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北上 > 2014年,小博物館之歌 >

2014年,小博物館之歌

半個小時的午休裡,六個未接電話,都是濟寧店的店長打來的。周海闊在船頭上坐下,開始泡他的醒神茶。他瞟一眼手機。如果五分鐘內程諾再打過來,又說不出這般催命的理由,他會考慮讓他回傢休息幾個月。他帶著程諾做瞭五年的金磚博物館,以為把他躁氣都消磨掉瞭,這才一年,火氣又回來瞭?“小博物館號”慢悠悠地行進在運河裡,就算慢,也比貨船快多瞭。照這速度,兩小時能到濟寧店。“小博物館號”介於遊船和快艇之間,分上下兩層,外表看不出土豪,內裡也不奢華,但舒適簡便。船頭“小博物館號”五個字是從米芾的碑帖裡集出來的。這是周海闊巡視他的連鎖民宿客棧的指定交通工具。十二傢連鎖客棧都臨水分佈在運河沿岸,他從蘇州坐上船,南下可到杭州、紹興、寧波,北上可至濟寧,如果繼續北上聊城、臨清,就把“小博物館號”暫停在濟寧店的小碼頭上,運河水過不去,那一段隻能坐車。

客棧也叫“小博物館”。小博物館連鎖民宿客棧。

周海闊剛喝第二口茶,四分三十秒,程諾的電話又來瞭。

“天塌瞭還是客棧塌瞭?”

程諾肯定聽出老板聲音的溫度有點低,但是沒辦法,“周總,那位先生催得實在太緊,希望半秒鐘之內就贖回羅盤。撒泡尿他都跟著。”

“兩個問題:一,那不叫贖,那叫買;我們可以賣,也可以不賣,不存在必須如何如何的義務。二,不能找個借口拖延一下麼?”

“周總,非常抱歉,我知道您可能在午休,但那兄弟也不容易,他著急趕路,船就等在碼頭上,分分鐘都是錢。他用的是‘贖’字,我就順嘴跟著說瞭。意識還是不夠,我的錯。”程諾的聲音越來越低。

急人之所急,也是稀有的美德瞭。周海闊想,那就算瞭吧。“跟他說,這個我要面談。等不及,就下次經過時再談;或者,等兩個小時的費用是多少,一會兒我付他。”

放下手機周海闊繼續喝茶。旁邊的椅子上有本《無墻的博物館》。四月底的運河很美,從蘇州過來,一路繁花盛景,春天越走越深;尤其北國的槐花,團團簇簇半數雪白,哪個方向的風吹來,濃鬱的香甜之味都經過鼻尖,深吸幾口即可以當飯來吃。夾岸的楊柳高大蓬勃,運河像一條被馴服的巨蟒在平緩地遊動。這種時候,周海闊更有穿行在大地的血管裡的感覺。

那個打算“贖”回羅盤的傢夥叫邵星池,賣給小博物館客棧不過一年。成交時沒費勁兒,送上門的。某日周海闊正在客棧的茶吧裡擺弄一副對聯,剛從七十公裡外的一個中學教師傢裡收購來的。內容是馮友蘭先生晚年的學術自勉聯: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字自然不是馮先生寫的,也非某位知名的書法或學問大傢,周海闊照著落款上網搜,百度裡關於書寫者的信息一條也沒有。他請教過那位田老師,田老師也一臉茫然,隻說是先父的遺物,二十個年頭總該有。田父搞地質,大半生在五湖四海奔波,結交幾個外地的書法傢完全可能。字是真好。田老師要價五千,周海闊給瞭八千:五千給對聯,剩下的三千隻為對聯的內容。這幅自勉聯也隻有馮先生撰得出來。他把它掛在客棧最重要的公共空間裡,客人們喝茶讀書時抬頭,看見它若能有所思,意義就達到瞭。客棧工作人員給掛歪瞭,他正站梯子上糾正,程諾進瞭茶吧。外頭來瞭個小夥子,有東西要賣。

小夥子從提包裡捧出一團東西。打開紅綢子,還有一層黃綢子,打開黃綢子,是個黃花梨木的圓盒。盒蓋還沒打開,程諾就附在周海闊耳邊小聲說:

“羅盤。”

果真是羅盤。羅盤上的意大利文讓周海闊心跳突然加速。即便羅盤的玻璃表面佈滿毛細血管似的裂紋,他也看得出這是好東西。老物件裡的好東西。賣羅盤的小夥子就是邵星池。他說急需錢,三萬。

“哪來的?”周海闊問。

“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我爸傳給瞭我。”

“為什麼要賣?”

“跟朋友合夥辦個廠子,遇到點麻煩,得補個窟窿。”

周海闊給邵星池倒瞭杯日照綠茶,讓他在小會議室裡稍坐片刻。他把程諾叫到外面。程諾說,半年前客棧裡住過一個女藝術傢,既畫又拍,就沿著運河兩岸走,早出晚歸。晚上回來早,會在茶吧要壺陳年普洱,看書或者處理照片。那天下雨,客人不多,他忙完瞭就在女客對面坐下來,聊上瞭。茶錢算他的。民宿客棧靠的是口碑和回頭客,人情牌必須打好。女藝術傢正把數碼相機裡的照片導入電腦,他順便看瞭幾張。其中一張照片上就有這羅盤。她拍瞭船民的婚禮,一個系列,相當漂亮。因為小博物館,他也算半個運河人,照片裡的運河生活還是讓他腦洞大開:她用相機把你模模糊糊感覺到的東西準確地表達出來瞭。一條千年長河的歷史感、滄桑感和命運感。藝術傢就是藝術傢。她講瞭這個羅盤的故事,她把羅盤傳承交接的那一瞬間拍瞭下來。

“你們知道這是個意大利羅盤嗎?”

程諾搖頭,“我們又不像周總您,出身於意大利語世傢。”

他們倆返回小會議室,邵星池的茶早就喝完瞭。

“傳傢寶,確定要賣?”周海闊問。

“再好的東西,沒用瞭也是廢物。”

“知道這是意大利產的洋貨嗎?”

