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奇士王世襄 > 第四章 發憤向學 潛心論畫 >

第四章 發憤向學 潛心論畫

王世襄在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攻讀文學碩士研究生之前,依舊沒有放棄遊藝而收心向學,甚至還有架著大鷹在燕京大學校園裡悠遊的驚人舉動,至於懷揣鳴蟲被鄧之誠教授當場逐出課堂之事,更被同學們看作是一件荒誕不經的奇事。不過,王世襄這樣灑脫而怪誕的生活,不久便被一場家庭變故打破了。

民國二十八年(1939)春,這是王世襄性情發生巨大轉變的一年,也是王世襄發憤向學的開始,但是這個開始卻是以王世襄永遠失去慈祥母愛為代價的。對此,我們不僅從王世襄諸多回憶文章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記述,而且筆者在首次拜訪王世襄老時,還曾親身感受到這位年逾九旬老人在談到其人生這第一次轉變時的深情與傷懷,那實在是一種彌久越深令人感動的母子深情。確實,自幼就受到母親無限寵愛的王世襄,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一殘酷現實,因為滿懷慈愛的母親年僅五十五歲,正是一個藝術家藝術風格日臻成熟及創作精品的黃金時期,當然更是王世襄即便已經成年也不曾稀釋的心靈寄托和情感歸依。而如今,慈愛不在,呵護何來?

一時間,關於母親金章那點點滴滴的慈愛片斷湧上了王世襄的心頭,他想起了幼年嬉繞在母親膝下時,可以隨意地與母親豢養在宣紙河裡的那些游弋金魚咿呀對語;想起了身高還不及桌案時,母親便手把手地教會了自己如何描紅臨帖;想起了寄寓在上海舅父家時,母親因為不喜歡閘北的喧囂每年都要帶著自己前往杭州西湖遊覽幾次,而每次母親也都會選擇住在葛嶺下的那座尼姑庵裡,因為那裡實在有一種超凡脫塵的安詳和寧靜,至於西湖上那樓外樓裡的醋魚更是他們母子倆每飯必嘗的佳餚;對了,那年跟隨母親暫住在外家浙江南潯小鎮上時,一位專門服侍外婆的東山老嫗總是從家中帶來一甏「寒露蕈」,這種用寒露時節才生出的野生菌做成的美味,母親因為其過於稀罕總是不讓自己多吃,也因此至今想起來還感到特別的鮮美;還有……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舊日的流年往事,如今想起來當時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特別是為了自己的學業和將來前程,父母總是不惜花費更多金錢為自己聘請飽學之士充任家教,還想方設法把自己送進了美僑學校就讀,而自己竟然整天沉迷在玩樂遊藝之中,絲毫也不知道珍惜父母的這番良苦用心。而如今,慈愛不在,己將何為?

23歲的金章頗具才女風範

陷入沉思中的王世襄開始第一次主動思考起自己的將來,他覺得回報慈愛的最好方式就是發憤向學,而向學方向應該如何選擇呢?對此,王世襄在《〈中國畫論研究〉出版記》等文章中曾這樣記述說:「1939年春,慈母逝世。極端悲痛中深感不能再違背雙親教誨,繼續放任自己。是年秋,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從此摒棄一切玩好,專心學業。次年院方命自定研究範圍及論文題目。因受家庭影響,對中國美術史感興趣,故上報題目為《中國畫論研究》。」

既然要發憤向學潛心論畫,王世襄便將原本朝夕相處的「所有的玩物都不要了,鴿子送朋友,狗成了看家狗,專心致志,上課讀書」,這是王世襄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轉變。其實,青年王世襄屬於那種比較容易走極端的人,要玩就玩得酣暢淋漓痛快透徹,要讀書又讀得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而且還善於將玩樂遊藝與讀書學習結合起來,或者說將生活常識提煉昇華為一種獨特的知識。比如,民國二十八年至民國二十九年(1939—1940)他在《華光》雜誌上發表的題為《捕鷹、馴鷹、放鷹》一文,就是其中一例。有趣的是,四十多年後竟然有人將此文剽竊收入到1985年8月由北京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出版的第二十三輯《文史資料選編》中,想來王世襄這篇以親身體驗所寫的文章一定值得一「竊」。

1943年王世襄完成的第一部著作《中國畫論研究》(未定稿)

