貧民窟的孩子們」的「勁爆故事」。但大多數時候,格爾利茨只是聽著他的室友一個人喋喋不休。格爾利茨這樣形容說話時的文森特:「他飽含激情」,臉色也「變得鮮亮起來」。

文森特越來越多地談到了宗教。

文森特的孤獨和嚮往無可避免地再次被賦予了宗教色彩。來到多德雷赫特之後不久,他似乎發誓要忘掉福音傳道的狂熱,接受父親的建議:一個人即使不擔任神職也可以從事「宗教工作」。但文森特的怪癖和他對超驗的渴望顯然讓他一次次偏離了這條中間路線。終於,在多德雷赫特與他一起生活或共事的人們都能覺察到,那股驅使他在英國踏上一段又一段朝聖之路的宗教狂熱又在他心中熊熊燃燒了起來。格爾利茨寫道:「絕對虔誠是他生活的宗旨。」德克·布拉特回憶道:「他對宗教有著過度的熱情。」在巴黎時,文森特就致力於研讀《聖經》。這一次,他更一門心思撲在了《聖經》上。「《聖經》給我帶來撫慰,是我生活的支柱,」他這樣告訴格爾利茨,「這是我讀過的最美的書。」他重申了在蒙馬特許下的諾言:「我會每日熟讀,直到牢記在心。」

工作時,他會用荷蘭語抄寫《聖經》長長的經文,然後把它們翻譯成法語、德語和英語,整理出了像賬本條目一樣齊整的四大卷。「如果他腦中突然閃過一段美妙的經文,或者一個虔誠的念頭,」格爾利茨回憶道,「他會馬上記錄下來,並且樂此不疲。」文森特癡迷於抄寫的場景總會刺激到書店老闆老布拉特。「天哪!」他抱怨道,「這孩子又站那兒翻譯起來了。」在家裡,文森特會閱讀《聖經》直到深夜,抄寫經典的段落,並把它們背誦下來。多少個這樣的夜裡,他讀著讀著就昏睡過去,格爾利茨「第二天早上發現他的『生命之書』還落在他的枕邊」。據格爾利茨回憶,他的牆上掛滿了一幅幅聖經故事的插圖,多數是基督像,「四面牆都貼了個遍」。在每一幅畫像上,他寫了同樣的題詞:「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復活節時,他將每一幅基督像都框上了棕櫚枝。「我本人並不虔誠,」格爾利茨表示,「但他的虔誠令人動容。」

內心湧動的宗教熱情讓文森特又過起了僧侶式的生活。在蒙馬特,他曾與哈利·格拉德威爾過過一段這樣的日子。據格爾利茨所述,文森特的「日子像聖人、隱士一般清苦」,「吃得像個悔過中的修士」。他只在週日吃肉,並且只吃一點點,他對嘲笑他的室友們解釋道:「物質生活對人來說是次要的;素食對我來說已經足夠,其他的便是多餘。」當房東抱怨他那些不健康的習慣時,他像坎佩斯一般淡然地答道:「我不介意飢腸轆轆,我不介意一夜露宿。」他自己動手縫補衣服,有時還饑一頓飽一頓,這樣就能省下錢來給流浪狗買食物。他只會在一件事上放縱自己:抽煙斗。抽著煙斗他可以一直伏案抄寫《聖經》到天亮。

像在巴黎一樣,文森特每個週末都會懷著虔誠的心訪遍每座教堂。不論是路德派還是歸正派,荷蘭教堂還是法國教堂,天主教堂還是新教教堂,在文森特心中並無二致,他有時一天會聽上三四場布道。當格爾利茨對文森特不分教派表示吃驚時,他答道:「我能在每座教堂中看到上帝……重要的不是教條,而是福音精神,在每座教堂中我都能發現這樣的精神。」當然,文森特最重要的目的是去聆聽布道。在信中,他向提奧描述了天主教神父如何激勵圍在他身旁的窮人和落魄的農民,新教牧師如何用「火與激情」讓他身邊洋洋得意的市民們醍醐灌頂。

