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那些說不出的慌張 > 玲瓏周立波 >

玲瓏周立波

7月4號傍晚5點多,京劇演員關棟天從梅隴鎮伊士丹走向美琪大戲院。路上,有黃牛(票販子)在他身側低語:「周立波(的)大哥,周立波(的)大哥。」

儘管父親在武漢病重,關棟天在7月檔期裡仍然每場必到。7點半演出鈴一響,他精神抖擻地走向大燈照耀的舞台,以一派高亮嗓音「淪為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的報幕員」。

上海灘出了一個周立波。據說,有些辦公室天天在放他的碟片,有些領導幹部也在悄悄模仿他。「哪意思啊儂」「奈伊做特」,成為切口或暗語。

上海文廣演藝中心總裁吳孝明告訴我,《笑侃三十年》連演31場,場場爆滿;《笑侃大上海》45場票,5月20號一天售磬;6月預售12場票,一天售磬,這是舞台藝術邊緣化之後,很久沒出現的景觀了。

「而且今年是金融危機,大家肯掏380、280、180、100塊來看周立波。」吳孝明站在後台,底下是烏泱泱1300位觀眾。當天的黃牛票,380元炒到800元。

此前貴賓室裡,上演幕後戲。

5點20分,司機送周立波及助理到奉賢路。助理有個港派小弟的名字:家豪(音)。家豪從後備箱拎出一套包好的演出服,白襯衫、褲縫筆挺、名牌墨鏡的周立波從後座下來,一同進了貴賓室邊門。此時他的頭勢(頭路),已然煞清,好幾兩摩絲噴在上面,定了型。

如果不是親眼目睹一個平常演出前的2小時又10分,很難體會什麼叫成名,或走紅。周立波認真地接受了我的第二次採訪,只聽得照相機卡嚓在響。待一回頭,一架攝像機不知何時已經架好,接著,另一台進來了,編導是從北京飛來的,包裡揣著一百多頁打印好的已有報道。

一家三口進來了,是熟人。「大師大師。」熟人熱情握手,接著引薦中學生模樣的兒子,後者見到偶像,唯有羞澀。一家人來看《笑侃大上海》,先來後台瞻仰「下蛋的雞」。

又一家三口進來了,有人引薦說,這是某市招商局局長,特為趕來。「某市這幾年發展不錯!」接過名片,周立波道。

關棟天安靜地對付完面前一盒快餐,靠在沙發上閉目養神。輪到周立波吃盒飯,熱鬧來了——這二位在鏡頭前吃盒飯,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一連三天全是鹹肉,一點創意沒有。」周立波嗔道。忽而夾起一塊,挑得高高的:「這塊鹹肉我很熟的!我本來對鹹肉很尊重的!」忽而又怨幾隻細蝦「斷七」(人死後做頭七,這裡意指蝦死了很久)。一旁攝像機,趕緊捕捉生動活潑。不過,周立波關照:「我抽煙時不要拍。」包括應酬,他每天兩到三包煙,穿插雪茄。

接著化妝。一隻小包,七八樣家什,周立波不用化妝師,在臉上打層粉底,再用大刷子於兩頰、眼瞼、額頭掃出幾片紅,兩三分鐘,完事。

接著換裝。襯衣、西裝、背帶西褲、閃著金光的背帶扣,再戴上支架藏在後頸的話筒……這一套量身定制的名牌,大約5萬元——「要用就用最好的」,上海人向來如此。當年在上海灘碰到關節、待不下去、隻身往武漢時,周立波帶上火車的,是幾大箱衣服——上海人愛穿,向來如此。

其間,見縫插針接受一家電視台由「上海這座城市」起頭的採訪,周立波侃侃而談「海納百川……」然而,當他草稿也不打地講到城隍廟、陽春麵、蟮糊面、王家沙的點心,講到小時候挖黃沙、打彈子、跳格子、放鷂子,一幹上海人都笑了——面前這位,多麼標準的「一隻上海男人」(周氏節目用語)呵。

其間,見縫插針噴了十分鐘的藥。家豪抱來一台小電器,咕嚕咕嚕冒汽,嗓子有點發炎的周立波嘴巴被套上,有片刻的安靜……不,他又趁換口氣的當兒宣佈:「周立波在『吸毒』。」

沙發上,結交20多年、「亦父亦兄」的關棟天紋絲不動,閉目,養神。剛才,當鹹肉成為道具時,「周立波的大哥」笑著說了一句:「因為太熟,不敢下筷子了。」(2010年3月前後,關、週二人「分手」;2010年7月,因經濟糾紛棟天向法院起訴周立波,結果未見報道。)

