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卷三 近代哲學 第一篇 從文藝復興到休謨 >

卷三 近代哲學 第一篇 從文藝復興到休謨

第01章 總論

近代時期,人類的思想見解和中古時期有許多不同,其中,教會威信的下降和科學威信的上升是最重要的兩點,其他的不同都與這兩點相關。

近代的文化是一種世俗文化,國家逐漸掌握了對文化的支配權。同古希臘一樣,原本由國王掌握的統治大權逐漸被民主國家或新君代替,並得以穩步發展和擴大。但在多數情況下,與中世紀的教會相比,國家對哲學思想的影響很小。

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國王和富商先後取代了原先屬於封建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具有近代意義的民主制在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之後成為重大的政治力量,社會主義也於1917年初次掌握了政權。新政治制度會帶來新的文化,但我要講到的是與通商貿易自然聯繫在一起的“自由主義文化”。但凡事總有例外,例如費希特和黑格爾的思想就跟商業無關。

否認教會的威信要比肯定科學的威信開始得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地位極其低微,人們仰賴的仍舊是比初期教會和中世紀還要遙遠的過去,直到1543年哥白尼學說的發表才使得科學與教義進入了長期的鬥爭階段。

《威尼斯》。隨著十三世紀教廷的衰落,其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減弱,再加上西歐城市經濟的發展,湧現出了像威尼斯、熱那亞等經濟發達、自由風氣濃厚的城市,文藝復興的思潮在這些城市出現了,伴隨著文藝的復興,近代哲學產生了

科學的威信是理智上的威信,得到了近代的大多數哲學家的認可。但是,科學的威信只對似乎已經被科學證實的事件提出意見,而這意見還是在概率的基礎上試著提出的,並認為應隨時修改。

目前我講的都是企圖瞭解世界的理論科學,但在普通民眾的意識裡,它幾乎要被企圖改變世界的實用科學驅趕出去了。科學的重要性首先表現在戰爭方面,科學家在戰爭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比如伽利略和雷奧納就是因此被重用的。相比之下,科學在人們的生活方面起作用的時間較晚,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曾經有人打算把科學的實用性和理論性割裂開,使科學逐漸成為技術。這種觀點最近也滲透到了哲學領域。

教會威信衰落以後,個人主義逐漸發展到了無政府的地步。文藝復興時期所謂的“修養”是和經院哲學、教會統治相聯繫的,後來取代它的是對古代典範的簡單模仿。意大利在十五世紀時,道德和政治上都陷入了混亂,因此藝術和文學上便有了驚人的表現,很快,這種不穩定的社會便被宗教運動終止了。

近代哲學保留了大部分個人主義和主觀傾向。笛卡爾是這樣,後來的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康德和費希特論學說也是這樣。至於其他人——貝克萊借助神的概念、黑格爾借助斯賓諾莎的影響拯救自己脫離了完全主觀主義,而休謨的經驗主義則發展成了懷疑主義。後來,盧梭和浪漫主義運動把主觀主義擴大到了倫理學和政治學領域,最終形成了巴枯寧主張的完全無政府主義。

於此同時,另一部分人認為,科學給人提供了一種能力。這固然不錯,但這是社會性的能力,它需要在單一的指導下組織個人共同努力的特點,注定了它是反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因為科學激發產生的哲學是一種“權能哲學”,它只崇尚方法,視人類之外的一切事物為尚未加工的原材料。這是一種危險的病狂,只有理智健全的哲學才能治癒。

羅馬帝國結束了古代世界的混亂,但它本身並不是理想的;教會謀求結束舊教世界的混亂雖然是理想的,但沒能在事實上體現出來。就目前來看,現代世界似乎正試圖通過暴力強加給人一種代表權貴們意志的社會秩序。要完美而永久地解決社會秩序這個問題,只有把羅馬帝國的鞏固和聖奧古斯丁的“神國”理想結合起來才行。這需要有一種新的哲學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