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豐子愷自述:我這一生 > 謝謝重慶(1) >

謝謝重慶(1)

勝利前一年,民國三十三年的中秋,我住在重慶沙坪壩的「抗建式」小屋內。當夜月明如晝,我家十人團聚。我慶喜之餘,飲酒大醉,沒有賞月就酣睡了。次晨醒來,在枕上填一曲打油詞。其詞曰:

七載飄零久。喜中秋巴山客裡,全家聚首。去日孩童皆長大,添得嬌兒一口。都會得奉觴進酒。今夜月明人盡望,但團圞骨肉幾家有?天於我,相當厚。故園焦土蹂躪後。幸聯軍痛飲黃龍,快到時候。來日盟機千萬架,掃蕩中原暴寇。便還我河山依舊。漫卷詩書歸去也,問群兒戀此山城否?言未畢,齊搖手。(賀新涼)

我向不填詞,這首打油詞,全是偶然遊戲;況且後半誇口狂言,火氣十足,也不過是「抗戰八股」之一種而已,本來不值得提及。豈知第二年的中秋,我國果然勝利。我這誇口狂言竟成了預言。我高興得很,三十四年八月十日後數天內,用宣紙寫這首詞,寫了不少張,分送親友,為勝利助喜。自己留下一張,貼在室內壁上,天天觀賞。

起初看看壁上的詞,讀讀後面一段,覺得心情痛快。後來越讀越不快了。過了幾個月,我把這張字條撕去,不要再看了!為什麼緣故呢?因為最後幾句,與事實漸漸發生衝突,使我讀了覺得難以為情。

最後幾句是「漫卷詩書歸去也,問群兒戀此山城否?言未畢,齊搖手。」豈知勝利後數月內,那些「劫收」的醜惡,物價的飛漲,交通的困難,以及內戰的消息,把勝利的歡喜消除殆盡。我不卷詩書,無法歸去;而群兒都說:「還是重慶好。」在這情況之下,我重讀那幾句詞句,覺得無以為顏。我只得苦笑著說,我填錯了詞,應該說:「言未畢,齊點首。」

做人倘全為實利打算,我是最應該不復員而長作重慶人的。因為一者,我的故鄉石門灣,二十六年冬天就被敵人的炮火改成一片焦土。我的緣緣堂以及其他幾間老屋和市房,全部不存,我已無家可歸。而在重慶的沙坪壩,倒有自建的幾間「抗建式」小屋,可蔽風雨。二者,我因為身體不好,沒有擔任公教職員,多年來閒居在重慶沙坪壩的小屋裡賣畫為生,沒有職業的牽累,全無急急復員的必要。我在重慶,在上海,一樣地是一個閒人。何必鑽進忙人裡去趕熱鬧呢?三者,我的子女當時已有三個人成長,都在重慶當公教人員。他們沒有家室,又不要擔負父母的生活,所得報酬,盡可買書買物,從容自給。況且四川當局曾有佈告,歡迎下江教師留渝,報酬特別優厚。為他們計,也何必辛苦地回到「人浮於事」的下江去另找飯碗呢?——從上述這三點打算,我家是最不應該復員而最應該長作重慶人的。

不知道一種什麼力,終於使我厭棄重慶,而心向杭州。不知道一種什麼心理,使我決然地捨棄了沙坪壩的衽席之安,而走上東歸的崎嶇之路。明知道今後衣食住行,要受一切的困苦;明知道此次復員,等於再逃一次難;然而大家情願受苦,情願逃難,拚命要回杭州。這是什麼緣故?自己也不知道。想來想去,大約是「做人不能全為實利打算」的緣故吧。全為實利打算,換言之,就是只要便宜。充其極端,做人全無感情,全無意氣,全無趣味,而人就變成枯燥、死板、冷酷、無情的一種動物。這就不是「生活」,而僅是一種「生存」了。古人有警句云:「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清項憶雲語)這句話看似翻案好奇,卻含有人生的至理。無益之事,就是不為利害打算的事,就是由感情、意氣、趣味的要求而做的事。我的去重慶而返杭州,正是感情、意氣、趣味的要求,正是所謂「無益之事」。我幸有這一類的事,才能排遣我這「有涯之生」。

「漫卷詩書歸去也,問群兒戀此山城否?言未畢,齊搖手。」其實並非厭惡這山城,只是感情、意氣、趣味所發生的豪語而已。凡人都愛故鄉。外國語有nostalgia一語,譯曰「懷鄉病」。中國古代詩文中,此病尤為流行。「去國懷鄉」,自古歎為不幸。今後世界交通便捷,人的生活流動,「鄉」的一個觀念勢必逐漸淡薄,而終至於消滅;到處為家,根本無所謂「故鄉」。然而我們的血管裡,還保留著不少「懷鄉病」的細菌。故客居他鄉,往往要發牢騷,無病呻吟。尤其是像我這樣,被敵人的炮火所逼,放逐到重慶來的人,發點牢騷,正是有病呻吟。豈料呻吟之後,病居然好了,十年不得歸去的故鄉,居然有一天可以讓我歸去了!因此上,不管故園已成焦土,不管交通如何困難,不管下江生活如何昂貴,我一定要辭別重慶,遄返江南。

重慶的臨去秋波,非常可愛!那正是清和的四月,我賣脫了沙坪壩的小屋,遷居到城裡凱旋路來等候歸舟。凱旋路這名詞已夠好了,何況這房子站在山坡上,開窗俯瞰嘉陵江,對岸遙望海棠溪。水光山色,悅目賞心。晴朗的重慶,不復有警報的哭聲,但聞「炒米糖開水」、「鹽茶雞蛋」的節奏的叫唱。這真是一個可留戀的地方。可惜如馬一浮先生贈詩所說:「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我苦憶六橋,不得不離開這清和四月的巴山而回到杭州去。臨別滿懷感謝之情!數年來全靠這山城的庇護,使我免於披髮左衽。謝謝重慶!

————————————————————

(1) 原載《新重慶》1947年1月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