石庫門佈景。《笑侃大上海》第N場。燈光在舞台打出斑駁的綠影。背景音樂輕柔。

舞台上只有一個架子、一隻夾子、六七張打印著2號字的A3紙攤開,一支筆、一塊白色小手巾。周立波用筆勾掉已講的段子,用手巾擦汗。

關棟天向觀眾交代:「這只赤佬人來瘋,大家掌聲越熱烈,他的表演越精彩。」與此呼應的是,周立波在台上做現場調查:「已經看過(盜版)碟片的請舉手。」烏泱泱一片。采著潮流的節拍,他們又來到現場。好在,如周立波搞笑所言,這是一場「台上與台下共同完成的鮮加加(滬語「鮮格格」變音,意近快樂到輕浮)運動」。

上海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沈灝坐在鍵盤後面,負責在周立波甩包袱時添加合適的音效。譬如,當周立波向觀眾申請「喝口水」後,配上抽水馬桶的沖水聲。精心設計,點到為止,起到提示、烘托笑點的作用。

沈灝跟著周立波的言語動作,也笑——他每晚都要聽一遍的。

「您一起演了這麼多場,還笑得出嗎?」我問關棟天。

「笑得出。這傢伙常有即興發揮。」關棟天說。

這一場的演出沒有模仿領導人的段子——在台下,周立波不經意就冒出某些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大人物的聲音。事實上,他學上海本地人「妹妹,給這邊上碗咖啡」,學周柏春老師的豆沙喉,學小瀋陽「這是為什麼呢」,學蘇州人相罵「殺煞倷只千刀」,都活靈活現極了——十年大可堂的基本功,不是白練。

這一場,調侃對像增加了上海倒掉的房子(指上海市閔行區一在建樓盤工地發生樓體倒覆事故):「房產商也不要太過悲傷,你們的房子還能賣,當平房賣;如果業主已經入住了,也沒有什麼,不過睡下去的時候在床上,醒過來的時候在牆上。」

增加了對麥克爾·傑克遜的另類懷念:「他是黑人的時候我就很喜歡他,後來變成白人我也喜歡他,現在變成死人了,我還是喜歡他。他那只鼻子裡,多少違章建築啊。」

挖苦了深圳市長許宗衡:「許市長在位時最喜歡講,我是人民的兒子。可憐人民養大一個,捉進去一個。以後要敢於講:我是人民的老子。因為老子不問兒子要錢的。」計數器顯示,強笑聲一次。

據周立波說,現場計數器告訴他:一場120分鐘,笑聲680到700次,平均每15秒觀眾笑一次。「我要稍加控制,為觀眾健康考慮。」早些時候,也有觀眾笑得很噁心、笑到吐出來的。

與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一樣,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與時事新聞的關聯度非常強。區別在於:前者是三個人聊家常式地講,後者是一個人搞笑編排,戲味更濃,可能達到的濃度更高,表演者也更恣意(周立波語)。

當然,周立波以上海男人的「頭勢清爽」(思路清晰)、「有輕頭」(有分寸)有言在先:「先拿肩胛(責任)寫清爽,以上所有觀點,僅代表周立波扮演的周立波的觀點,與周立波本人無關;今晚大家笑過算過,米索拉索。」他狡黠的小舌頭,舔了舔左嘴角。

周立波的父親是位技巧教練,能夠勝任疊羅漢最下面的「底座」。母親,在他的節目中常以左右手拖鞋各一、上中下三路出擊「請他吃生活」(揍他)的形象出現,現實生活中每天必跟兒子通個電話,「聽聽聲音也好」。姐姐,「相當於半個媽」,「跟我媽一樣,是天底下最善良的女人」。1967年出生的周立波自述家境尚好,如當時上海人家多用馬桶,而他出生時家裡就有抽水馬桶了。

「家裡人很早就知道我是個天才。」一個調皮搗蛋孩子干的一些壞事,如今回想起來簡直是精品,尤其配上經過十年專業訓練的動作與表情。好比如何喂隔壁好婆(阿婆)的雞吞下29根橡皮筋,看著它翻白眼、撲騰,直到不動了;好比如何腰插三條年糕離家出走,沿著鐵軌走,「去北京見毛主席」。那些記憶,每個人多少都有,但聽周立波講,神形兼備,格外生動。講著講著,他偶爾也會豁邊,分不清到底是滑稽戲,還是人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電台有檔晚間6點的曲藝節目《說說唱唱》,伴著許多家庭一道度過晚飯時間。姚慕雙、周柏春、王雙慶、翁雙傑、吳雙藝、童雙春、筱生咪、孫敏……上海滑稽界這些前輩,在那個破碎了又拼攏來的年代裡,讓老百姓大規模練習一個動作,笑。日子過得太苦或太甜,笑都是不容易的。

