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 04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

04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人文精神」這個詞,大家都掛在嘴上,但對它的含義卻比較模糊,我也一樣。我稍微認真地想了想,有了一個思路,提出來和大家討論。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

和「人文精神」有關的另一個詞是humanities或humane studies,通常譯作人文科學。在西方,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一般把學科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部分。其中,人文科學是研究人或人性的學科,可以籠統地稱作人學或人性學。在德國,人文科學叫die geistige Wissenschaft,即精神科學。究竟哪些學科屬於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各國的劃分有出入,但大致都包括文學、語言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法學等。一般來說,在人文科學中,價值觀點佔據更重要的位置,其他科學則更注重事實(現象)和邏輯。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事實上,人文價值觀點也常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用於其他學科。

根據以上分析,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是廣義的宗教精神。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尊重精神價值)。

一、人性:尊重人的價值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於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於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世實現,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慾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慾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後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人來說,尊嚴高於幸福。關於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於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於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於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於這個能夠做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我對康德這個觀點的理解是:所謂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當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這分對己和對人兩個方面。一方面,每個人要把自己當作精神性存在、當作獨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喪失做人的尊嚴和人格。現在有些人為了物質利益而喪失人格,他們實際上就是不把自己當作目的而是當作手段了,是把自己當作了謀取物質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每個人也要把他人當作精神性存在、當作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貶損他人作為人的尊嚴。我認為,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向缺少人的尊嚴這個極其重要的觀念。比如說,現在人們普遍痛感誠信的缺乏,都在呼籲誠信。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會缺乏誠信呢?其實根源就在缺乏人的尊嚴之意識。一個人之能夠誠實守信,基礎是自尊,他彷彿如此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願意對它負責。一個人之能夠信任他人,基礎是尊重他人,他彷彿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並相信你會對它負責。可見誠信是以雙方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沒有這樣的意識,就會互相之間把自己也把對方看作工具,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哪有誠信可言。

尊重人的價值不能流於空泛,必須落實到尊重每一個個人。因此,個人主義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傳統。我們常把個人主義當作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同義詞,理解未免太偏太窄。西方思想家也會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inpidualism(個人主義)一詞,在肯定的意義上,這個詞是指對個性、個人獨特性的推崇。作為一種倫理思想,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的生命(和靈魂)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必須予以尊重。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充分實現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價值。同樣,每個人對他人也應該如此看待。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應該有助於一切個人的自由發展。

在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和自然法傳統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的傳統。其實,自然法傳統也與個人主義密切相關,其基本主張是:個人擁有天賦權利(生命、自由和財產);政府和社會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權利。自由主義的基本思想可歸結為兩點:

第一,個人自由原則。在涉及自己的行為上,個人擁有完全的自由,不受他人(和政府)的強制。這一點當然也適用於每個人對他人的關係,任何人不得對他人實施強制。在為這個原則辯護時,一般舉出兩方面的理由。一方面,個性本身即是價值。如同約翰·穆勒所說:一個人「自己規劃其存在的方式總是最好的,不是因為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為這是他自己的方式」。當代自由主義思想家哈耶克則指出:人性有著無限的多樣性,個人的能力及潛力的先天差異性使每一個人都「具有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個人的素質」,是自由理想和個人價值理想的生物學依據。另一方面,個人自由有益於社會,包括在物質上,如同亞當·斯密所說,個人之間的自由競爭像一隻「看不見的手」那樣,能夠形成最合理的經濟秩序。也包括在精神上(思想、言論、信仰),個人自由能夠最有效地促進思想發展和文化繁榮。

第二,法治原則。為防阻強制的發生,保障個人自由,需要法律和政府。但是,政府一旦存在,就有了政府侵犯個人自由的可能性。因此,法治原則主要是針對政府的,旨在保證政府依據法律治理。其要點為:一、法律的目的僅在於保護個人自由,防阻強制的發生,有悖於此的雖由立法機關頒布亦為非法。二、法律是普遍性規則,不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法律至上,政府必須受法律支配,而這意味著政府除了防阻強制之外,不得使用它的強制權力。四、立憲政治,關鍵是立法權與行政權真正分離,以保證法律的制定不受行政干預和監督政府對法律的遵守。

通過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思想中的若干重要傳統,包括人道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都是從尊重人的價值的立場出發,圍繞著保證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之實現這個目的而形成的,彼此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

二、理性:頭腦的認真

人文精神之尊重人的價值,不只是把人當作一種生命存在,更是把人當作一種精神存在。關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價值,是人文精神更深刻的方面。從人文精神的立場看,人的肉體生存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物質生活有其不應貶低的價值,在此前提下,精神生活又具有獨立於物質生活甚至比物質生活更高的價值,不可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精神生活是人的高級天性的實現,人之為人的價值之所在,人真正高於動物之處。動物有肉體生活,有某種程度的社會生活,但肯定沒有精神生活。精神稟賦是人的最可貴稟賦,它的自由發展本身即有價值,而且是最高的價值。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也在此,而不在物質上的貧富、社會方面的境遇,是內在的精神素質把人分出了偉大和渺小、優秀和平庸。對一切精神偉人來說,精神的獨立價值和神聖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是無法證明也不需證明的公理。

精神生活可相對區分為智力生活和心靈生活。前者面向世界,探尋世界的奧秘,體現了人的理性;後者面向人生,探尋人生的意義,體現了人的超越性。

大多數哲學家認為,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為了解說方便,我把理性(智力生活)歸納為以下三個要素: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愛因斯坦稱之為「神聖的好奇心」。為什麼好奇心是「神聖」的呢?也許是因為,好奇心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特徵,動物只注意與生存有關的事情,人超出生存而對世界萬物感興趣;它甚至使人接近於神,受好奇心驅使,人彷彿想知道創世的秘密,在自己的頭腦中把世界重新創造一遍。無論在人類,還是在個人,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覺醒的徵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說,哲學開始於驚疑。其實,科學也是這樣,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驚奇是一種偉大的能力,表明一個人意識到了未知原因的存在,並且渴望把它找出來。愛因斯坦談到,他五歲時看見指南針在未被觸動的情形下轉動,便感到異常驚奇,意識到在事物中藏著某種秘密。這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很可能是他日後走上科學研究之路的最初動因。然而,「神聖的好奇心」有許多敵人,主要敵人有二。一是習慣,所謂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孩子往往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一般規律是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遞減。在一定意義上,科學家是那種不受這個規律支配、始終保持著好奇心的人。二是功利心,凡事都問有沒有用,沒有用就不再感興趣。如果說好奇心是神聖的,那麼,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敵,在它的支配下,科學探索的原動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當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則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態極其普遍,以馬上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標。所以,我把現在的教育看作好奇心的最大敵人。愛因斯坦早已發出驚歎:現代教育沒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殺掉,這簡直是一個奇跡。現在的所謂素質教育往往也只是著眼於增加課外知識,擴大灌輸範圍,仍以有用和功利為準則,而不是鼓勵和保護好奇心。依我看,要真正改變應試教育,就必須廢除高考,把競爭和淘汰推遲到大學階段,在大學裡也著重考查獨立研究的能力而非書本知識。