剔除這一尷尬的題外話,我們從王世襄在《北京鴿哨》一書的自序中,還可得知他另有將遊藝寫成妙文一例,只是他說得較為謙恭而已:「燕京大學讀書時劉盼遂先生授《文選》課,習作呈卷,題為《鴿鈴賦》,可謂故態復萌。」然而,由這一「故態復萌」之《鴿鈴賦》,雖然文章不長,但實在是一篇文辭生動而美妙的上佳駢體文,故不得不全文抄錄如下:

原夫蒼筤之所生兮,於崑崙之嶔巇。干籊籊而修長兮,枝猗猗而葳蕤。上摩千尺之層砡兮,下俯百仞之浚谿。夏霖雨之所潦濯兮,冬風雪之所凌吹。窳隆匝其四圍兮,信無通人之徑蹊。彼河汾之懸匏兮,託根於曲沃。熏風拂而始華兮,秋露浥而漸綠。絛綿蔓以緣木兮,實輪囷而蕃育。歷歲寒而輕揚兮,涉中流而不覆。惠子掊而無用兮,顏淵飲之於陋室。於是宋翟構梯,匠石運斤,潛根既斫,大實迺分。公輸摹規,夔襄准綸。鎪鏤織薄,表裡調勻。律協子野,樂制伶倫。妙諧宮呂,雅洽韶鈞。後使封膜圖形,烈裔噴墨。敷美采以生輝,綴徽象以文飾。極九鼎之祥禎,窮五嶽之神色。徑寸千仞,萬里咫尺。彼繁工之鹹備,乃託之于飛翮。在昔元昊肇釁,西郡未和。馬蕭蕭兮悲鳴,川湔湔而揚波。鏗鏘兮戰甲,燦耀兮長戈。比銀泥之盒啟,訝飛哨之何多!戰後戰兮皆楚歌,時不利兮死奈何。有若吳郡幽居,石湖隱士。心遠塵囂,門臨廛市。更板敲過,誦經聲起。方深巷之遙聞,忽喧鈴之盈耳。雖曉夢兮時驚,故閒情之可喜。爾乃離離春草,灼灼林花。白羽如玉,朱眸有沙。或嬉啄於水曲,或游聳乎雲涯。響錚鋐兮天樂,卷舒徐兮流霞。閨中極目,陌上駐車,何其和且暢也。至於夏雨初晴,夕陰未霽,階滴有聲,渥雲無際。墮素景兮星流,奮輕羽兮電掣。斯時則奇音熛疾,異聲激銳何其清且爽也。若夫秋風暮起,涼露為霜,青楸落木,白日匿光。馬踟躇於歧路,舟延佇於河梁。時有孤翼往復,只影迴翔,傍長亭而送行色,逆迅飆而發清商。於是徵人涕下,遊子神愴,何其悲且惻也。乃若更靜星稀,霜天月沒,朔風侵帷,隆冬入骨,剔殘紅而不寐,疊戍衣而將發。忽聞羈雌失群,宵征未歇,傳急響於天邊,知懸鈴於尻末,心為之摧,帛為之裂。不禁顧影嗟傷,掩面哽咽,何其淒且厲也。已矣夫,陽春時兮繁花敷,秋風起兮庭芳蕪,歲月邁兮將何如,懷伊人兮天一隅,日登樓兮望雲衢。安得飛鈴至,惠我尺素書。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論研究》

劉師盼遂,任教燕京大學,講授文選,每令學生擬古辭賦,作為課藝,時襄業荒於嬉,終日火繪葫蘆,倩春泉佐文子通三君剜成鴿哨,癖之既甚,竟戲以為題,制賦呈馬,幸未受呵責,而尚以為可教,頃揀故篋,舊稿猶存,已忽忽五十年,而劉師罹四凶之厄,抱恨以終,亦逾卄載,惻愴之餘,不禁怒憤之填膺也。

丁卯十二月 

鬯安王世襄識

由此可見,以王世襄的家學淵源和中西兼學的扎實根基,以及天資稟賦和執著專注的特性,他不僅能將世俗生活變成獨門學問,即便是傳統的正學途徑他也能駕輕就熟。又比如,民國二十九年(1940)王世襄用英文撰寫發表的學術論文《關於姚最〈續畫品〉中的一個錯字》(姚最是南朝陳時的一位畫家、畫學理論家,他的《續畫品》就是接續南朝齊時謝赫《畫品》之「六法」主張,記錄了南朝後期的畫家畫作及對其評論。關於謝赫的「六法」論,留待下面詳述),就是例證之一。當然,最能體現王世襄顯露奇才的,還是要從他發憤向學潛心論畫開始。

