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34 >

34

擠滿這一世界的可憐、庸常的人所真正缺乏的就是兩種彼此密切相關的能力,亦即判斷力和擁有自己的思想。庸人缺乏這兩者的程度甚至是那些並不屬於這一類的人所難以想像的,也正因此,後一種人難以明確意識到前一種人的生存是多麼貧乏和可憐,以及「愚蠢之人所飽受的苦悶和厭倦」。這兩種思想能力的欠缺正好解釋了為何在各個國家氾濫、被同時代人稱為「文學」的文字作品,其質量是那樣的低劣,而真正的作品在面世時卻遭受到如此厄運。所有真正的文學和思想作品都在某種程度上試圖在渺小的頭腦和偉大的思想之間形成共鳴,這就難怪這種努力並不會馬上取得成功了。作者能否給予讀者滿足,關鍵之處總在於這位作者和讀者之間在思維方式上能否形成共鳴。這種和諧共鳴越完美,那讀者感受到的滿足就越大。因此,具偉大思想的作者也就只能被擁有非凡頭腦思想的讀者所完全欣賞。這就是平庸、拙劣的作者會讓有思想的人感到反感、厭惡的原因。甚至與大多數人的交談也令人感到厭煩。能力不足和不相協調可是無處不在。

既然談起這一話題,我想一併提醒大家:我們不應只是因為某一新奇和或許是真實的話語或者思想出自某本劣書或者某一傻瓜的嘴巴就低估它的價值。這是因為那本劣書偷竊了這一思想,而傻瓜則人云亦云——當然,這一事實會被隱藏起來。另外,一句西班牙諺語也這樣說:「傻瓜瞭解自己的家裡更甚於聰明人瞭解別人的屋子。」因此,每個人都比別人更瞭解自己熟悉的領域。最後,眾所周知,甚至一隻瞎眼的母雞也會找到一小粒玉米。甚至這一句話「沒有精神思想之人的內在是一個謎」也是對的。所以,

甚至園丁也常作驚人之語。

這樣的事情也是有的:我們在很久以前曾經聽到一個很普通、沒受過教育的人說過一句話,或者描述過某一經歷,對此我們久久難以忘懷。但是,我們會由於這些東西的出處而傾向於低估它們的價值,或者把它們視為很早以前就已廣為人知。這樣,我們現在就應該問一問自己:在相隔這麼長的時間裡我們是否重又聽過或者甚至讀過這些東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我們就要敬重它們。我們總不能因為鑽石或許是在糞堆裡找到就不珍視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