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04章 奧古斯丁的神學 >

第04章 奧古斯丁的神學

奧古斯丁的著作闡述的主要是關於神學的問題。他寫過一些闡述時事的爭論性很強的文章,還寫過一些直到現代仍具有現實意義的文章,比如一些論述裴拉鳩斯教派的文章。在這裡,我只論及他的以下三個方面的著作:

一、純哲學著作,特別是有關時間論的著作;二、在《上帝之城》一書裡體現的歷史哲學的觀點;三、為反對裴拉鳩斯教派而提出的「救贖理論」。

先說第一個方面。奧古斯丁並不專注於純哲學,但這並不代表他在純哲學方面沒有卓越的才能。在他的著作裡,最好的純哲學作品是《懺悔錄》的第十一卷。這一卷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如果真的像《創世記》第一章描述的那樣「創世」,那麼「創世」這件事早晚會發生。接著,他展開了對這一假設的論證。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談到創世時,首先映進他們腦海的是由上帝賦予外表的一種原始物質。在這裡,上帝被稱為設計師或建築師要好過被稱為造物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認為,上帝的意志創造了物質的外表,而物質的實體不是能創造出來的。奧古斯丁的見解與此相反,他認為,世界不是物質創造的,上帝不僅調整和安排了物質,甚至連物質實體都是他創造的。

希臘人的觀點又與奧古斯丁的不同,在這種不同的基礎上,產生了泛神論。泛神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上帝的一部分,因此上帝與世界不可分割。泛神論的觀點引起了神秘主義者的興趣,不過,神秘主義者也有其困惑之處,即他們不能接受這種世界存在於上帝之外的觀點。奧古斯丁沒有這種困惑,對於他而言,《創世紀》上講的已經足夠清楚了。

也許有人會問,上帝為什麼不更早地創造出世界呢?答案是:上帝在創造世界的同時,才創造了時間。以前本沒有時間,「更早」也就無從談起了。就創造時間而言,上帝永恆;就上帝本身而言,一切時間都是現在。既然他並不比自己創造的時間更早地出現,這似乎就說明他存在於時間之中,其實不是這樣,上帝永遠在時間之流外。

《創世紀·原罪和趕出伊甸園》(意大利,米開朗琪羅繪)。此圖是米開朗琪羅在西斯廷大教堂創作的壁畫《創世紀》的一部分,整個《創世紀》壁畫取材於《聖經》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共分為九幅。此圖記述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趕出伊甸園的故事

就我個人而言,我反對奧古斯丁的時間論,因為它視時間為某種精神產物。不過,不能否認,這是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很卓越的理論,希臘哲學中有關時間的理論與它相比,它仍有巨大的進步性,甚至比康德主觀時間論的論述更完善和明確。

一種主觀主義的極端形式認為,時間只是思維的一個方面。然而,眾所周知,這種認識在感情方面受到罪惡觀念的糾纏,但幸運地是,相比於智力方面,情感方面發生的要晚一些。奧古斯丁提出的主觀主義同時成了另外兩種理論的先驅,即康德時間論的先驅和笛卡爾「我思」的先驅。因此,作為哲學家的奧古斯丁有理由獲得崇高的地位。

現在說第二個方面。當哥特人於公元410年洗劫羅馬的時候,異教徒心安理得地認為,這是由於羅馬人不再信仰古代諸神的報應。奧古斯丁自公元412年至公元427年間完成的著作《上帝之城》反駁了異教徒的這種看法。不過,由於寫作週期太長,因此它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了,最終完成時,它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部涉及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基督教歷史著作。在整個中世紀,《上帝之城》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上帝之城》試圖說明,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世界上曾發生過比哥特人洗劫羅馬更悲慘的事情。奧古斯丁說,在羅馬遭受洗劫時,很多異教徒都曾躲進教會避難,因為哥特人也信奉基督教。相反,在特洛伊遭受洗劫時,古代諸神卻無能為力,眼睜睜地看著特洛伊城被破壞。對於被征服的城市裡的神殿,羅馬人態度野蠻,可是,當羅馬被洗劫時,羅馬城裡的神殿卻在基督教的護佑下得到了較為親善的待遇。

儘管哥特人可以通過犧牲基督徒的利益發家致富,但他們總免不了來世的苦難,因為還有上帝最後的審判。對於基督徒而言,現世的財物不是有價值的,因此也就無所謂珍惜了;死後不能被埋葬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肉體的復活是貪婪的野獸所不能阻撓的。

