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5 >

5

對於一個注重實際的人來說,他最需要掌握關於人情世故方面的精確和透徹的知識。不過,這種學習又是至為冗長的,因為直到他步入老年,這種學問仍然沒有止境。但如果他學習科學知識,那麼,在年輕的時候,他就已經掌握其中的最重要的事實。在世事學問方面,作為初學者的青少年需要學習初步的和至為困難的一課,但甚至成熟的人也必須經常在這方面補課。這學問本身就已經相當困難,而這些困難又被小說加倍增加了,因為小說所描繪的人的行為和事情的發展並不真正在現實中發生。但這些東西卻被輕信的年輕人接受和吸收進頭腦裡面。這樣,原來只是否定屬性的無知現在卻被肯定屬性的謬誤,亦即精心編織的虛假人生設想所取代了。這些華而不實的設想在以後的日子裡甚至造成思想的混亂,把人生經驗給予我們的教訓也顛倒過來理解,使我們錯誤理解獲得的教誨。如果說在此前青年人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那麼,現在他們則被鬼火引入了歧途。對於女孩子來說,這種情形尤為嚴重。一種完全虛假的人生觀通過小說強加給了青年人,同時,這種人生觀又刺激起他們對生活的期望,但這些期望卻又是永遠無法實現的。這些通常都給年輕人的一生帶來不利的影響。就這一方面而言,那些在年輕時候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閱讀小說的人,例如,手工藝工人等,就擁有了明顯的優勢。有一些小說是例外的,不應受到上述的指責。事實上,它們還有相反的效果呢,例如《吉爾·布拉斯》及勒薩日(4)的其他小說。另外,還有《威克菲爾德的牧師》(5),以及華爾特·司各特的某些小說。《堂吉訶德》則可被視為對那條錯誤之路進行諷刺描寫的作品。

————————————————————

註釋

(1) 「直觀」是叔本華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據叔本華所言:「理解力的最初、最簡單和始終存在的表現就是對現實世界的直觀;這種直觀始終是從效果中看到導致效果的原因。因此,一切直觀都是屬於智力的行為。」(《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4)——譯者注

(2) 甚至小孩都會有只滿足於運用字詞,而不是願意理解事物的可怕傾向。他們用心記住某些字詞,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矇混過關。小孩長大以後仍然保留著這種傾向。這就是許多學者的知識只是一些花哨字詞的原因。

(3) 安提西芬尼(約前450—前365):雅典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犬儒學派的創始人。——譯者注

(4) 阿蘭·勒薩日(1668—1747):法國多產的諷刺作家,著名的流浪漢小說《吉爾·布拉斯》的作者。——譯者注

(5) 英國小說家的小說。作者是奧立弗·高爾斯密(1728—1774)。——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