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歷史的靈魂 > 15.餐桌上的歷史 >

15.餐桌上的歷史

不要一談歷史就想到皇帝貴族、改朝換代、征戰殺伐的故事,當你和家人圍在鋪著潔白餐布的桌旁準備就餐的時候,其實一部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歷史就有可能鋪展於你的眼前。對於這部歷史的情境還原不僅是對歷史的認識,而且也會是對今天人類生活的認識,比如,關於餐桌上的歷史。

在考古學領域中,有一個專門研究人類食物的生產和消費的歷史遺存的分支,叫食物考古學;在歷史學領域中,更有專門的烹飪史研究、食品生產史的研究。另外,在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中,也有不少與人類食物的歷史相關的研究。食物考古學借助大量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研究的成果,分析和描述了從舊石器時代到今天網絡時代人類如何獲得、製作和分享食物的歷史圖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上人類懂得分享食物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普通人的認識。學者們認為,塑造人類行為的動因主要是通過協作獲取和分享食物,「採取食物分享有利於發展語言、社會互助和智慧」,因此,「營地是社會生活的中心,人們在此分享食物」;古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認為,「食物分享假說是在那些用以解釋是什麼力量使得早期人類走上通向現代人之途的學說中最可信的」;另一位古人類學家理查德·波茨也認為,「家庭基地、食物分享假說綜合了人類行為和社會生活如此多的方面——互惠體系、交換、親屬關係、生計、勞動分工和語言,它對人類學家來說是重要的。」(理查德·利基:《人類的起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指出,今後的世界史前史研究將不僅僅是圍繞宏偉的紀念碑、宮殿和神廟展開的敘述,還會包括不同社群分享食物的各種方式,而且延續到今天由食物鏈所連接的「地球村」時代。

在這裡可以推薦一部關於「吃」的歷史著作,德國民俗學家希旭菲爾德撰寫的《歐洲飲食文化——吃吃喝喝五千年》(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可以說這是一部歐洲飲食簡明通史,從新石器時代直到該書作者收筆的2001年,這種通史式的結構於同類書中並不多見;無論從章節安排還是內容選擇,均可見德國學術傳統的嚴謹與精確。該書作者以歷史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厚功力研究歐洲人的飲食史,宏觀視野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分寸把握得極好。大而言之的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植物栽培史、家庭生活史等均與飲食變遷緊密相關,而且是結合各時期飲食之變而精心論述,這種論述使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餐桌其實就是歷史的一個縮影,認識到宏大的歷史事件與普通人生活的聯繫。在該書各章節中有很多精心選擇和運用的研究個案、史料闡釋,例如通過1517年科隆一位市議員宴請達官要人的晚宴菜單、服務、餐具、花費等資料,從一個側面論證了飲食史研究中的一個問題:在近代初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發生深層轉變之時,飲食文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墨守著中世紀的陳規;又比如對德國納粹時期的飲食變化的研究,揭露了納粹以飲食作為控制國民資源、建構「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工具。正如該書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飲食文化可以映照出社會政治的價值和秩序以及歷史的變化。

也有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更為直接地把「吃」的歷史學研究與政治學、倫理學的研究結合起來,這樣的一部「餐桌上的歷史」就包含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對現實生活的啟示就更為直接和重要。人類學教授明茨的《吃》(新星出版社,2006),它的副標題是「美味即自由」,隱含著在攝食行為中必然地包含有對權力的選擇、對自我的認知和對自由的感受等內在的意義。該書作者同樣運用了大量的珍貴史料,但更閃耀著倫理批判與政治鬥爭的光芒:食物與各種權力的關係,糖、茶與英國工人階級……他對16—19世紀加勒比海地區奴隸制度的研究是以食物與自由的內在關係為中心的,對英國社會和經濟轉型的研究是以蔗糖取代蜂蜜的變化為中心的,又在糖的食用中看到了道德批判、個人主義、浪漫主義等思想史論題。

可以說,類似「餐桌上的歷史」這樣的研究課題在歷史學領域中大量存在,它們分別指向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匯成了一部人類生活發展的總體的歷史。從衣、食、住、行到更細微、更具體的物品,歷史學家都饒有興趣地、孜孜不倦地進行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