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美學十五講 > 引言:生命超越的美學 >

引言:生命超越的美學

在西方,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成立時間並不長。德語中「Aesthetik」一詞原意是感性學或感覺學。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在西方哲學看來,研究人的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研究人的感性經驗則有美學。感性學是相對於情感或者感性認識的一門學科。它以感性經驗為基礎,人欣賞自然、人生或藝術,產生某種情感的變化,引起快感的經驗,這是美學研究的中心。西方美學關注的是審美經驗、感性、感情、快感等。

中國和西方原屬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異。粗而言之,中國哲學重在生命,西方傳統哲學重在理性、知識。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它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一流動歡暢之大全體。生命之間彼攝互蕩,渾然一體。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萬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質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靈,則為中國哲學關心的中心。所以遠在古希臘之時,西方哲學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識,而中國聖哲們則推倡「反己之學」,強調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強調生命的超越。中國哲人長於證會,西方賢哲長于思辨。西方哲學是知識的、思辨的,而中國哲學則是生命的、體驗的。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

在這樣哲學背景下產生的美學,它不是西方感性學或感覺學意義上的美學,而是生命超越之學;中國美學主要是生命體驗和超越的學說,它是生命超越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美學純粹體驗中的世界不是物質存在的對象,不是所謂「感性」(sensibility),而是生命體驗的真實(truth)。或者可以這樣說,中國美學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尋求生命的感悟。不是在「經驗的」世界認識美,而是在「超驗的」世界體會美,將世界從「感性」、「對像」中拯救出來,方為正途。在中國美學中,人們感興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識,也不是經由外在對像「審美」所產生的心理現實,它所重視的是返歸內心,由對知識的蕩滌進而體驗萬物,通於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中國美學是一種生命安頓之學。像明張岱《湖心亭看雪》短文中所敘述的生命體驗,大雪三日,與友人相約於西湖湖心亭看雪,他們來到此亭,此時,「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乾坤同白,在這白色的世界中,亭中的我惟是一點,這一點置於莽莽宇宙、皚皚上國中,是一種會歸,也是一種伸展。這一點是小的,但當它融入茫茫世界,就伸展了性靈,獲得深心的安適,他在心靈的超越中擁有了世界。雖是一心,卻與造化同流。中國美學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頓,它並不在意一般的審美快感,而力圖超越一般意義的悲樂感,所謂「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在超越的境界中,獲得深層的生命安慰。

正因如此,本課程講授中國美學的基本內涵,則扣住「生命超越」的精神而論之。這裡從中國傳統美學的吉光片羽中提煉出的十五個問題,我以為都是生命超越美學的重要問題。本講座的十五講可分為三個意義單元:前五講分別從道、禪、儒、騷以及氣化哲學五個方面,追蹤生命超越美學產生的根源及其流變,這是根源論。就美學而言,道家哲學要在齊同萬物、冥然物化;禪宗確立世界本身的意義,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中,就包含這樣的思考;楚辭具有唯美和感傷的傳統,給中國美學注入特別的氣質;儒家哲學強調創造新變;傳統的氣化哲學強調天地大自然為一生命流蕩的世界,等等,這些對確立中國美學的基本特點起到了關鍵作用。中間五講,集中討論中國美學在知識之外(無言之美)、空間之外(靈的世界)、時間之外(永恆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見大)、色相世界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體現出獨特的超越美學旨趣,這是生命超越美學的形態論。而後五講,則是對生命超越美學範疇的討論,涉及到境界、和諧、妙悟、形神和養氣五個基本範疇,這是生命超越美學的範疇論。中國傳統超越美學含攝的內容很多,這裡選講的若干重要問題,只是對其基本情況作一粗略的勾勒。

關於中國美學的研究,我以為不是中國有沒有美學的問題,而是中國到底有什麼樣的美學;從內在邏輯中把握中國美學的特點,不把中國美學當作論證西方美學的資料,是當今中國美學研究不可忽視的方面。我這部講稿只是一個初步嘗試,歡迎方家有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