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03章 三位博士 >

第03章 三位博士

「西方教會博士」指的是安布羅斯、傑羅姆、奧古斯丁和教皇大格裡高利,其中,安布羅斯、傑羅姆和奧古斯丁三人是這一章的主角。他們的活躍期是天主教會在羅馬取得勝利和蠻族入侵的那段時期,在他們之後不久,具有蠻族和阿里烏斯教派異端者雙重身份的人統治了西班牙、意大利和非洲。文明衰退了好幾百年,大約一千年後,才誕生了與他們相當的人。

他們最具有權威的塑造使教會成形的楷模的時期是黑暗時代和中世紀。大體來說,教會同國家關係方面,屬於教會的觀點是由安布羅斯確立的;拉丁語版本的《聖經》和大部分促進實現修道院制度的動力是由傑羅姆提供的;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神學和大部分路德、加爾文的教義是由奧古斯丁確定的。

公元四世紀末,安布羅斯擔任了米蘭的主教,這使得他可以接觸到皇帝。在與皇帝交往時,安布羅斯通常以平等者(甚至有時以師長)自居,這說明,統治衰弱無能的國家是利己者,他們毫無原則,只能提出權宜之計,此外別無政策。與國家相比,領導教會的是一群為了教會利益而甘願犧牲個人利益的人,他們目光長遠,贏得了長達一千年的勝利。

安布羅斯可能出生在邊防小鎮托萊福,他的父親擔任過高盧總督。13歲時,安布羅斯到了羅馬,在那裡,他受到希臘語和法律方面的教育。30歲時,他被任命為列古裡亞和以米裡亞的總督。四年後,在群眾的歡呼聲中,他當上了米蘭主教。從此,他的生活變了樣:他把所有的財產分給了窮人,冒著隨時可能出現的人身危險忘我地為教會工作。從施展他的政治才華方面看,這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即使他當了皇帝,也不可能像一個主教那樣工作。

聖安布羅斯與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聖安布羅斯(340—397年),曾任米蘭大主教,任職期間倣傚東方教會在教會裡建立了禮儀,還規定了教歷上每個月所唱的歌曲

安布羅斯最初擔任主教時,皇帝是善良而粗心的格拉蒂安,這個人忽視政務,醉心狩獵。格拉蒂安被暗殺後,他的未成年的弟弟瓦倫丁尼安二世繼承了皇位。但瓦倫丁尼安二世年幼無知,因此由他的母親查士丁娜攝政。身為阿里烏斯教派信徒的查士丁娜與安布羅斯不斷發生紛爭。

安布羅斯面對的第一個公共問題與羅馬勝利女神的塑像有關。這尊塑像曾被君士坦提烏斯毀掉了,但叛教者尤利安很快又恢復了它,格拉蒂安統治時期再次毀掉了它。於是,當時的羅馬市長西馬庫斯等元老院代表要求安布羅斯再次恢復塑像,但基督徒元老院議員反對這樣做。最終,基督徒元老院的議員們獲得了勝利。

公元384年,西馬庫斯和元老院議員們再次向瓦倫丁尼安二世提出恢復勝利女神塑像的要求。於是,安布羅斯給瓦倫丁尼安二世寫信表示反對,他認為,向偶像的祭壇宣誓是對基督徒的迫害。他還指出,教會的資金應該投入到其他異教不願投資的領域。通過這個已經被實踐證實了的強有力的論證,安布羅斯說服了瓦倫丁尼安二世。但這個問題並沒有就此徹底解決,直到狄奧多西打敗尤金尼烏斯以後才徹底妥善解決。

不久,安布羅斯又與查士丁娜發生了嚴重的糾紛,因為前者拒絕了後者提出的讓出一個教會給阿里烏斯教派的要求,於是阿里烏斯教派的哥特人與支持安布羅斯的群眾發生了激烈衝突。後來,查士丁娜甚至企圖命令軍隊準備對安布羅斯動武,在遭到軍隊拒絕後,查士丁娜被迫讓步。安布羅斯取得了爭取教會獨立鬥爭的勝利,這證明在某些事務上,國家必須服從教會,這一項原則直到現在仍然重要。

後來,安布羅斯又與皇帝狄奧多西發生了糾紛,事情源於一座猶太教會堂的被焚。當時,有人向狄奧多西匯報說,猶太教會堂被焚是當地的主教指使的。於是,狄奧多西命令嚴懲縱火犯,並讓當地主教立即重建被焚燬的猶太教會堂。安布羅斯沒有在意狄奧多西對當地主教的指控,但反感狄奧多西對基督教的仇視。安布羅斯認為,任何人都不該因焚燬猶太教會堂而受到懲罰。這個事例證明,教會在獲得權力之後開始煽動反種族主義。