有些人認為,在羅馬遭到洗劫時,一些信仰虔誠的處女被哥特人強姦而失去了貞潔。但奧古斯丁認為,這不是她們的過錯,他明確表示「他人的情慾不能玷污你」,因為貞潔是內心的品德。他認為,由於做出犧牲的這些處女過分自負於自己的節欲,上帝才允許哥特人的強姦。自殺永遠是一種罪惡,即使是為了避免被強姦而自殺也是如此。當然,奧古斯丁為遭受強姦的少女辯護,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即:她們本人是不願意被強姦的。

奧古斯丁說,在很大程度上,一些偉大的哲學家和基督徒是一致的,因此《上帝之城》最難的是反駁哲學家的部分。他認為存在異教諸神,但他們全都是邪惡的魔鬼,如果哲學家堅持對他們抱有信仰,那麼這些哲學家的道德教訓就不足為訓了。

為了敘述羅馬帝國主義深重的罪孽,奧古斯丁費了很多工夫。他認為,羅馬在成為基督教國家之前也遭受過慘痛的苦難,比如羅馬在高盧入侵時和內戰時遭受的苦難,比哥特人帶來的苦難有過之而無不及。

奧古斯丁認為,柏拉圖在其他所有的哲學家之上,他們都應該給柏拉圖讓位,因為柏拉圖與他們不同,不是唯物主義者。柏拉圖認為,上帝不具有形體,不過這不影響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要從上帝那裡獲得理由。而且,柏拉圖認為「真理的源泉不是知覺」也是正確的。在邏輯學和倫理學方面,柏拉圖主義者的表現最出色,也最接近基督教教義。雖然亞里士多德遠比柏拉圖遜色,但也在其他哲學家之上。

對於「上帝之城」性質的敘述是從第十一捲開始的。奧古斯丁說,「上帝之城」裡居住的都是上帝的選民,只有通過基督才能獲得有關上帝的知識。在一些哲學家那裡可以通過理性發現一些事物,但要想進一步瞭解宗教的所有知識,就只能依靠《聖經》了。「上帝之城」裡也有被禁止瞭解的事物,這些事物包括創造世界以前的時間和空間。理由很簡單,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沒有時間,在沒有世界之時當然也沒有空間。

一個《上帝之城》抄本的首頁(1470)

和人一樣,天使也有好壞之分,不過,即使是壞天使,也沒有違背上帝的本質,因為上帝的敵人只是意志與上帝不同,而不是本性與上帝不同。人類最初的祖先都犯了罪,所以不僅他們自己死亡了,他們的後代也要死亡。

有人認為,天上的聖徒都是沒有身體的。但普爾斐利認為這是錯誤的看法,他認為,聖徒的身體是精神的,不是精靈,也沒有重量,比墮落前的亞當的身體更好。人類要承受萬劫不復的懲罰,就是因為亞當的墮落,不過因為上帝的恩惠,很多人又被上帝解救出來。

人們被性慾的問題困擾,也屬於對亞當的罪行的一部分懲罰。以下我們將論述奧古斯丁關於性慾的理論。

男人和女人在結婚以後,為了繁衍後代而進行的性交是絕對沒有罪過的。不過,即使結了婚,有德之人也能做到不因為色情和性慾而性交。因此,從人們希望比較隱蔽的性交來看,即使在結婚以後,人們也覺得性交是可恥的。性交之所以可恥,是因為它不受意志的約束。儘管亞當和夏娃在墮落之前就有了因為色情和性慾的性交,但亞當只要在那天遠離蘋果樹,那麼他性交的原因,或許就不是現在必需的各種感情了,現在人都因為色情和性慾而性交,就是對亞當的墮落的懲罰。

因此,由於性慾不受意志的約束,禁慾主義者才如此厭惡性慾。這樣一來,道德就可以被定義為:意志要全面控制身體。但是,即使是道德的這種全面控制也不可能控制性慾。總之,似乎性行為與完美的道德不能兼得。

在讚賞了反對司法刑訊之後,奧古斯丁又反駁了新學院派(他們認為事事都值得懷疑),主張說應該相信《聖經》的真理。之後,他又說明,真正的宗教之外沒有真正的道德,基督徒眼裡的道德在異教徒看來可能就是罪惡。

