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活的藝術家 > 前言 生活的藝術家 >

前言 生活的藝術家

大約在逝世前六個月,李小龍開始坐下來,著手寫下他的人生閱歷和體會,文章的標題是「自我發現的過程」,它涵蓋了李小龍對生命各個階段的深刻理解。李小龍的寫作是發自內心的,他捕捉到了很多未經自我意識雕琢的深切感受。

在拍攝《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和構思《死亡遊戲》(The Game of Death)的幾個星期中,儘管他十分忙碌,也還是擠出時間回到這些文章上。靈感一來的話,他就隨手記下筆記——有些是在中國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的攝影棚裡寫的,有些是在他在故鄉九龍塘學習時寫的,也有些是他到餐館吃午飯或晚飯時寫的。他寫下了這篇文章之後,曾八易其稿,每次的改稿都比前一稿詳細。它們記錄了李小龍作為一名武術家,作為一個演員,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的點點滴滴的人生體會。

在這篇文章的定稿中(這篇文章從未發表過,大概李小龍寫這篇文章只是想陶冶自己的情操,別無其他目的),李小龍明確地表達了他對人生的追求:「習武是我的個人選擇,演員是我的職業。雖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這兩個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實現自我,成為一個生活的藝術家。」而李小龍所說的「生活的藝術家」,是指一個個體的成長過程,即一個人通過運用自己的獨立判斷,成為一個在身體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此外,作為一個「生活的藝術家」,李小龍很樂意敞開心靈和他人真誠地交流,而不是沉迷於扮演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也就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就像他在接受一位加拿大記者皮埃爾·伯頓(Pierre Berton)採訪時所說的那樣,「對我來說,在電影中表演一個角色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那會讓我充滿自信、感覺棒極了。我在電影中可以做很多虛假的事,甚至連自己也給蒙蔽了,我也可以給你們秀一些花哨的動作,但是朋友,最難的事就是要真誠地表達自我,而不是欺騙自己。」

李小龍力圖將這個觀點融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無論是與朋友、家人、商業夥伴相處,還是創作、編舞、導演和主演電影,抑或是寫作哲學論文、心理學文章、詩意的沉思和個人的隨筆時,他總是不忘這一點。有一次,他這樣告訴中國香港的記者泰德·托馬斯(Ted Thomas):「對於我來說,我的生活就是自我反省,一點點、一天天的自我剖析。」李小龍的創作對這一點體現得最為鮮明。從中國武術文化到真摯的詩歌,無論主題是什麼,他都做到了像一個真正的大丈夫一樣坦蕩地展現他的靈魂。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二十多年以來,人們知道李小龍主要是因為他在徒手格鬥中展現出的身體技巧和心理戰術。但是這本書卻告訴我們,這種淺薄的看法根本就是不準確的。

李小龍不僅是一位詩人、哲人、科學家(身體和思想的科學家)、演員、製片人、導演、作家,而且還是舞蹈編導、武術家、丈夫、父親以及朋友。作為一個人,李小龍試圖尋求生活的每一個令人驚羨的層面,同時他也被經歷的每一個過程所吸引。他總是在思考,為洞察精神上的真理而著迷,而只有通過調整意識的焦點,才能發現這樣的真理。但這並不是在向讀者建議,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得拋棄他們認為李小龍是一個武術家的認識,讀者只需騰出一點空間,來接受李小龍還是一位詩人、哲學家、心理學家、作者、激勵者、自助的倡導者、藝術家、演員、社會學家和靈魂的探求者。簡而言之,李小龍就是一個生活的藝術家。

將來,所有想成為李小龍藝術和哲學後繼者的人,都需要瞭解李小龍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他們也需要知道、瞭解,尤其是領會隱含在「自我發現過程」各篇中的微言大義,以及八篇「通向自我解放之路(截拳道)」中更深層次的涵義。就像李小龍的徒弟們至今還能夠熟練地演練出他的格鬥技巧,銘記他的武術名言一樣。

偉大的藝術家能通過藝術與人溝通交流。當你看到一幅畫時,你馬上就能知道,那個藝術家創作這幅畫時的感覺——甚至你會知道他當時在想些什麼。在這樣的交流之中,時間造成的距離不復存在,你清晰明瞭地體會到了藝術家的感情,彷彿你就是藝術家本人一樣。同樣,看著李小龍在生命的帆布上描述出的色彩斑斕、豐富多彩的畫面,我們就能夠憑直覺察覺出他的偉大人格、激情、真誠信念,乃至他的靈魂。像李小龍說的那樣,如果藝術是「可視的生命樂章」,那麼這本書肯定就是他的生命交響曲。

如果你帶著李小龍所說的「靜謐、無偏見的意識」來閱讀本書,你會覺得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拜會一位老朋友。雖然李小龍的肉體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仍然能通過文字來和我們交流,而這是一種超出人類生命限制的交流方式。當我們欣喜於有李小龍作為精神伴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他的忠告:讓自己成為「生活的藝術家」。但是,如果我們愚蠢地將李小龍置於神壇之上,對他的言論和信念全盤照收,那將會給我們的朋友和我們自己帶來巨大的傷害。在這本書的第八部分中,有一封李小龍寫給「約翰」的信,在此信中李小龍對他的藝術作了以下忠告:

約翰……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思考方式與我的截然不同。究其原因,藝術是讓「個體生命」獲得解放的一種手段。你的方法不等於我的方法,反之亦然。所以,無論我們能否走在一起,切記住,哪裡有絕對自由,哪裡就有藝術生存的土壤。

太靠近另一個人的思想河流是十分危險的,水流越湍急,我們就越容易被水流沖走。所以,我們只需單純地觀察李小龍思想之河在本書中流動的歷程,注意它在哪裡曲折蜿蜒,哪裡奔騰呼嘯,哪裡掀起浪花,哪裡泛起漣漪。如果我們從岸邊往回退一點點,從我們各自獨一無二的有利位置去看待這些思緒的大潮,我們就會發現這條河流的大體走向。換句話說,就是李小龍的「手指」所指的方向。而且,也就是在這一交叉點上——人類的思維之河與人類的理解之海相匯合——我們最終能夠看見李小龍 25 年前第一次告訴我們的那種畫面:「所有上蒼的榮耀」。那時,我們也就能完全體驗到那種做一個清醒的人、一個完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人和一個充實的人。就如李小龍犀利的眼光觀察到的那樣,只有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更清楚地認識事物。

我無法教你什麼,只能幫助你探求你自己。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李小龍

約翰·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