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後記 >

後記

中國人介紹和研究尼采,自王國維始,已經有八十餘年的歷史了。事實上,中國的進步思想界,對於尼采的思想,一開始就有著較為公允的評價。最顯著的例子是魯迅和茅盾。魯迅在《文化偏至論》(1907)中讚揚尼采「深思遐矚,見近世文明之偽與偏」,「尊個性而張精神」,以反對十九世紀文明「惟客觀之物質世界是趨」的通弊,可謂得尼采思想之精華。人們常說魯迅後期與尼采思想徹底決裂,此見大可商榷,其實魯迅對於尼采思想中的積極面始終是肯定的。茅盾在《尼采的學說》(1920)中著重分析了尼采的道德論和超人說,認為「多少含有幾分真理」,「尼采的學說,誠然是駁雜不醇,有些地方很危險;然尼采仍不失為大哲人。」對尼采的評價較為冷靜而客觀,卻不失其公正。在翻譯方面,解放前已有梵澄、高寒等人譯出尼采的多種著作。遺憾的是,介紹和研究尼采的工作後來中斷了很久。而且,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全面檢討尼采思想的有份量的學術著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研究尼采思想,當是我們的責任。

本書不敢自命是一部嚴格的學術著作,它充其量不過是閱讀尼采著作的札記和感想的彙集。由於長期以來全盤否定尼采的意見在我國學術界佔據著支配地位,所以本書更多地論述尼采思想中的積極面,意在糾偏。尼采思想包含著複雜的矛盾,一部嚴格的學術著作理應作正反兩面的分析和正本清源的探討,這一工作只能留待來日了。

本書脫稿後曾請我的導師汝信同志過目,他認真閱讀了全部稿子,並且在原稿上作了二十幾條批語,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意見。他的意見,包括三類:一是指出我對尼采的某些評價偏高、欠當;二是指出若幹事實上的出入;三是提出某些學術上的異議。根據他的意見,我對原稿作了一些修改。但是,由於時間倉促,所作修改不能盡如人意。深入研究和重新估價尼采思想是一件艱巨的工作,非一年半載所能完成。我願在我的導師指導之下,詳細佔有材料,潛心研究,爭取在這項嚴肅的工作中真正取得發言權。

最後我要提一句,本書是在我的朋友方鳴催促下寫的,若沒有他的一番熱心,恐怕在很長時間內我還不會動筆。在這本書裡也凝聚了他的心血。

周國平

1985年5月

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