當時王世襄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報選題,實在是一個起訖時間久遠、內容紛繁廣博、涉及學科眾多、典籍史料冗雜的大課題,而且要想撰寫好這樣的論文選題,還需要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及分析駕馭能力,至於瞭解中國古代繪畫歷史、懂得如何賞析古代名畫等基礎知識,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和素養。非常有意思的是,當王世襄將這一跨學科碩士論文題目上報時,燕京大學研究院居然同意了。

於是,王世襄先是在燕京大學圖書館等京城各大圖書館及自家豐富藏書中搜尋有關中國畫論的書籍史料,然後又埋頭對這些書籍史料進行潛心通讀,摘錄出其中關鍵性詞句,同時對照家藏及親友所藏的古今名畫予以解析,從而分辨出諸多畫論著作史料中的精華與糟粕。當然,這一過程也是提煉他自己對中國古代繪畫見解的必要步驟,並嘗試著總結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認知理論,特別是具有獨到見解的評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王世襄發憤向學潛心論畫的突出表現,民國三十年(1941)春,當哈佛燕京學社委員們討論選派研究生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事宜時,便有委員針對王世襄一改往日「玩物喪志」之形象,特別是當時燕京大學還沒有研究美術史之先例,遂提出選派王世襄到哈佛大學攻讀美術史博士之議。不料,會議主持人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著名教授洪業洪煨蓮先生則提出了異議,他說:「王世襄資質不差,今後如專心治學,可以出成果。但他太貪玩,今後如何,是一個未知數。派送哈佛的名額有限,決不能把有限的名額押在未知數上。」

由於洪業洪煨蓮先生德高望重,所以他的這一席話遂使此事一錘定音。幾天後,當王世襄在校園裡與洪先生相遇時,洪先生遂將會議經過坦率相告,王世襄也心悅誠服地表示接受。當父親王繼曾聽了此事後也說:「我要是洪先生也會這樣做的。」

也許王世襄當時沒有意識到,他沒能前往美國哈佛攻讀美術史博士一事,充其量是使中國缺少了這方面的一位研究人才,而如果今日之中國沒有了現在的王世襄,且不說將有多少文物絕學得不到開發或就此湮滅無尋,也不說將有多少如《錦灰堆》和《自珍集》這樣的絕妙華章我們無從享受,如此我們的生活又將會失去怎樣絢麗的色彩呢?何況在中國美術史長河中,除了王世襄後來發掘開拓出的一些屬於工藝美術領域的突出成就外,單是他這時潛心著述的《中國畫論研究》,也堪稱是這一方面的皇皇巨著了。近四十年後的1980年,王世襄隨同中國國家文物局代表團前往美國波士頓舉辦青銅器展覽,在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的夫人費慰梅女士陪同下,專程拜訪了正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交流的洪業洪煨蓮先生,並送上他那冊油印《髹飾錄解說》。當他為自己當年的行為感到愧疚時,洪先生卻哈哈大笑著對費慰梅女士說:「我沒有說錯,他不再貪玩,還是可以寫出書來的。」

其實,當年王世襄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國畫論研究》,又何嘗不是一份可以堂皇地呈送給洪先生的厚禮呢?只是那時這篇論文只完成了先秦至宋代這部分,而且就連能拿出手來的油印本也沒有。所以,民國三十年(1941)6月,當王世襄以《中國畫論研究》(先秦至宋代)一文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日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被日軍佔領,王世襄也不得不離開臨近燕京校園的王家花園而回到芳嘉園老宅,並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繼續撰寫了《中國畫論研究》元、明、清時期的內容。民國三十二年(1943)夏,王世襄歷時近五年完成的長達七十萬言的《中國畫論研究》終於殺青,隨後又請當時休學在家的中學生周士莊及一位社會青年與自己一同用毛筆工楷抄寫全文並線裝成帙。那麼,這到底是怎樣一部關於中國畫論的研究著述呢?

