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17章 休謨 >

第17章 休謨

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邏輯終點的大衛·休謨(1711—1776年)是一個在哲學家裡最重要的人物。休謨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把經驗主義哲學研究到了前後一致的程度。這意味著,因為他的努力,經驗主義哲學已經成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這意味著,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在他之後的人已經無法踏著他的足跡前進了。

在法國居住時,休謨寫成了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人性論》。當時的休謨才二十多歲,還很年輕,因此也沒有名氣。雖然發表了所有學派都不喜歡的觀點,但他還是信心滿懷地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他失算了,甚至連個抨擊他的人都沒有。此後,他轉而寫作散文,很快就出版了一部散文集。1744年,他打算在愛丁堡大學謀得教職,也遭遇了失敗。這以後,他先後擔任了社會上流人士的家庭教師和秘書,藉以提高自己的名氣。當他有了一定的名聲之後,他又投身到了對哲學的研究之中。有了名氣就好辦事了。此時,他精簡了《人性論》的內容,重新以《人類理智研究》為名出版,結果取得了比《人性論》好得多的成功。1763年,休謨訪問巴黎,得到了法國哲學界的賞識,而且還結識了盧梭。在休謨看來,認識盧梭也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事了。起初,他和盧梭很要好,後來,兩人發生了矛盾,最後,患有妄想狂的盧梭提出跟休謨斷絕來往。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人性論》共三卷,分別討論理智、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問題。其中,休謨哲學中最新穎和最重要的觀點都集中在第一卷。在這一卷裡,休謨首先探討了印象和觀念的區別。休謨認為,印象和觀念都是知覺;其中,印象因為帶有更多的力量而具有猛烈性,而單純情況下的觀念與印象相似,只是較為模糊。但是複雜情況下的觀念就不是這樣了,雖然我們沒有見過帶翅的馬,但是卻想像得出帶翅的馬,不過,構成這個複雜觀念的要素全都來自印象。印象居先的證據出於經驗。舉例來說,天生的盲人對顏色沒有觀念。在各種觀念裡,保持很大程度的原印象的生動性的觀念是記憶,其他觀念則是想像。

大衛·休謨(1711—1776年)。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研究者一般將其哲學歸為徹底的懷疑主義

至少就休謨而言,心理學上的缺點比較嚴重。在休謨的整套理論裡,觀念被視為印象的仿本,這種見解的弊病是忽略了含混性。否認自我觀念非常重要。首先,即便有自我這種東西,我們也從來沒有感知到過,因此我們不應該有自我觀念。如果大家可以接受這個結論,那就有必要詳細加以說明。比方說,沒有人能感知到自己的腦子,但在一種重要意義上,人人都有腦子這個觀念。這個觀念是復合觀念,具有描述性,不屬於邏輯意義上的基礎觀念,而是知覺的推論。如果休謨所說的所有簡單觀念出自印象是對的,那麼事實一定也是這樣。

不過,簡單自我未必是不存在的,我們只能說,我們並不知道是否存在簡單自我。除了被視為知覺,自我並不是我們的知識的任何組成部分。如果除去實體的使用,在形而上學方面,這個結論很重要。這個結論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神學領域,它廢除了神學領域關於靈魂的一切假想。此外,在對認識的分析方面,由於指明了主體和客體並不是基本的東西,因此這個結論也很重要。總而言之,比起貝克萊,休謨在自我這個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

《論知識和概率》這一節是整部《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休謨在這裡所說的概率不是指數理概率論,事實上,在所有專業的意義上,數理概率論本身都不具有概率的性質;它具有的是,知識所能具有的有限確定性。靠非論證性推論,由經驗得到的不確定的概率才是休謨提到的。這個概率包括我們已知的有關未來的所有知識,還包括沒有觀察過的關於過去和現在的所有知識。實際上,它包括數學、邏輯和直接觀察結果之外的所有知識。

