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02章 基督教開端的四百年 >

第02章 基督教開端的四百年

基督教最初是革新後的猶太教,只在猶太人之間傳播。最初聖雅各、聖彼得都是不希望外族人入教的,但是這一切都被聖保羅打破。他不僅允許外族人加入基督教,同時還允許他們不必遵守割禮和摩西律法。這樣,基督教的信徒越來越多。當時基督教信徒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猶太人,一類是探索新教的外國人。割禮和食物方面的禁忌成了猶太教推廣的障礙,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中的精髓,同時避開了這些禁忌。

猶太人將自己看做是上帝的選民,這一點遭到了希臘人的鄙視。諾斯替教派也否認了這一點,他們認為感性世界是由亞勒達波斯創造的,他是智慧的兒子,一名下等的神。諾斯替教派認為亞勒達波斯便是猶太教中的亞威,他將自己的兒子安排潛伏在耶穌的身體內,為的是從摩西手下解放世界。諾斯替教的這個觀點將基督教與猶太人分離開來,使人尊重基督的同時憎恨猶太人。後來的摩尼教將基督教與拜火教結合在一起,推導出了自己的一套教義。教義認為惡體現在物質中,善體現在精神上,因此貪食、性慾,以及婚姻都是罪惡的。這些將基督教和其他教派進行結合,創造出一種折衷教義的行為,希臘語人群很喜歡,但是新約全書中對此進行了譴責。

諾斯替教和摩尼教都曾經風靡一時,後來隨著政府承認基督教,它們被迫轉入地下潛伏起來。儘管潛伏在地下,但是它們的影響力還在。穆罕默德就曾經將諾斯替教的一個分支的教義吸收到伊斯蘭教中。

基督徒與猶太人之間越來越敵視。基督徒認為猶太人不承認基督的降世,因此應該仇視猶太人。還有,猶太的摩西律法被基督廢除,另立了兩條戒律:愛上帝和愛鄰舍。但是猶太人也未予承認。這些都成了基督教徒仇恨猶太人的理由。

弗拉馬裡翁板畫。此畫展示了諾斯替主義者對靈界的探知。諾斯替主義者相信,人們可以通過「靈知」脫離無知和現世

基督教與希臘文化的結合,使得基督教愈發神學化。猶太教中,亞威是唯一的神,全能的神。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他並沒有阻止地面上的災難,於是將他的作用限於天國,推導出了靈魂不死的教義。可以發現,猶太教中的神學部分非常單純,不複雜、不神秘,每個猶太人都能理解。

猶太人的這種單純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沒有體現在約翰福音中。約翰福音中將基督與柏拉圖,以及斯多葛學派的邏各斯相提並論。這一書中神化的基督形象比人形的耶穌形象更吸引人。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教父的著作中,關於約翰福音的著作比其他三書的總和還要多。

在俄利根之前,希臘哲學與猶太文化之間偶爾會有一丁點結合。俄利根生於各學派混雜的亞歷山大裡亞,他曾經與普羅提諾一起跟隨阿摩尼阿斯·薩卡斯學習。因此,俄利根的著作《原理論》與普羅提諾的學說非常相近。《原理論》中的學說已經遠遠突破了正統教義的界限。

俄利根認為只有上帝沒有形體。就連日月星辰都有生命、有靈魂。人可以犯罪,太陽也可以犯罪,有靈魂便可能犯罪。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在出生時便附在了人身上。俄利根承認柏拉圖的這一觀點。基督最後將掌握所有靈魂,包括魔鬼的,這些靈魂將在失去形體的同時得到寬恕。

後世對俄利根多有譴責,原因是他主張邪說。這些邪說主要有:

(1)受柏拉圖影響,承認靈魂的現在性;

(2)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在肉體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

(3)復活後,身體將沒有形體;

(4)所有人包括魔鬼,最後都會被寬恕。

聖傑羅姆最開始非常崇敬俄利根修訂的舊約聖經,後來發現了俄利根的邪說,便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俄利根神學的批判上。

當時希爾薩斯寫了一本反基督教的書,現在書已經失傳了。俄利根逐條批判這本書中的觀點,寫成了一本《反希爾薩斯論》。這也是俄利根最大的一本著作。希爾薩斯認為基督教是一個非法社團,俄利根則認為他們就像反暴君的秘密組織一樣,看似非法,實則有必要存在;希爾薩斯認為基督教源自野蠻的猶太人,只有文明的希臘人才能拯救世界。俄利根的回答是,任何人都信服福音書的真實性,同時它還能提供令希臘哲學家滿意的論證。

在俄利根所說的論證中,體現了基督教哲學的特徵,那就是雙重論證。一方面用純粹理性的觀點樹立起信徒的信仰,比如上帝不死、靈魂不死、自由意志之類的;另一方面,用聖經證明前面所說的觀點,同時還證明,神降臨人間之後通過一些奇事以及信徒因為信仰得到賜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種論證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從沒受到過基督教哲學家的懷疑。

俄利根也有一些奇怪的言論,他認為魔法師用猶太語、埃及語、巴比倫語、希臘語和婆羅門語等不同的語言呼喚上帝,會得到不同的效果。一些符咒只在一種語言中起作用,一經翻譯便會失效。