對此,王世襄後來在《大樹圖歌》中這樣寫道:

行年近而立,放心收維艱。

擇題涉文藝,畫論始探研。

上起謝六法,下逮董畫禪。

諸子明以降,顯晦兩不捐。

楷法既詳述,理論亦試詮。

所恨無卓見,終是餖飣篇。

何以藏吾拙,覆瓿年復年。

與此謙辭相近之說,還有王世襄在《〈中國畫論研究〉出版記》中的一句話:「唯在編寫中,始終感到論說羅列多於分析研究,未能揭示各時期理論作法之發展,與畫家畫跡相印證。」客觀點說,在細細拜閱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影印出版的六卷本《中國畫論研究》後發現,王世襄在其中所述屬於自己研究成果範疇的內容確實不多,至於參照歷代畫家畫作揭示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繪畫理論與方法的內容也不夠全面、系統和深入,但是我們不應該以超越王世襄當時還不足而立之年的時代和眼光來苛求他。即便針對他擁有非凡而卓越資質這一點想苛求他的話,也不妨礙這部著作在中國美術理論研究上佔有一席之地。而對王世襄本人來說,很顯然,這部著作就此奠定了他在這方面深厚的理論基礎,他後來撰寫的諸多相關文章就很能證明這一點。

既然如此,在這裡我們針對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因皇皇之巨而不易被一般讀者所解讀的實際情況,簡列其中內容要旨。在此之前,筆者先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產生與發展源流等進行言簡意賅的梳理解析。

中國畫論,簡而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繪畫之理論。毫無疑問,任何一種藝術史論的產生與發展,都和該藝術創作之繁盛密不可分,中國畫論同樣不能例外。當然,中國畫論的產生特別是繪畫理論專著的產生,自有供其產生的適宜土壤即適合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所以,當文藝創作在兩漢以後得到長足發展時,需要對其進行總結和指導的理論或者直接說批評理論,便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特別是到了魏晉時期,隨著兩漢經學的日漸衰微和老莊思想逐漸佔據上風,一大批出身高貴門第而崇尚清議的玄學家,不再看重原本屬於漢人講求的治國平天下的外在之功業、經學之造詣和高尚之品德修養,而是一味追求一種放任曠達、不拘禮法與形跡的玄淡的人生境界。在自身方面,主要表現為超凡靜虛的內在精神與外在的風姿神韻相結合,也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在社會功能上,則體現為敢於直面批評,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這也就是所謂的玄學清議和人物品藻。在這種社會風氣中,人們從首先發端的文學品評開始,逐漸引起對繪畫理論的關注,遂出現了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兩部最早的理論專著——顧愷之的《論畫》與謝赫的《古畫品錄》。也許有必要提醒的是,這裡所說的最早的中國畫論是指理論專著,而非那些一鱗半爪的零散論說,比如散見於先秦諸子典籍中的語句。

記得王世襄在談到其撰寫《中國畫論研究》過程時,有「上起謝六法,下逮董畫禪」一句,其中的「謝六法」指的就是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品評繪畫之六條藝術標準。其實研究中國畫論真正的起始,似乎應該從早於謝赫《古畫品錄》的顧愷之的《論畫》著手。有畫絕、才絕、癡絕「三絕」之稱的顧愷之(346—407),字長康,小字虎頭,出身於貴族世家,少年時便以多方面的藝術才能而被上層人士所器重,成年後與上層人士中的桓溫、桓玄等社會名流交往密切,是東晉時期最偉大的畫家、繪畫理論家,他的繪畫作品最重視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別是對眼神的描繪。據史料記載,顧愷之繪畫多年從不點染眼睛,人們問其緣故,他回答說:「四體妍媸,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

當然,顧愷之在闡明繪畫要注重傳達人物神情氣質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強調繪畫技巧的重要性。而特別重要的是,顧愷之不僅具有高超絕妙的繪畫水平,而且還將以往對繪畫的一般性論述提高到了一個獨立的理論高度來認識,從而開創了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研究之新領域,對後世繪畫理論及創作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比如「謝六法」的產生就直接或間接地與其理論有關。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諸多有關中國美術史的著作中,許多人將顧愷之畫論著作分列為三篇,即《論畫》《畫雲台山記》和《魏晉流勝畫贊》,其實這是受到了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徵引《論畫》和《魏晉流勝畫贊》兩文的誤導,實際上這兩篇文章都是《論畫》中的不同段落而已,其中《論畫》是畫評部分,《魏晉流勝畫贊》是摹寫要法部分,至於《畫雲台山記》,則是顧愷之在繪畫創作雲台山時的一篇構思性筆記。

當然,顧愷之關於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並不止《論畫》和《畫雲台山記》這兩篇,其他理論都是散見於《晉書·顧愷之傳》和《世說新語》中的一些語錄。不過,顧愷之畫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明確提出了「傳神寫照」的美學命題,即世人傳頌的「傳神論」。而最能體現顧愷之「傳神論」的作品,當屬人們熟知的傳為顧愷之摹本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關於這兩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神韻風采,諸多美術作品賞鑒中都有專業品評,在此不贅。那麼,王世襄所指謝赫《古畫品錄》中的「謝六法」到底是什麼呢?