無疑,這些見聞重新燃起了文森特做一名牧師的雄心壯志。回到家裡,他一面鑽研迄今為止最啟迪人心的查爾斯·司布真的作品,一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學著起草布道詞。他會心血來潮地讀上一段鼓舞人心的經文來「款待」他的那些狂傲的室友們,任憑他們嘲笑他和衝他做鬼臉。他在晚餐前的冗長禱告考驗了每個人的耐心,包括格爾利茨。當格爾利茨勸他不要在那群室友身上浪費時間時,文森特打斷了他:「讓他們嘲笑吧……總有一天他們會學著去欣賞這些東西。」

那個冬天,只有一個教會,但也是當時最舉足輕重的教會接受了文森特的神職申請。

提奧因為一個女人而痛苦不堪。他愛上了「一個出身不佳的女孩」(文森特這樣描述她)。他也許還讓她懷了孕。為了對女孩和她的家庭負責,提奧把情況告知了父母,並準備向女孩求婚。人們還沒有淡忘文森特給家族帶來的羞辱,如今這場醜聞必定會在埃滕激起一場軒然大波。但安娜與多洛斯這一次卻對小兒子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只是溫和地指責了提奧(「仁慈的主不會一味譴責,他會寬容地諒解」),認為他對女孩的情感只是種「錯覺」,同時要求提奧答應再也不見她。

三個月後,食言的提奧讓多洛斯大動肝火。他稱這段感情「糟糕可憎」——「建立在貪婪與肉慾之上」,不會受到神的祝福,如果提奧堅持這樣做,前程將毀於一旦。「睜開你的眼,」安娜央求,「千萬不要陷進去……上帝會幫你找到一個體面的……一個我們樂意視之為己出的女孩。」被愛與責任折磨的提奧十分絕望。他想離開這個國家,認為他待在這兒會給每個他愛的人帶來傷痛。「我那麼孤單,那麼痛苦,」他在信中告訴他的哥哥,「我真希望可以遠離一切。這件事因我而起,我只能給大家帶來痛苦。」

急需安慰的提奧激發了文森特的傳道熱情,讓他再次決心要拯救提奧。

像去年秋天提奧病倒時那樣,文森特把之前那一股腦兒的癡迷勁全放在了提奧身上,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拯救攻勢。提奧現在就是他的教會裡唯一的教徒,需要他全力以赴。裡士滿的布道化作了一封封長信。他勸說提奧從基督那兒找尋撫慰。文森特說道,只有通過「他」,悔恨的眼淚才能化作「感激的淚水」,「疲憊的心」才能再次迸發「無窮的力量」。埋頭撫慰提奧的文森特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孤獨感和罪惡感融合在了弟弟的孤獨感和罪惡感中。有時,讓人難以分辨到底誰是真正的撫慰者,誰又真正地得到了撫慰。他寫道:「人生中會有那麼一些時刻,你感覺厭倦一切,感到自己做什麼都不對,也許確實如此。」

文森特給弟弟的長信中有詩歌、經文、讚美詩、教義問答,還有講道詞。就像他的布道一樣,在信裡他不斷讚美天父、聖母,還有田園詩般的青春歲月。文森特試圖通過回憶他們的童年時光來安撫提奧。他勸說提奧去讀他們小時候喜歡的詩人,譬如吉奈斯泰特和朗費羅。他企圖用一幅速寫——描繪暮光中教堂院落的雜誌插圖——讓提奧重溫津德爾特牧師公館的時光。如果別的畫作起不了作用,文森特就自己動筆。提奧才來過不久,他就幻想他們重聚的情景。就像他曾經把鮑頓的作品變成《天路歷程》那樣,他天馬行空地想像各種生動而感傷的鏡頭:

我們相聚的時光那麼快就溜走了。我想起站台後面的那條小路,我們在那兒看著夕陽墜入大地。還有映照在溝渠中的夜空,溝渠旁矗立著長滿苔蘚的老樹幹。遠處有一個小風車磨坊。我一定會經常來這兒,想想你。

文森特重新燃起的宗教熱情並不被家人看好。多洛斯和安娜唯恐這預示著文森特又會「想太多」——意味著新一輪沒有前途的流浪又要開始,正常的生活不復存在。他們認為,一個人要經受常年刻苦的訓練才能肩負神職。否則,文森特永遠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牧師,只能庸庸碌碌地在某個邊緣宗派(如衛理公會)坐落於不毛之地的邊緣教區做一些瑣碎的傳教工作。「我真心希望他不要再去國外了,」安娜十分焦躁,「我希望他可以把現在這份工作好好幹下去。」為了文森特的出路問題,多洛斯已經幾天沒合眼了。

