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信仰之問 > 5.打賭?道德? >

5.打賭?道德?

對上面說的這一類「證明」,最有力的反駁是由英國哲學家休謨提出的:你說世界像一部機器,所以需要設計者嗎?那我為什麼不能說世界像一株植物,會自己生長,所以就不需要設計者了呢?

總之這類「證明」不大像嚴格的邏輯證明,所以稱之為「論證」更恰當。

但是還有一種「論證」,表面上是在運用邏輯的「排除」甚至數學的計算,實際上卻是從人生出發的「算計」。它是由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兼數學家帕斯卡提出來的,被稱為「帕斯卡賭注」。它的大意是說,因為無法用理性證明有沒有上帝,所以信上帝或不信上帝就像用人生來「打賭」。那麼,要想贏的話,賭注該壓在「信」上呢,還是壓在「不信」上?帕斯卡分析說:如果壓在「信」上,假如沒有上帝,則損失極小,因為即使有損失也只在有限的此生;假如有上帝,則收穫極大,因為得到的報酬或幸福是永遠的,這顯然很明智。如果壓在「不信」上,假如沒有上帝,則收穫極小,因為即使有收穫也只在有限的此生;假如有上帝,則損失極大,因為受到的懲罰或痛苦是永遠的,這顯然不明智。

兩百年後,這個論證得到了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支持。詹姆士問道:既然信仰可能會犯錯誤,也可能得到真理,不信的人為什麼只害怕犯錯誤,不害怕丟失真理呢?然而,帕斯卡的論證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評,其中包括不少神學家,因為他們認為,這項論證把信上帝說成了一種利害的算計,是不符合宗教本質的。真正的宗教不是為自己得到什麼好處,而是為已有的一切而對其根源表示感謝和敬畏。我們也會覺得,如果信宗教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有點自私自利或不道德嗎?

講到道德,還有不少為上帝存在所作的論證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前面提到的康德所作的論證。

康德說:道德需要有正義,即「善」與「福」的結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然人們怎麼會追求善呢?可是,在此世善與福常常不能結合,好人有時候似乎不如壞人過得好;人們明明知道這些,卻還要追求善,還有道德感,這說明正義是存在的,「善」與「福」是會結合的,此世不能完全實現,必有後世繼續實現,人不能保證這一點,必有上帝來保證這一點。換句話說,人類有道德感這件事,證明了上帝的存在。當然,應該再解釋一下:所謂人類有道德感(人是道德的動物),這個哲學命題不是說人人都只做好事,而是說人即使在做壞事時,也知道那是壞事。因為如果他不知道是壞事,就不能說是做壞事了——「不知者不為罪」嘛。至於「好人」、「壞人」等詞,也不表示前者只做好事後者只做壞事,因為人人都既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壞事,所以問題只在於德行的大小,或良好意願的多少。因此,前面說的「善與福的結合」,更應該說是幸福應按德行的比例來分配。康德的意思是:這只有上帝做得到。所以有道德的人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內心深處都是相信上帝的。假如不是這樣,一個人做壞事時明明四顧無人,卻還是心虛膽怯,他怕的是什麼呢?

有一隻無所不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