他還認為基督教徒不應該參政,只能在教會中任職。這條教義後來被君士坦丁修正。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當時的教士和僧侶便是根據這條教義迴避社會上的災難,將精力全部放在教會內部的事務上。至今這種觀念還有殘餘,他們認為政治的世俗與教會的神聖不相宜。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意大利的米蘭城發佈了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這就是「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基督教教會的財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從此基督教開始與帝國政權合流,逐漸成為國教

君士坦丁改革宗教之後,教會的統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當時的主教是民眾選舉產生的,主教獲得了領導轄區內基督徒的權利。當時的主教有管理捐款和決定是否施捨的權利,這大大擴大了主教的權限。當羅馬帝國立基督教為國教時,主教被授予了司法權和行政權。君士坦丁為了解決宗教派別之間的爭論召開了萬國基督教會議。之後一直到因為東西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不再承認教皇權威為止,這期間所有教會內部的爭論都通過萬國基督教會議解決。

教皇雖然是教會中最重要的人物,但最開始他並沒有決定教會一切事物的權利。教皇的權利是不斷積累起來的,這個問題將會在以後章節中講到。

君士坦丁之前,對基督教的歷史有多種解釋,幾乎每位作家都能給出一個不同的說法。其中的原因,吉朋認為有五點:

1.基督教徒不寬容的性格繼承自猶太教,當初猶太教封閉、狹隘,不接受外族人。

2.隨著時間的發展,對於「來世」這一教義的定義也在變化。

3.原始的教會據說能行使奇跡。

4.基督徒的道德非常純潔和正派。

5.基督教內部非常團結,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大了這種團結的範圍。

大體上,這些原因是正確的。不過需要作一些解釋。第一條中講到基督徒的不寬容,現在比過去還要嚴重。大多數基督徒認為只有基督徒死後才能進天堂,其餘人都要接受懲罰。公元三世紀的時候並沒有這種類似的宣傳。

第二點中關於「來世」這一教義的定義問題,這條教義源自俄耳甫斯教徒,後來被吸收進了希臘哲學。猶太人又從希臘人那裡學來了靈魂復活的說法。這些說法廣泛地影響了猶太人與基督徒,從而影響了基督教的神學。

奇跡並不是基督教特有的,但是基督教的奇跡宣傳比其他宗教的奇跡宣傳起到了更大的作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一部聖經,也就是一部貫穿世界始末的歷史。這也是基督教與其他教派相比的優勢所在。

君士坦丁之前的歷史中,基督徒的道德被公認是最高的。當時他們時常遭受迫害,但是他們相信有道德的人死後會進入天國,不道德的人死後將下地獄。就連專門以迫害基督徒為職責的普利尼奧也承認基督徒的道德高尚。雖然君士坦丁宗教改革之後,一些基督徒不再恪守道德,但是整體上還是道德的。

最後一點說的是基督徒的團結與紀律,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就連近代的政治團體,他們在選舉中依然十分重視天主教的選票。如果沒有其他教派制約,天主教派候選人的勝率肯定是最大的。當時君士坦丁彷彿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需要得到基督教徒團體的支持。當時反對基督徒的人也有不少,但是他們沒有組織成一個團體,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影響。基督徒有了自己的組織,在今天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當時卻是首創。組織讓他們形成一個集團,從而獲得了更大的優勢和利益。

不幸的是,獲得優勢和利益之後的基督徒們內部出現了矛盾。對於神學方面基督教與其他教派的爭論,君士坦丁一直持中立態度。從公元379年繼位的狄奧多西開始,他的繼承者們便開始傾向於爭論中的阿里烏斯教派。

從君士坦丁到公元451年的卡勒西頓萬國基督教會議為止,這段時期內基督教世界內一直爭論著兩個問題:一是三位一體的問題,一是道成肉身的問題。起初只有第一個問題有爭論。阿利烏斯是亞歷山大裡亞的祭司,他認為聖子是聖父所創的,兩者不相等。在當時這種觀點沒有得到懷疑。但是到了公元四世紀,神學家們開始紛紛反對這種觀點。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聖子與聖父雖然是兩位,但是他們實質相同,所以兩者是相等的。一種被稱作撒伯留斯教派的異端認為,聖子與聖父是一個存在的兩個方面,因此有相同的一面。至此這個問題出現了幾種說法。

這個問題最後不得不拿到尼西亞會議上討論,最後結果是君士坦丁堡代表的亞洲部分支持阿利烏斯的說法,埃及人相信擁護尼西亞正統教義的阿薩納修斯的說法,西羅馬則服從尼西亞會議最後的判決。這場爭論之後,又發生了一些類似的爭論。每次爭論中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意見,支持不同的派別,這也給東羅馬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除了尤利安以外,公元335年至378年之間的所有皇帝都支持阿里烏斯教派。尤利安是一名異教徒,他在這些爭論中保持中立。公元379年,狄奧多西繼位後全力支持天主教徒,使其獲得了勝利,從而結束了爭論。但是阿里烏斯教派並沒有就此屈服,之後它們在西方獲得了統治。但是好景不長,在統治了約一百年之後,它們被正統教派滅亡。至此,在信仰方面天主教佔據了絕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