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思維迷宮 > 1.4 兩種風格 >

1.4 兩種風格

有兩個哲學家,蘇格拉底和維特根斯坦,是追問的高手。蘇格拉底經常用追問迫使對手承認自己很無知而放棄原來的信念。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榜樣去追問。假設有人認為「說謊是壞事」,我們就可以指出,當有個歹徒在追殺好人時,為了救好人,理所當然可以欺騙歹徒讓他走錯方向。這時對方不得不承認,對壞人說謊是好事。我們又可以指出,當好人碰到困難,又不願意讓別人幫忙時,為了幫助他,我們不得不說謊,編造一些他能接受的理由。這樣,對方又只好承認,在有的時候也可以對好人說謊。假如有人說,所有人都認為是好的就是好的,這一點顯然也說不通,因為人們集體犯傻也是有的,而且人們從來就意見不一。又如果說,多數人說好的就是好的,這也恐怕不正確,因為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裡。比如說,有一天發生了盜竊案,某人以前偷過東西,於是大多數人認為又是他偷的,結果事實證明是那個最道貌岸然的人偷的。道貌岸然的人其實最可疑,事情往往如此。再假如說,一個人自己覺得是好的就是好的,這種主觀主義觀點雖然雄壯,可是,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就等於沒有標準,就好像每一把尺子的刻度都不一樣,事情就亂了套。而且,每個人自己的標準也是沒準的,今天這樣,明天可能又變了。如果一把尺子能夠隨意伸縮,還能有什麼用?諸如此類。這說明了,很多事情,我們以為很清楚,其實很糊塗。以這種方式追問下去,會發現問題和破綻越來越多,最後只好承認,我們其實連好壞對錯真假善惡這些基本觀念都不清楚,我們不知好歹,我們不明是非。

我們再來感受一下維特根斯坦風格的追問。比如說,神秘主義者認為,有些深刻的真理只有自己能夠領會,別人卻無法理解。既然神秘主義者說他已經領悟到了某個道理,這等於是說,他以前沒有領悟到,但現在領悟到了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就可以追問,在他領悟什麼東西是真理之前,又怎麼知道應該去尋找這個道理而不是別的東西?如果說他事先知道應該去尋找什麼,就等於說本來就已經知道那個道理。這就像當我丟了一把鑰匙,我當然知道我是去找這一把鑰匙而不是別的東西,可是顯然我不能說,我不知道是否丟了東西,但我還是要出去找一找,這是精神病。假如神秘主義者又說了,我雖然不知道要去找什麼,但我有超乎常人的直覺。我們就又可以問,他又怎麼能知道他那個直覺是可靠的?直覺本身沒有確定方向,直覺有可能引導人們走正道,也可能引導人們走邪路,即使碰巧找到了真理,也絕不可能碰巧知道那就是真理。假如可以說「我碰巧知道那是真理」,就不得不接著說「我碰巧知道我碰巧知道那是真理」,也就不得不說「我碰巧知道我碰巧知道我碰巧……」,這種沒完沒了的「碰巧知道」只不過是一筆沒完沒了的糊塗賬,它只能證明我一直到現在還不知道,而且將來也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知道。維特根斯坦嘲笑說,試圖用自己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想法的可笑程度不亞於為了使自己相信報紙上的話而買回好幾份同樣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