第二,頭腦的認真。好奇心是對未知之物的強烈興趣,它理應引向把未知變成已知的認真的求知過程。有的人似乎有廣泛的好奇心,但事事不求甚解,淺嘗輒止,只能說明他的好奇心仍不夠強烈,因而缺乏推動的力量。真正強烈的好奇心必然會推動人去探根究底。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所有問題都做系統的探究。因此,好奇心可以廣泛,智力興趣必須定向。許多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都在青年時期形成了自己的問題領域和研究方向,那可能是引起他們最大好奇心的問題,或他們發現的以往知識體系中最可疑的環節。頭腦的認真歸根到底是在知識的根據問題上認真,一種認識是否真理,一定要追問其根據。所謂根據,一是判斷是否符合經驗事實,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人的理性能力就體現在運用邏輯對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確認的根據就成了問題。在西方哲學中,這種擔憂一直存在,促使人們由追問知識的根據進而追問人類知識形成方式的根據,對知識形成的各個環節做仔細審查。因此,知識論成為哲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近代以來更成了主題。其中貫穿著一種努力,便是想把人類知識建立在完全可靠的基礎上,否則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國哲學一向不重視知識論,知識論是最薄弱的環節。相對而言,宋、明算是最重視的,但也偏於知行關係問題,所討論的知識主要指道德認識,即所謂「德性之知」。在中國哲學史上,從總體上懷疑知識之可靠性的只有莊子(「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但基本上沒有後繼者。蘇格拉底所主張的「知識即德行」是西方哲學家的普遍信念,中國哲學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識」。由於把知識本身看作目的性價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純粹的思想興趣、學術興趣、科學研究興趣的人,在從事研究時只以真知為目的而不問效用。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中,最容易產生大思想家、大學者、大科學家。中國則缺少這樣的氛圍,所以不容易出大師。

第三,從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圖畫的渴望。好奇心和頭腦的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並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事實上,大科學家都不滿足於純粹經驗研究,他們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願度過實驗室裡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統稱為廣義的科學精神,其實質是對非功利性的純粹智力生活的熱愛。這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超越性:靈魂的認真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絕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理性的產生也許可以用進化論解釋,但進化論肯定解釋不了靈魂即對意義的追求之來源。

和理性的解說相對應,我把超越性(心靈生活)也歸納為三個要素: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於對生命的愛。因為這愛,不願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出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愛,不願生命虛度,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每個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如果你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怎麼會不產生出最嚴重的責任心呢?我把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看作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責任心,因為其他的責任可以分擔或轉讓,唯有這不能,必須完全靠自己承擔。然而,具備這種責任心極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受習俗和時尚支配。約翰·穆勒指出:在僅關自己的事情上,人們從不問什麼合於我的性格和氣質,或者什麼能讓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東西得到發揮的機會。所問的是什麼合於我的地位,別人通常是怎麼做的。他們還不是在合乎習俗與合乎自己意向兩種情形相比之下,捨後者而取前者,他們根本是除了趨向合乎習俗的事情外便別無任何意向。由於他們不許依循其本性,結果就沒有本性可以依循了。尼采也指出:人們躲藏在習俗和輿論背後,隨大流地思考和行動,而不是快快樂樂地做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怯懦,怕鄰人指責,更是因為懶惰,怕真誠可能加重他們的負擔。事實上,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確是沉重的責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氣,而跟隨習俗和時尚則最輕鬆,但前者的收穫是擁有自己的靈魂,後者的代價是失去靈魂,究竟哪一種生活更值得一過,應該是清楚的。

第二,靈魂的認真,即在人生的根據問題上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從總體上看,我們中國人也比較缺乏靈魂的認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傳統中缺少形而上學哲學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證。我們的人生哲學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而往往迴避對人生進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義上,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哲學傳統的始祖,他們兩人都重視人生哲學。但是,他們的嫡傳弟子便顯出了顯著差別,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論,柏拉圖卻走向了本體論。這種分殊肯定已發端於他們的老師,在這方面做一比較研究一定很有意思。

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繫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聖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於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繫。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以上所述可視為廣義的宗教精神,其實質是對個人內在的心靈生活的無比關注,將其看得比外在生活更重要。這是人文精神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是否具有這種廣義的宗教精神,與他是否宗教徒或屬於什麼教派完全無關。

總之,在我看來,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對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

最後,我想特別對青年人說幾句話,談一談擁有心智生活的問題。

心智生活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心靈生活(頭腦、理性)和智力生活(靈魂、超越性)的合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生活。心智生活的特點是內在性和非功利性。它是一種內在生活,而不像肉體(物質)生活、社會生活那樣是外在生活。它是沒有功利目的的,心智的運用、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最大快樂。

對一個正常人來說,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當然都是需要的。只有外在生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謀生(掙錢+消費)和交際,這樣的人是十足的庸人。只有內在生活的人極少,往往是某一類天才,同時往往也是世人眼中的或真正病理意義上的瘋子,例如荷爾德林、尼采。有兩者皆優的天才,如歌德、拿破侖。真正的偉人必有偉大的心智(內在生活),心智不偉大者不可能有偉大的事功(外在生活),但心智偉大者未必有偉大的成功。

是否擁有心智生活,與職業無關。並非只有科學家、學者才能過智力生活,只有詩人、哲學家、宗教家才能過心靈生活。事實上,大學和研究機關裡許多人並無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活,只是在做死學問,或謀生謀利。職業化的弊病是:精神活動往往蛻變為功利活動;行業規矩束縛了真才之人的自由發展。所以,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精神探索者有意從事一種普通職業,而只在業餘時間從事精神探索。

我們時代的特點是,人們普遍沉淪於功利性的外在生活,很少有人真正過內在的心智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青年人保持清醒,認識到心智生活在人生中的重要價值。心智生活能使人獲得一種內在的自由和充實。一個人唯有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靈魂去追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同時,如果他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便在自己身上有了人生快樂的最大源泉。心智生活還能使人獲得一種內在的自信和寧靜,彷彿有了另一個更高的自我,能與自己的外在遭遇保持一個距離,不完全受其支配,並能與外部世界建立恰當的關係,不會沉淪其中,也不會去湊熱鬧。這就是所謂定力。現在學界有一些人,自以為是指導時代的風雲人物,但沒有內在的心智生活,因而就沒有一貫的學術志趣和精神立場。自己沒有靈魂的人,怎麼能充當拯救別人靈魂的導師呢?

人們常常歎息,中國為何產生不了大哲學家、大詩人、大作曲家、大科學家等等。據我看,原因很可能在於我們的文化傳統的實用品格,對純粹的精神性事業不重視、不支持。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的前提是把精神價值本身看得至高無上。在我們的氛圍中,這樣的創造者不易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孤單的,很容易夭折。現在的開放是一個契機,我希望我們不要只看到經濟上的挑戰,更深刻長遠的挑戰是在文化上。中國要真正成為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大國,就必須改變文化的實用品格。我懇切地希望,現在的青年人能為此做出貢獻。一個民族擁有一批以純粹精神創造為樂的人,並且以擁有這樣一批人為榮,在這樣的民族中最有希望產生世界級的文化偉人。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人身上最寶貴的三樣東西

我講的題目是人文精神。為什麼要講這個問題呢?你們知道,中國正在搞現代化,實際上這個現代化的進程在清末民初就開始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前輩對現代化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開始,當時的官員和知識分子都認為,中國落後就落後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太弱,所以現代化就是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武器裝備,就是所謂堅船利炮。接著發現,其實問題出在我們的制度上,所以一定要改變制度,於是大搞君主立憲之類。最後,在甲午戰敗後,大家如夢初醒,強大的艦隊也建立了,君主立憲也在搞了,還是敗在小日本手裡,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的國民素質上。國民素質這麼差,如果不提高,武器再先進也照樣挨打,制度怎麼變也是換湯不換藥。從此以後,許多人就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反省。那麼,關於我們的國民素質,當時中國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家,最早系統引進西方哲學的一個人,就是嚴復,他指出了中國國民素質有三大弱點。哪三個弱點呢?一個是民力,國民的體力、生命力太差,實際上就是生命素質太差。第二個是民智,國民的智力太差,智力素質太差。第三個是民德,國民的道德素質太差。回過頭去看,我覺得嚴復是說得很準的。看看現在的情況,他指出的這三個問題仍然存在,而且還非常嚴重。現在我們搞市場經濟,官員腐敗、誠信缺失這些現象使大家很憤慨,有些人甚至因此對中國現代化的前景失去信心,其實這些現象都證明了我們的國民素質仍然太差。我覺得,國民素質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所以可以說人文精神要解決的正是國民素質的問題。