決心阻止兒子再走上歪路的多洛斯似乎對文森特在多德雷赫特的古怪行為已經有所警覺。於是,他安排文森特去阿姆斯特丹探望科爾叔叔。如果文森特能在叔叔的店舖裡幫自家人打理生意,那麼他也許會更堅定地走現在這條路,萬一有什麼差錯,也好有人盯著他。況且,另一位伯伯簡,顯赫的海軍上將,海軍船廠司令,也在阿姆斯特丹。

在父親的堅持下,文森特提前給科爾叔叔寫了一封信,含糊地為「最近的挫敗」表示歉意,並小心翼翼地討一份差事。

如果多洛斯期待3月18日的這場會面會讓文森特回心轉意,那麼他最後一定失望至極。伴隨著全新的宗教熱忱,文森特上路了。提奧剛剛被勒令拋棄他愛的女孩,文森特滿懷熱情地撫慰他。整個冬天的密會、懺悔告白的信件和兄弟間的許諾,都將文森特心中的手足情義和宗教熱情推到了狂熱的最高點。文森特沒有默默接受父親的安排,而是固執地表示「要成為一名基督徒,奉獻一生」。一場充滿爭執的會面最終不歡而散。

第二天,出乎大家的意料,文森特急匆匆地想要約見他的姨父,德高望重的牧師約翰內斯·斯特裡克,也許他覺得後者可能更能理解他的選擇。但在另一番勸阻之後,文森特幾乎是懷著輕鬆、決然而又篤定的心情於第二天離開了阿姆斯特丹。這趟行程不僅沒有讓文森特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反正更堅定地把他推進了上帝的懷抱。

而這一次,文森特為自己的壯志雄心賦予了新的內涵。離開阿姆斯特丹僅幾天之後,他鄭重地向提奧宣佈:「我熱切地祈禱,我能繼承父親和祖父的精神。」

文森特已經打定主意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牧師。「如果有一天,我有幸成為一名牧師,並和我們的父親一樣為使命鞠躬盡瘁,」他寫道,「那麼,我將感恩於天父。」

這一路,文森特走得十分艱辛。從肯寧頓的孤單小屋到人潮湧動的都市臨時禮拜堂到布萊頓「重生」的熱望,從對米什萊頓悟式的癡迷到卡萊爾的基督教啟蒙。荷蘭鄉村牧師公館從小灌輸的理念無法在《效仿基督》——文森特的第二本《聖經》——上找到。坎佩斯倡導的「出世」與多洛斯對教區居民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干預恰恰背道而馳。坎佩斯的耶穌又怎會驅逐交不上地租、無法營生的寡婦?父親的教堂又如何能給文森特一席之地,允許他像在裡士滿衛理公會和特納姆格林公理教會裡一樣自由地福音布道?又有哪裡能激起文森特內心彌賽亞式的熱情,將其引上尋找心靈的旅途,即使奔赴南美或者礦區都在所不惜?這段旅程引領文森特一路進入了一個獨特的聖殿。在這個聖殿裡,心靈的呼喚永遠比理智更重要,激情往往比知識更有召喚力;在這個聖殿裡,一位來自異國他鄉的無名行者,懷著難以名狀的熱情,盡情傾訴著心聲——而在他父親的教會裡,幾個世紀以來的廝殺已經讓那兒的人們習慣沉默內斂。

事實上,不論一路上遭遇了多少挫折,文森特的朝聖路一直向前延展。從在海牙燒燬父親的宗教小冊子時起,文森特就肯定宗教會是讓他們父子走向和解的唯一途徑。不論是當他心中燃起最初的宗教熱情的時候,還是在他拋棄米什萊的《愛》,譴責格拉德威爾太過迷戀父權的時候,每當他提筆寫信,信中都流露出傷痛和對父親的仰慕。「我們都要努力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到達巴黎後,他曾這樣告誡提奧。他祈禱,有一天他也許能搭乘父親信仰的「翅膀」,這樣他也能「乘風破浪,超越地獄和死亡」!即使當他用去地球的另一端傳教來恐嚇父母時,他也還是在霍姆庭的小房間裡,向上帝祈禱「願我能成為父親的兄弟手足」。