“管它土的洋的,方向指對瞭都一樣用。指不對的,外星人造的也白瞎。”

“恕我直言,”周海闊說,“這是傳傢之物,最好還是征求一下令尊令堂的意見。”

邵星池從沙發上站起來,“如果因為玻璃面破裂,影響瞭品相,可以降一點。兩萬八?最少兩萬五。不能再降瞭。實在是不小心掉在地上。要不是摔瞭一下,沒準就不賣瞭。”

周海闊給邵星池添瞭茶水,“不著急,喝完這杯再做決定。你可以再想想。”

邵星池拿起一隻空杯子,一杯茶在兩隻杯子來回倒騰兩次,端起來吹瞭吹,一口氣喝下去。

“那好,”周海闊對程諾說,“付錢。”

客棧吧臺後面是堵墻,墻上嵌一個多寶槅,那個羅盤被放在多寶槅核心的位置。如果選一件小博物館客棧濟寧店的鎮店收藏,無疑就是這羅盤。程諾給它定制瞭一個木頭支架,碎玻璃的那面傾斜著對外。好東西不怕破。

所有剛進店的客人,開始都會因為客棧的名字納悶,一旦住進來,很快又會為店名叫好。小博物館,的確不像個客棧名,但你明白瞭這傢客棧的特色,你就不會為店名糾結瞭。它的特色就是像博物館那樣有收藏,收藏有當地特色的老物件。目前客棧連鎖十二傢,從寧波、紹興、杭州一直沿運河往北到臨清,每一傢店隻收藏客棧所在地的古舊稀少的好東西。這些老物件曾經深度參與瞭當地的歷史發展、日常生活和精神建構,在它們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之前,“小博物館”盡力將其留下,為本地存一份細節鮮活的簡史。客棧通過各種渠道把老物件收購來,根據類別作相關搭配,裝飾到大堂、客房、茶吧、小會議室。每傢客棧隻有十來間客房,最多不超過二十間,所以收購的古董必須精挑細選,稀有、珍貴,還要有地域特色。

對收藏周海闊是專傢。金磚博物館經營瞭八年,在主題博物館裡已然是後起之秀,從收藏理念到場館設計、館藏佈置都堪稱匠心獨運。這個“金磚”當然不是銀行和金銀店裡的“大黃魚”、“小黃魚”,而是燒制獨特的地磚,又稱禦窯金磚,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古時候專供皇城宮殿等重要建築鋪地用,兩尺見方,質地堅細,叩之錚錚然有金屬之聲,故名金磚。故宮的太和殿裡就鋪瞭4718塊金磚。

懂行的人肯定知道,金磚產自蘇州,因為蘇州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燒制出的金磚堅硬密實。蘇州又靠近大運河,交通便捷,打包後上船,催馬揚帆,一路直達帝都。好東西也有厄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金磚作為皇傢禦苑的特需品的生涯,走到頭瞭;這一年光緒帝駕崩,金磚停做。接下來溥儀的皇帝也沒做幾年,大清朝結束瞭,還修什麼帝都皇城。幸運的是,金磚的制作工藝薪火承傳,留到瞭今天。蘇州還留存幾傢金磚窯,作為奢侈品的生產基地,盡管早已經是夕陽產業和博物館藝術,還是有幾傢活得不錯的,因為京城和眾多故都的宮殿隔三岔五還需要修繕,此外,尚有華美的新建築和土豪的傢居裝修要用。

這其中,有一口窯是周傢的。周傢窯在蘇州肯定算不上利稅大戶,但在業界小有名氣。周傢燒窯是半路出傢。周海闊的父親年輕時趕上“文革”的動蕩,一個人跑東北,躲在原始森林裡跟當地人一起燒炭,燒瞭幾年,天下太平後,帶著燒炭的手藝回到蘇州。有一傢金磚窯被破瞭“四舊”後,一直沒緩過勁兒來,眼看著窯火徹底滅瞭,周海闊的父親來到窯口,用燒炭的熱情和技藝重新把窯火給燃起來瞭。火越燒越旺,磚越燒越多,窯廠越做越大,周父就把窯給盤下來瞭。開始是廠,接著是公司,現在成瞭集團。除瞭燒窯,餐飲業、房地產、醫療衛生和教育,都涉足瞭,開始掙的錢細得像根竹竿,現在滾雪球似的變成瞭一個胖子。父親很早就開始培養周海闊,傢族產業,長子早晚要接班的。但周海闊不喜歡,他想幹點閑散安靜的活兒。就跟父親商量,金磚的事讓弟弟幹吧,又要大生產又要搞營銷,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的,他弄不瞭。他想做一個博物館:你們把金磚燒出來、送出去,我把金磚留下來,放進歷史裡。

父親不答應也沒辦法。數錢跟其他任何一種職業都一樣,沒激情肯定不行,那會越數越慢,越數越少。父親對他做博物館也很支持,雖然年輕時受自己當意大利語教授的父親的牽連,沒念成大學,成瞭個粗人,但周傢說到底還是書香門第,歷史與現實的情懷都不會缺。父親把支票往他面前一推,做繼往開來的事,乃百年大計,需要多少,數字你自己填。周海闊就在當年金磚上船的老碼頭附近找瞭塊地,建起瞭金磚博物館。

搞收藏是他喜歡的,所以博物館做得好;搞收藏是他擅長的,所以小博物館客棧做得好。有一年他去大理看蒼山洱海,住進一傢名叫“菩薩的笑”的連鎖民宿客棧。住過瞭大理的這傢“菩薩的笑”,他又去住麗江的“菩薩的笑”,接著住瞭成都和杭州的“菩薩的笑”。這傢連鎖的客棧啟發瞭他。

