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那些說不出的慌張 > >

廣場表演告一段落,龍應台去窗口買了開往高雄的高鐵車票,往屏東老家去,那裡有她的母親和哥哥。台灣資深媒體人陳浩告訴我,你見到龍家人就會知道,什麼叫作淳樸。

母親應美君多次出現在她的著作裡:浙江淳安人,杭州綢緞莊小姐,不顧家人反對下嫁湖南衡山人龍槐生,1949年隨人潮湧向台灣,剛到高雄時,手裡還抱著剛出生的龍應台的大哥龍應達。她用身上藏著的五兩黃金租下一個小菜攤,賣西瓜、賣麵粉、賣五金,賣自己包的粽子,賣一切難民需要的東西。她在有尿味的戲院裡賣過票;編過漁網,半個月編好一張,換80元;她養過豬;她開口向鄰居借錢,以便第二天交龍應台的學費……她像一株又柔又韌的水草,幫襯丈夫,帶領四個孩子,在荒灘惡水中存活了下來。

童年時龍應台看美國電視,常常有感於母親的「不優雅」:她講話的聲音是那麼大,跟鄰居講到高興時會笑得驚天動地,她開罵時也是正氣懍然、轟轟烈烈,被罵的人只能抱頭逃竄……她的生命裡有一些放肆,一些充滿豪氣的東西。龍應台說,在有些方面,她像母親。

就在三天前,她偶然在一條巷子裡聽見一位老婦的哀號,浙江口音的哀號,心有所動,「多管閒事」過問起來——寫過《大江大海》,她知道這島上每一位七八十歲的人,身上都藏著一部顛沛離散史。她在巷子裡東問西問,得到的信息是,老婦人精神有問題。她撥通了市長郝龍斌的電話。市長出差,她又撥副市長的電話,副市長自國外派人調查。龍應台剛上火車,就收到回饋:社會局已派人上門瞭解情況,這位鄧女士確實精神異常,已享受社會福利中心的照顧,他們會跟進,並「謝謝龍部長的通報」。龍應台毫不遮掩文人的感性,「那老人的口音跟媽媽一樣,我受不了」。

攝影師還捕捉到她在辦公室裡流淚的一刻,當時她面前攤著幾封寫於1937年前的遺書。寫信的人,都在一個延續了20多年、被後人稱為「白色恐怖」的時期被槍斃了。

龍應台有兩兄兩弟,長兄當年被逃難的母親交給婆婆,留在大陸,1985年相認。在她心裡,兄弟,不僅意味著因了共同的父母常聚,還意味著「在彼此的容顏裡看見童年」。

從台北到屏東,就是在台灣島的地圖左側自北向南劃一條長長的曲線。一路向南,陽光愈發熾烈,空氣愈發濕熱,責任、公文、秘書、隨護漸遠,童年漸近。

童年,因為父親是公務員,三年換個地方,一家人總在台南的鄉村裡遷徙,龍應台總是面對需要融入的新環境。跟多數軍警公教人員的子女不同,她能交道,但不湊熱鬧;眼睛清澈,但看法獨特;跟三個男孩一起長大,別有一種帥氣豪情。

列車到高雄。龍應台背著她的雙肩背小包,脊背挺直地在人群中行走。這背影,深深印在好友林青霞的記憶裡。林告訴我,她第一次見龍應台大約是2003年,香港,在徐克和施南生家。(以下為林青霞口述)

那天,南生介紹說,她當過台北市文化局長。她長得嬌小,聲音非常悅耳,我們聊得很愉快。晚飯後她急著要走,因為小兒子飛飛在家。我看到一個瘦瘦小小的人,背一個很細的包包,脊背挺得筆直走出去。我看著她的背影就想,這個人一定有很多故事,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想瞭解她。朋友與否,往往是一種直覺。

後來我們走近,常聽她跟母親、跟兒子通電話,很不尋常。她的母親失智了,但她在電話裡總說:「你的名字叫美君,我是你的女兒龍應台,我是小晶……」那種孝順,那種對兒子的愛,讓我感動。

