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卷二 天主教哲學 導 言 >

卷二 天主教哲學 導 言

天主教哲學是指奧古斯丁至文藝復興之間十個世紀內的宗教哲學。這段時間之前與之後也曾產生了一些偉大的天主教哲學家,但是天主教的思想體系是在這段時期內建立起來的,所以這段時間內的天主教哲學家也就顯得更為偉大。

關於中世紀,我們要講的不止是它的哲學方面,其他方面也要講,尤其是教會的權力。公元400年至公元1400年之間的十個世紀內,教會使得哲學與社會生活、政治事務之間的關係更親密。教會的基礎是教義,教義則是由哲學與宗教歷史兩部分組成。統治者與教會的鬥爭都以失敗告終,根本原因是這些統治者也是教徒。傳統的羅馬與野蠻的日耳曼最終都敗給了教會,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傳統與野蠻沒有用哲學的方式體現出來。

我們對中世紀的瞭解都是片面的,除了極少的幾個方面。中世紀的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建設都相當緩慢,這也使得生活在當時的人們有些盲目。但丁是第一位瞭解哲學,並寫書的世俗人。十四世紀之後的哲學已經被教士壟斷,他們寫的哲學著作都是站在教會立場寫的,非常片面。我們要想瞭解中世紀的思想,就必須瞭解教會的發展歷史。

中世紀與古代世界相比,最重要的特徵是二元論。比如僧侶與俗人、天國與世間、靈魂與肉體之間的對比。所有這些對比都在教皇與國王之間的對比中有所體現。二元論歷史悠久,比如其中靈魂與肉體的對比,柏拉圖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所提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在基督教體系中也非常重要,後來基督教的禁慾思想便以此為依據。

《聖托馬斯·阿奎那的榮耀》(意大利,貝諾佐·戈佐利繪,1471年)。此圖的最上面是耶穌基督,在耶穌基督的下面是基督教的先知。再下面是托馬斯·阿奎那,在他的左右分別是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地面上躺著一個阿拉伯哲學家。在下面則是教皇在向眾教士講經。通過這幅畫表現了阿奎那在基督教哲學中承上啟下的偉大作用

在天主教哲學的最初階段,占統治地位的是奧古斯丁,異教徒則崇拜柏拉圖。到了第二個階段,聖托馬斯·阿奎那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以及他的崇拜者相對於柏拉圖更喜歡亞里士多德。當時羅馬教會便代表著天國,哲學家一方面在政治上保護教會的利益,同時跟異教徒進行爭辯。他們的一些行為現在看來是錯誤的,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有必要的。

到了十三世紀,當時基本完備的思想體系被逐漸打破。其中最主要的一股力量便是富商階級。相對於愚蠢、野蠻的貴族,人民更傾向於教會。富商階級智慧、親民、民主、自由,受到了城市中下階層的擁護。他們幫助教會擊敗國王,同時從教會手中解放了經濟。

法蘭西、英格蘭、西班牙等民族的崛起也加速了中世紀的滅亡。他們的國王平定國內混亂,擊敗了貴族階級。十五世紀中葉時,他們已經有實力與教會抗衡了。

當時的教皇也失去了以往的雄風,他們先是在與法蘭西的爭鬥中失敗,後來在西歐的影響力逐漸衰退。到了十五世紀,教皇捲入了意大利內部的政治亂局。此時的教皇已經淪落為意大利的一個諸侯。

給予中世紀最後一擊的是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他們徹底瓦解了中世紀的思想體系。本書第二卷講的便是這種體系是如何成長與衰落的。

中世紀時期,人們一邊忍受著深刻的苦難,一邊期盼著美好的來世。這也是西歐國家當時的縮影。公元三世紀多災多難,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經過了公元四世紀短暫的平靜之後,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人有的成為流亡者,有的依靠農村的地產過活,這種混亂一直持續到公元一千年。拜占庭人與倫巴底人之間的戰爭將意大利僅存的文明也摧毀了。阿拉伯人佔領了東羅馬帝國,北方野蠻人也不斷威脅著西歐國家。當時的生活中充滿了苦難與恐懼,沒人能感受到活著的樂趣。人們只得從宗教中尋找安慰,寄希望於來世。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生活也逐漸平靜下來。但是人們之間的感情已經遠不如以前溫暖。

為了探究天主教哲學的起源與發展,我決定拿出很長的篇幅來介紹這段歷史。天主教哲學是一個組織的哲學,這個組織便是天主教會。近代哲學與基督教的道德以及天主教的倫理、政治方面有著密切關係。基督教從一開始就對上帝和凱撒,也就是宗教與國家都盡忠,這是非常獨特的。

聖奧古斯丁的哲學是建立在之前的主教們打下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之後歐洲便陷入了混亂,從波伊提烏到聖安瑟倫的五個世紀中,基本上沒有出過偉大的哲學家。只有愛爾蘭的約翰·司各特。沒有哲學家不代表沒有思想。當時社會問題的解決主要依據的是經院哲學中的一些制度和思想。直至今天,這些制度和思想依然十分重要。要想瞭解經院哲學,就需要瞭解希勒德布蘭德,以及他所批判的一些罪惡。同時還要瞭解羅馬的建立以及影響。

我們在下面的章節中會提到非常多的關於教會和當時政治發展的歷史,儘管它們與哲學的關係不是太密切。這段時期的歷史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我們必須將其理順,才能更好地瞭解當時哲學與哲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