與狄奧多西的另一次衝突使安布羅斯獲得了更大的聲望。公元390年,帖撒羅尼迦的軍官被暴徒殺害,憤怒的狄奧多西下令軍隊在競賽場上殘殺了至少7000名群眾。安布羅斯本來在事先曾盡力勸阻過狄奧多西,但沒有成功。於是,在大屠殺發生後,安布羅斯給狄奧多西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希望狄奧多西能夠懺悔認罪。最終,狄奧多西在米蘭教堂舉行了懺悔儀式。此後,一直到狄奧多西逝世為止,這兩人再沒有發生任何糾紛。

安布羅斯最卓越的才能在政治方面,他在學術方面不如傑羅姆,在哲學方面不如奧古斯丁,但他的確是一位智勇兼備的第一流政治家,主要功績在於鞏固教會的權力。

聖傑羅姆(345—420年)。西方基督教早期翻譯家,最早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人

公元345年,傑羅姆出生在小城斯垂登(在傑羅姆32歲時,這座小城被哥特人毀壞了)。21歲時,他到羅馬學習修辭學,之後他遊歷高盧等地,最終居住在阿奎雷亞。在敘利亞的荒野裡隱居了五年之後,他到了君士坦丁堡,最後又在羅馬住了三年。在此期間,他在教皇達馬蘇斯的鼓勵下,著手翻譯拉丁語版《聖經》。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為這本《聖經》裡包含了很多對原典的批判,至今仍被天主教會尊崇。

在羅馬時,傑羅姆說服了一些婦女跟他一起信仰禁慾主義。然而,達馬蘇斯的繼任者厭惡這種行為,傑羅姆被迫搬到伯利恆居住。此後,一直到公元420年逝世為止,傑羅姆一直住在伯利恆。

在跟從傑羅姆信仰禁慾主義的人裡,有一位地位最尊貴的貴族寡婦葆拉,她帶著女兒尤斯特修慕一路追隨傑羅姆到了伯利恆。後來,葆拉死在伯利恆,傑羅姆在墓誌銘裡讚揚她是「羅馬貴婦中第一位為了基督來到伯利恆的人」。在寫給尤斯特修慕的信裡,傑羅姆詳細而坦誠她勸勉她要保持童貞之身。

傑羅姆給尤斯特修慕寫了很多信,在此後的幾年裡,他的書信裡幾乎不再引用古典詩句。又過了幾年,他又開始引用維吉爾、霍拉斯和歐維德的詩句。在表達對於羅馬帝國的衰亡的感情方面,傑羅姆的信勝過其他任何作品。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傑羅姆認為,戰勝羅馬帝國的敵人遠不如保持童貞重要。這與他對羅馬帝國的感情格格不入。

與安布羅斯、奧古斯丁一樣,傑羅姆沒有任何能夠經邦濟世的思想,他沒有認識到國家財政的腐敗,也沒有認識到依賴蠻族軍隊的危害。雖然安布羅斯是政治家,但他只為教會的利益思考。羅馬帝國的衰敗,與如傑羅姆這樣優秀的人物都要遠離世俗事務不無關係。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即使世俗國家衰敗了,基督教還可以使人們保持信仰方面的希望。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一書就充分表達了這種觀點。

奧古斯丁是非洲本地人,生於公元354年。奧古斯丁原先信奉摩尼教,後來改信天主教,並接受了安布羅斯的洗禮。公元396年,奧古斯丁擔任了希坡的主教,之後一直居住在那裡。

在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之前,還沒有出現過如它這般優秀的著作。奧古斯丁富於熱情,雖然青年時放蕩不羈,但內心總有一種促使他追尋真理與正義的衝動。在晚年時,他被罪惡意識糾纏,生活因此變得很嚴肅,哲學思想也變得缺少人情味。他曾激烈地抨擊異端思想,但到了十七世紀,冉森尼烏斯再次提出他的某些觀點時,卻被人們認為是異端思想。不過,在新教徒接受他的觀點之前,天主教會並沒有找他的麻煩。