她很有一種性感,一種糅合了女人的柔順和男人的果斷的美。到任何環境,她能很快掌握氣場,進退有度,我覺得她做什麼都會成功。有時候會驚歎,她小小的身體裡怎麼會爆發出這麼大的力量,這力量大到有時候會傷了她自己。

她很真,很透明,但做起事情有謀有略,比方寫一本書,該怎樣收集材料,怎樣計劃、操作,她自有章法。她觀察事物很敏銳,寫東西很入骨,一針見血,刺激到你的神經腺。我讀《目送》裡「四郎探母」一節,大顆的眼淚往下落。

在生活上她不大懂得照顧自己,寫作起來更是一投入就不能停下來。她寫《大江大海》的時候,有幾次我去送飯,發現她寫得昏天黑地,到廚房取個碟子都拿不住,掉在地上打碎了。

她唯一不敏感的是她的外表,她不懂打扮。我曾經送她一條褲子,兩隻褲腳管各有一根帶子繫住。有一天見面,我發現一隻褲管的帶子不見了,另一隻還綁著。我沒好意思說。第二天見面,她還穿那條褲子,還是一有一無。我忍不住了:你知不知道,一條褲腿的帶子不見了?她說,是嗎?沒有了嗎?我說,你是我見過的最不愛漂亮的女生。她趴在我肩膀上咯咯咯笑個不停。

她常常出現在演講場合,要上鏡頭,要present她自己,但好多次她都穿露趾涼鞋;還有一條褲子穿了25年,褲管起了毛邊,看得一班朋友很急。我後來送她一雙黑色麂皮的包頭小坡跟鞋,百搭。穿衣服,南生建議她只穿黑或白;我建議她,不要穿得太正式,帶點休閒才好,至於顏色,白黑灰米卡其色,怎樣配都不會出錯。

這次她回台灣做「文化部長」,我為她準備了幾件最簡單的化妝品:一盒粉,一支大刷子,很簡單,不用打底,刷牆一樣塗勻就可以了;一個腮紅,一管口紅,也很簡單,不用描邊描線,只要塗上抿一下就可以了。

「你教我打扮,我教你思考。」她曾經說。

她確實有思想,而且敏銳。一道看電影,她常有獨到的見解,一語道破那種。

她思考的時候不笑。我就提醒她,做一個公眾人物,看到鏡頭就要笑,微笑,哪怕你在思考。她現在很會笑了。

這個選擇在她,是需要勇氣的,也是一種使命。她還能幫台灣做一點事情,再下去可能就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神,所以她去了。我認為,對於台灣的文化建設,她看到了、說出來,她就有能力改進,她是能做事情的人。面對問題,以前她暢所欲言,現在走出去,去行動,有很大不同,要有很大的包容力。有些人攻擊她,她只能隱忍。政治,在考驗她的容量和耐心。以前她對我說,青霞,困難其實是考驗一個人的智慧,我相信她有面對政治的智慧。她不只是作家。

本性裡,她是一個純真的小女孩,至今保有童真,她常常會雀躍。

這次離開香港,她對我說:青霞,不要放棄我。這是她表達友情的方式,很特別。

關於龍應台在日常生活上的低能與混亂,陳浩也講了不少故事。比方說,她不知道怎樣用台灣式的電飯鍋;她常常寫到餓極了,發現家裡沒什麼吃的,「如果不是朋友救她,她就餓死了」。「她也根本不懂吃,經常胡亂塞一堆東西了事。」

幾個月前,龍應台穿著球鞋去「立法院」,被「立委」批評「不尊重『立法院』」。很快,在「部長」辦公室的一格小櫃裡,躺著一雙鞋底中部特別厚的黑色鞋子,那是林青霞送來的,「英國律師出庭常穿,站五小時不累」。林還通過媒體對大家說:不要太苛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