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27章 卡爾·馬克思 >

第27章 卡爾·馬克思

通常,在人們心中,卡爾·馬克思是一個自稱把社會主義做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人。的確如此,他創造了一個強大的運動,這個運動通過吸引人和排斥人的手法支配了近期的歐洲歷史。在哲學上,他似乎是個激進主義者,繼承了這一學派的支持理性主義反對浪漫主義的作風。他似乎又是個復興唯物主義者,通過賦予唯物主義新的解釋,使唯物主義與人類歷史發生了新關係。但他似乎又是最後一個大體系締造者,繼承了黑格爾「有一個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類進化」的觀點。

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掠奪與鬥爭

1818年,馬克思出生在德意志特裡爾的一個猶太教律法博士世家,在他幼年時,他的父母改信了基督教。在大學時,他接受了黑格爾哲學,後來又受到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影響。之後,馬克思辦過報紙,他的《萊因報》就是因為言論過於激烈而被查禁的。1843年,他前往法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並結識了工廠經理出身的恩格斯。在恩格斯的幫助下,他瞭解了勞工狀況和英國經濟。這使他早於1848年革命得到國際修養。在1848年時,他先後參加了法國和德國的革命。一年後,在反動勢力的迫害下,他被迫逃往英國。之後,他在倫敦度過了生命裡的主要歲月。

對馬克思來說,他自始至終的目的都是合乎科學。與英國古典經濟學相比,他主張的經濟學只改變了原動力;在他的經濟學裡,他代表僱傭勞動者說話。馬克思自稱為唯物主義者,但他這個唯物主義者與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者相比又有不同。由於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唯物主義稱為「辯證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比較接近現在所說的工具主義。

黑格爾哲學和英國經濟學在被馬克思摻合以後,形成了一種名為「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新學說。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個辯證法公式發展的」是馬克思和黑格爾的共同點,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如何確定和看待「按照辯證法公式發展」的原動力。黑格爾認為,這種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叫「精神」的神秘實體。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所講的。可是,包括黑格爾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精神」為什麼要歷經這些發展階段。於是,也許有人會忍不住這樣想:「精神」在把每個階段所讀到的東西倉促地客觀化,就表明它也在努力嘗試理解黑格爾的意思。

與黑格爾相比,除了帶有某種必然性之外,馬克思的辯證法沒有這種性質。馬克思認為,推動「世界按照辯證法公式發展」的力量是一種具有特別意義的物質,並不是原子論者所說的那種完全非人化的物質。這樣一來,馬克思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原動力其實是人與物質的關係,在這種關係裡最重要的是人的生產方式。由此,馬克思把他的唯物論又發展成了經濟學。

在馬克思看來,任何時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藝術都是生產方式的結果,或者至少是分配方式的結果。如果對文化的一切細節都作此主張,是有問題的,因此,我認為他的這一主張只是對文化的大體輪廓而言的。馬克思的這個學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與哲學史家有一定的關係,被稱作「唯物史觀」。

馬克思與一生的摯友恩格斯

儘管馬克思主張了這麼多,可我還是認為他有兩個錯誤之處。第一個錯誤之處是,必須加以考慮的社會情況應該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馬克思只強調經濟,忽視了政治;第二個錯誤是,如果一旦把問題確定為細節和專業的,那麼社會因果關係就可能不大適用了。

馬克思在黑格爾依據辯證法提出的模子裡,又新放入了他的歷史哲學。儘管他的歷史哲學包括的東西很多,但他在事實上只關心一個三元組,即:以地主為代表的封建主義、以工廠主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和以僱傭勞動者為代表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選擇研究社會主義,或站在僱傭勞動者的立場上說話有道德或人道主義的理由嗎?這個別人很難說,而馬克思本人則堅持否認。此外,他還斷言說,有些人認為從道德上講僱傭勞動者的立場比較好,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這個立場與辯證法有關。馬克思相信,從某種非個人的意義上看,一切辯證的運動都是進步的。他還堅持認為,比之於已往的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一旦實現社會主義,人類一定會享受到更多的幸福。也許,支撐他為社會主義事業操勞一生的動力就是這些信念吧。

如果視馬克思為一個純粹的哲學家,那麼他所具有的那些缺點就太嚴重了。作為哲學家,馬克思的過於實際的特點就是一大缺點。對於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總是投入過多的精力去關注。除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之外,他的眼界又被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所限,而在這個星球之內還有局限,這個局限就是我們人類。顯然,自哥白尼以後,人類已經失去了以前人類自許的那種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只要是沒有徹底接受或領會這個事實,那麼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稱自己的哲學為科學的哲學。

也許,馬克思給他的社會主義觀點穿上哲學的外衣的舉動,與他的哲學的基礎沒有多大關係。其實,敘述一遍他的主張的最重要部分很容易的,還可以不必涉及到辯證法。馬克思認為,如果徹底工業化的社會不走私人資本主義的道路,那就必然要走國有資本的道路。

馬克思與妻子燕妮·馬克思

由於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現代的歐洲和美洲分成了三個陣營:在可能的範圍內,有自由主義者的國家仍然信奉洛克或邊沁的學術;在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已經掌握了政權,在其他國家的勢力也正在擴大。從哲學上看,以上這兩個陣營的意見應該相差不大,都是主張理性,都帶有科學和經驗主義的意圖。但從實際的政治觀點上看,他們又有著明顯的差別。

必須承認的是,馬克思的理性主義在某些時候是有限度的。雖然他認為自己對發展趨向的解釋會被事實證明,但他自己也明白,這只能說服跟他站在同一個階級上考慮利益的人。而且,他不認為勸導和進言有什麼用,他相信只有階級鬥爭能起到作用。這樣一來,在實際行動上,他就成了推行強權政治的人,儘管不是主宰民族論者,但已經成了主宰階級論者。當然,階級劃分也許會隨著階級鬥爭和革命逐漸消失,最終能取得政治和經濟的完全和諧。但這只是個遙遠的理想,就像基督復活一樣。

從哲學見解的差異度講,以納粹和法西斯為政治代表的第三個派別與其他兩個派別的差異,要比那兩個派別之間的差異大很多。這個所謂的第三個派別的哲學繼承自盧梭、費希特和尼采,特點是反理性和反科學。他們特別強調權力意識,認為權力意識主要集中在某些民族和個人身上。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認為,這些集中了權利意識的民族和個人就應該統治其他民族和個人。

在盧梭時代之前,哲學界有一種統一。盧梭之後的一段時間,這種統一又消失了,但這種消失是暫時的,不是長久的。要恢復這種統一,只有從理性層面重新戰勝人心,除此之外的其他方法都沒有任何用處。如果幻想通過對支配權的要求恢復這種統一,那只會帶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