經營客棧的是個讀書人,博覽全書且有高妙的見解,他完美地利用瞭“書”這個元素。像樣的民宿客棧都堆滿瞭書,大多是從舊書市場論斤買來,碼好瞭一排排一摞摞一架架放著,裝裝樣子,極少能把“書”有機地融進客棧,成為客棧血肉相連的一部分。“菩薩的笑”做到瞭。院墻裡嵌著書。花園小路的石頭是一本本打開的書。走道的墻上鑲著玻璃鏡框,端正地放著至少半個世紀之前珍貴的善本書。每一傢客棧都有一間別具一格的閱覽室,圖書一打眼就知道是行傢的精挑細選,一本大路貨你都不會找到。書吧裡喝茶和咖啡的杯墊都做成《荷馬史詩》《神曲》《浮士德》《戰爭與和平》《紅樓夢》的書影形狀。每間客房有個形狀各異的書架,擺放著國內外某一位大作傢推薦的十本書,這十本中若是哪一本書的作者尚在人世,你看到的這本書一定是作者的簽名本。經營者介紹,隻此簽名本一項,就花費瞭他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他們認為值。十本書中,客人在退房後可以取走任意一本,普通版本免費,簽名本和稀有貴重的版本須支付必要的成本費。

因為書,“菩薩的笑”跟眾多民宿客棧區別開來。這一點啟發瞭周海闊。他在籌備金磚博物館的過程中,把運河上下所有為皇傢燒制磚瓦的古窯遺址都考察瞭一遍,比如無錫大窯路上的幾處古窯、德州為紫禁城燒制地磚的窯址。在考察古窯址時,他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順道打撈起瞭千百年來運河丟失的諸多歷史細節。這些歷史細節形之於物,七七八八的一堆小零碎,周海闊明白歷史細節的重要性,舍不得扔,就分門別類地帶回蘇州。但這些東西堆傢裡也不是個事,越積越多;而他自從嘗到瞭發掘運河沿線丟失的歷史細節的甜頭,收不住手瞭,老想著跳上船就往外跑。這是病,很高雅,但再高雅也是病,尤其對周海闊的父親來說,這病必須得治。金磚博物館隻燒錢不掙錢,但那是正事,必須做;但你整天沿運河上躥下跳收購那些針頭線腦、磨盤榔頭,這種隻燒錢不掙錢就不對瞭。地主傢也沒有餘糧,錢再多也是血汗掙來的,不能這麼糟蹋。朋友建議,一不做二不休,幹脆一個地方建一個博物館。這也不靠譜,公傢的博物館建得雍容華貴,藏品又能直接跟考古發掘掛上鉤,法律規定,成千上萬年前的東西挖出來,必須送到這樣的博物館裡。就算你建得再堂皇再浩大,你也沒資格染指,你隻能針頭線腦地撿點人傢不要的小東西。周海闊鬧心,跑蒼山洱海之間來抒發難酬的壯志,住進瞭“菩薩的笑”。看見客棧裡那麼多“書”,腦袋一亮,就像當年父親在冰冷的窯坑裡點起一把火,為什麼不能做他娘的連鎖的民宿客棧呢?

他又跑瞭幾傢有特色的客棧,然後找專傢做瞭詳細咨詢,回到蘇州見父親時,手裡攥著一份可行性報告。父親把弟弟找來,爺兒仨開瞭個會。弟弟說:“可行。哥哥又喜歡,這事能幹。”父親問:“民宿這兩年倒是個新興產業,勢頭正好。隻是涉及經營,你沒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周海闊回答。

“正好哥哥喜歡運河上下跑,”弟弟說,“真做起瞭連鎖客棧,你就可以天天在船上瞭。”

父親最後問:“打算取個什麼名字?”

“如果註冊成功,就叫‘小博物館’。”

就沖這名字,父親放心瞭,兒子會把它當成事業認真來幹。有金磚博物館在前。爺兒仨舉起茶杯,為瞭周傢新開辟的一份產業,嘗嘗這最新的碧螺春。

金磚博物館是個公益事業,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日常管理上瞭道,周海闊就可以從事務性工作中抽開身,大部分精力傾斜到連鎖客棧的選址、建設、試運營和正常營業上。四年時間,十二傢“小博物館”沿運河次第誕生,現在營業也基本都進入瞭正軌。每一到兩個月,他就會坐著“小博物館號”從南到北例行巡視一輪,若哪傢門店遇到特殊問題,他會特事特辦,一個月跑上兩三趟。

濟寧店他有特殊感情。選址時他力排眾議,放在現在這個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位置;為拿下這個選址,他有生以來頭一次把自己喝斷片,醒來想瞭半天才明白自己在哪兒。十二個客棧裡,濟寧店的收藏他最滿意——並非收藏之物多稀有、值錢,而是現有的收藏品已然能夠比較全面地勾勒出濟寧這座城市,作為運河重鎮的日常生活的歷史脈絡。他看重濟寧店,所以把跟瞭他五年的程諾放到這裡做店長。

濟寧店在運河邊的一個古鎮附近。現有的民宿為瞭客流量,都紮堆在鎮上,小博物館撤出來一段距離,坐落在主河道和一條支流的交叉地帶。那地方視野開闊,周圍的河道裡長滿一人高的蘆葦和蒲草,春夏綠,秋冬黃,自然怡人。周海闊之所以對這個位置動心,就是看上瞭此處的野趣。他猶豫不決反復走過這一段水路時,發現有不少年輕人來蘆葦蕩中看野雞野鴨和拍照。但這裡實在太野,他們來得謹慎,拍得也謹慎,尤其傍晚,他們早早就散盡瞭。周海闊就想,如果客棧坐落這裡,有瞭人氣,再將周圍的野趣稍作人工的整飭和設計,等於自帶流量,天然地擁有瞭一個小型的野生公園。他找來同濟大學搞設計的朋友,先出一個簡單的設計方案,兩人一對,沒問題。就它瞭。父親和弟弟那裡,他給出的理由是:民宿的可能性需要全方位地探索。

這個決策完全正確。客棧剛營業半年,旁邊就跟上瞭第二傢,接著第三傢——“小博物館”開辟瞭一個新陣地,自然成瞭領頭羊。

選址之後是置地。這片土地隸屬身後三裡外的村莊,都有主,因為距離村莊遠,長年撂荒。撂荒可以,但你要用那就是另一碼事,得談,出個雙方都滿意的價。先是下屬去談,磨瞭三次,對方堅決不松口。那個價有點離譜,對方不懂行情,隻覺得既然趕上瞭,索性獅子大開口,狠狠地幹他一票。周海闊決定親自去,把車停在村口,步行到姓魯的村民傢裡。

