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29 >

29

一個人儘管有千百面鏡子的幫助,但仍然無法真正瞭解自己的模樣,也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一幅自己本人的圖像;但對自己相熟的其他人卻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向「認識你自己」(狄爾菲的阿波羅神廟的格言)邁出第一步時就碰到的困難。

這裡面的部分原因無疑在於這一事實:一個人在照鏡子的時候,眼睛都是朝向鏡子並且靜止不動的。這樣,他的眼睛富有含意的活動,連帶眼神的特徵也就失去十之八九了。但除了這身體上的不可能和沒有辦法以外,與此類似的在倫理方面的不可能似乎也發揮了作用:我們不會以一雙陌生的眼睛注視鏡子中的自己,但這樣做卻是客觀瞭解自己的條件。我們看自己的眼睛歸根到底建立在一種自我之上,但它們必須同時深切感受到某種的非我(參看《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倫理學的基礎》,22節)。如果我們要純粹客觀、不打折扣地看清所有的缺陷不足——也只有這樣整個人的形象才會真實顯現——那這樣一雙陌生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但當我們注視鏡子中的自己時,上面所說的自我總會在我們的耳邊悄聲防護性地說:「這個可不是非我,而是我。」——這起到的作用就是「別碰我!」。它讓我們無法獲得純粹客觀的瞭解,也就是說,要純粹客觀地瞭解一個人沒有少許惡意這一發酵酶的催化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