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歷史的靈魂 > 7.因與果:絡腮鬍子與戰爭 >

7.因與果:絡腮鬍子與戰爭

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

——E.H.卡爾

在生活中我們大概都會很自然地從因果關係出發來思考發生的事情,而且這種思維方法似乎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我們或許很少注意到,其實我們對每件事情的因果關係的思考都是半途而止的。比如,一個人過馬路給汽車撞死了,當我們瞭解到是因為司機喝醉了,甚至再進而瞭解到司機之所以會喝醉,是因為他和別人吵了架之後心裡不痛快,所以借酒消愁,這事情就算很清楚了,沒有人願意再往下追問為什麼吵架、導致吵架的那個原因的原因又是什麼,等等,因為這樣一來便是無窮盡的追問。但從邏輯上來講,因果關係的邏輯就像鏈條一樣,是一環緊扣一環的,任何原因都必然也是結果,在其背後都還有其原因。在哲學上,因果關係可能是永遠無法從理論上弄個水落石出的。

在歷史研究中,因果關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可能大部分歷史學家都會同意英國歷史學家卡爾的話:「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諸如一場戰爭為什麼爆發、一個政黨為什麼會倒台等。中國思想家梁啟超也說過:「說明事實之原因,為史家諸種職責中之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的客觀因果性的存在似乎是肯定的,問題只是在於如何把它挖出來而已。

然而,歷史的因果關係即使是不容懷疑的,它也絕不是簡單明瞭的,尤其是對原因的分析,歷史學家面對同一事件很可能會歸結為不同的原因。

我們來看1152年發生在法國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的絡腮鬍子。他與法國一個公爵的女兒埃莉諾結婚時,得到法國南部兩個省的陪嫁。後來路易七世剃掉了絡腮鬍子,他妻子埃莉諾對此極為不滿,覺得他沒有了鬍子很難看,一氣之下與他離婚,改嫁給英國國王亨利二世,並要求將其兩個省的陪嫁轉交給她的新夫。路易七世不肯,亨利二世於是發動戰爭,奪取陪嫁。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地延續了301年,到1453年魯昂戰役結束後才宣佈和解。

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尋找原因

對於這一歷史事例,我們的一些歷史學家會說,絡腮鬍子只是一個表面原因,真正深刻的原因是英法兩國之間存在的矛盾,即使沒有這個絡腮鬍子的問題也會必然以另一種借口挑起戰爭。

這種解釋看起來很有深度,它表明了這樣一種想法:導致某一歷史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大量的、複雜的,而且都是真實的;但其中有一些原因是深刻的、內在的(如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等),因而具有真正的歷史意義,另一些則是表面的、偶然的,無法成為決定歷史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假如再進一步追問什麼是「深刻原因」、「內在原因」,我們往往會發現答案很可能就是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把它們說成是原因其實只是一種語義混淆或遊戲。這種「原因」往往很深遠,但距離具體事物也很遠。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尋找某一事情的原因時,一般不會這樣思考。例如,你今天感冒了,你的媽媽說是因為你昨天穿得少了,而且又淋了雨;而你的老師則說,是因為你平常輕視體育課,體質不好,所以才會感冒。儘管老師的分析很深刻,但恐怕你還是會更接受媽媽的埋怨。

路易七世,您幹嗎把鬍子剃掉?

這種思維的分歧令我們想起了西方哲學史上一條叫做「奧卡姆的剃刀」的有趣定理。在14世紀,正統經院哲學家依據實在論的觀點,認為應該把諸如「本質」、「隱秘的質」之類的東西加於一切現象之上,才能成為對事物的「科學的」解釋。對此,英國哲學家威廉·奧卡姆提出了著名的「思維節儉原則」,即「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主張把那些附加在真實的事物表面的無用的東西統統拋棄,用「思維節儉原則」這把剃刀把它們統統剃掉。在運用這條原則對各種事物進行解釋時,我們的確有必要對種種抽像的、看起來是很深刻的說法進行細緻的分析,看看是否真的有運用它們的必要。

實際上,絡腮鬍子就是這場戰爭的起始原因,無所謂什麼表面或者背後。如果一定要論證清楚埃莉諾的心目中早就存有改嫁並爭奪陪嫁的想法,不管有沒有絡腮鬍子這個「表面原因」她都會付諸實現,其實是做不到的,因為一旦某個原因被看做是「表面原因」,那麼根據因果關係的邏輯,任何一個「深刻的原因」相對於另一個可能存在的「更深刻的原因」又都只是一個「表面原因」了。因此,即使可以承認「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這個命題,我們也只能認為,相對於每一具體的歷史事件而言,它們的原因都是具體、真實、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