老魯跟周海闊同歲,但風吹日曬下辛苦,看著像四十。時值八月的黃昏,老魯穿著大短褲,赤裸上身坐在院子裡的磨盤上兩眼望天。前幾天跟老婆吵瞭一架,老婆一生氣,帶娃兒回娘傢瞭。老魯想去老丈人傢接,又拉不下臉,周海闊進門時,老魯正生自己的氣,剛糊弄的那口晚飯全窩在心口。他知道又是個來講價的,他也知道隻要他降降價這事就成瞭,所以他得端著。老婆養成一吵架就回娘傢的壞習慣,就是因為他開始沒端住,把女人慣壞瞭,非接不回。

周海闊也是個爽快人,上來就說:“老哥,要不咱倆再聊聊?”

老魯拿一隻眼看他,另一隻眼繼續看天,“喝完再聊。”他想起床底下還有兩瓶糧食白酒,本來想孝敬老丈人的,現在自己的酒癮突然上來瞭,擋不住,饞得心慌。

周海闊平常也就象征性地喝點紅酒,還得是南美產的才肯入口。但他還是決定喝,“沒問題,我敬老哥兩杯。”

老魯跳下磨盤,進屋拎出兩瓶白酒。周海闊都不必細看,就知道是個山寨酒廠的勾兌酒。老魯放下酒,又回屋拿來兩隻沒洗幹凈的白瓷碗,咬開瓶蓋,咕嘟咕嘟倒瞭兩半碗,然後端起一隻,說:

“喝。”

“就這麼幹喝?”周海闊有點蒙,“要不我去商店買個下酒菜?”

“還要下酒菜?”老魯心想,你們城裡人事兒真多。他從石磨底下掏出一把鐮刀,“那你等一下。”拎著鐮刀出瞭門。五分鐘後,胳肢窩下夾著兩個向日葵花盤回來瞭。“來,一人一個。”

他們倆摳著葵花籽,靠著石磨對面坐,邊嗑瓜子邊把兩瓶酒喝完瞭。那酒勁兒太大,喝下去就像咽一條火線,周海闊覺得食道都熟瞭,張開嘴能聞見煳味。他從來沒喝過這麼烈的酒,也從沒喝過這麼多的酒。他把自己喝吐瞭,也把自己喝斷片瞭。斷片之前的事他倒記得清楚,他覺得自己有好多張臉,一張套在一張上面,可以直接去演川劇裡的變臉,摸一把,臉皮果然變厚瞭。他對老魯說:

“哥,咱都喝成這樣瞭,價錢怎麼說?”

“你兄弟看得起我,你就是我兄弟。”老魯舌頭也直瞭,兩眼還想看天,怎麼翻都上不去。他感慨地拍著周海闊的肩膀,“兄弟你說多少,就多少。”周海闊張開手指,五個指頭對他搖搖晃晃。老魯一把抓住周海闊的手指,“不管多少,就這些。”

周海闊的記憶到此為止,然後是第二天,醒來半天才明白是在酒店裡。開車送他來的同事在村外等他,左等不來,右等不來,隻好找上門。天早黑瞭,周海闊和老魯都喝大瞭,各人守著自己的半邊磨盤,趴在上面睡著瞭。同事把他背上車,送到酒店裡安頓好,這個過程他完全不知道。他醒來問同事,喝多瞭他都說啥瞭。同事說,沒說啥,就說談妥瞭,他媽的分分鐘就談妥瞭。他就抱著疼得發燙的腦袋笑。

收藏沒什麼可說的,碰到瞭好東西是運氣,碰不上正常。他一直為收到那個意大利羅盤得意,一下子把此地運河的歷史打開瞭一個新的維度。馬可·波羅之後,肯定有絡繹不絕的洋人經行此地,但有實物遺跡跟沒有是兩回事。這個羅盤給瞭他一個可以理直氣壯地浮想聯翩的理由。每次來濟寧的“小博物館”,周海闊都要多待一兩天,就為瞭能多看幾眼這個羅盤。

現在的問題是,賣羅盤的傢夥決意把它贖回去。

兩小時後,周海闊在小博物館客棧見到邵星池。邵星池左手抱著右胳膊,右手抱著手機在通話,在客棧大堂走來走去,眼睛不時瞟一下多寶槅上的羅盤。“吳老板,再等等,”邵星池說,“很快就好,很快就好。”看見周海闊,對手機說,“來瞭來瞭,他來瞭。”掛瞭電話他對周海闊伸出手,“抱歉,周總,我必須得把羅盤贖回來瞭。”

“怎麼個贖法?”周海闊在沙發上坐下,讓他也坐。“給邵先生泡茶。”

程諾說:“早就要給他上茶,他不要。”

“剛才是剛才,現在是現在。”周海闊對邵星池說,“天大的事也不會被一杯茶耽誤掉。咱們邊喝邊說。”

邵星池果然安穩下來不少,端起茶杯在手掌心裡轉瞭幾圈,“周總說的是。套周總的這句話,天大的理由也不能作為贖回羅盤的借口。我很清楚。但周總如果有興趣和耐心,我還是想把贖回的理由簡單地說一下。”

“好,願聞其詳。邊喝邊說。”

“兩個理由:一是,周總知道,這是傢傳的寶貝;第二個,我又開始跑船瞭,跑船的人離不瞭這東西。”

“繼續。”

邵星池也不客氣,事情趕到這兒瞭。賣掉羅盤他也是迫不得已,合夥經營一個船舶修理廠,幹瞭半截朋友要撤瞭。當初跑船的時候,覺得修船的大師傅牛大發瞭,就是個檢修的工人,也看心情做事,心情好瞭給你多檢一會兒,心情不好三兩下完事。你要把他伺候得不到位,讓他不高興瞭,那就等著錢吃虧,該換的零件當然得換,不該換的也讓你換,你還不敢不換,船停半路上損失更大;停下來不動還是好的,萬一停下來繼續動,不往前跑往下沉怎麼辦?朋友躊躇滿志。

但真幹上瞭,發現不對,沒幾艘船需要檢和修,在運河上都突突突跑得歡實著呢。十天半個月鋪子裡一個人魂都沒有,過去在船上,整天被汽油味和柴油味熏得要死,現在想聞個油味都得自己把油桶打開。跑船時夜以繼日地盯著操作臺,撒泡尿都快得像做賊,就想著老子哪一天到岸上,一天蹺著腿喝他二十四小時的茶,困瞭就睡,醒瞭就喝;現在的確可以二十四小時蹺腳喝茶瞭,問題是,一個個二十四小時喝下來,越喝越慌:這一天天凈喝茶瞭,吃啥呀?