剛開始,休謨先區分出了七種哲學關係,簡單來說,這七種哲學關係分別是類似、相反、同一、因果關係、時間和地點關係、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之後,休謨表示,這七種關係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僅存於觀念的關係和能使觀念改變的關係兩類。這樣一來,屬於僅存於觀念的關係一類的是類似、相反、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這四種;屬於能使觀念改變的關係的是因果關係、時間和地點關係。其中,又只有僅存於觀念的關係能提供確定的知識,而其他各種關係的知識都是概率的。這樣說來,只有數學這一學科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能夠進行長串推理和有確定性。

我們該如何看待休謨的學說呢?我們知道,休謨的學說分客觀和主觀兩部分。其中,客觀部分主張:就甲和乙而言,在斷定「因為甲所以乙」時,實際發生的事情是,多次發現二者相連,即甲後面跟著乙,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斷定甲後面一定跟著乙(或將來會跟著乙)。主觀部分主張:因為多發現甲和乙相連,因此「因為對甲有印象,所以對乙有觀念」。如果要根據客觀部分,定義成「因為……所以……」的形式,那麼我們就要拿出另一個說法:因為多次發現兩個對像甲和乙相連後出現這種情況:甲的印象後面跟著乙的觀念。

大衛·休謨位於愛丁堡卡爾頓山丘東側的墓地

儘管我們承認了上述陳述的真實性,但這個陳述未必具有主觀部分的那個範圍。休謨多次主張說,儘管甲和乙發生了多次相連,但它只是推斷兩者將來也會相連的原因,由這一情況並不能推斷出兩者將來一定會相連。不過,如果承認了客觀部分,那麼過去多次發生相連這個事實並不能成為推斷以後還會繼續多次發生相連的理由,同樣也不能成為類似情況下還會發生新的相連的理由。

其實,休謨在心理方面相信存在著他所指責的那種因果關係。假如我看見了一個蘋果,我會斷定,如果吃了它,我就能品嚐到蘋果的味道。然而,根據休謨的說法,我不一定總能品嚐到這種味道,因為習慣的規律只能說明存在著我的這種斷定,但卻不是它的根據。可是因果規律裡面也包括習慣規律。因此,如果我們對休謨的觀點認真一點,就應該這樣說:在過去,雖然我看見蘋果就能斷定蘋果的味道,但我沒有證據證明,當我下一次再看到蘋果時還能斷定蘋果的味道,也許只能斷定烤肉的味道。也許現在你覺得不一定會這樣,但這並不意味著五分鐘後你還覺得不一定會這樣。如果休謨的客觀學說部分是正確的,那麼,比之於物理世界,在心理世界我們的推斷也沒有合理的理由。

我還不打算討論歸納這個很有困難的大題目,我更情願這樣說:即使我們認可了休謨的前半部分學說,要想否定歸納,還得讓關於未來的一切推斷都變得合理——我並不是說,也許我們的推斷是錯誤的,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這個錯誤。

主張因果是一種特殊關係的人,都是和休謨意見不和的人。他們認為,既然存在這種關係,就一定還存在先後順序;但相反就不能成立了,即:有了先後順序未必能有這種關係。笛卡爾派的時鐘說認為,儘管兩個完全準確的時鐘可以始終先後報時,但誰也不是誰報時的原因。一般而言,認可這種意見的人還會有如下的主張:在大多數情況下,雖然我們必須根據事件的經常連結推斷因果關係,但在極少數情況下,我們也能感知因果關係。

在我看來,從物理學的因果定律的性質,休謨或許可以得到最有力的論據。據說,在科學中,除了不得當做初期階段的不成熟提法之外,再不會允許出現「因為甲所以乙」這種形式的簡單定律。在發達的科學裡,複雜的因果定律代替了這種簡單定律,而且,很明顯的是,這些因果定律都是由已經觀察到的自然趨勢作出的細密推論,因此沒有人認為它產生自知覺。