當然,我這樣來看人文精神祇是一個角度,前些年「人文精神」這個詞挺時髦,人們談得很多,用它來表達很不同的意思,我說的只是一家之言。我理解的人文精神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講的一句話——以人為本,也就是要尊重人的價值,做什麼事情都要把人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那麼,在我看來,人文精神應該有一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就是人的尊嚴。人的尊嚴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很少提了,其實講人文精神最應該強調的就是人的尊嚴。用我們的日常語言來說,就是要把人當人來看待和對待,一方面要把自己當人,尊重自己,活得有尊嚴;另一方面要把別人當人,尊重別人,不可損害別人的尊嚴。

那麼怎麼才算是尊重人的價值呢?人身上的什麼東西是最值得尊重的呢?我認為人身上有三樣東西是最寶貴的、最有價值的、最應該得到尊重的。哪三樣呢?就是生命、頭腦和靈魂。所以,展開來說,人文精神就表現為三個尊重,就是尊重生命的價值、尊重頭腦的價值、尊重靈魂的價值。你們可以看出,這三個方面與嚴復說的民力、民智、民德是一致的。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尊重生命是人道主義精神,尊重頭腦是科學精神,尊重靈魂是廣義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展開來實際上是這三種精神。

首先是尊重生命的價值。我想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因為對每一個人來說,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是其他所有價值的一個前提和基礎。沒有了生命,別的一切價值從何談起?你對一個人的生命不尊重,可以隨意剝奪,你還說什麼尊重他作為人的價值?所以,尊重人的價值第一條就是要尊重生命的價值,人的尊嚴第一條就是生命的尊嚴。可是,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我們在這方面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你們翻開報紙就可以看到,每天有許多人死於非命,包括醫療事故、交通事故、煤礦安全事故、假藥和偽劣食品事件,也包括兇殺和自殺,真讓人感到中國人的命是很不值錢的。我覺得這種情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了,一個社會最起碼的要求是要讓人們有基本的安全感。現在富人和高官們紛紛把子女送出國,肯定也有安全方面的考慮。但是,能夠跑出去的畢竟是極少數人,而且這也是不負責任的,負責任的態度是想辦法改變現狀。怎麼改變呢?這個說起來話就長了,我只提示一點,就是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實際上,法治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就是保護人的生命權利,為此要建立起一種秩序,在這種秩序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行使他的生命權利,去追求他的利益和幸福,同時又不得侵犯別人的生命權利,不得損害別人的利益和幸福,如果侵犯和損害了,他就一定會受到懲罰。我個人認為,我們現在離這個標準還很遠。什麼時候我們在這個社會裡普遍有安全感了,就可以說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了。

除了生命之外,人身上另外兩樣最寶貴的東西是頭腦和靈魂。人是有頭腦的、能夠進行理性思考的,人又是有靈魂的,也就是有精神追求的,這兩樣東西都是人的精神屬性,或者說是人的高級屬性。正是因為有這兩樣東西,人才成為區別於動物的精神性存在,所以它們是人之為人的價值之所在。關於這一點,中西哲學家是有相當一致的看法的,都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精神,包括頭腦和靈魂。在中國哲學家中,我可以舉出孟子和荀子。孟子說,人性中有四端,也就是四種精神性品質的萌芽。第一個是「仁」,就是「惻隱之心」,實際上就是同情心;第二個是「義」,就是「羞惡之心」,實際上是指道德情感;第三個是「禮」,又叫「恭敬之心」,就是懂禮貌、守秩序;第四個是「智」,又叫「是非之心」,實際上就是理性。那麼,在這裡面,「智」就是頭腦,「仁」和「義」可以看作靈魂,「禮」是一個社會性的東西,我覺得歸入精神性品質有些勉強。孟子強調說,這些品質才使人和禽獸有了區別,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就是說,這些品質雖然是人天生就有的,但非常微弱,必須在後天「擴而充之」,加以發展。荀子的說法是:「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他說的「知」是指知覺,還不是理性或頭腦;「義」是道德,可以認為是指靈魂。在他看來,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靈魂。在西方哲學家中,許多人都認為人是理性動物,也就是把頭腦看作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叔本華則說,人是形而上學動物,他把靈魂或者說人的形而上學追求、人的超越性看作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康德說過一句名言,他說世上最讓人敬畏的兩樣東西,一個是頭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律。我們可以說,頭腦和靈魂正是對應於這兩樣東西的,人的頭腦因為能夠思考星空所以偉大,人的靈魂因為有道德律所以偉大。總之,頭腦和靈魂是人身上最偉大的兩樣東西。所以,尊重人的價值的更重要方面是尊重人作為精神性存在的價值,尊重頭腦和靈魂的價值。

從尊重頭腦的價值來說,我在這裡只想強調一點,就是我們絕不可僅僅從實用的角度去看頭腦的價值,把頭腦的價值歸結為功利性價值。當然,人有理性思維的能力,可以運用這個能力去認識外部環境,改變外部環境,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這也是頭腦的一個價值。但是,這個價值還是比較低級的、比較初步的,不是頭腦的最大價值。如果頭腦只有這一個價值,只是人的生存的工具,其實人離動物還不算遠。我剛才說了,頭腦是人的一個高級屬性,人因為有頭腦,有理性思維,就對世界萬物有好奇心,要探究世界的秘密,要用自己的頭腦來尋求答案。人在這樣做的時候,會感到極大的愉快,這種愉快是任何物質性的收穫不能比的,這一點在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最明顯。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這樣,要能夠從智力的運用、好奇心的滿足中獲得高層次的快樂。心智的運用本身是人的高級屬性的滿足,本身就具有價值,為什麼一定要用低級屬性的滿足即所謂有用來衡量呢?所以,我認為,就個人來說,你尊重頭腦的價值,就是要用它,要讓它享受思考的快樂。一個人的頭腦對世界保持活潑的好奇心,並且堅持獨立思考,這樣的人就擁有了一種內在的自由。從社會來說,尊重頭腦的價值就是要鼓勵人們獨立思考,保護思想和言論的自由,也就是提供一種外在的自由。

最後說一說尊重靈魂的價值。我認為,靈魂是人的精神屬性的更高層次,是人與動物的更高區別。我說的靈魂,實際上是指精神追求,就是人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而這種對超出生存意義的尋求和體驗就構成了人的靈魂生活。可能在不同的人那裡,靈魂生活所佔據的位置很不相同。如果你對人生意義的問題非常認真,靈魂生活在你那裡的地位就很重要,對意義問題越認真就越重要。當然,總有一些人很不認真,無所謂,那麼,他們基本上是沒有靈魂生活的。所以,由一個人對意義是否認真,基本上可以鑒別出他有沒有靈魂生活,甚至不妨說有沒有靈魂。不過,我相信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有靈魂的,缺乏靈魂生活的人也是有靈魂的,正因為如此,他有時候會感到空虛。假如他的物質生活已經很奢侈了,肉體已經很滿足了,那麼是什麼在感到空虛呢?當然是他的靈魂,空虛就是模糊地感覺到了自己在精神上的匱乏。當然,這樣的人對自己的靈魂還是太不尊重,不肯花力氣把它充實起來,讓它得到滿足。還有些人的靈魂處於更糟糕的狀態,不但是空虛,而且是卑鄙,什麼壞事都敢做,完全沒有做人的道德底線。所以,怎麼才是尊重自己靈魂的價值,我提兩條標準。一個是豐富,靈魂應該是豐富的,要有充實的內在生活,要具備從精神事物中獲得人生最大快樂的能力。另一個是高貴,靈魂又應該是高貴的,要意識到並且在行為中體現出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原則。我相信,靈魂的豐富是幸福的源泉,靈魂的高貴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有豐富而高貴的靈魂,就能夠活得幸福而有尊嚴,也就是真正像人那樣活著。

總結一下,我所理解的人文精神,對個人來說,就是要活得真正像人,把自己身上那些最寶貴的價值實現出來,擁有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自由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對於社會來說,就是要把人真正當人,尊重和保護全體成員的生命的權利、思想的權利和信仰的權利,為人們實現自己身上那些最寶貴的價值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我想通過這個題目來談一談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聯繫一下實際談一談醫生的人文素質問題。但聯繫實際的這一部分我是很不自信的,因為我的觀察、我的體驗都很有限,而且往往是從病人的角度看,這個角度有它的片面性,我希望你們給我糾正。

