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奇士王世襄 > 第十四章 放逐咸寧 昂首作花 >

第十四章 放逐咸寧 昂首作花

196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二十週年的大慶之日。在舉行盛大慶典之前,包括王世襄在內所有的「牛鬼蛇神」及其眷屬都必須離開首都北京,被放逐到指定的一些荒僻之地進行勞動改造。王世襄因長期營養不良再加上繁重勞動致使肺結核病復發且有空洞,也必須遵照文物局軍宣隊所宣佈的命令。9月28日,王世襄匆忙趕到沙灘紅樓門前集合,然後登上一輛大卡車直接開往火車站,從而奔赴湖北省一個叫咸寧的小城。第二天也將前往北京官廳水庫參加勞動改造的夫人袁荃猷趕來送行時,已經上車的王世襄只能隔著車窗玻璃向人頭攢動中的夫人招了招手,他們不知道這是幾年時間的暫時分手,還是今生今世的永遠訣別,兩人都禁不住熱淚橫流。

王世襄在咸寧放牛

湖北咸寧,這個今天提起來仍不由要與那個時代所創設的「五七干校」名詞相聯繫的地方,原本是一處極為偏僻荒涼之地,「五七干校」的所在地甘棠鄉,實際上就是供王世襄這些「右派」知識分子們進行艱苦勞動改造的荒蠻田野。當然,王世襄等人的放逐並非古時屈原和蘇武那種被扔在蠻荒之地不聞不問,他們還必須接受軍宣隊的嚴格監督,甚至同類「牛鬼蛇神」們的無情揭發。對於被放逐此地之命運,王世襄曾有這樣一段文字:

有一天,軍宣隊司令員站在一個高坡上對全校學員講話。結尾說:「你們死了心吧,別想回北京了,把老骨頭扔在此地吧。」他自喜已完成了一項「偉大的革命工作」——為一大批首都來的「牛鬼蛇神」找到了葬身之地。

不料,病體羸弱的王世襄不僅沒有葬身於此,反而在這一「福地」休養好了原有空洞的肺結核病,還昂首開放出了極為燦爛的精神之花。

初到咸寧,王世襄因病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被照顧分配到「四五二」高地的七連負責看守菜地。冬去春來,王世襄也必須參加開畦種菜等稍稍輕微些的菜田勞動。一日,他在田埂上看到一株被風雨摧折莖稈且根部已經露出泥土之外的油菜,不僅開放有燦爛奪目的金黃菜花,頂端還結出了菜籽,王世襄不由得心生激勵,遂賦詩《畦邊偶成》明志:

風雨摧園蔬,根出莖半死。

昂首猶作花,誓結豐碩子!

不料,就在王世襄在「菜花精神」激勵下決心頑強面對現實時,1970年5月一封加急電報讓他變得萬分焦急起來。原來,輾轉北京官廳水庫、河北寶坻(今屬天津)和天津團泊窪干校的夫人袁荃猷,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望著這封只有「荃猷病危,王世襄速來」寥寥幾字電文的電報,王世襄焦急萬分,他忐忑不安地揣測夫人袁荃猷不是患上了什麼急症,就是發生了極為嚴重的意外事故,否則怎可使用「病危」兩字呢?於是,身無分文的王世襄從同在干校改造的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唐蘭及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冀淑英兩同志那裡借來盤纏,急忙趕到軍宣隊團部請假探病。然而,軍宣隊領導以王世襄還沒有被「解放」為由,堅決不批准他的請假。

在焦急憤懣中度過一個星期後,王世襄終於得到夫人袁荃猷二姊的來信,告知說袁荃猷已經住進了安定醫院,雖然能否痊癒還是未知數,但似乎沒有生命危險,這讓王世襄的心裡才稍稍有些安定。關於夫人袁荃猷患病之緣由,直到1972年王世襄被「解放」後才聽夫人這樣詳述說:「每天下地勞動,往返路上,所裡的忠誠黨員文彥同志多次勸說,有什麼問題交代了不就完了,何必背著這個包袱,應該相信坦白從寬的政策。言外之意除本人外,應該多替王世襄想想。她的態度很誠懇,確實是一番好意,我很受感動。此後我夜晚躺在床上,時常想到文彥真是一個治病救人的好同志,進而檢查自己過去的工作有無過失之處。再想王世襄清理追繳敵偽掠奪及隱藏文物全部經歷。因為當年你每一天的行動都詳細地講給我聽,順利不順利,喜與憂都和你相共,一切經過我知道得清清楚楚,實在覺得你真是全心全意、大公無私。故宮開除你完全是文物局和故宮的錯誤處理,但為什麼文彥老覺得你有問題呢?以上的思考搜索,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一下子我便失去了知覺,送進安定醫院我還不知道身在何處。」