多德雷赫特則大大拉近了文森特和父親的距離。他和父親此時甚至比他小時候還親近。多洛斯答應文森特,他每個週末都可以回埃滕。搬家後才幾天,文森特就已經計劃好回家的事。「他在家待著十分愉快,十分舒適。」後來安娜這樣告訴大家。幾天後,在去海牙的路上,多洛斯在多德雷赫特稍作停留。多年來的渴望濃縮在了「燦爛」冬天讓人屏息的四個小時裡。文森特與父親散步,喝啤酒,領他參觀自己的房間,參觀謝弗的《安慰者基督》。文森特豐富的藝術知識令多洛斯驚歎不已(「他對博物館簡直瞭如指掌」),同時也勸說他接受科爾叔叔店裡的工作,遠離宗教道路。「他最好不要陷得太深。」在給提奧的信中,他這樣寫道。但文森特只聽到了離開多德雷赫特的多洛斯表達的另一番讚許:「他真是一個好小伙。」

接下來的整個冬天,文森特都沉醉在與家人和解的願景中。父親喜歡鳥,文森特就和他聊鳥,譬如,多洛斯哪天看到了第一隻燕八哥,文森特又在什麼時候看到了第一隻鸛。他們還在一起看到了春天來臨後的第一隻雲雀。文森特有意迎合父親對於植物的喜愛——在牧師公館,種植心葉蛇葡萄向來是多洛斯的任務。文森特用心研讀父親喜歡的詩歌,把它們貼在牆頭德洛羅什的《聖母瑪利亞》旁邊。曾經在津德爾特,他父親的書房裡也有這樣一幅畫。在寫給提奧的安撫信中,他用上了父親溫暖又權威的口吻——「讓我們敞開心扉」,還嚴肅地告誡提奧父親的愛就像「純金」一般珍貴:「不論在天國還是在人間,還有誰比父親更可親呢?」

為了慶祝父子關係重修舊好,文森特送給父親一本艾略特的《教區生活場景》作為生日禮物——並安排提奧送上了另一本牧師故事《亞當·比德》。當德克·布拉特批評梵高牧師一輩子待在像埃滕這樣的小教區,永遠沒有長進時,文森特出離地憤怒。「那是梵高唯一一次生氣,」布拉特回憶,「他的父親絕對適得其所,他是個真正的牧羊人。」也許是在多德雷赫特,文森特開始穿上了多洛斯的一件舊牧師袍子。

文森特去阿姆斯特丹見科爾叔叔的時候,他要成為父親的願望幾乎已是妄想。「追溯我們家族的歷史,」他這樣對提奧寫道,「在我們這個徹頭徹尾的基督教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總有人肩負起福音傳道的責任。」他表示,現在他就是那個「響應召喚的人」,所以「我的人生軌跡會越來越向父親的人生靠近」。儘管來自埃滕的反對意見很明確,文森特還是聲稱父親打心底裡希望他成為一名牧師。「我很清楚,他心底裡希望發生些什麼,好讓我繼承他的事業,」在提奧和叔叔伯伯們面前,文森特顯然很堅定,「我知道父親其實支持我的決定。」與此同時,在給提奧的信中,多洛斯表示:「我們都希望他能繼續現在的工作,這讓我們很擔憂。」

在外人看來,尤其是在父母眼裡,文森特對現實的無視和對抗壓倒性的反對意見的決心,似乎只是一種叛逆——一種肆意妄為的、自我摧毀的任性。好像父母越是堅定地把他推向藝術品買賣這一行當,他就越是執拗地要追隨父親。甚至當一位位高權重的牧師試圖重新激發文森特的傳教熱情時,也遭到了他的拒絕。他堅持:「我想成為父親那樣的牧羊人。」也許除了提奧,沒有人能理解文森特的決心有多麼堅定。「噢!提奧,我的好弟弟,可能上天注定我一定會走這條路呢,」文森特的心被陣陣狂熱灼痛,他寫道,「我希望,也相信,在某種意義上,我的人生會有所改變,我能與主同在。」他幻想著,如果他能「堅持這條道路」,那麼過去的悲劇帶來的「種種壓抑」會從他的肩上卸下,他耳邊的種種責備也會即刻停止。哪怕為了這些,他說:「我和父親都會對主滿懷感激。」