什麼是人文精神?它的含義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最高價值。我們的執政黨現在經常說「以人為本」,我想也是這個意思。簡單地說,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價值,要把人當人來尊重。人身上有三種東西是最寶貴的,是人的價值的體現。第一個是生命,第二個是頭腦,第三個就是靈魂。具體展開來說,尊重人的價值就體現為對生命的尊重、對頭腦的尊重、對靈魂的尊重。

我自己認為,人文精神和醫學、醫生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從人身上最寶貴的三個東西來說,與生命關係最密切的是醫學,與頭腦、靈魂關係最密切的是教育。但是,你們看,現在老百姓最痛恨的腐敗是什麼?當然也痛恨政府官員腐敗,但是最痛恨的還是醫療腐敗和教育腐敗,因為這兩個領域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生命權和發展權。醫療的對象是生命,教育的對象是頭腦和靈魂,這兩個領域都是直接和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打交道的,本來是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這兩個領域,在中國恰恰是最缺乏人文精神的,這實在令人痛心。所以,醫院和學校請我講人文精神,我就特別願意,我覺得真應該向醫療和教育工作者大聲疾呼,當然光大聲疾呼還不行,我們還必須遵循人文精神來改變現在的醫療體制和教育體制。

下面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談,第一個部分就談一談人文精神和醫生素質的關係,第二個部分立足於人文精神來分析一下現在醫學和醫療界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一、對生命的尊重:醫生要有善良的品質

生命是珍貴的,這個道理似乎誰都懂。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每個人只有一條命,死了就不能復活,我相信醫生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事實,對這個事實比誰都見得多。因此,一個理所當然的結論是,我們應當珍惜生命,關愛生命。

但是,就我們國家的現狀來說,普遍存在的是對生命的冷漠乃至冷酷。我是很少看報紙的,隨便翻一翻,殘害生命的事件比比皆是,很觸目驚心。尤其是和生命有密切關係的領域,比如說我們的醫療,有很多病人的生命本來是可以挽救的,完全因為玩忽職守,耽誤治療時機,或者乾脆因為病人沒有交夠錢就拒絕治療,病人就死了。還有假藥、假醫療器械,到下面的醫院就非常多,再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河南因為非法賣血造成艾滋病流行,還有偽劣食品、接連不斷的礦難,等等。

我的一個強烈感覺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太缺乏善良了,太缺乏同情心了。東西方的哲學家都認為,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類社會全部道德的開端和基礎。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孟子就說他非人也。一個社會如果普遍沒有同情心,這個社會也就不是人待的地方,完全不適合人在裡面生活。造成今天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最重要的是體制,不良體制把市場搞亂了,結果腐敗滋生,老百姓遭殃。

面對醫生,我想強調的是你們一定要清醒,不要被這個環境敗壞,然後又去進一步敗壞這個環境。醫生的工作是以生命為對象的,與生命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如果要談醫生的人文素質,第一個人文素質就是要對生命有同情心,要善良,善良是醫生第一要具備的品質,是醫生最基本的品質。我認為一個醫生不管他信仰什麼,首先都應該信仰生命,尊重生命,也就是說,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你可以是一個佛教徒,對生命懷有一種慈悲心;你也可以是一個基督徒,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如果你都不是,那麼你至少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以博愛之心去善待生命。這幾種態度只是形式不同,共同的實質是對生命的尊重。一個不是人道主義者的醫生,一個沒有基本的善良品質的醫生,不管他的醫術多麼高明,都不是一個夠格的醫生。

當然,我知道,作為一個醫生,目睹了太多的病痛,太多的生命的殘缺、生命的痛苦、生命的陰暗面,如果他多愁善感的話,那他是受不了的。一個有強烈同情心的醫生,他會承受很大的痛苦。所以,做一個醫生,神經必須很堅強,但是我想說,你的神經應該堅強,可是你的心腸萬萬不能變硬。最近我看了台灣一個醫生寫的一本書叫《實習醫師手記》,裡面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在醫生面前,病人是完全不設防的,完全順從地交出自己,暴露自己,當時我就想,誰有權如此坦然地審視自己一個同類的痛苦呢?我沒有這樣的權利,卻被賦予了這樣的權利,這是我的劫難。那麼,我的選擇是,我為生命有這麼多痛苦和不幸感到悲憫和憤懣。就是說,雖然保持同情心會非常痛苦,但他仍然保持這種對生命的敏感性,寧願為此承受痛苦。醫生經常接觸生命的陰暗面,時間久了的確是容易麻木的,但是我相信一個好醫生不會讓自己麻木。一個醫生對生命的態度直接關係到病人的命運,對病人來說,他的生命掌握在醫生手裡,尤其是當他的生命遭到威脅的時候,他來找醫生,他最後生命的結果是什麼樣,他完全是聽醫生來處置的。可能對醫生來說,這不過是他處理過的無數個生命之一、他要治療和面對的無數個生命之一,對病人本身來說,它卻是唯一的,是他的百分之百。如果發生了錯誤的治療,或者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使得本來可以挽救的生命未能挽救,這對醫生來說也許只是他的醫療生涯中的一個小事故,對病人來說卻是萬劫不復,是全部生涯的徹底結束。所以,我希望醫生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多少還能保持一點設身處地的心情,完全設身處地當然不可能,但多少要有一點,情況就會很不同。

其實我是很少去醫院的,我可以講講自己的一個經歷。我寫過一本書叫《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是寫我死去的第一個女兒的,她一歲半的時候死於視網膜母細胞瘤,我不能斷定這個病是醫院造成的,但是肯定是有關係的。妞妞的母親懷孕五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夜裡,發高燒到40度,我把她送到她的合同醫院。當時只能看急診,在掛號後,那個內科的醫生不在,護士就讓我們到喉科去,說你先排除會厭炎。我們就又掛了耳鼻喉科的號,去看後沒有會厭炎,又回到了內科。原先接待我們的那個護士換班了,剛才我們一直在等的那個醫生回來了,是一個中年女醫生。我帶著我的妻子向她介紹了一下情況,她一看說,你們是耳鼻喉科的病人,不是我這邊的病人,我不管。我給她看內科掛號單,說明我們還沒有看,她說我不管,你這病已經看過了,你別來找我了。她說不是已經診斷了,是咽喉炎,我說咽喉炎是耳鼻喉科的診斷,你從內科的角度給她看一下。她說診斷完了我不管了,然後她就再也不理我們了,無論跟她怎麼說,告訴她我的妻子是個孕婦,她都不理。這時候我的妻子臉漲得通紅,不停地咳膿痰,流眼淚,她看都不看一眼,若無其事地給別的病人看病。當時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也流眼淚了,只好帶著我的妻子走了,臨走時我說了一句話:「你不是人。」我心裡想,這也是一個會懷孕的女人嗎?對一個重病的孕婦,她竟然抱這樣一種冷酷的態度。回家以後,妻子的體溫上升到40.8度,趕緊送另一家醫院,也是處理不當,長時間透視,還拍了兩次X光片。後來我看書知道了,而且一些普通小醫院的黑板報上也寫著,孕婦不能照輻射,輻射的可能後果之一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妞妞去世後,和這個悲劇有關,我們的家庭破裂了。

後來在我再結婚後,又遇到了一個很類似的情況。我現在的妻子也是在懷孕五個月時候發高燒,也是到了40度,當時我就很慌了,趕緊把她送到301醫院。醫生給她打了青黴素,打完後燒有點退了,我就把她帶回家了。回家後體溫又上升到40度,我就把她送到離住處最近的一家醫院,是一個年輕的女醫生接待的,安排住了院。做青黴素皮試過敏,我說在301打不過敏,可不可以從那邊拿藥,醫生說可以。我就與301的醫生聯繫,那時候也沒有手機,只能用內科的電話,打了兩次也沒有聯繫上。這時旁邊的小護士說話了,說你打電話要記在我們內科的賬上的,不能再打了。我當時真不知該說什麼好了,就要求轉院到301。那個女醫生不同意,接著她不知跑哪裡去了。在這個醫院裡待了幾個小時,沒有任何治療措施,妻子的體溫在繼續上升,我心裡特別著急。我到醫生值班室,四五個年輕的醫生坐在那裡聊天,我請求她們趕緊給我辦出院手續,她們說病人不是她們管的。可是,管我妻子的那個女醫生怎麼也找不到了。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妞妞的事情告訴了她們,我警告她們,再出事我肯定找你們算賬,她們這一聽才著急了,總算同意我們出院。