「謝六法」,指的是南朝齊時(479—502)著名人物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品畫的六條藝術標準,即: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摹寫。其中,氣韻生動也就是要生動地反映人物精神狀態和性格,這與顧愷之所要求的「傳神論」如出一轍,或者說是對「傳神論」的繼承與發展。而這正是謝赫強調品畫的最高美學標準,也是「謝六法」之根本,其餘五法則是達到這一要求的必要條件。當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除了對繪畫作品進行品評之外,還對畫家本身的品第高下進行了劃分,這很顯然是受到了班固在《漢書·人表》中分品論人做法的影響。不過,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班固是將人物分作上、中、下三品後再在每一品中分上、中、下,與謝赫同時代的鍾嶸、庾肩吾分別在其《詩品》與《書品》中都採用了這種九品等第法,而謝赫卻在《古畫品錄》中採用六品論例,以至有人懷疑《古畫品錄》原先也是九品等第,只是後人在輯錄時發生了錯誤而已。而同樣有趣的是,謝赫的《古畫品錄》體例隨後被南朝陳時的姚最在其《續畫品》中所效仿,就連後世畫史著作中也多有沿襲此例者,由此可見「謝六法」影響之深遠。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發展似乎滯後於繪畫藝術的創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由張彥遠著述的第一部傳記體中國繪畫史《歷代名畫記》,以及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錄》和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之外,還有當屬偉大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運用其瑰麗詩篇的評論繪畫之作了。而這遠遠不能與上承唐朝的五代及下啟元朝的南宋相比擬,雖然這只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但它在繪畫領域中所出現的變化卻是前所未有的,比如皇家畫院的創立、畫學的創辦、文人畫的興起,以及商品畫的興盛,都是以往任何時代所不能側目的美術現象。至於繪畫理論方面,可以列舉出荊浩的《筆法記》、郭熙與郭思的《林泉高致》、韓拙的《山水純全集》、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鄧椿的《畫繼》、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劉道醇的《五代名畫補遺》與《宋(聖)朝名畫評》、米芾的《畫史》,以及由朝廷畫院著錄的《宣和畫譜》等,真可謂是琳琅薈萃、各具千秋。接著兩宋繪畫理論之盛,元朝繪畫理論也有一定的發展,代表性著述有黃公望的《寫山水訣》等。

至於明清兩朝五六百年間,雖然中國繪畫藝術逐漸趨向於沉潛停滯狀態,但是所出畫論著述則多達數百種,無論是內容還是體裁都有了多方面的發展。到了王世襄研究中國畫論時,他面對的是如此一份浩如煙海的美學遺產,研究起來實在是一項浩大工程。而他竟然以「豪氣如虹追鯤鵬」之志,以及沉潛如淵之心性和非凡之毅力,將中國數千年的繪畫理論研究得條分縷析,且不乏自己獨到卓越見解,實在是令人感佩讚歎不已。由於王世襄所著《中國畫論研究》是七十萬言的皇皇巨製,一般讀者恐難以細緻梳理審讀,因此下面只能分列這部著述的章節目錄,以供讀者有一大致瞭解: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子書中之畫論

第一節 莊子中之畫論

第二節 韓非子中之畫論

第三節 淮南子中之畫論

第三章 顧愷之之畫理論及畫法

第一節 論畫

第二節 魏晉勝流畫贊

第三節 畫雲台山記

第四章 南北朝之畫理論及畫法

第一節 宗炳畫山水序

第二節 王微敘畫

第三節 梁元帝山水松石格

第五章 謝赫古畫品錄中之六法

第一節 六法之解釋

第二節 六法與前代畫論之關係

第三節 六法系繪畫上之通論

第四節 姚最所受六法之影響

第六章 南北朝關於繪畫之品評著作

第一節 謝赫古畫品錄

第二節 姚最續畫品

第三節 謝赫與姚最品評著作之比較及關於陸探微品級之爭執

第七章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第一節 張彥遠之禮教思想及文人思想

第二節 張彥遠對於六法之見解

第三節 書畫用筆相通及墨具五彩

第八章 王維之畫詩及畫論

第一節 王維之破墨畫

第二節 王維之詩

第三節 王維論畫法

第九章 唐代關於繪畫之品評著作

第一節 釋彥悰後畫錄

第二節 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及畫錄

第三節 李嗣真之品評著作

第四節 張懷瓘畫斷

第五節 竇蒙畫拾遺錄

第六節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第七節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

