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哲言錄 > 道德 >

道德

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質,無論好壞,都是內在天生的。

一種良好的品性就可以蓋過並抹去智力上的嚴重不足。在瞭解一個人具有某種優秀品質以後,我們會耐心遷就這個人智力上的不足,和歲數大了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愚鈍和孩子氣。

一副明顯高貴的品性,哪怕完全缺乏智力優點及智力修養,仍然呈現出無所欠缺的樣子。相比之下,就算是至為偉大的思想頭腦,一旦蒙上了嚴重道德缺陷的污點,看上去就始終備受責備。

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陽底下會顯得蒼白和毫不起眼,同樣,優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還有漂亮的外貌,都會在與善良心靈的比較中黯然失色。

一個人所顯現出來的高度善良,能夠完全彌補智力素質的欠缺;我們甚至會為自己感到羞愧:因為我們竟然為這個善良的人欠缺智力素質而惋惜。

甚至最有限的智力和出奇醜陋的相貌,只要它們與非同一般的善良為伴,這些就彷彿得到了美化,像圍了一圈屬於更高一級美麗的光環,因為現在一種發自他們內在的智慧說話了,在它面前,所有其他的智慧都得閉嘴、沉默。

心的善良是一種超驗的素質,它屬於某種擴展至此生之外的事物秩序、法則,其他方面的完美是不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的。

當善良的品性達到很高的程度,那它就把心擴大了,從而包含了整個世界。這樣,一切事物都盡在他的心中,因為善良的人把所有的生命視為自己本性的同一體。

我們從自己道德方面獲得的自我滿足比起在智力方面的自我滿足,從根本上是多麼的不一樣啊!

當我們要對某一行為作出道德上的評判時,首先就要確切瞭解這一行為後面的動因;但在瞭解了這行為的動因以後,我們對此行為的讚賞或者批評就再不會與這一動因有關,轉而針對受到這一動因驅使的這個人的性格。

一個人儘管對自己道德方面的缺陷有著最清晰的認識,甚至為此感到厭惡,甚至誠意地下定決心改進自己,但卻仍然無法如願。

一個人的美德與劣性,其種子是深藏在這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裡面,深藏在這個人的真正內核。

期望一個人在同樣的處境下,一會兒做出這樣的行為,一會兒又做出另外完全不一樣的行為。就猶如人們期望同一株果樹,在今年夏天長出櫻桃,在明年夏天則長出梨子。

從我們所做,我們才知道我們所是。

人們所做出的公正行為與真正的內心誠實,兩者間的關係就猶如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禮貌與真正對鄰人的愛之間的關係。

一個人道德上的善或惡,首先是從這個人對待他人的根本態度和心情反映出來。也就是說,這種態度、心情要麼帶有嫉妒,要麼帶有同情的特質。

出於純真目的的每一善良行為都宣告了做出這一行為的人是與這一現象世界互相牴觸的。

在這一現象世界裡,他人與自己是完全分離的,但做出善行的人卻把他人和自己視為一體。

並不發自私心的每一善良行為都是神秘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要勉為其難地對此作出解釋,人們就只有找出種種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