面對這些醫生,我當時的感覺是什麼?她們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可是我完全沒有辦法用我熟悉的語言和她們說話。我熟悉的是什麼語言?就是人文語言呀,就是講人性、講道德,但她們聽不懂。所以我後來在一篇文章裡說,我不希望我們的醫科大學培養出的是穿白大褂的野蠻人。這類事情真的使我怕進醫院,讓我感到對醫院的恐懼要大於對疾病的恐懼,有了病寧願熬過去,能不上醫院就不上。所以說,醫生的人文素質,他對生命的態度,影響真是太大了。當然有許多很好的醫生,但不可否認,像這種對病人冷漠、對生命冷漠的醫生也不少。

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醫生的人文素質第一條應該是同情生命,善待生命,應該有基本的善良,我覺得這是醫生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又是最重要的人文素質。

二、對頭腦的尊重:醫生要有豐富的心智生活

人文精神第二個方面是對頭腦的尊重,對每個人來說,也就是要實現他自己頭腦的價值,要用他的頭腦,要發展他的頭腦固有的能力。頭腦有什麼能力?就是理性思維的能力,就是智力。人的智力素質最重要因素是什麼呢?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好奇心,一個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有頭腦的人,一個智力素質好的人,他一定是對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的,始終有旺盛的求知慾的,始終喜歡用自己的頭腦進行獨立思考的。對這樣的人來說,智力的運用本身就是享受,從好奇心的滿足中,從知識的獲取中,從獨立思考中,他能感受到莫大的快樂。這裡我想強調一點,就是智力生活本身就具有一種價值,它滿足的是人的高級屬性,不應該用人的低級屬性的滿足也就是功利的尺度來衡量它。但是,在現實中,能夠始終保持智力活潑和敏銳的人並不多。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許多人在走出學校以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智力生活了,不讀書,不學習,不想問題,只是在那裡謀生,把全部精力用來追求物質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很可悲的。

那麼,從醫生的人文素質來說,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標準,就是看他能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保持對知識的熱情,保持過智力生活的習慣。我認為優秀的醫生應該始終是一個學者、一個科學家,而不僅僅是一個憑著自己的經驗去治病的人。他始終是一個研究者,一個研究型的醫生,保持著探索事物、探索人體、探索疾病的強烈興趣。據我觀察,任何領域的優秀者都是一個終身學習者,那麼在醫學領域裡尤其應該這樣。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看過一本書,是美國醫學人文學家劉易斯·托馬斯寫的,叫《最年輕的科學——一個醫學觀察者的手記》。就像書名所提示的,他把醫學稱作最年輕的科學,因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醫學是不能治病的,它起到的只是一個安慰作用,直到1937年磺胺藥發明了以後,醫學才真正能夠治病了,才成了名副其實的醫學。作為最年輕的科學,醫學中可以探索的空間太大了,醫生在這個領域裡工作真是大有可為。所以,我覺得一個醫生保持探索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從人文素質來說,一個醫生僅僅讀專業書、探索專業問題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寬闊的精神視野、豐富的精神生活。其實,真是要用科學家的標準來衡量的話,局限在某個狹小專業領域裡的人不能算科學家,只能算是專家,而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罷了。真正的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往往是興趣面很廣的人,其實任何領域裡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這樣。在我看來,這是很自然的,如果你是一個好奇心活躍的人、一個以思考本身為樂趣的人,你當然不會只對專業感興趣。尤其是醫生,你是和人打交道的,你自己必須首先是一個人性豐滿的人,才能夠對人性和人的心理有真切的瞭解。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就很贊成前幾年陳可冀院士提出的一個想法,就是應該在醫生裡面提倡非職業閱讀。就是不要光讀專業書,興趣面和閱讀面都要寬一些,要多讀一些人文方面的書,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東西是真正能夠熏陶人的心靈的。我曾經到南極生活過一段時間,有一件事使我感觸很深。在那個地方,有好幾個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考察站,每個站裡都有自己的醫生。俄羅斯考察站離我們的長城站不遠,我們去他們站參觀,見到他們的醫生,他的房間裡擺滿了書,醫學書有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文學書。他正在讀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談起雷馬克,他竟然熱淚盈眶。看到這種情形,你會感覺到,你面對的不是一個技術人員,而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我們站裡也有醫生,大部分空閒時間幹什麼呢?無非是聊天、打牌。這個對比真是令人感慨,這就叫作素質不同啊。

另外,我覺得醫生有一個特別好的條件,就是觀察人,研究人性。病人不僅僅是病人,病人首先是人,他有靈魂,有自己的生活。人在生病的時候特別容易表現出人性的各個方面,包括弱點和優點,每個人都不一樣,這裡面有非常豐富的關於人性的材料。如果你對觀察人有興趣,你真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你還可以寫作,事實上有很多大文學家是從醫生的職業轉過來的,像我國的魯迅、郭沫若,俄國的契訶夫,原來都是醫生。當然,你不一定要當作家,但是不妨也養成寫作的習慣,美國很多醫生都有這個習慣,不是醫學寫作,完全是人文寫作,把自己在行醫生涯中的觀察、思考、體驗寫成書出版。

總之,我認為醫生應該有豐富的心智生活和精神世界,應該是精神富有的人,這是醫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的第二個方面。

三、對靈魂的尊重:醫生要有高貴的靈魂

人的精神屬性,除了頭腦之外還有靈魂,我覺得靈魂與頭腦是有區別的。頭腦是一種思考能力,追求的是知識;靈魂則是一種精神的渴望,追求的是意義,人要活得有意義,有品位,有尊嚴。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生命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頭腦是人身上的人性,而靈魂是人身上的神性,也就是超越性。因為人身上有這種神性的因素,有對生命的神聖意義的追求,所以人是高貴的。我們現在對高貴這個概念已經很陌生了,大家都把金錢和財富看得最重要,沒有人去理會高貴不高貴,可是在古希臘、古羅馬,高貴曾經是最重要的人生價值。人是因為有靈魂而高貴,靈魂本來就應該是高貴的。所謂高貴,就是說在生活中、在你的行為中,你能夠意識到和體現出你身上的神性,意識到和體現出做人的尊嚴。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醫生的人文素質的第三點,就是要有高貴的靈魂。一個優秀的醫生不光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科學家,而且應該是一個知識分子。我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僅僅從事某種知識性的工作,知識分子首先應該是一個精神上富有、高貴的人,可以說就是精神貴族。我們以前批判精神貴族,其實精神貴族有什麼不好?精神賤民才不好呢,人在精神上應該富有、高貴,做精神富豪、精神貴族,真正可悲可恨的是物質很富有,社會地位很榮耀,精神卻十分貧乏低賤。現在人們討論知識分子的概念,特別強調他的社會責任感,知識分子當然要有社會責任感,但是社會責任感的動力和基礎是什麼?應該是內在的精神追求,是嚴肅的靈魂生活。一個沒有精神追求、沒有靈魂生活的人,他去關注社會往往是從功利出發的,他不可能有真正的責任感。所以,我覺得靈魂的高貴是更根本的,一個有高貴靈魂的人,他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才稱得上是知識分子。