到此為止,我還沒有算上能更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的現代量子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因為甲所以乙」這樣的說法是不會被認可的,休謨說得對。我們之所以打算認可它,可以從習慣定律和聯想定律的角度加以解釋。如果按嚴密的形式來講,這兩個定律本身就是對神經組織的生理、化學和物理原因的最細緻解釋。

休謨認為,做到把因果關聯的證據還原成對事件的屢次連接的經驗,還完全不夠。因此,他繼續主張說,並不能由這樣的經驗推出將來還有類似連結。舉一個並不陌生的例子,在我看見蘋果的第一眼,我就能憑借過去的經驗推斷出它的味道不像烤肉而像蘋果。這個推斷沒有理性的理由。從邏輯上講,這個原理不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還能設想自然進程會有所變化。這樣一來,這條原理就應該和概率有關,但是只有先假設這個原理成立,才有所有關於概率的討論。這樣說來,這個原理本身是不能被關於概率的談論證明的,甚至關於概率的所有談論都不能讓它擁有正確的概率。

休謨在研究了我們通常認為的知識以後,得出的最後結果並不是我們希望他得到的那樣。「關於在精神學科中導入實驗推理方法的探究」是他的著作的副標題,由此副標題可以看出,他在最初進行工作時,抱有這樣一個信念: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得到全部真理,而且只能得到真理。然而,到了最後,他卻又堅信這樣一個信念:信念並非合理的東西,因為我們一無所知。在提出支持懷疑主義的所有依據以後,他停止了對它們的駁斥,反而幻想通過盲目輕信的天性接受這些依據。

其實,對於整個十八世紀的重理精神而言,不論休謨哲學是對是錯都無所謂了,因為都代表著重理精神的破滅。這樣看來,休謨和洛克一樣,起初懷有明事理、重經驗、不輕信的精神,參與到追求由經驗和觀察得到的一切知識的潮流中。不過,和洛克相比,休謨有一個很明顯的優點,即智力比洛克高,因此分析問題很敏銳。不過,休謨也有顯著的缺點,他度量小,即使是無可厚非的矛盾,他也接受不了。這個缺點導致他得到了一個晦氣的結論:從經驗和觀察出發,什麼都得不到。

儘管懷疑論是休謨的重要哲學主張,但他也並不總是以此為中心,比如在《人性論》的後半部分,他就把根本懷疑全都忘到了腦後。在這種時候,休謨寫出的內容就和當時所有開明的道德家沒什麼區別了。在自己的懷疑裡,他用上了他推崇的「不關心、不留意」的原則。由於休謨不在實踐中堅持懷疑主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抱有的是一種不真誠的懷疑主義。這種懷疑主義產生的一種後果會讓人覺得非常尷尬,即:讓證明一種方針優於其他方針的所有企圖統統落空。

否定歸納原理是休謨懷疑論的根據。舉個關於因果關係的例子。歸納原理是這樣說的:如果一直發現的情況是甲經常伴隨乙出現(或者乙跟在甲的後面),在沒有發現(或者不知道)甲不經常伴隨乙出現(或乙沒有跟在甲的後面)的情況時,那麼可以確定,在下次遇到甲時,它會伴隨乙出現(或者乙跟在甲的後面)。

如果休謨的原理是錯誤的,那麼可以肯定,所有打算通過個別觀察總結出普遍規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對於經驗主義者而言,休謨的懷疑論就是他們無法避讓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利用循環論法,休謨的懷疑論也就推導不了了。休謨在這個限度裡證明了科學的充足基礎不是純粹經驗主義。不過,一旦承認了這個原理,其他的原理都能在經驗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按照我們的全部知識推導出來。然而,這是違背純粹經驗主義的。非經驗主義者也許會問,既然允許了第一種違背,那麼為什麼不允許後來的違背呢?這些問題是由休謨觀點間接引起的。休謨想要證明的問題是「歸納是獨立的邏輯原理,從經驗或其他邏輯原理上都推導不出來」。的確如此,沒有這個原理,就沒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