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豐子愷自述:我這一生 > 私塾生活(1) >

私塾生活(1)

我的學童時代,就是六十年前的時代。那時候,我國還沒有學校,兒童上學,進的是私塾。怎麼叫作私塾呢?就是一個先生在自己家裡開辦一個學堂,讓親戚、朋友、鄰居家的小孩子來上學。有的只有七八個學生,有的十幾個,至多也不過二三十個,不能再多了。因為家裡屋子有限,先生只有一人。這位先生大都是想考官還沒有考取的人,或者一輩子考不取的老人。那時候要做官,必須去考。小考一年一次,大考三年一次。考不取的,就在家裡開私塾,教學生。學生每逢過年,送幾塊銀洋給先生,作為學費,稱為「修敬」。每逢端午、中秋,也必須送些禮物給先生,例如魚、肉、粽子、月餅之類。私塾沒有星期天,也沒有暑假;只有年假,放一個多月。倘先生有事,隨時可以放假。

私塾裡不講時間,因為那時絕大多數人家沒有自鳴鐘。學生早上入學,中午「放飯學」,下午再入學,傍晚「放夜學」,這些時間都沒有一定,全看先生的生活情況。先生起得遲的,學生早上不妨遲到。先生有了事情,晚上就早點「放夜學」。學生早上入學,先生大都尚未起身,學生挾了書包走進學堂,先雙手捧了書包向堂前的孔夫子牌位拜三拜,然後坐在規定的座位裡。倘先生已經起來了,坐在學堂裡,那麼學生拜過孔夫子之後,須得再向先生拜一拜,然後歸座。座位並不是課桌,就是先生家裡的普通桌子,或者是自己家裡搬來的桌子。座位並不排成一列,零零星星地安排,就同普通人家的房間佈置一樣。課堂裡沒有黑板,實際上也用不到黑板。因為先生教書是一個一個教的。先生叫聲「張三」,張三便拿了書走到先生的書桌旁邊,站著聽先生教。教畢,先生再叫「李四」,李四便也拿了書走過去受教……每天每人教多少時光,教多少書,沒有一定,全看先生高興。他高興時,多教點;不高興時,少教點。這些先生家裡大都是窮的,有的全靠學生年終送的「修敬」過日子。因此做教書先生,人們稱為「坐冷板凳」;意思是說這種職業是很清苦的。因此先生家裡柴米成問題的時候,先生就不高興,教書也很懶。

還有,私塾先生大都是吸鴉片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叫作鴉片?待我告訴你們。鴉片是一種煙,是躺在床上吸的。吸得久了,天天非吸幾次不可,不吸就要打呵欠,流鼻涕,頭暈眼花,同生病一樣,這叫作「鴉片上癮」。上了癮的人很苦:又費錢,又費時間,又傷身體。那麼你要問:他們為什麼要吸呢?只因那時外國帝國主義欺侮我們中國人,販進這種毒品來教大家吃,好讓中國一天一天弱起來。那時中國政府怕外國人,不愛人民,就讓大家去吸,便害了許多人,而讀書人受害的最多。因為吸了鴉片,精神一時很好,讀得進書,但不吸就讀不進,因此不少讀書人都上了當。

私塾沒有課程表。但大都有個規定:早上「習字」,上午「背舊書」,下午「上新書」,放夜學之前「對課」。

私塾裡讀的書只有一種,是語文。像現在學校裡的算術、圖畫、音樂、體操……那時一概沒有。語文之外,只有兩種小課,即「習字」和「對課」。而這兩種小課都是和語文有關的,只算是語文中的一部分。而所謂「語文」,也並不是現在那種教科書,卻是一種古代的文言文章,那書名叫作《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種書都很難讀,就是現在的青年人、壯年人,也不容易懂得,何況小朋友。但先生不管小朋友懂不懂,硬要他們讀,而且必須讀熟,能背。小朋友讀的時候很苦,不懂得意思,照先生教的念,好比教不懂外國語的人說外國語。然而那時的小朋友苦得很,非硬記、硬讀、硬背不可,因為背不出先生要用「戒尺」打手心,或者打後腦。戒尺就是一尺長的一條方木棍。

上午,先生起來了,捧了水煙管走進學堂裡,學生便一齊大聲唸書,比小菜場裡還要嘈雜。因為就要「背舊書」了,大家便臨時「抱佛腳」。先生坐下來,叫聲「張三」,張三就拿了書走到先生書桌面前,把書放在桌上了,背轉身子,一搖一擺地背誦昨天、前天和大前天讀過的書。倘背錯了,或者背不下去了,先生就用戒尺在他後腦上打一下,然後把書丟在地上。這個張三隻得摸摸後腦,拾了書,回到座位裡去再讀,明天再背。於是先生再叫「李四」……一個一個地來背舊書。背舊書時,多數人挨打,但是也有背不出而不挨打的,那是先生自己的兒子或者親戚。背好舊書,一個上午差不多了,就放飯學,學生回家吃飯。

下午,先生倘是吸鴉片的,要三點多鐘才進學堂來。「上新書」也是一個一個上的。上的辦法:先生教你讀兩遍或三遍,即先生讀一句,你順一句。教過之後,要你自己當場讀一遍給先生聽。但那些書是很難讀的,難字很多,先生完全不講解意義,只是教你跟了他「唱」。所以唱過二三遍之後,自己不一定讀得出。越是讀不出,後腦上挨打越多;後腦上打得越多,越是讀不出。先生書桌前的地上,眼淚是經常不幹的!因此有的學生,上一天晚上請父親或哥哥等先把明天的生書教會,免得挨打。

新書上完後,將近放學,先生把早上交來的習字簿用紅筆加批,發給學生。批有兩種:寫得好的,圈一圈;寫得不好的,直一直;寫錯的,打個叉。直的叫作「吃爛木頭」,叉的叫作「吃洋鋼叉」。有的學生,家長發給零用錢,以習字簿為標準:一圈一個銅錢;一個爛木頭抵消一個銅錢;一個洋鋼叉抵消兩個銅錢。

發完習字簿,最後一件事是「對課」。先生昨天在你的「課簿」上寫兩個或三個字,你拿回家去,對他兩個或三個字,第二天早上交在先生桌上。此時先生逐一翻開來看,對得好的,圈一圈;對得不好的,他替你改一改。然後再出一個新課,讓你拿回去對好了,明天來交卷。怎麼叫對課呢?譬如先生出「紅花」兩字,你對「綠葉」;先生出「春風」,你對「秋雨」;先生出「明月夜」,你對「艷陽天」……對課要講詞性,要講平仄。(怎麼叫作詞性和平仄,說來話多,我暫時不講了。)這算是私塾裡最有興味的一課。然而對得太壞,也不免挨打手心。對過課之後,先生喊一聲:「去!」學生就打好書包,向孔夫子牌位拜三拜,再向先生拜一拜,一縷煙似的跑出學堂去了。這時候個個學生很開心,一路上手挽著手,跳跳蹦蹦,亂叫亂嚷,歡天喜地地回家去,猶如牢獄裡釋放的犯人一般。

今天講得太多了。下次有機會再和小朋友談舊話吧。

————————————————————

(1) 原載《兒童時代》1962年9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