朋友照開業半年來的業務量,給修理廠算瞭一筆賬,再高調地乘瞭一個系數,得出經營的未來。一番復雜的運算之後,結果讓自己心都涼瞭。邵星池比合夥人樂觀,他極盡運河水運式微的渲染,不斷地給朋友打強心針。朋友又挺瞭三個月,撐不下去瞭,他又算瞭一筆賬,然後把大數據拿給邵星池看。接下來一年裡,如果不發生意外,比如運河水突然變質致使各種航船機器損毀,或者外星人緊急發起對運河船隻的攻擊,那麼,他們將會因為業務慘淡導致資產縮水二分之一,這種縮水還不包括設備的折舊和損耗,把這些全算在內,他們的資產能剩下三分之一就燒高香瞭。賬就這麼個賬,合夥人把單子推到邵星池面前。

“通常,一件事不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好,”邵星池說,“也一定不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壞。”

“要不‘通常’呢?”

“老兄有何高見?”

“撤。”

“咱們倆的身傢可都在這裡啊。”邵星池在廠房裡走來走去,把每一種機器都摸瞭一遍。

“現在撤隻是丟瞭身,再耗下去,可能連傢都沒瞭。”

邵星池回到合夥人對面坐下, “回去幹嗎?繼續跑船?” 鼻尖處鉆心地癢,仿佛有個小蟲子在裡面爬,他用指甲用力掐瞭一把,想把蟲子像粉刺一樣給擠出來。“河上的船越來越少,河運早就成瞭夕陽產業。”

“河運都成瞭夕陽產業,”合夥人說,“修船不更是已經落山瞭?那咱們更沒必要幹下去瞭。”合夥人突然大笑。笑得捶起瞭桌子,把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喝的茶杯給震翻瞭,普洱灑瞭一地。邵星池忘瞭摸過機器滿手的機油,弄出瞭一個黑鼻頭。可就算是個黑鼻頭也不至於笑成這樣啊。他就看著合夥的朋友笑。足足一根煙的工夫,合夥人才停下來,笑出瞭滿眼的淚。合夥人擦掉眼淚,鼻音濃重地說,“兄弟,我也舍不得。這也是我頭一次獨立創業。不是咱倆不努力,但還是幹成瞭這樣。”他有點傷感,現在流出瞭悲傷的眼淚。

剛剛還惱火的邵星池也傷感起來,用沾滿機油的手拍拍桌面上合夥人的手。“誰讓咱們生晚瞭呢。”

河運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瞭。運河的黃金時代也結束瞭。

“你的判斷標準就是慢?”周海闊給邵星池續上茶水。

“一個慢還不夠麼?”

“快慢就是個心態。”周海闊說,“我喜歡慢。有時候慢未必就是慢,可能是快,隻是我們沒看出來。就像舊有時候並不是舊,而是更新。比如這個羅盤,放在這個新客棧裡,它沒有讓客棧變舊,反倒讓客棧更新。就因為這些老物件,咱們的這傢小博物館才在業界享有瞭盛譽。”

周海闊是實話實說。因為濟寧店有價值的收藏,這傢小博物館已然是民宿界的明星,客人自不必說,全國各地的專業人士也經常來這傢店觀摩學習。舊正是該店最具價值的新。

他喜歡慢也是事實。每年新人入職,他都會講一個船和自行車的故事。

小時候他生活在河邊,祖父避世的水鄉小鎮。交通主要靠船,每傢屋後都有一個小碼頭,解開纜繩,跳上船,他可以把船搖到任何有水的地方。他十歲,端午節那天有點陰。他準確地記住這個日子,因為那天有個日本畫傢來鎮上寫生,整個上午都坐在他傢的小碼頭上。中午母親煮好瞭粽子,讓他送瞭三個給日本畫傢。畫傢一個勁兒對他鞠躬表示感謝,驚慌失措之下他也不停地鞠躬回禮,頭都快點暈瞭,想起來還可以轉身跑掉。很多年後,他看到一本名叫《中國的運河》的畫冊,才知道那畫傢叫安野光雅,享譽世界的繪本大師,曾獲過“國際安徒生獎”的插畫獎。在安野光雅的水彩畫裡,他還找到瞭他傢的船和虎頭的自行車。

在那個前現代的水鄉小鎮,自行車是個稀罕物,不是買不起,是用不上。盡管不實用,但作為最重要的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之一,自行車依然備受矚目。同桌虎頭傢有一輛,每天向他嘚瑟自行車跑起來有多快。他終於聽煩瞭,說:

“你們傢自行車會飛嗎?”