患難與共的王世襄夫婦

聽了夫人袁荃猷的這番講述,王世襄絲毫沒有埋怨文彥的意思,只是對那個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沉痛思考。關於「文革」期間那種一呼億諾的瘋狂現象,以及相互揭發相互提防的病態人際關係,那是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研究的課題,在此不想浪費文字進行解析,因為王世襄在咸寧歲月裡的諸多往事還在等待記述。

不難想像出身仕宦之家、長在京城裡的王世襄,在那種情境下仍能夠生發出清新盎然的詩意情趣。一次,看守菜地的王世襄忽然聽到山坡外有火槍的響聲,隨即跑上山坡進行察看,原來是當地獵人正在山上打獵,於是他湊近上前買了一隻肥大的雄山雞,然後又挖了一些野薺菜,當晚便到老鄉家裡借用灶火炒了一大盤正宗的山雞片。多年之後,王世襄想起那種美味來還讚不絕口,他認為他的那種炒法遠比江蘇加醬油炒法或安徽將芥菜圍在雞片周圍要好看好吃得多。如此美味,王世襄後來在文章中饒有興趣地講解說:

雞脯片用蛋清、芡粉、鹽漿好,溫油滑過。薺菜水焯切末,炒後再下滑好的雞片,雪白翠綠,濃香而清,如此新鮮的原料,任何大餐館也難吃到。

與薺菜炒山雞有所不同的,還有採集品嚐咸寧當地野生蘑菇的妙趣。對此,王世襄介紹道:「潔白而扇上呈綠色的叫綠豆菇,長在樹林中,其味甚佳,但不易找到;呈黃色的叫黃豆菇,味道稍差;體大色紅,草坡上絡繹叢生的叫胭脂菇,須經過灶火熏才能吃,否則麻口。此外還有絲毛菇、冬至菇等,而以冬至菇最為難得,味亦最佳。後來我從『四五二』高地進入湖區放牛,在溝渠邊上發現紫色的平片蘑菇。起初還不敢吃,後來聽秦嶺雲兄說可以食用才敢吃,味鮮質嫩,與魚同煮尤美。」

說到魚,精通美食烹調的王世襄更有的說了:「1973年春夏間,五七干校已進入逍遙時期,不時有戰友調回北京。一次餞別宴會,去窯嘴買了十四條約兩斤重的鱖魚,一律選公的,亦中亦西,做了七個菜:炒咖喱魚片、干燒鱖魚、炸鱖魚排(用西式炸豬排法)、糖醋鱖魚、清蒸鱖魚、清湯魚丸和魚白溜蒲菜,一時被稱為『鱖魚宴』。」對於這次非同尋常的「鱖魚宴」,回到北京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們還有人經常提起,並嘖嘖讚歎有聲。除了別人讚歎,王世襄也向從咸寧調往丹江干校的老朋友朱家溍寫信自許道:

(我)已經解放了,肺病也已痊癒,調到伙房工作,干校人少物資多了,湖裡鴨子、圈裡肥豬、窯嘴的活鱖魚,成為家常菜,營養豐富所以身體也強壯了。

生活好了,病痛沒了,干校的環境寬鬆了,王世襄的心情也變得愜意起來:「勞動之餘,躺在堤坡上小憩,聽到大自然中的百靈,妙音來自天際。極目層雲,只見遙星一點,飄忽閃爍,運行無礙,鳴聲卻清晰而不間歇,總是一句重複上百十次。如此半晌時刻,驀地一抿翅,像流星一般下墜千百仞,直落草叢中。」這時,王世襄才「好像從九天韶樂中醒來,回到了人間,發現自己還是躺在草坡上,不禁嗒然若失」。不過,王世襄依然承認「這片刻可以說是當時的最高享受,把什麼抓『五·一六』等大字報上的烏七八糟語言忘個一乾二淨,真是快哉快哉!」

不過,如此快哉悠哉地享受畢竟只是片刻的精神享受,作為一名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學者而言,王世襄依然要在種菜、放牛、養豬、喂鴨和做飯等日常瑣事中虛度光陰。當然,以王世襄久歷磨難的寬廣心境和詩意情懷,即便面對咸寧農人熟視無睹的日常生活景象,他依然留下了諸多生活氣息濃郁而又趣味盎然的詩篇,諸如《養牛》四首:

阿旋愛吃長茭白,歪角偏耽匐地青;

草味薰蕕心漸識,牽來無不愜牛情。

日斜歸牧且從容,緩步長堤任好風;

我學村童君莫笑,倒騎牛背剝蓮蓬。

架竹栽籬覆草茅,為牛生犢築新牢;

但求母健兒頑碩,慰我慇勤數日勞。

初生犢子方三日,已解奔騰放四蹄;

他日何當挽犁耙,湖田耕遍向陽堤。

詩中所言愛吃長茭白的「阿旋」,是王世襄當年所養的一條水牛,而那條水牛後來生產的一頭小牛犢,竟成為畫家張廣繪畫的題材。畫家所繪王世襄與那小牛犢的一幅寫實畫,後來一直張掛在儷松居的牆壁上,可見王世襄對此畫及當年生活的一種懷念。2007年5月,筆者初見這幅繪於1972年12月的水墨國畫時,不禁為王世襄當年在咸寧完全蛻變成為一名地地道道農人的形象,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覺。

與《養牛》四首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養豬》四首:

夕陽芳草見游豬,妙句曾嗟曠古無;

可惜詩人非牧豎,未諳驅叱興何如。

池塘一片水浮蓮,日日豬餐日日鮮;

自笑當年缸裡種,只知掬月照無眠。

版牆燈掛圈帷遮,為辟宵寒炭屢加;

詰旦村童招手問,豬婆添了幾多娃?

