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精神的故鄉 > 20.讀永恆的書 >

20.讀永恆的書

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通過各種物質形式得以保存,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們日常的精神活動中,讀書便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據說最高的境界是無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樣,是不讀人間之書的,這裡姑且不論。一般而言,我們很難想像一個關注精神生活的人會對書籍毫無興趣。尤其在青少年時期,心靈世界的覺醒往往會表現為一種勃發的求知慾,對書籍產生熱烈的嚮往。「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高爾基在回憶他的童年時所說的這句話,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讀書欲初潮來臨的心情。一個人在早年是否經歷過這樣的來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預示了他的精神素質。

然而,古今中外,書籍不計其數,該讀哪些書呢?從精神生活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許可以極粗略地把天下的書分為三大類。一是完全不可讀的書,這種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啟示、藝術的欣賞或有用的知識。在今日的市場上,這種以書的面目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這種書讀了也許不無益處,但不讀卻肯定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和遺憾。世上的書,大多屬於此類。我把一切專業書籍也列入此類,因為它們只對有關的專業人員才可能是必讀書,對於其餘人卻是不必讀的,至多是可讀可不讀的。三是必讀的書。所謂必讀,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個關心人類精神歷程和自身生命意義的人都應該讀,不讀便會是一種欠缺和遺憾。

讀一些必讀的書

應該說,這第三類書在書籍的總量中只佔極少數,但絕對量仍然非常大。它們實際上是指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經典名著。對於這些偉大作品不可按學科歸類,不論它們是文學作品還是理論著作,都必定表現了人類精神的某些永恆內涵,因而具有永恆的價值。在此意義上,我將它們稱為永恆的書。要確定這類書的範圍是一件難事,事實上不同的人就此開出的書單一定會有相當的出入。不過,只要開書單的人確實有眼光,就必定會有一些最基本的好書被共同選中。例如,他們絕不會遺漏掉《論語》、《史記》、《紅樓夢》這樣的書,也不會漏掉柏拉圖、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

在我看來,真正重要的倒不在於你讀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讀全了,而在於要有一個信念,便是「非最好的書不讀」。有了這個信念,即使你讀了許多並非最好的書,你仍然會逐漸找到那些真正屬於你的最好的書,並且成為它們的知音。事實上,對於每個具有獨特個性和追求的人來說,他的必讀書的書單決非照抄別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書單本身也體現出了他的個性。正像羅曼·羅蘭在談到他所喜歡的音樂大師時說的:「現在我有我的貝多芬了,猶如已經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樣。一個人對他所愛的歷史人物都應該這樣做。」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質。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當然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我甚至要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為世界本無定相,它對於不同的人呈現不同的面貌。列車上,地鐵裡,我常常看見人們捧著形形色色的小報,似乎讀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為他們惋惜。天下好書之多,一輩子也讀不完,豈能把生命浪費在讀這種無聊的東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其實我自己也曾拿這類流行報刊來消遣,但結果總是後悔不已。讀了一大堆之後,只覺得頭腦裡亂糟糟又空洞洞,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歌德做過一個試驗,半年不讀報紙,結果他發現,與以前天天讀報相比,沒有任何損失。所謂新聞,大多是過眼煙雲的人鬧的一點兒過眼煙雲的事罷了,為之浪費只有一次的生命確實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