“就算不會飛,”虎頭眉毛直往上挑,“跟你傢的船比起來,那兩個軲轆也是風火輪。不信比比。”

比就比。周海闊把父親買回來的電子表戴上,一有空就在河道裡訓練,看從他傢碼頭搖到狀元橋最快需要多久。端午節是他和虎頭擂臺賽的日子。上午他的船在碼頭,虎頭的自行車停在河邊的石板路上。它們被安野光雅勾勒進畫裡。他給安野光雅送瞭三個粽子,自己吃瞭五個;為瞭下午的比賽,他必須吃飽。結果他贏瞭。自行車當然跑得更快,但虎頭騎到秀才橋和進士橋兩座橋前都得下車,踩著石階把車子搬到橋上,再搬下橋,這得花費不少時間。如果一路順利,虎頭也能贏,可惜快到狀元橋時,前輪突然嵌進石板之間四指寬的縫隙裡,行駛戛然而止,虎頭從車上飛出去,一頭鉆進運河裡。他想把虎頭撈上船,虎頭不讓,堅持遊上岸繼續比。等虎頭爬上岸,周海闊已經從容地把船搖到瞭狀元橋下。跟著一路看熱鬧的小夥伴嗷嗷地叫。

“十歲的這場比賽我很得意,”很多年後他反復對新來的年輕人說,“不是因為我勝瞭,而是因為整個比賽過程中,我搖櫓的節奏始終沒亂。在別人看來可能很慢,但我知道每一櫓的力道都飽滿綿長,就像一步一個腳印在走路,有種生根般的紮實和安穩。這感覺讓我覺得,我其實很快。果然就快。”

所以,現在他對邵星池說:“慢,也可能是快。”

“周總,您說得沒錯,很多事,慢的確可能是快,”邵星池說,“但對貨運,快就是快。我可以抽煙嗎?”

“請便。”周海闊把煙灰缸推到對面,“這我當然明白。我想說的是,咱們凡事都在求快,快怎麼就能成為這個世界唯一的指標瞭呢?或者說,我們是否還有能力變慢為快?”

“這是你們文化人考慮的事。”

“那你為什麼又開始跑船瞭?”

“散夥瞭啊。朋友打死也不幹瞭。他退出,我一個人根本撐不住,撐也撐不瞭多久,幹脆一拍兩散。”

“可以幹別的嘛。”

“幹不瞭。從小就跟船、跟這條河捆一塊兒瞭。說句糙的,周總別見怪,對船,我比對女人的身體還熟悉。”

“甘心這麼耗下去?”

“當然不甘心。權宜之計的事能不做就不做。我在調整想法,就像周總說的,我們是否有能力變慢為快。我肯定沒能力讓船速變快,但我可以重新考慮,為什麼非得跟飛機和火車比速度?我開的是船,我隻要在適宜船運的范圍內找到最佳貨物,在所有路線中找到最佳路線,那不就等於把慢變快瞭嗎?過去我總把水裡遊的速度跟地上跑的和天上飛的比,現在才意識到,它們不是一個東西。一個東西有一個的特點,有局限性的同時也自有它的優勢,我要做的不應該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在正視局限性的前提下,發揚和擴展它的優勢。”

“所以你要拿回羅盤?”

“必須。”

“據我所知,從杭州到濟寧,一條路就可以走到頭,根本不需要羅盤。”

邵星池指指周海闊的脖子,隻能看見一根黑色的細繩,繩子下面墜的是什麼看不見。“人不是一定得戴掛件的,但我相信周總的掛件肯定不是可有可無。”

店門外有人露瞭一下腦袋又縮回去,周海闊沒看清是誰。邵星池見周海闊朝門外看,他也扭過頭去看,門外空空蕩蕩。風吹運河水的連綿細碎之聲湧進客棧。在這個久經風吹日曬面目黧黑的小夥子面前,周海闊發現自己一點沒占到便宜,他說得對,他的掛件一年四季都不離身。周傢的後代每人都有一個或金或銀或玉的掛件,吊墜是各種材質打磨成的一本極小的書,書上刻的是同一個意大利文單詞:語言。什麼字體不管,但必定是“語言”。據說是先祖立下的規矩。他們傢也的確是意大利語世傢,即使沒有從事跟意大利和意大利語相關的職業,基本上也都會說意大利語。他的“語言”是一塊先秦的古玉做的。

這塊玉之於他,相當於羅盤之於跑船的邵星池,但是周海闊還是舍不得這個羅盤。鎮店之寶,缺瞭它,小博物館客棧濟寧店將大打折扣。據傳,民宿業準備舉辦一次“最民宿”評選,羅盤在,該店很有希望沖擊“最具特色獎”。

“羅盤對於你的重要性我能理解,但是,”周海闊說,為難地捏起瞭下巴,“我們客棧有個規定,收購來的物件一旦反悔,須雙倍價格方可索回。”

“當初沒說有這一條啊。”邵星池說。

程諾在一邊瞬間會意,替老板解釋:“沒想到你會反悔嘛。當初你可是恨不能馬上就脫手的。”

這倒是實情,邵星池抵賴不瞭。他捏著右邊的耳垂一下下拽,從小大人就說他耳垂大有福。拽一下一萬,拽五下就是五萬。不是個小數目,但他定下來瞭。邵星池猛地一拍膝蓋,“那好,五萬就五萬。定瞭?”

程諾看看周海闊。周海闊痛苦地閉上眼,點點頭。他不缺這五萬,但已經出口瞭。他應該說三倍、四倍乃至五倍的價才有資格反悔。

邵星池的電話又響起來。他對著電話說:“吳老板,不拿瞭,這就回。”

周海闊一激靈,但他提醒自己沉住氣。

程諾說:“邵先生,你是說,不拿瞭?”

“對,錢不夠,”邵星池站起來,把用舊的皮包斜挎到身上,“下次錢湊齊瞭再過來。反正都說好瞭。你們還信不過我?”