我們說尊重人的價值就是要把人當人來對待,既把自己當人來對待,也把別人當人來對待。聽起來這好像很平常,其實才不容易做到呢,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只有心靈高貴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比如醫生對病人的態度,真正以一種人文態度對待病人,把病人當人,這並不容易,但從這裡面就可以見出一個醫生的靈魂品質。實際上所有精神高貴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待人平等,越是精神高貴的人,他待人越平等,他知道做人的尊嚴,他自己有做人的尊嚴,同時他也會將心比心,尊重別人的做人的尊嚴。凡自尊者必定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必定沒有自尊,因為他根本不知人的尊嚴為何物。其實,當一個人不把別人當人的時候,他也就已經是在不把自己當人了,他已經暴露自己沒有人的尊嚴和品質了。

把病人當人來對待,這在我們現在的醫院是一個特別應該強調的問題。本來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病人不是病,而是人,是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尊嚴的活生生的個體。尤其在一個人生病的時候,往往是他最脆弱的時候,是他的尊嚴感最敏感也最容易受傷的時候。他進醫院的時候其實是很自卑的,帶著一種受判決的心情,有種種顧慮和擔憂,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的態度就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影響。當然,醫生自己往往意識不到,畢竟每天看的病人太多了,但是我還是想提醒這一點,就是你要記住,病人對醫生如何對待他是有非常敏銳的感覺的,你尊重他,待他親切和藹,他打心底裡感激你;你不尊重他,他的屈辱也會在心底裡藏許多天。一個人在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在醫生那裡受氣,這個時候的心境真會沮喪到極點,真會覺得世界醜惡,人生毫無樂趣。相反,你真正善待他,那就可能不但挽救了他的生命,而且挽救了他對世界和人生的信心。可是,在我們現在的醫院裡,病人常常感覺到不被當作人對待的屈辱,這是許多人的經驗,我希望我們的醫生們能夠反省這個問題。我本人認為,從整體上看,我們的醫生亟須加強人文修養,現在多的是片面技術型的醫生、平庸謀生型的醫生,少的是人文型的醫生。一個醫生只有自己具備了人性的尊嚴,他才會尊重病人的人性的尊嚴;自己是人性豐滿的人,他才會把病人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完整的人對待。

醫療絕對不僅僅是技術,它本質上是精神事業,醫生應該是有信仰的人。醫生不僅僅是一個職業,如果說是職業的話,它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不只是一個謀生手段。在宗教裡面,行醫這個行為是神聖的,這無論在基督教還是在佛教裡都是如此。佛教中有藥師佛,他是如來佛的一個變身,佛同時也是行醫的。在《聖經·新約全書》裡,耶穌在顯示奇跡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行醫,治療麻風病人、瀕死的病人、重病人等等,實際上就是通過治病救人來傳播福音,堅定人們對上帝的信仰。西方有很多人是為了信仰而行醫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法國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澤。這個人我覺得是非常偉大的。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在斯特拉斯堡擔任神職,同時他又是一個音樂家,研究巴赫的權威。應該說,這時候他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他說我在三十歲以前要做自己的事情,從三十歲開始我就要為他人做事,要傳播上帝的愛,傳播基督的愛。但是到底做什麼呢?有一天他看到報道說非洲人民非常苦,完全沒有醫生,他立刻決定去非洲當醫生,把行醫當作實踐信仰的最好方式。他從來沒有學過醫,從三十歲開始,他用了八年時間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到三十八歲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他就到現在加蓬共和國的一個小地方辦了一個診所,一輩子在那裡看病。他是長壽的,活到了九十歲,在那裡行醫五十多年,他把行醫完全看作一個精神事業,是在拯救生命的同時傳播上帝的愛,實際上就是在鼓舞非洲窮苦人民對世界和人生的信心。我想我們的醫生倒不一定像他那樣信基督教,但一定要有信仰,這個信仰不是某種宗教,而是對自己責任的一種信念,就是要通過行醫來解除人們身體上的痛苦,通過行醫的人性化方式來增添人們精神上的信心,從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如果這樣做,也就是在為信仰而行醫了。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第二部分 批評現代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

上面我從人文精神的角度談了我認為醫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總起來說是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善良,就是對生命有同情心,醫生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豐富,就是有活潑的智力生活和豐富的心靈生活,醫生應該是一個學者、科學家。高貴,就是有尊嚴、有信仰、有社會責任感,醫生應該是一個知識分子。下面,我想從人文精神出發談一談醫療界的現狀。

實際上西方醫學人文學對於現代醫學是有很多反思的,集中到一點上,就是認為現代醫學有一種非人性化傾向。這種傾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化,就是治病不治人,把病人看作病的載體、醫療技術施與的對象,而不是看作人。我剛才提到的劉易斯·托馬斯,他在那本書裡對這一點也有精闢的闡述。他說從1937年發明磺胺藥以後,醫療技術突飛猛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醫學的非人性化。他舉例說,以前醫生給病人看病有兩種最常用的辦法,一個是觸摸,一個是交談。這兩種方式是很人性化的,病人感覺你是把他當成人的,不嫌棄他,關注他的感受,醫生和病人之間有一種比較親切的關係。可是現在呢,只有最好的醫生才會這樣做,絕大多數醫生都不這樣做了。我想,他說的「最好的醫生」當然不是在技術意義上說的,而是在人格意義上說的,指那些有人文修養、有人情味的醫生。那麼,在那以後,人性化的醫患關係被什麼代替了呢?被複雜的機器和技術代替了。現在病人到了醫院以後,醫生根本不碰你,也不和你談話,簡單問幾句,就給你開一堆化驗單、檢查單什麼的,讓儀器和機器去診斷。如果住院,情況好不了多少,醫患之間也很少有交流,住院病人基本上成了一個號碼。

我覺得我們的醫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病人與親情隔離。現在有的醫院允許家屬陪同了,但多數醫院仍執行嚴格的探視制度,探視時間非常有限,住院跟坐牢差不多。實際上病人很容易感到孤獨,是最需要親情的,何況中國的醫院在護理方面相當粗糙,病人還常常需要親屬的照顧。我現在的女兒是在協和醫院出生的,早上五點鐘生出來後,我在手術室外的走廊上匆匆看到一眼,然後醫生就請我走了,不讓我進病房。我妻子是剖腹產,麻藥過去了很疼的,非常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可是,她不但沒有人照顧,她自己還要照顧剛出生的孩子。直到那天下午的規定時間,我才被允許探視,她說那一天她不知道是怎麼過來的。我覺得把產婦、孩子與做丈夫、父親的隔離開來,這樣的規矩很不人道。

在病人身上只見病不見人,把病人只看作施展技術的對象,不是人文關懷的對象,這是現代醫學非人性化的一個方面。那麼,針對這個問題,西方醫學人文學強調,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生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病,而是作為整體的一個完整的人。因此,應該確立以患者生活為中心的治療目標,使病人在生病的時候仍然能夠過正常的人的生活,一種健康充實的生活。

現代醫學非人性化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市場化。如果說技術化是治病不治人的話,那麼市場化就是認錢不認人,把病人和治病僅僅看作消費的主體、賺錢的機會。醫院、製藥商、廣告商組成利益共同體,誘導醫療消費,製造保健市場,導致醫學邊界無限擴張,醫療負擔加重。與此同時,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備受庸醫的危害。針對這一點,西方醫學人文學強調,醫學是公益事業,醫療權是基本人權,應該健全醫生責任和病人權利的立法,對於醫療權從法律上給以切實的保障。

在這一點上,我想中國目前的情況極其嚴重。我們國家以前是醫療特權化,認權不認人,老百姓和有權者的醫療條件簡直天差地遠,這個問題也許比以前有所好轉,現在至少你有錢的話可以買到較好的醫療服務。但是,現在市場化的問題產生了,而且問題是無規則的市場,官商勾結、醫商勾結,把市場搞亂,普通百姓的醫療權受到嚴重侵犯。現在看一個普通的小病往往也很貴,醫院給你開很貴的藥,使勁擴大你的醫療消費。醫院從創收出發,創收成為主要的考慮,病人治病的真實需要不予考慮或者只是很次要的考慮。有的醫院完全是認錢不認人,公然見死不救,即使你病得快要死了,本來立即採取措施是能夠救活的,但是只要你沒有交錢,那麼對不起,我不接收,結果就是死亡。這樣,弱勢群體實際上被排除在了醫療服務之外,根本看不起病,最後他們落到了誰的手下?庸醫,偽劣藥品,他們只能靠那些。現在中國的老百姓苦啊,苦在兩個地方——教育和醫療,尤其是廣大貧困農民,對他們來說,家裡供一個孩子上大學,這個家基本上就垮了,家裡出了個重病人,這個家也基本上就垮了,是這樣一個情況。因此,在農村的一般人家,誰要得了重病,為了不拖垮這個家,本人基本上選擇不治,除了等死沒有別的出路,醫療權作為基本人權被剝奪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現在在中國,看病難,看病貴,藥價虛高,醫療腐敗,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公害,報紙上陸續揭露了不少,觸目驚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根據資料歸納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幾點。