也許有人認為「上帝欺騙了人類,然後再懲罰他們受騙的行為」是不公正的,但是奧古斯丁卻不這樣認為,他指出,上帝選擇和遺棄人類的根據不是人類的功過,相反,任何人都應該承受同樣的懲罰。從上述觀點來看,人們之所以邪惡,是因為覺得他們是被上帝遺棄的,並不是因為他們的邪惡才遭到上帝的遺棄。

《上帝之城》最有影響力的是教會與國家分離的觀點。對此,它的觀點是明確的,即:只有在宗教事務方面完全服從於教會,世俗國家才能成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這種說法自提出開始就一直是教會的原則,為教會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很大的程度上,由於西羅馬皇帝和中世紀西歐的大部分君主的懦弱無能,教會實現了《上帝之城》提出的理想。不過,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是這樣,比如在皇帝勢力強大的東羅馬,教會是臣服於世俗國家的。

從對天主教鬥爭的實際出發,宗教改革放棄了奧古斯丁的這一理論,轉而傾向於伊拉斯特派。不過,由於伊拉斯特派缺乏熱情,宗教心最強的一些新教徒還是願意接受奧古斯丁的理論。繼承了部分奧古斯丁教理的還有第五王國派和貴格派,不過他們弱化了教會的作用。

《上帝之城》一書中提到的末世論源自猶太人,它經由《啟示錄》一書而進入基督教;預定說和「上帝的選民」理論源自聖保羅,不過奧古斯丁作了更為充分和邏輯的發展;聖史和俗史的分別源自《聖經》的舊約,奧古斯丁結合當時的情形,把那些因素加以融合、整理後,作了更系統的敘述。這樣做的好處是,在信仰方面,基督徒所要面臨的考驗不是那麼苛刻,而且更適應了當時歷史的新變化。

《奧古斯丁教化魔鬼》(米歇爾·帕赫爾繪)

最後說第三個方面。反對裴拉鳩斯教派的內容是奧古斯丁神學中最有影響的部分。在今天看來,裴拉鳩斯教派主張「教會必須服從國家的教義」這一觀點似乎是陳詞濫調,但在當時卻也轟動一時。因此,當時的奧古斯丁給耶路撒冷的教會長老寫信,要求他們對裴拉鳩斯這個異端創始人提高警惕。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鬥爭,奧古斯丁的純粹教義才徹底戰勝裴拉鳩斯教派。在法蘭西,這場鬥爭持續了更長的時間,一直到公元529年的奧蘭治宗教會議才宣告結束。

奧古斯丁認為,在墮落之前,亞當有過考驗避免犯罪的自由意志,只是因為後來和夏娃一起偷吃了蘋果,敗壞的道德不僅由此鑽進了他們體內,還遺傳給了他們的後代。因為這個原因,人們都繼承了亞當的原罪,因此都應當受到萬劫不復的懲罰;人們都是邪惡的,因此不能有所不滿。不過,上帝是仁慈的,因此有些接受了受洗的人會被納入天國,這些人就是上帝的選民。上帝的選民之所以能進入天國,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善良的,因為除了上帝的選民之外,人們都是敗壞的。上帝的公正體現在萬劫不復的懲罰方面,而他的憐憫又體現在對選民的拯救方面,懲罰和拯救體現的都是上帝的善良。

聖保羅的著作支持這種殘酷的教義。在對待這些的時候,奧古斯丁就好像是個律師,作出了有力的解釋,還讓原文有了更豐富的含義,這使人相信,雖然聖保羅的信仰不像奧古斯丁的推論那樣,但某些獨立的原文卻帶著奧古斯丁所說的那種意思。

使奧古斯丁感到煩惱的思想困難只有一個,即如果真如聖保羅所言,人類的原罪是亞當遺傳下來的,那麼,罪惡是屬於靈魂的,靈魂必然有父母。不過,奧古斯丁又說,《聖經》沒有談論這個問題,因此獲得一個正確的意見還不足以得救。所以他也沒有得出任何結論。

在黑暗即將來臨之時,傑出的知識分子對拯救文明、改革政治等事業並無興趣,相反,對宣揚童貞的價值、探討未受洗禮的嬰兒該受的懲罰興趣盎然,這真是離奇!不過,當我們明白了這就是教會留給蠻族改宗者的偏見時,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下個時代的殘酷和迷信遠勝於過去的所有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