勸君莫笑養豬兒,送食傾漿景色奇;

振鬣忽驚龍噀水,爭槽似見象奔池。

饒有趣味的還有《放鴨》四首:

蒙茸乳鴨戲新禾,恍若黃鸝拂柳過;

今日不思柑興酒,但攜一竹踏汀莎。

浴罷春波淺草眠,又緣堤曲下湖田;

往來莫笑蹣跚甚,生卵皆如稚子拳。

湖鴨斑斕似野鳧,穿荷度蓼入菰蒲;

此時若問曾何憶,趙佶池塘秋晚圖。

殘冬水淨少魚蝦,放過溪橋便轉家;

鴨噪稻粱人喚鴨,一時相對叫呀呀。

筆者見過不少描寫牲畜的詩詞文章,但沒見過如此風趣盎然且融入詩畫意境的絕妙詩詞。與其相媲美成趣的,還有《西湖觀漁》十首,在此不能一一詳錄,但將王世襄為此所寫的頗具駢文韻味一序摘抄如下:

咸寧西湖,景色似趙大年畫,南北長百里,畫魚場也。專家灣去居處最近,漁父老韓,世居此村,予欲隨船往觀,請而後可,未曙出湖,日上而返,京中無此樂事。湖上捕魚之具,見者凡六:曰把鉤,藏鉤束草,墜以卵石,浮而不飄,絡繹里許,凌晨依次以竿挑之,有魚者水濺草翻,百無一爽;曰黏網,絲細如發,韌而彌堅,游鱗入目,便如絲縛;曰花籃,編竹為籠,沉於淺水,誘魚來游,入不得出,即魚筌也;曰卡子,蔑端綴環,中綴餌,魚來吞食,環脫篾張,擴撐唇顎,竟不能逸;曰亮鉤,長繩系鉤,密如櫛比,魚觸欲逃,一曳動間,轉如蝟簇,大魚逾十斤者,往往以此得之;曰圍網,列船成陣,扣舷如雷,驚魚入網,一舉恆千百尾。觀漁為紀游之作。

王世襄在序末還特意補曰:「俾荃猷知予尚未衰老,佐餐有魚,亦未嘗忘君也。」以王世襄素懷耿然憂患之性情,他不會沉於此鄉野情趣之中而不拔,這亦能從五首《扁擔銘》中窺見:

與爾伍,三寒暑,向陽湖,學稼圃。

不作簡,不為屏,肩頭日日隨吾行。

破粉節,留青筠,兩端顫顫如有神。

海可填,山可夷,此君勁節不可移。

莫低莫昂,莫抑莫揚,平允正直,無往不藏。

遺憾的是,渴望平允正直的王世襄在咸寧的幾年間同樣沒有得到公正對待,姑且不說當初夫人袁荃猷病重時沒能准假探病,就是到了1971年咸寧干校諸多人員都獲准回京探親時,王世襄的再次申請依然沒能獲准。到了1972年,當有關機構查明一與王世襄同姓名曾加入過國民黨者與其無涉時,才宣佈王世襄獲得「解放」並恩准其回京探親。不料,當王世襄急匆匆趕到夫人所在的天津團泊窪干校的第二天上午,他竟連續接到咸寧干校軍宣隊團部的三封加急電報,而內容只有相同的五個字:

王世襄速返!

王世襄急匆匆返回咸寧後詢問有何事,答覆他的卻只有兩個字:需要!事後,當王世襄從同事口中得知事情原委時,不禁啞然失笑。原來,軍宣隊從報紙上看到有一位名叫黑格的美國官員來到北京訪問,因怕王世襄就此與其聯繫上,故急電將王世襄召回咸寧。聞聽如此荒誕之緣由,王世襄後來向同事笑談說:「一個二十多年前曾去美國從事博物館見習的青年人,實在區區不足道,怎可能結識現在當政的美國高官!軍宣隊實在是太抬舉我了。別說是『黑鴿』,就是『白鴿』我也不認識!」笑談過後,咸寧生活還是讓王世襄發出了「春搴蘭草秋芝草,朝啖團魚暮鱖魚。日日逍遙無一事,咸寧雖好卻愁予」的喟歎。

這種喟歎,何嘗不是王世襄大志難酬之喟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