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哲學史 >

哲學史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

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

一、通史。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

二、專史。

(一)專治一個時代的。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

(二)專治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

(三)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王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

(四)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歷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

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一、明變   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

二、求因   哲學史的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需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1.個人才性不同。

2.所處的時勢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三、評判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做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1.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2.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3.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著荀子,便發生一種反動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極力主張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