第八節 各家品評著作之比較

第十章 五代荊浩之畫論

第一節 筆法記中之六要

第二節 荊浩論畫法

第三節 荊浩評論古代畫家

第十一章 宋代與六法有關之畫論

第一節 郭若虛對於氣韻及用筆之意見

第二節 劉道醇之六要六長

第三節 各家之片段言論

第十二章 蘇軾與文人畫

第一節 蘇軾論畫

第二節 蘇軾對於宋代畫論之影響

第十三章 宋人論畫所注重之理

第十四章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各家畫體

第十五章 董逌廣川畫跋

第十六章 宋代關於畫法之著作

第一節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製作楷模篇

第二節 郭熙林泉高致

第三節 韓拙山水純全集

第四節 釋仲仁梅譜

第五節 宋伯仁梅花喜神譜

第十七章 宋代關於繪畫之品評著作

第一節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

第二節 劉道醇五代名畫補益及聖朝名畫評

第三節 郭若虛論古今優劣篇

第四節 各家品評著作之比較

第十八章 元代關於繪畫之理論

第十九章 元代關於畫法之論述

第一節 饒自然繪宗十二忌

第二節 黃公望寫山水決

第三節 王繹寫真秘訣並采繪法

第二十章 元代畫竹圖譜

第一節 李衎竹譜詳錄

第二節 柯九思畫竹譜

第二十一章 明代關於繪畫之理論

第二十二章 李流芳之藝術思想

第一節 先生對於自然之愛好及觀察

第二節 先生如何作畫

第三節 就先生詩文中窺得詩畫自然之關係

第二十三章 釋道濟畫語錄

第二十四章 董其昌與南北宗

第一節 南北宗名辭之興起

第二節 南北宗名辭之商榷

第二十五章 明代關於山水畫法之論述

第一節 董其昌畫旨畫眼及畫禪室隨筆

第二節 周履靖畫評會海

第三節 唐志契繪事微言

第四節 沈灝畫塵

第五節 其他各家之片段言論

第二十六章 詹景鳳玄覽編

第二十七章 龔賢之山水圖譜

第二十八章 明代之人物梅竹蘭花鳥等圖譜

第一節 周履靖天形道貌

第二節 沈襄梅譜

第三節 劉世儒雪湖梅譜

第四節 周履靖羅浮幻質 

第五節 高松竹譜

第六節 周履靖淇圖肖影

第七節 周履靖九畹遺容

第八節 周履靖嚶翔啄止

第二十九章 明代關於繪畫之品評著作

第一節 李開先中麓畫品

第二節 王稚登吳郡丹青志

第三十章 清代關於繪畫之理論

第一節 氣韻

第二節 逸氣

第三節 品格

第四節 書畫相通

第五節 筆墨

第六節 摹擬 

第三十一章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第一節 通論

第二節 修養

第三節 筆墨

第三十二章 華琳南宗抉秘

第三十三章 清代南北宗論

第一節 董其昌南北說對於後代論者及畫風之影響

第二節 不專左袒南宗之論者

第三十四章 清代論者對於西洋畫之意見

第一節 西畫東漸述略

第二節 中國論者對於西洋畫之認識及態度

第三十五章 清代關於山水畫法之論述

第一節 惲壽平南田畫跋

第二節 笪重光畫筌及湯貽汾畫筌析覽

第三節 唐岱繪事發微

第四節 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

第五節 方薰山靜居畫論

第六節 錢杜松壺畫憶

第七節 盛大士谿山臥游錄

第八節 戴熙習苦齋畫絮

第九節 李修易小蓬萊閣畫鑒

第十節 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

第十一節 戴以恆醉蘇齋畫訣

第三十六章 清代關於山水畫法之片段言論

第三十七章 王原祁之山水畫派

第一節 麓台與煙客畫法之不同

第二節 王麓台之畫法

第三節 宗麓台者所論之山水畫法

第四節 麓台畫派之弊病

第三十八章 張庚圖畫精意識

第三十九章 清代山水圖譜

第一節 王概芥子園畫傳

第二節 費氏山水畫式

第三節 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中之山水圖譜

第四節 顧沄南畫樣式

第四十章 清代關於人物畫法之論述及圖譜

第一節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第二節 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