14歲那年,周立波跟姐姐被父親領著,一同去襄陽南路大可堂報考上海滑稽劇團。那一年,共有2800多位考生,其中有15歲的王志文。姐姐第一輪就被篩了,周立波進到第三輪。面試,考官之一是嚴順開,考題大約是描述一下你們家新添的大彩電。

「黑白分明。」周立波說,當年詞彙實在有限。

「彩色電視機怎麼是黑白分明呢?」考官問。

「哦,那天剛好在放黑白片。」14歲周立波的反應。

嚴順開當場拍板,「回家等通知吧,不用再考了。」考試一共進行六輪,最後取了16人。王志文沒被錄取,走上一條更適合他的路。

17、18歲,周立波在太倉路姚家住了兩年。並非坊間傳說的姚慕雙老師厚愛傳藝——周立波說,姚老師當時的形象是長久地嵌在陽台太師椅上,一動不動,頂多招呼一句「來啦,小波」。

周立波深得姚家阿婆歡心——他從小就討人歡喜,只要他想——並與姚慕雙的四公子軋道玩耍。有家世的上海人家是什麼樣子的;保姆是如何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上海小開的一些基本要求是怎樣的,都在他心裡。比方褲縫要有一根筋,皮鞋要亮,手指甲縫不能有髒東西……還有,四公子教會他如何花錢。

一個人的前史很難講全講真切,只能憑他自己說或聽別人說。周立波自己講在大可堂的淘氣時,人們總是爆出大笑,譬如他說「那時寫檢查就像開支票。畢業那天老師把檢查書統統還我,噢喲,有《家》《春》《秋》那麼厚」。姐姐文文氣氣地說:「我們總是三個人被叫到學校去……我爸爸後來跟老師講,你們開除他算了,我們也教育不好了。」

周立波因為打傷女友父親的眼睛被帶上法庭,是他人生遭遇的第一次「滑到谷底」。23歲的年輕人已小有名氣,滑稽界稱「上海活寶」,警車旁邊許多戲迷就是證明:「讓我們再看看周立波。」

出獄那天,他回到家裡,滿是人。他第一個要找的是母親,找到小房間,母親坐著。見到他,「哇」一聲大哭,「她一口氣總算舒了。」他的戀愛、結婚以至於後來種種波折,母親都報以或只能報以清淚兩行。

然而,就像他能從四公子身上學會花錢,周立波也能從學者身上汲取知識,從正派人身上學習做人。今天他轉述由錢文忠教給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北人南人造酒的差別」,「溫州瑞安和福鼎因何出美女」,「溫州宗族械鬥」,一套一套,栩栩如生。

80年代,周立波結交了京劇世家弟子關棟天。「一個馴獸師該做的,他都做了。」做生意時,周立波曾在某夜總會一年擲下兩百萬元。終於有一天,他答應關大哥,從此不去了。「他對我,又像父親又像兄長,可能是上海灘對我最重要的人。」

某一年生意糾葛,周立波避走武漢。走前他想,從此我就不是有錢人了,於是對關棟天說:「你陪我再到萬寶大酒店吃頓鮑魚魚翅好卡哇?」關棟天陪他吃完,送他上火車。

「生意場上不缺他這麼個人,舞台上缺他這樣的人。」關棟天愛才,他一次次勸周立波重返舞台,「可是他不接茬兒。」今天他看著周立波站在舞台上,發出比美琪大戲院射燈更璀璨的強光,看著觀眾如癡如狂,笑意漾在臉上。更何況,直到今天,周立波還會像個孩子一樣突然跑到他身邊,向他耳語。

在周立波躥出苗頭、將紅未紅之時,是他以自己的人脈關係為周立波鋪路,以個人名譽為他擔保——從2006年第一場復出開始,關棟天陪他一路走來;同時幫襯著他的,是那些聽上海滑稽戲長大的、如今頭髮多半白了的觀眾。

那一場,周立波幾度失控淚湧。一次是唱起《再回首》;還有一次,是十多年未見的朋友上來獻花,他一瞧,半頭白髮。

那一場,嚴順開上得台來也哭了。他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給金子,也不換。」

周立波第一次出現在主流意識形態的正規場所,是2008年一次內部團拜會。那一場,他演了2小時55分鐘,周立波望向站在舞台一側的關棟天,大哥沒有示意他停。

那一場,他表演了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三位領導人態度的段子,對領導人性格的把握非常準確,台下的領導們也笑了。他也講了股市的段子,比較到位。