有時候,文森特的倔強和據理力爭會讓人十分難堪。他人眼裡的任性源於他那份揮之不去的堅持:他執著的信仰只靠想像支撐,卻足以顛覆整個敵對的世界。

很快,我們就能看到這場驚心動魄的交戰。4月初,文森特回到了津德爾特。

這趟行程因一封家信而起。家裡來信說,多洛斯要回津德爾特探望一位老農。他曾是這個教區的居民,現在奄奄一息。「他央求我去看看他,」多洛斯寫道,「我們穿過荒野來到他家。這個老傢伙被痛苦折磨得厲害。我希望他能盡快解脫!」一讀完信,文森特就向格爾利茨借了點錢飛奔出了書店。「我很喜歡他,」他上氣不接下氣地向格爾利茨說起這個奄奄一息的農民,「我很想再見他一面,送他一程。」

事實上,津德爾特之旅已經籌劃了多年——每當思鄉之情在心中冉冉升起,他腦中就會一次次上演返鄉的場景。「噢,津德爾特!」他在英格蘭就已呼喚著,「對你的思念總那麼強烈。」他原本計劃聖誕節期間走上去往津德爾特的朝聖路——這是一個完美的時機,卻被家人的阻撓和找工作等事耽擱了。而現在,他離家不遠,而且與父親史無前例的親密都再次喚起了他心中的嚮往。幻想中夾雜著層層回憶和新的期望,他讚美起了自己想像中的津德爾特:

舊時回憶襲上心頭……那時,我們常隨父親一起漫步……黑土地上結著嫩玉米,雲雀嘰嘰喳喳,亮眼的藍天上白雲朵朵,山毛櫸排列在鋪平的道路兩旁。噢,要讚美耶路撒冷,不如讚美津德爾特!

並非是這個僅有幾面之緣、飽受痛楚的老農,驅使文森特不懼黑夜,要回到這個他最初的流放之地,而是他心中對津德爾特和幻想中的家園抱有的願景。「我的心早已飛到了津德爾特,」他向提奧解釋道,「我也渴望回到那裡。」

他先搭火車,然後步行走完了剩下的12英里。「荒野十分美麗,」第二天他告訴提奧,「雖然天很黑,但你還是能分辨出荒野、松林和遠處廣闊的沼澤。」他用希望和浪漫裝點著這幅畫面,期待新的生活在眼前展開:「天暗下來了,但晚星透過雲層閃爍著,不經意間,你的頭頂又多了一些星星。」他不僅要回到童年的那片荒野,還要重訪父親曾走過的路、造訪過的小村莊、撫慰過的農人,以及那個他曾作過布道的教堂。「當我來到津德爾特的教堂時,」他寫道,「一切都是那麼靜悄悄的。我一一走過這些親愛的老地方。」接著他在教堂邊的墓地裡坐了下來,等待日出。

第二天早上,他得知病人已在夜裡去世。

但文森特還可以安慰生者。這樣的場景,他曾在父親那兒目睹過上百次——在這個小鎮,為這些教徒。「他們如此悲傷,心卻如此充實,」他回憶道,「和他們在一起我很高興,我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很快,這個常常沉默不語的新手出現在了蘇珊娜·格拉德威爾的葬禮上,他與他們一起禱告,給他們讀《聖經》——就像父親做的那樣。他走訪了死者的家人,在遺體前默哀。

在死亡面前,文森特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氣。「呵!那場景太美了,」他回憶道,「躺在枕頭上的高貴腦袋是那麼令人難忘:臉上略有痛苦,但卻透露著安詳,甚至是一絲神聖。」後來,他一直評論著:「和我們這些活人比起來,死者似乎更為沉靜、肅穆、有尊嚴。」抱著對往日生活的遐想,文森特看望了小時候曾在牧師公館照顧他的僕人們:一個園丁和一個女傭。「我們曾經的愉快相處再次湧上心頭,」離開那兒後,他這樣記錄道,「他們好像沒有死去而是睡著了,讓人倍感珍貴。」