第三節 各家之片段言論

第四十一章 清代關於傳真畫法之論述及圖譜

第一節 蔣驥傳神秘要

第二節 丁思銘寫照提綱

第三節 丁臬寫真秘訣

第四節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第四十二章 清代梅譜及關於畫梅之言論

第一節 王概等合編青在堂梅譜

第二節 王寅冶梅梅譜

第三節 各家之片段言論

第四十三章 清代竹譜及關於畫竹之言論

第一節 王概等合編青在堂竹譜

第二節 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畫藝墨竹譜

第三節 蔣和寫竹簡明法

第四節 各家之片段言論

第四十四章 清代蘭普及關於畫蘭之言論

第一節 王概等合編青在堂蘭譜

第二節 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畫藝墨蘭譜

第三節 各家之片段言論

第四十五章 芥子園畫傳二集·青在堂菊譜

第四十六章 清代關於花鳥雜畫之論述及圖譜

第一節 王概等合編青在堂草本花卉及木本花卉譜

第二節 鄒一桂小山畫譜

第三節 方薰山靜居畫論論花卉畫法

第四節 洪樸燕脂錄

第五節 各家片段言論

第六節 指畫源流及其畫法

第四十七章 秦祖永桐陰論畫

第四十八章 余論

對於《中國畫論研究》這一未定稿之著述,王世襄「自知欠缺尚多,只有再用兩三年時間作較大修改,始能有所提高」,所以他在隨後南下求職時,便將畫論稿曬藍複印件留在家中,而將手抄本裝箱隨身攜帶,以便抽出時間進行修改。不料,其間歷經近六十年的世事滄桑變遷,直到2002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時,王世襄也未曾得空修改。而關於這部未定稿的出版過程,王世襄在《〈中國畫論研究〉出版記》一文中記述說,人民美術出版社曾於1955年同意出版,但他經過再三思考後,認為還是徹底修改後問世為宜,遂主動將畫論稿取回。隨後,王世襄因為撰寫《髹飾錄解說》、調查搜集研究明清傢俱,以及在不同時期研究撰寫髹漆工藝、工匠則例和竹刻等有關著述,一直沒能為修改畫論留出時間。

其實,1989年王世襄還是有一個修改畫論機會的,只是年逾古稀的他開始有了一種懷舊情結,對記述老北京民間玩好遊藝更加情有獨鍾,當然也更加得心應手隨心所欲。而要想徹底修改好《中國畫論研究》這一未定稿之巨作,則必須先查閱近數十年諸多畫論著作,然後方能知其取捨地加以修改,而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對於一位老人來說,實在有些殘酷。到了1994年,王世襄因為左眼突然失明,遂自知修改畫論已經無能為力了。不料2001年夏天,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來人拜訪王世襄並得知其有這樣一部著作時,遂求借一觀,並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時間裡便決定予以影印出版。於是,《中國畫論研究》(未定稿)出版後,王世襄感觸良多地寫了一篇記述其編寫畫論及其出版經過的文章,而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位文化「奇士」的坦誠、謙恭和求實的高風卓識。

至於《中國畫論研究》這一未定稿本身,想來有識之人自有其論。不過,無論如何,王世襄在完成《中國畫論研究》這一皇皇七十萬言著述後,可以說已經從昔日耽於玩樂遊藝的燕市少年,成長為一名志向遠大的青年學者。而對於將來到底要成長為一名什麼樣的學者,王世襄有著自己的明確選擇,那就是從事中國美術史研究,成為中國美術史研究之集大成者。後來,雖然隨著諸多不為人意志為規則的世事變遷,王世襄對於自己向學之志有了轉變,比如他後來有了這樣的認識和理解,「通常被認為僅供遊樂歡娛、會令人玩物喪志的『花鳥魚蟲』,其中往往蘊藏著許多學問。有人儘管熟讀經史,學富五車,卻對各種寵物一無所知,恐難被稱為博雅之士」,但是他這時是一心要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並隨後離京南下,大踏步地向著這一目標邁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