奧古斯丁(354—430)。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奧斯定會的發起人。他的理論是基督教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懺悔錄》中記載了一件奧古斯丁少年時發生的事。有一次,他和同伴偷摘了鄰居的梨,不過,他一直都認為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邪惡,因為當時他並不飢餓,而且他自己有更好的梨。他認為,他之所以偷鄰居的梨,是出自己對邪惡本身的愛好。這使得這件事本身更邪惡。後面的連續七章寫的都是他少年時期偷鄰居的梨的事情。在現代人看來,這簡直是一種病態,但在奧古斯丁生活的那個時代卻是正確的。

在基督教教義裡,教會代替了選民,但教會也曾受到異端的騷擾,部分基督徒也因忍受不了異端的迫害而叛教。儘管如此,在用個人的罪行代替社會的罪行方面,猶太人還是取得了重大的發展。教會代替了猶太民族以後,這種發展變得更有意義。因為作為精神實體的教會不會犯罪,而犯罪的個人可以脫離教會。

因為這種發展,基督神學有了關係到教會和關係到個人靈魂這兩個組成部分。後來,天主教徒強調關係到教會,新教徒則強調關係到個人靈魂。不過,在當時,奧古斯丁認為他們都是協調而均等的存在著。上帝會拯救他原本計劃要拯救的人,但如果沒有經過教會的洗禮,就絕不會被拯救。這樣一來,教會就成了靈魂與上帝之間的中間人。

幼年時,奧古斯丁在母親的教育下學會了拉丁語,但在學校學習希臘語的過程中,他卻飽受學校的殘酷懲罰,因而他很討厭希臘語。不過,學校的嚴厲也不是一無是處,因為它醫治了奧古斯丁身上的那種有害的歡樂。奧古斯丁還進一步指出,他不僅在兒童時代犯過錯,在比這更早的時代也犯過錯。他用了一整章來說明很多罪惡,包括嬰兒吃奶、貪吃、嫉妒等。

青春期以後,奧古斯丁為情慾所困。16歲時,他來到迦太基,與一位婦女相愛,並且生下一個男孩。這時,他的母親開始考慮他的婚事。後來,他與一位少女訂了婚,並和以前的情人斷絕了關係。但她的未婚妻太年幼了,兩年之後才能舉行婚禮,於是,耐不住寂寞的奧古斯丁又有了一個情人。可是,他的良心卻越發地不安了。在舉行婚禮之前,他終於決定信仰宗教,終生不婚。

19歲時,奧古斯丁掌握了修辭學,在西塞羅著作的引導下再次研究哲學。就在這時,他信奉了摩尼教。後來,他做了修辭學教師,但也醉心於占星術。他閱讀了大量拉丁文哲學著作,獨立研究通了亞里士多德的《範疇論》。他認為,神是巨大的物體,他本身則是其中的一部分。

奧古斯丁最初反對摩尼教的一些理由來源於科學。他說,他把從卓越的天文學家的著作裡學到的知識與摩尼基烏斯所說的進行了對比,發現摩尼基烏斯以狂人式的愚蠢寫下的論證不但不符合他自己所想與所見,甚至還與它們相背離。於是,他指出,科學的錯誤不能成為宗教錯誤的標誌。

摩尼教中的一位學問很好的主教浮士德試圖解決奧古斯丁的疑問,於是與奧古斯丁展開了辯論。後來,奧古斯丁評價說,這個人除了語法知識還算一般外,對其他學科都很無知,他只是經常說話,於是掌握了一些辯論的技巧,再加上顯得溫文爾雅,因此使人覺得他很有學問。他斷言浮士德不能解決他在天文學上的疑問,不過他直言他喜歡浮士德的誠實和正直。

後來,奧古斯丁決定去羅馬,因為羅馬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秩序要比迦太基的學生好得多。不過,奧古斯丁不知道的是,羅馬的學生更喜歡欺騙老師。

在羅馬時,儘管奧古斯丁依然保持和摩尼教徒的交往,但卻開始懷疑他們的正確性了。他認為,學院派主張懷疑一切是對的,但也仍然同意摩尼教「我們犯罪,是因為某種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的天性使我們犯罪」的看法。與此同時,他開始相信惡魔具有實體。

大約一年後,奧古斯丁來到米蘭擔任修辭學教師。此後,他見到了安布羅斯,逐漸被安布羅斯的慈祥感動,並逐漸喜歡上了天主教。但由於從學院派學到的懷疑主義作怪,他並沒有立即投入天主教的懷抱。不過,在母親的幫助下,他最終還是決定改信天主教。

公元386年,奧古斯丁放棄了教會職務,放棄了情人和未婚妻,改信了天主教。兩年後,他回到非洲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