同一天,文森特還得接著走四英里回到埃滕的牧師公館,完結一年前就已經開始的歸家旅程。耶穌受難日那天,他放縱了自己;復活節後才一周,他回到了津德爾特;24歲生日之後的第九天,他又回家了。文森特將回津德爾特的旅程看作一段新的開始。在向提奧講述當天情形的信中,文森特向他描述了迄今最令他震撼的重生景象。他寫道:「那個清晨在墓地的情形讓我想到了耶穌的重生。」

從津德爾特回來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牧師的念頭在文森特腦中久久揮之不去。當激情之火熊熊燃燒時,所有艱難困苦彷彿都煙消雲散了。然而最棘手的還是父母長久以來都堅持文森特應該像他父親和祖父一樣花個七八年光景在神學研究上。而文森特從未妥協——一方面,他自己沒有這個耐性,另一方面,這樣一來原本經濟緊張的父親就更會捉襟見肘。就在幾周前,他還義正詞嚴地重申了自己的立場。「對神職,我無限嚮往,」他向提奧談論著自己全新的理想,「但我如何才能如願?要是我能經歷冗長、艱難的學習過程並最終成為一名福音傳道者,那該多好。」

現在,仍沉浸在津德爾特之旅的喜悅中的文森特似乎將預期中的艱苦學習視為了某種驕傲與尊嚴。德克·布拉特還記得,多德雷赫特的一位牧師曾勸阻他說:「前期的學習會讓他覺得非常吃力,因為他甚至都沒上過初中。」但據室友格爾利茨的回憶,文森特打定主意要通過父親所經歷的考驗。他幾乎開始「癡迷於這個想法」。

對他的父母來說,文森特在津德爾特的夜行完全是胡鬧。幾周之前,被文森特的堅定感動的多洛斯和安娜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不信任暫時擱置。3月末,格爾利茨來了一趟埃滕,讓他們有機會洞悉了兒子心底的痛楚。安娜問道:「文森特在那兒還好嗎?還適應嗎?」格爾利茨平靜地答道:「夫人,請允許我告訴您實情,文森特並不鍾意他現在的職業。他只有一個熱切的願望:成為一名牧師。」之後不久,多洛斯便向姐夫約翰內斯·斯特裡克詢問文森特需要為大學入學考試作哪些準備——這是入讀阿姆斯特丹神學院的第一步。但復活節過後一周,在文森特長途跋涉,並且獨自在津德爾特墓地待了一晚,頭髮蓬亂,一臉疲憊地現身之後,多洛斯先前所有的想法都煙消雲散了。「提奧,文森特這次出格的行為你怎麼看?」他警惕地寫道,「他應該更小心一些。」

但文森特一旦同意了父母提出的備考計劃,多洛斯和安娜除了支持也別無他法了。當多洛斯要求其他兄弟姐妹們都伸出援助之手時,他們的反應十分一致——雖然對此抱有疑惑,但出於手足之情都紛紛表示支持。對文森特的過去瞭解最少的斯特裡克姨父最為熱心,不止為文森特安排了最好的老師指導他備考(尤其是拉丁文和德語),還自告奮勇監督進展,並親自指導他的神學學習。作為一名學識淵博、備受推崇、影響力巨大的牧師,斯特裡克雖然觀點較為保守,但仍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文森特推入阿姆斯特丹自由派牧師的圈內。

曾在神職授任考試中落第的斯特裡克準備全力幫助文森特實現他的雄心壯志。他快活地表示:「我主總愛給我們的人生來點兒小驚喜。」海軍上將伯伯簡的寬敞宅子能俯瞰阿姆斯特丹港,四周被複雜的軍事建築圍繞。喪偶並且子女不住在家裡的簡不但能給文森特提供食宿(有僕人服侍起居),還給了他進入上層社會的入場券——這著實讓安娜激動興奮。「如果文森特想成為一名教區牧師,」她寫道,「除了要面對生活簡樸的人,他還需要學會和上流階級打交道。」雖然簡拒絕監管這個總愛惹麻煩的侄子,他還是幫文森特找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來貼補他的吃穿用度。「看來這事還是有點希望的。」安娜寫道。科爾叔叔提供了文森特的學費,以及一大沓供其書寫的優質紙張,但僅此而已。