周海闊覺得腸子都因為這句話驟然打瞭個結。不是信不過你,我是信不過我自己啊。邵星池出客棧時,他都沒能站起來,隻坐著跟他揮瞭揮手。等邵星池消失在門外,他嘭一聲把自己放倒在沙發椅背上,用意大利語罵瞭句臟話。

門外走進來一個黑瘦老人,頭發花白,隻有被河風吹瞭一輩子才能長出那樣一張臉,皮膚不幹,但皺紋走的都是風的路子。腰有點弓,因為風濕病,走路都不是特別利索;他攥著人造革皮包帶子的指關節粗大,稍稍腫起和扭曲,周海闊這個外行打眼也可以確診他有嚴重的風濕病。剛才閃一下腦袋的就是他。

“我是剛才那個邵星池的父親,”老人說,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卡,“我叫邵秉義,這是身份證。我兒子贖回羅盤缺多少錢,我給補上。”

周海闊站起來,把外套脫掉。竟然穿著西裝跟邵星池談瞭這麼久,怪不得覺得有點熱,而現在,邵星池的父親突然出現,他覺得後背上瞬間出瞭一層汗。程諾接住老板的外套,對老人說:“大爺,不是贖回。咱們不開當鋪。”

“對不起,是買回來。”老人很謙卑。

周海闊請老人坐下,邵秉義堅持站著,不用說幾句話,站著就行。周海闊提醒他,站久瞭容易加重風濕病,邵秉義才坐下。“看來老板是懂運河的人,一眼看出瞭我的風濕病。謝謝。”邵秉義說,“那老板一定也明白,我兒子為什麼要把羅盤買回來瞭。”

周海闊讓程諾給老先生上茶。程諾送茶來時,附在周海闊耳邊說:“這位老先生來過,還問過羅盤價格,想買。”

邵秉義耳朵很好,程諾的耳語聽得一清二楚。“我是來過。不瞞兩位,上次我就想買回來。”

三個月前邵秉義才知道兒子把羅盤賣瞭。一個跑船的老哥們聽搭船的親戚說的,這傢客棧裡擺瞭一個洋羅盤。老哥們就告訴瞭邵秉義,小博物館裡也有一個,沒準兒跟你傢的是兄弟。邵秉義開始沒上心,星池來小船上看他們老兩口,邵秉義順嘴問到羅盤,兒子一支吾,他就知道壞菜瞭。他沒吭聲,先看瞭再說,就一個人搭船來到這裡。玻璃表面破裂他也認出那羅盤姓邵,問貨源和收購價格,程諾說要為當事人保密;問再次售出的價格,程諾說,原則上不賣,要賣,價格也得周總定。邵秉義出瞭客棧,抽出皮帶揍兒子一頓的心都有。但他在河邊坐瞭半個鐘頭,火氣下去瞭。兒子也不容易,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幹這種傻事;不過這種傻事照他看來,是任何時候都不該幹的。他從河邊站起來,搭另一條船回去,他決定自己想辦法把它贖回來。

他把角角落落裡的錢都搜出來,拎著人造革皮包來瞭客棧。經過河口,看見吳老板的船停在半道,猜兒子可能來瞭。星池和朋友的船舶修理廠關張之後,剩下的錢已經買不起一條船,他也不打算立馬東山再起,想先在別人的船上幹一陣子,理出個頭緒再圖長遠。正好吳老板船上缺個掌舵的。兒子能回到船上,讓老秉義心裡還是生出一點溫暖。他到客棧門口,伸頭看一眼,星池果然在。他就躲在門外,零零散散聽出個大概,等兒子走瞭,才從墻角後出來。

邵秉義把提包拉開,往外拿出第一捆錢,拿第二捆時,周海闊擋住他的手。“大爺,羅盤必須收回嗎?”那一捆錢,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紙幣,從一百到五十到二十到十塊到五塊到一塊一直到五毛;老人把所有錢都搜羅來瞭。

“老板別擔心,我有大票子。”邵秉義說,“有一捆每張都是一百的。”

周海闊捂住包,“不必瞭,大爺。羅盤,您取走吧。”

“錢你還沒數呢。”邵秉義說,“就是取,也讓那小狗日的來取。他把祖宗的臉踩地上瞭,他得自己給撿起來。你們別告訴他我補瞭錢,就說降價瞭。”

“還是兩萬五。我們沒有翻倍的規矩。”

程諾猶疑地說:“周總——”不能把實話禿嚕出來啊。

周海闊對他一笑,轉向邵秉義,“大爺,我們傢祖上也跑船。”

老秉義如同聽到接頭暗號,眼神突然亮起來。“哪一輩?跑的什麼船?”

“得有上百年瞭。屋船,有的地方也叫棧船,載客的。當年跑過半條運河。”

老秉義伸出手,一定要跟周海闊握一下,不為自己,為祖先。邵傢的先祖開始跑船,也在上百年前,第一趟水路就把大運河從南跑到瞭北。也是載客,不過那一趟邵傢的先祖在船上還是個廚子,真正跑船是第二趟的事。那也要握手,為我們共同的生活在水上的祖先。

“你傢吃瞭多少年水飯?”邵秉義問。

周海闊說不清。

照理說,周傢的歷史一代代下來,應該像白紙黑字一樣清楚,因為這一傢都是文化人。據說先祖周義彥之後,每一代周傢人就都會說意大利語。姑蘇一帶的鄉村固然富庶,但偏安一隅的小地方能有此類志趣和能力,也是相當傳奇瞭。但恰恰因為世代書香,更明白如何掐斷和抹掉歷史:能夠留下來的,理直氣壯、一路高歌地傳之後世;不便示人的,時間可以消磁,仿佛一夜無話,若幹年都是空白。周海闊當然知道原因。在波詭雲譎的百年歷史中,說中國話都屢屢惹禍,何況洋文。比如他祖父,一個教意大利語的大學老師,真是一覺醒來就成瞭反動派。一大早祖父起來,刷完牙洗過臉,習慣性地在早飯前大聲朗誦一段原版的《神曲》,一群年輕人闖進傢門,將祖父兩隻胳膊往身後一背,祖父就被迫“坐瞭飛機”。白紙糊成的高帽子也給他準備好瞭,前面寫著“反動學術權威”,後面寫的是“裡通外國”,左邊寫著“漢奸”,右邊是“間諜”。很多年後,祖父給他講起這段經歷,先說慚愧慚愧,革命小將實在抬舉我瞭,哪裡是什麼反動學術權威,年輕得很呢,剛當上副教授沒幾天;再說那十四個毛筆字寫得一般,但佈局十分合理,又細又尖的紙帽子上居然寫得清清爽爽,相互間不打架。

