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 18. 理性的要求 >

18. 理性的要求

蘇菲亞·馬克西姆斯向來對自己的理性感到自豪,她絕不會幹違反理性的事。當然,蘇菲亞知道,有些基本的行為動機並非出於理性,例如愛、品味與性格。但是「變得不符合理性」並不等同於「不理性」。喜歡草莓更甚於覆盆子,這與理性或不理性無關,但就偏好而言,如果此時草莓與覆盆子同樣便宜,卻捨草莓而買覆盆子,就是不理性的行為。
現在,蘇菲亞身處困境。有個極為聰明的朋友說服她,讓她相信引爆炸彈炸死大量無辜民眾,而且從中無法得到任何明顯的利益(例如拯救他人的生命)是完全符合理性的行為。蘇菲亞清楚地感覺到朋友的論點有些問題,但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找不到問題在哪兒。更糟的是,這個論證要求蘇菲亞盡快引爆炸彈,因此她無法多想。
以前蘇菲亞總認為,拒絕正確的理性論證而選擇預感或直覺是錯誤的。然而,在這個例子中,如果蘇菲亞遵循理性,肯定會覺得自己做了罪大惡極的事。她應該刻意走上較不理性的道路,還是應該相信理性,抑制感情而引爆炸彈?

這個思想實驗缺乏細節,或許會讓人懷疑它的有效性。這篇文章並未告訴我們這個惡魔般的理性論點的內容,所以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結論認為炸死無辜的人是好事。然而,模糊不清並非真正的問題,我們從經驗中得知,人總是會被理性論證說服做恐怖的事。舉例來說,反對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的人認為,那些決定投彈的人之所以做出投彈決定,都是因為他們認為投彈是迫不得已的。

反對意見則認為,難道這些例子的理性論證沒有一點兒問題嗎?如果能研究這個令蘇菲亞迷惑的論證,我們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問題,但前提是假定其中必有問題。如果你相信理性總是選擇正確的,那麼很可能引爆炸彈是對的,與表面上看來相反,而非論證是錯的。我們一開始即假定論證錯誤,等於是將直覺的信念置於理性的命令之上。

不管怎樣,認為理性總是與善同行,這種樂觀主義是一種錯位。據說精神病患者的問題不在於缺乏理性,而在於缺乏情感。18世紀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同意這種說法,他寫道:「理性是且只應是熱情的奴隸。」如果理性孤立於感情之外,我們就不該假定理性總能引領我們走向善之路。

即便這種觀點過於悲觀,但邪惡的行為永遠也不會是理性支配的,我們仍需面對自己能否完全理性的問題。蘇菲亞很聰明,但是她如何辨別理性真的要求她放置炸彈?或許她根本沒有能力發現論證中的瑕疵?相信理性的至高無上是一回事,相信人類的能力總能看出至高無上的要求則是另一回事。

請看其他問題
7. 無言勝利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離
83. 道德黃金法則
91. 無人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