在所有親戚中,只有最瞭解文森特的森特伯伯拒絕再對侄子提供任何幫助。森特「不贊同文森特的做法」,森特的拒信很快到了文森特和他父母的手上。安娜告訴提奧:「伯伯不認為這主意會有什麼好結果,他覺得文森特眼下急需的是一個踏實的著落。」至此,他不再過問此事,對這個沿用了自己的名字,卻軟弱無能的侄子徹底撒手不管。「他不認為再通信談論此事會有什麼幫助,」文森特告訴提奧,「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他完全無能為力。」提奧試著安慰父母——「森特伯伯沒有看到文森特的變化」,但他對於哥哥的同情卻激起了強烈的反應。「伯伯很瞭解文森特是個好孩子,」安娜辯駁道,「他只是不認同這麼干罷了;我指望他在文森特的問題上能夠對他坦率明言。」她又悶悶不樂地坦白道:「但這樣的結果還是讓我們心裡不好受。」

最後,全家只得擺出觀望與期許的姿態,又一次幻想文森特最終能從荒野中走出來。「如果能看到他的夢想成真,」利茲寫道,「那該有多好。」安娜使用的仍是屢試不爽的那個法子:她讓上帝來決定一切。「看到你們一個個都長大成人,肩負起你們的使命,尤其是老大,」在給提奧的信中,她寫道,「我們就欣慰了。」多洛斯像他兒子通常會做的那樣,通過布道來緩解自己的焦慮。這一次,他的主題是:「人生來注定受苦」——「困難和憂慮如何鑄就了我們的心靈,帶來撫慰和希望。」臨別之際,夫婦倆送給文森特的禮物代表著他們一直以來對兒子的終極希望:一套新西裝。

文森特一路向前,絲毫沒有被身邊人們的種種疑惑所困擾。他動手瘋狂地抄寫教義問答書,十分專心致志,將自己的未來拋到了九霄雲外。多年後,他承認,對於這份他即將開始的事業,他其實深表懷疑,極為焦慮。那時,在急於成為一名牧師的強烈慾望的驅使下,他只能一遍一遍地禱告(「主,我懷著無限的熱忱獻身於你」),在畫片邊緣寫滿潦草的自我鼓勵的話,並更頻繁地去聆聽布道。他還跑去博物館最後看了一次《安慰者基督》,並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構思畫作:用文字生動地描繪教堂墓地、草坪小徑和夜空光亮。他用迷醉人心的經文和警句來鼓勵自己不要退縮。「我希望得到我愛的人的認可,」在悲傷的時候,他會向提奧袒露心事,「如果這是神的旨意,那我一定能做到。」

5月2日離開多德雷赫特後,文森特在埃滕逗留了一周,享受最後的家庭溫暖。在去阿姆斯特丹的路上,他在海牙稍作逗留。在父母的堅持下,提奧帶著他哥哥去理了發。(「做件好事吧,」多洛斯指示道,「海牙的理髮師總能理出像樣的頭髮吧。」)之後,文森特便啟程去了阿姆斯特丹,立志要「發憤努力」。

當文森特著手開始新生活時,播種與收穫的景像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還在多德雷赫特時,他給提奧寄出的最後幾封信裡,有一封說到他想成為「世上的播種者」——「就像在地裡播種麥子的農民一樣」。多洛斯一輩子撲在福音傳道上,他的兒子也即將投入這一事業。兒子離開前的那個週日,多洛斯又從他最喜歡的《加拉太書》中挑出了這段文字:「因為人種什麼,就會收什麼。」他說:「上帝就在我們身邊,幫我們解答疑惑,給我們帶來意外和福音。我們耕種,收穫,我們並不是孤軍奮戰;上帝在支持、祝福著我們,為我們的幸福鋪路。」

對辛勤的播種者多洛斯·梵高來說,這就是他能給予兒子的最好的信條。當然,這個信條也與另一段文字遙相呼應。那便是父子倆新近閱讀的、文森特最喜歡的《教區生活場景》:

她試著守護著自己的希望和信念,儘管我們很難相信,眼前撒下的種子未來一定能長成豐收的果實。總有一些種子不是悄然遺落就是飄散在天涯,也總有一些種子你沒有付出汗水卻在不經意間開花結果。我們收穫我們播種的。但上蒼有眼,它懷著悲憫之心,給予我們庇護,賜予我們意外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