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二篇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

第二篇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第11章 蘇格拉底

我們熟知一些歷史人物,也對一些人物知之甚少,對於蘇格拉底,我們對他的瞭解是多是少不敢肯定。蘇格拉底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出生於雅典,一生都在辯論,還教授青年知識,但不是為了錢。七十歲左右的時候被判死刑,死於公元前399年。他在當時就是一個著名人物。他的弟子色諾芬和柏拉圖都寫過大量關於他的記述,但是內容卻大相逕庭。有人信色諾芬,有人信柏拉圖,還有人誰都不信。我並不支持某一方,只是記錄下他們的主要觀點。

色諾芬觀點保守,當蘇格拉底被起訴道德敗壞和誤導青年的時候,他很痛苦;他堅信蘇格拉底道德高尚,不會誤導人。他為蘇格拉底的辯護太過平凡,也沒有提及蘇格拉底為什麼會招人嫉恨。

正是因為色諾芬的保守和平凡,才會有人相信他,人們認為他不會說謊。這種想法是不可靠的,愚蠢的人在複述聽來的事情的時候,可能按照自己的錯誤理解來複述。色諾芬有可能並不瞭解蘇格拉底,所以他的話不可全信。

色諾芬(約前430—前354)。古希臘歷史學家、作家,雅典人,蘇格拉底的學生。其著作《希臘史》、《遠征記》、《斯巴達政體論》、《居魯士的教育》、《回憶蘇格拉底》等對研究古希臘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有重要意義

不過,色諾芬的回憶中也有讓人信服之處。他與柏拉圖都講過蘇格拉底思考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使人才當政。當時斯巴達已經佔領了雅典,當局者不允許他教授年輕人這類問題。但是蘇格拉底習慣了雅典的民主,總是在指出問題。最終當局者決定將他毒死,並認為這樣做問題就不存在了。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更難把握,我們不知道柏拉圖描述的有幾分真實,也不知道他是否在借用蘇格拉底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柏拉圖非常會想像,以至於自己都認為自己編造的對話錄是真的。因此,人們懷疑他筆下的蘇格拉底的真實性。

柏拉圖關於蘇格拉底的記述中被認為最真實的一篇是《申辯篇》。據說是蘇格拉底行刑前最後的對話,當時柏拉圖也在場。儘管真假難辨,但是其中刻畫出的蘇格拉底的形象非常準確。

蘇格拉底最後被判決的罪名是:邪惡、怪異、顛倒是非、誤人子弟。真正的原因是他與貴族走得太近,他的學生,包括幾個當權者都是貴族。由於大赦的原因,人們只能用另外的罪名對他進行審判。最終他不願意作出讓步,沒有為了活命而承認有罪。

當時還有人說蘇格拉底犯下的真正的罪是不敬奉國家的神明,而另立新神,並以此教壞青年。

對於檢察官提出的罪名,蘇格拉底為自己展開辯護。最終他取得了辯護的勝利,當然了,檢察官是不會承認自己輸的。

《申辯篇》中還有關於宗教的敘述。他認為他研究和傳播哲學是神的指示,如果要他放棄,就如戰鬥中的逃兵一樣可恥。死亡並不可怕,沒人知道死亡那邊是什麼。他說自己愛雅典人,但是更愛神。他要將哲學的研究和傳播堅持下去,並認為自己是全雅典最虔誠的人。

他還說殺死他是大家的損失,並認為沒有什麼能損害他。殺害他所犯下的罪過,比安在他頭上的罪名還要大。

他認為自己是上帝派來的,如果他被處死,人們也不會得到安寧,人們會感到後悔,因為再也找不到像他一樣被上帝派到人間的人。

他還指出,法庭在場的人中有許多是他的學生,和學生的父親,但是沒有一個人有證據證明他教壞過年輕人。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將兒女帶上法庭哭訴,以求打動法官們的心;他認為這樣很可笑,他要說服法官,而不是求法官憐憫。

在對他進行了死刑判決後,蘇格拉底做了最後一次演講。

他預言那些決定將他殺死的人將面臨更可悲的下場,殺人並不能阻止別人進行譴責,這樣做是在逃避,正確的做法是改正自己。

他對那些支持釋放他的法官說,死亡並不是一件壞事,那將是一場沒有夢的睡眠,靈魂可能轉移到另外一個世界去。還有可能有機會與俄耳甫斯、荷馬等人相處,何樂而不為。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有遭遇相同的人,最重要的是可以繼續鑽研知識。他還說,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沒有人因為提出自己的想法而被處死。

他被處死前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時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是活在這個世上好,還是死了去另一個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柏拉圖在《申辯篇》裡面塑造了一個這樣的蘇格拉底:自信、灑脫、崇尚理智。從他對死亡的看法來看,他相信靈魂不死,並堅信在另一個世界中會有更好的生活。

有人認為蘇格拉底舉止奇怪是因為患有癲癇病。《筵話篇》中記載他為了想通一個問題,一動不動地站了一整天,結果人們圍著他看熱鬧。這種故事還有很多,就是蘇格拉底會無緣無故地發呆、出神。

蘇格拉底相貌醜陋,並且總是衣衫襤褸,赤著腳走路,滿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從不喝醉。他用靈魂控制著自己的肉體,抵制著慾望,就是愛情也是「柏拉圖式」的。

蘇格拉底身上有未來斯多葛派和犬儒學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認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學派則鄙視富人們的生活。蘇格拉底整日衣衫襤褸正好符合這一點。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西方哲學的奠基人,與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

蘇格拉底的領域是在倫理方面而非科學,他自己也承認對物理學一竅不通。柏拉圖早期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都是在談論倫理,關於性格、友誼、勇敢,等等。他認為這些問題非常重要。他認為沒人會明知故犯,所以犯罪的根源就是無知,因此人們的品德離不開知識滋養。

蘇格拉底的這個看法貫穿在希臘哲學思想內,與基督教相對立。基督教認為品德與知識沒有關係,無知的人也可以心靈純潔。這一區別延續至今。

辯證法並不是蘇格拉底發明的,這種用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推導真理和知識的方法,據柏拉圖記載是芝諾最先使用的。蘇格拉底也採用這種方法,並將它推廣開來。就連他死的時候想的都是到另一個世界中可以無憂無慮地提問題。

但是辯證法並不適合所有問題,比如說科學問題。柏拉圖解決的大部分問題都是用的辯證法,後來的哲學家多被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束縛。蘇格拉底用辯證法引出的知識看上去都是對話者自身擁有的,只是以前沒有被發掘出來而已。他因此稱自己為「知識的助產士」。

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用辯證法。比如「正義是什麼」這個問題適用於辯證法,因為答案是我們或多或少知道的,只不過沒有理順而已。幾何學方面則不適合,不能把推導出的定理說成是對方已知但是沒有被喚醒的。

於是,我們看到,辯證法更適合邏輯性問題的探討,而不是新事物的發現。柏拉圖廣泛使用這種方法去探究問題,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