最原初的原因是政府投入嚴重不足,迫使醫院走市場化的道路。政府投入不足這個問題很有趣,在中國,一個是教育,一個是醫療衛生,政府的投入在財政預算裡面占的比例屬於全世界最低之列,同發達國家相比不用說了,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比,中國在教育和醫療上的投入也都是偏低的,屬於後面幾名,不禁令人想問一下政府的人文素質。政府投入的不足,開啟了這些年學校和醫院市場化的閘門。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政府大幅度減少公立醫院撥款,據現任衛生部部長(2006年,高強)說,政府撥款僅佔醫院總收入的7%—8%,其餘靠醫院自籌。那麼醫院怎麼來籌呢?只有從病人身上拿。政府給醫院對藥品加價15%的權力,那麼醫院給病人開藥越多越貴,從藥費中得到的收益就越多,於是醫院在運作的時候給科室下指標,讓科室分成,刺激醫生多開藥開貴藥,這樣形成了一個以藥養醫的格局,最後的負擔實際上都落到了老百姓身上。據統計,在2004年醫療衛生的總費用中,政府支出占16%,老百姓占55%。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藥品審批部門的腐敗。杭州一家醫院的院長談到,按正常程序,一、二類新藥的審批手續費用是4.8萬元,批文的評審過程至少要五年,而現在審批一種新藥快則一個星期,最多幾個月就出來了。費用是多少呢?原先是4萬多元,現在是幾百萬到上千萬元。2004年,國家藥監局受理了10009種新藥申請,同年美國同類機構只受理了148種。哪裡有這麼多的新藥?而且都審批通過了!無非是老藥新包裝,換個名稱,然後把價格翻許多倍。藥物審批部門的腐敗十分嚴重,去年(2005年)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司和藥品註冊司的司長都被抓起來了。

再有一個原因是藥物流通領域嚴重腐敗。藥廠生產了這麼多老藥翻新的貴藥,都要推銷出去,同時醫院又有創收的需要,於是雙方就互相配合。通常的做法是,藥廠派出或僱用大量所謂的醫藥代表,有人統計全國有兩百多萬人,這些人到醫院推銷藥,手段是層層給回扣。對醫院和醫生來說,藥價越高,加價和回扣就越多,利益就越大,所以貴藥反而容易銷出。有這樣一句話:一個醫藥代表腐蝕一座醫院。有人形容說,從藥廠到開處方的醫生,形成了一條集體腐敗的食物鏈,當然被吃的是病人,同樣效果的藥到了病人手上,價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和大量低收入家庭根本看不起病,又有什麼奇怪呢。

醫療和教育都是基本人權,是社會公正的重要方面,而現在這兩個領域的情況十分相似,都是政府財政投入過少,都是放手把公益事業推向市場化。目前的所謂市場化,實質上是具有壟斷地位的公立醫院和學校通過不正當競爭獲取高額利潤。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對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的公平性進行排序,在一百九十一個成員國中,中國的排序倒數第四,醫療不公平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了必須立即解決的地步。主要責任當然在政府,解鈴還須繫鈴人,政府應該採取有力措施,確保醫療體制在整體上回歸公益性,同時懲治醫療腐敗。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年的醫療市場化過程對於醫生的人文素質是一個檢驗。在同樣的體制下,有的人利用體制的弊病大肆牟利,有的人比較能夠自律,有少數人挺身而出與腐敗做鬥爭。總的來說,我認為檢驗的結果並不理想,證明我們的醫生的確大有必要提高人文素質。

現場互動

問:在您所有的著作當中,一個清晰的主題是您對生命的珍愛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您又是我國著名的尼采專家,尼采在我們一般人心目當中似乎是一個悲觀主義哲學家,對人生有一種悲劇的或悲觀的態度,我們對尼采的這種印象是否一種誤讀呢?您能不能給我們素描一下尼采?

答:說尼采是悲觀主義者,這可能有一定的誤讀。尼采的哲學是從叔本華那裡發展來的,叔本華是一個地道的悲觀主義者,他對生命的意義是完全否定的。尼采提倡一種悲劇哲學。悲劇哲學和悲觀主義哲學是有區別的,雖然出發點也是生命的無意義,就是大自然本身沒有給生命提供一個意義,但強調的是靠人的強大生命力來戰勝生命的無意義,給本無意義的世界和人生創造一種意義。我覺得尼采的取向與我今天講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最重視兩個東西,一個是健康的生命本能,另一個是高貴的精神追求,而高貴的精神追求根源於健康的生命本能。尼采反對同情,認為這是弱者的道德,在這一點上他有些偏激,我同意他對自強的強調,不過我認為自強並不妨礙對他人生命的同情。

問:尼采的悲觀主要表現是什麼?

答:從尼采認為世界和生命本無意義這一點來說,他是悲觀的。從他認為人應該且能夠為生命創造意義這一點來說,他又是積極的。不妨說,他的悲劇世界觀是一種積極的悲觀、一種悲觀的積極。

問:您如何理解靈魂深處的孤獨?

答:這是一個很有詩意的題目。我覺得,一個人的靈魂只要足夠深刻,就會發現那藏在靈魂深處的東西就是孤獨。他會發現,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他面對的是無限的虛空。這是一種大孤獨感。當一個人經歷重大苦難的時候,這種大孤獨感就會突現。我寫過一篇文章叫《人人都是孤兒》,裡面就講了這麼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有父母有朋友等等,有這樣那樣的人際關係,但是,在真正的苦難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你只能自己承受。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死亡,每一個人只能自己去面對和承受死亡,在這個時候,父母、兒女都幫不了你。從這一點來說,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

問:我讀了您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為之感動,這件事情是很不幸的,非常同情您。但是經過了這件事,您是不是對醫生有成見?我作為醫生十多年的經驗表明,或多或少我們都付出了一些情感,或者我是憐憫他,或者我是尊重他,但是有的時候你必須站在理性的一面,因為有一些治療是非人性化的,對一般人來說是接受不了的。我不知道您心目中完全人性化的醫生應該是什麼樣子。

答:我覺得我對醫生是沒有抱成見的,我相信有很多醫生是有人情味的。我也知道醫生不能光靠有人情味,這個東西不能治病,治病還是要靠理性、靠技術、靠醫學。但是,我認為現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確實比較緊張,醫生對病人比較冷漠,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我反對技術化當然不是反對技術,技術總是要的,我反對的是只有技術,沒有人文。有一些治療手段雖然殘酷,會對人體造成很大損傷,但為了治病必須採用,這不屬於我所說的非人性化。

問:什麼叫出世和入世?

答:出世和入世的「世」,是指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功利世界,那麼,入世就是很投入、很在乎,出世就是超脫乃至捨棄。入世也有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在乎小功利,謀個人的私利,有的是在乎大功利,謀社會的公利。我想,作為一個正常人,終歸是要入世的,入世終歸是基本的狀態。但是,最好在心態上還是有出世的一面,我自己反正是這樣的,在投入的同時與我的外在生活保持一個距離,就是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從人生啊、宇宙啊的大背景去看自己經歷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常常站到一個大背景下去看世俗生活中的沉浮,就會有比較豁達的態度。總之,把入世和出世結合起來,在入世的同時保持出世的心態,我覺得是最好的狀態。

問:我經常在想,物理世界是運動的,宇宙是運動的,那麼從精神世界來說呢,我們的思想是運動的,哪怕是在睡覺的時候,也還在做夢,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說,精神也是在運動的。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肉體也在運動,轉換成其他的形式存在,那麼有什麼理由說,我們的精神卻突然終止了呢?