此後,有過兩次包場,但周立波感覺並不好。那些自願買票來看他的觀眾,身體衝前坐,還沒等他開口就笑了;拿了包場票進來的,抱著胳膊靠著椅背,冷眼看他耍寶:「不好笑嘛。」買票來的和拿票來的,分明是兩類人——周立波從此有數,自己的觀眾在哪裡。

上海人說:想要火,先起個蓬頭(造勢)。媒體漸漸知曉,前赴後繼。官員學者也魚貫登場。顯然,上海籍,或在上海很多年的專家學者都為周立波的出現精神一振。余秋雨、錢文忠、李天綱的評說已被反覆引用,包括那句比較嚇人的「百年一遇」。

5月14日,上海市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酈國義在專家雲集的「周立波脫口秀研討會」上開首挑明兩層意思:「大家都喜歡周立波;大家要愛護周立波。」

那次會上,程乃珊說:不要指責周立波俗。余秋雨還有個說法:不要老說周立波的成功是因為他「豁邊」(出格)了,他不是因為說了大家不敢說的話才成功的。

酈國義告訴我:以前廣州有紅火的音樂茶座,當年的朱哲琴就是在廣州「撲通一百」歌廳唱《一個真實的故事》起步的。現在東北有二人轉,湖南湖北有演藝秀,上海缺少具有地方特色、能登大雅之堂的演藝樣式也有一陣了。幾年前,曾經冒出過一個蔡嘎亮,因為商業糾紛半路夭折。雖然今天在滬上大浴場,這種民間有活兒的藝人並不少,也有很多類似周立波那樣把生活當中的花絮拿來演繹的,但有的格調確實不高。說白了,周立波填補了上海娛樂文化這個缺,他的躥紅是市民娛樂所向。

「現在一些專家學者一定要把他拔高到代表什麼文化、什麼衝突,我到現在都沒有理解。」酈國義說。

「焦菊隱有兩段語錄,他說戲劇表演的成功,關鍵是『動作性的語言』和『語言性的動作』;駕馭好這兩者和兩者的契合是話劇演員成功的關節點。這話他是說給演《雷雨》繁漪的女演員呂恩聽的,這是中國話劇史上演繁漪最成功的女演員。我覺得這兩句話可以移送給周立波,分析一下周立波的演出,成功的方面很可以用這兩句話概括。」酈國義曾搬了椅子跟評論家毛時安一起坐在蘭心大劇院看周氏火爆演出,當時也笑得無比開心,第二天一回味,其中有些便淡了。

他最欣賞的段子包括「門可羅雀」——「麻雀看到股市交易所一片泛綠,以為共青森林公園到了,以為延中綠地到了,統統撲上去;下午收市,掃地阿姨掃掃一畚箕麻雀」;還有「斜背保險帶」——坐在副駕駛座,斜挎背包假裝繫了保險帶,終於被逮,因為背成另一個方向。這裡面有小老百姓對付警察的小智慧、小樂趣。這些,都是有體溫、有生氣的東西,是接近侯寶林先生藝術高度的東西。他期望能有一個或幾個滑稽界的「齊如山」出現,來輔佐人極聰明、悟性也高,但尚未成熟的周立波。

劇作家沙葉新對我說:諷刺是喜劇的靈魂,沒有諷刺,只能是笑笑罷了。當他聽說上海灘出了個敢開政治玩笑的滑稽演員,略略生疑:「怎麼可能是上海?」

確實有人表示「這樣演下去是要出問題的」。但好在,上海人頭腦清醒,領導也開明。「你們沒有接觸過領導,領導對藝術家都是鼓勵為主,關愛有加,從來不說重話的。」一位知情者說。

「一個藝術家的創作、表現力,通常跟他在生活中的積累很有關係,也包括他在生活中遭遇的波折、矛盾、衝突。所以,我希望大家愛護周立波,周立波自己也要愛護自己。」酈國義說。

上海籍的上帝會怎樣說?「這糨糊搗得不錯。看看再說。」

周立波語——

中國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笑人無,恨人有;戳輪胎的多,補輪胎的人少。我可以面對所有向我奔來的好與壞?

只允許你們在春晚調侃上海人都是娘娘腔,就不允許一個上海男人在上海自己的舞台上稍微表揚一下上海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