祖父是活在周海闊身邊的長輩,再往上,周海闊一個沒見著,更不知道掩埋瞭多少真相。他聽說祖上傳下過一個意大利文記事本,小羊皮做的封面,本子上幾乎寫滿瞭字,手寫。周傢最早認識意大利語的,就是一百多年前跑船的周公義彥,那個意大利文記事本就是從義彥公手上傳下來的。當年義彥公還是個十來歲的少年,被父母從學堂裡拉出來當學徒謀生,跟著師父在水上跑長途。極偶然的機會,接待瞭一個意大利客人,從蘇州坐船去高郵。洋客人非常喜歡少年周義彥,兩人很談得來。他發現義彥公極有語言天賦,就在旅途中教授他學習意大利語。意大利客人到達目的地,為瞭感謝義彥公,也為瞭激勵少年周義彥繼續學習意大利語,把自己的記事本送給瞭義彥公。那位像馬可·波羅一樣的意大利人和他寫滿意大利語的記事本,就成瞭周傢作為意大利語世傢的源頭。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不僅周義彥會說意大利語,周傢的世世代代都會說意大利語。學意大利語成為傢訓,必修的功課。有條件的去國外學,沒條件的在國內學;能進大學的,在外語系學;沒機會進大學的,在傢裡自學。周海闊父親因為受他父親的影響,早早地遠走他鄉,沒機會念大學,但憑著小時候耳濡目染的那點童子功,在東北大森林裡燒炭時,利用隨身帶的幾本意大利語書,也自學到瞭相當的段位,現在跟意大利客戶打交道,完全不需要翻譯。

周海闊把脖子上的玉墜掏出來給邵秉義看。一個半大拇指指甲大小的青綠色的玉,有銹紅色的沁,做成瞭書的模樣。周海闊指著玉書封面和封底上刻的同一個單詞:意大利語,語言。邵秉義伸長脖子,不認識洋文,害怕把玉給摸壞瞭,伸出的手又縮回來。

“那個記事本,還在麼?”邵秉義對周傢的文化傳承插不上話,也坦然地感到瞭自卑。

“不在瞭。”周海闊搖頭惋惜。

周海闊也問過祖父這個問題。祖父年輕時還見過,封面的小羊皮手感依然很好;隻是紙頁泛黃,有些字跡也漫漶不清,即使在南方潮濕的天氣裡,紙張也幹脆,翻動時一不小心就會弄壞。念瞭大學,祖父偶爾回傢還會翻出來看看;教書以後,慢慢就把這個本子忘瞭。到他成瞭“反動學術權威”整天被拉出去批鬥遊街,突然想起瞭這個本子。準確地說,是他父母在老傢想起來的。兩位老人擔心有人來故鄉抄傢,尋找兒子的反動證據,趕緊找出那個本子,尋個安全的地方埋瞭起來。埋在哪兒,也沒告訴兒子,擔心兒子受折磨時挺不住,說漏瞭嘴。說漏嘴把書翻出來倒無妨,頂多把它毀瞭,關鍵是翻出來後,又成瞭人的罪證,等於雪上加霜。也擔心兒子知道以後,憋著不說也不行,那可是欺騙組織罪。等周海闊的祖父徹底平反,可以翻出那個記事本,曾祖父曾祖母已經雙雙過世,再無人知道它的下落瞭。祖父平反後,曾在故鄉的老屋前後掘地三尺,把老人傢可能想到的安全地方都翻瞭個底朝天,沒找到。到晚年,有一天祖父正吃飯,突然放下碗筷,說:

“為什麼就沒想過,那本子可能被燒毀瞭呢?”

一傢人也恍然。是啊,老兩口說埋起來,也許隻為瞭寬慰兒子。這傢傳的寶貝岌岌可危,算是受兒子的牽連,倘若毀掉,老祖宗是要怪罪兒子的;但留在世上,等於懷裡揣瞭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就響瞭,於是老兩口甘當惡人,一把火燒瞭,以絕後患,對兒孫隻說埋瞭,也免去瞭他們的心理負擔。一傢人越想越有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第二天,祖父這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帶著身邊的兒孫一起去墓地,給先父母燒瞭兩刀紙,磕瞭三個頭。

“本子上都記的啥?”邵秉義問。

“不知道。”周海闊說,給邵秉義敬上一根煙,“祖父也記不清瞭。大概就是運河上航行日志,好像說到馬可·波羅。其實對我們後人來說,本子上記瞭什麼不重要,它更像是一個信物和提醒,督促周傢人把意大利語傳承下去。有時候我也想,如果義彥公遇到的是個法國人或者德國人,如果他碰巧又對法語或德語感興趣,是不是我們傢祖祖輩輩必須學的,就變成法語或德語瞭?”

“還是意大利語吧,”邵秉義吐出一口煙,“要不見到咱們傢的羅盤,你還不一定知道是哪來的呢。”

加上程諾,三個人一起大笑。

這事就算定瞭:等星池下次來,就可以取回羅盤。原價。周海闊的意思是,若星池手頭緊,羅盤拿走,錢以後再說,不給也無妨。邵秉義堅決不答應,要是這樣,那羅盤就不要瞭。程諾說,嗨,好像又說回來瞭呀,這羅盤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三個人又大笑起來。

邵秉義告辭時,還是有些過意不去,總想著該如何彌補一下。想到搭船過來時,跟船老大聊起小博物館客棧的收藏,船老大說,在咱們大山東,還愁尋不到老古董?前頭正挖呢,說是考古。一會兒說挖到瞭古墓,一會兒又說出土瞭一堆瓷器;公傢挖,私人也跟著起哄,見空地就下鍬,聽說也挖出瞭不少破銅爛鐵和壇壇罐罐。喜歡破爛,到那兒收去啊,管夠。

“就在前頭不遠,幾十裡路,”邵秉義比畫著,“聽說原來是條運河支流,不知道什麼時候廢棄的。就那一塊。”老秉義又畫瞭一個圈。

周海闊拿眼睛看程諾。程諾縮瞭縮脖子,說:“我也聽說瞭,周總。這不一直忙著說羅盤,沒來得及向您匯報嘛。”

“那好,送走瞭客人,你可得說仔細瞭。”

“放心,周總,”程諾悄悄地對周海闊做瞭個V字手勢,壓低瞭聲音,“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