答:我不知道怎麼樣用科學來解釋,人死了以後,人的精神也好,人的靈魂也好,它的去向。我覺得科學無法解釋這一點。你剛才講的那個推論,由死後物質的身體轉化成另外的形式推出精神也轉化成另外的形式,這是一個類比、一個假設,對此我們無法證明。按照唯物主義哲學來講,精神不過是物質的一種功能,思維不過是我們頭腦的一種功能,隨著物質的解體,它的功能也就不存在了。我本人不相信這樣的解釋,不相信靈魂只是肉體的功能,沒有肉體靈魂就不存在了。但是,我也不敢相信肉體不存在後靈魂還存在,我沒有親歷這方面的證據。現在有很多舉證,比如說瀕死體驗、死後復活、前世記憶,但這些東西我只能姑妄信之,沒有辦法判斷。我只能說,我希望靈魂是存在的,它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死亡。我只能希望這樣。

問:近一百年來,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產生大的自然科學家,也沒有產生大的哲學家,您認為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國是否會產生大的哲學家?

答:我的回答是不會,我對這個前景是比較悲觀的,因為我覺得中國文化如果不改變它的這種實用性的品格,就不會有希望產生文化領域的大師。中國文化注重的是人和人的關係,而哲學的大師不是靠注重人和人的關係能夠產生的。哲學思考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思考根本問題的傳統和氛圍的話,大哲學家肯定是產生不出來的。德國有這樣的傳統、這樣的氛圍,所以產生了那麼多大哲學家。大師的產生需要土壤,這種文化土壤我覺得我們現在還不夠。所以,我現在特別想做的,就是呼籲改變我們文化的實用性品格,尊重精神本身的價值,不要那麼實用主義,那麼,也許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有希望。

問:聽您演講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以使人產生長久的共鳴。我雖然是一名醫生,但我從小喜歡歷史和哲學。我常產生孤獨和憂鬱感。我喜歡一個人在大海邊、山上享受寧靜。請問,優秀的大師是不是都是孤獨的?

答:我想優秀的人都有孤獨的一面。孤獨的概念有兩個理解:一個是不被別人理解,因為優秀的人,他走在前面,跟得上他的人比較少;另外一個是,優秀的人對孤獨的體驗更深刻,從孤獨中體驗一種美、一種跟天地的交流。其實,人際關係往往是會妨礙這種體驗的,比較優秀的人大概更願意獨處,與人際關係遠一點。所以,你的表現也許是一種優秀的徵兆。

問:在聽您的課之前,我是一個比較有優越感的人,但聽了您的課後,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毛病。請問,您認為獨立思考的培養需要哪些條件?

答:其實,我因為自己渾身都是毛病,才總結出了這麼多。我只是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努力的方向,只是覺得人應該這樣做,並不是我已經做到了。如果按這個標準衡量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有毛病。關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我覺得需要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從內部條件來說,需要一定的天賦。愛因斯坦說過: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賜。當然任何人都可以培養,那麼這是一個能夠培養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了,在這方面拔尖的人是必須有一定的天賦的。另一個是外部的條件,外部條件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育,當然是好的教育,所謂好的教育就是能夠給獨立思考提供一個自由環境的教育。

問:按照您的說法,靈魂本來是高貴的。但哲學上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不同說法,不知道您認為哪一種是對的?如果是後天培養的話,您認為高貴的靈魂應該如何培養?

答:我講的靈魂高貴好像不牽涉人性善惡的問題。哲學家們講人性惡,實際上指的是人的生物性,講人性善實際上指的是人的社會性,而我講靈魂的高貴指的是人的精神性,我覺得與人性善惡問題的所指不同。

問:我從讀您的《守望的距離》等書當中體會最深的,就是一種特別寧靜的指向內心的感覺。我今天想提兩個問題。第一,您今天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醫學與人文精神,我想問這個跟我們所追求的真、善、美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問題,對資本主義階段中的異化現象,即人的需求和經濟的發展是矛盾的,這個您怎麼看,並且怎麼解決它?

答:真、善、美通常是對精神價值的一個概括,相對應於人的精神結構中的三個方面,就是理性、意志、情感。那麼,我講的人文精神的三個方面,後兩個方面就是談精神價值的。其中,頭腦就是理性,追求的是真;靈魂實際上包括了意志和情感,靈魂的高貴相當於意志,追求的是道德和信仰,也就是善,而靈魂的豐富相當於情感,追求的是美。關於異化問題,我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肯定是有道理的,就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進步同時也是退步。不過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比如說,如果資本主義是指市場經濟,那麼市場經濟這個東西究竟是暫時的還是永恆的?人類能不能不要市場經濟?如果是永恆的,異化就不僅僅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現象了。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亦好亦壞,帶來了許多新價值,也毀掉了許多老價值,我覺得這種情況恐怕是無法避免的。

問:周老師,您的講座使我很受觸動。我想問的是,在您受尼採這些哲學家的影響之前,在您的童年您都思考什麼?您受他們的思想影響,那是不是可以說他們的靈魂在您的身上延續了下去呢?在您死的時候,您的思想會不會在聽了您講座或者看過您書的這些人身上延續下去呢?因為這個您會感覺很平靜嗎?

答:我不是因為讀了尼采等人的著作才開始思考的。我覺得,我後來走的路跟我小時候的性格關係非常大,我小時候非常敏感又比較內向,早就有了對人生的困惑,這類問題常常悶在心裡面,自己慢慢想。比如說死亡問題,當我知道我自己也會死的那一天,我受的震動太大了。我不認為尼采的思想在我身上延續或者我的思想在別人身上延續,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一個人思想的真正形成主要不是來自其他思想家的影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經驗造成的,包括內在經驗,不光是一種經歷,而是一個人性格所造成的他的內心體驗,這種東西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尼采,在很大程度上他是把我自己的東西激活了,啟示了一種表達方式,但感受是我自己的。我相信,凡真正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的人,他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外來的影響其實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問:對我們年輕的醫生來說,怎麼樣才能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

答:我提兩點建議。第一點就是讀書,要養成讀閒書的習慣。要讀大師的作品,讀哲學、歷史、文學的名著,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第二點,我覺得醫生的職業是很好的,它可以接觸人性的很多秘密,因為病人在醫生面前是不設防的,人性在關鍵時刻的表現,醫生都能看到。所以,你除了給病人治病以外,你還可以觀察病人,和病人交流,各種不同的人在得各種病的情況下的各種表現,你都注意觀察,這是一個觀察人性的特別好的機會。你看,美國很多醫生都有這樣的寫作愛好,喜歡寫自傳,寫醫療生涯中一些難忘的東西,這是一個好習慣。很多醫生最後都成了作家,我想這不是偶然的。我建議你們經常記一點東西,養成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這會推動你們進行觀察和思考,有寫東西的習慣的人,他的感官和頭腦是經常處在活躍狀態的。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人文精神與教育

第一部分 教育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價值

對於學生,我想從人文精神的角度著重談一談我對教育的理解。

同學們一路拚搏,終於進了大學,當然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的。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呢?為什麼要上大學?想從大學得到什麼?可能許多同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拿到文憑,有比較高的學歷,當然也要學到一點知識,這些都是謀職的資本,然後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抱著這樣的目的,我覺得無可非議,但還遠遠不夠。如果只有這一個目的,你就僅僅是受了職業培訓,不能算是真正受了大學教育。如果大學僅僅做到這一點,大學也只是起了一個職業培訓場所的作用,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學。但是,這正是我們今天大學的現狀。我認為中國教育現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太急功近利,大學基本上成了職業培訓場,這當然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這種體制使大學變成了職業培訓場,迫使學生也把職業培訓當成了上學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是合格的教育呢?我認為這就要從人文精神來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