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傅雷家書 > 小談《傅雷家書》中的藝術評論 >

小談《傅雷家書》中的藝術評論

彭浩

不知不覺,傅雷先生已經含冤離世35年了。而他那廣為傳閱的《傅雷家書》,歷盡滄桑,也已經由三聯書店出版到第五版(1998年)。傅雷於書信中對服從的諄諄教誨,成為不少知識分子教育子女的範例。而其中對文化藝術的評論,亦是其中的精華。

1957年,傅聰經過在波蘭三個月的短暫準備後,參加了肖邦鋼琴大賽,獲得第三名,位列哈拉謝維茨(Harasiewiz)和阿什肯納齊(Ashkenazy)之後(這兩位現在也是蜚聲國際的大師),並獲得馬祖卡(mazurka)特別獎。當時的《法國晚報》就評論說,\"才華畢露的是中國鋼琴家傅聰,由於他優雅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領悟能力,在全體參賽者裡顯得出類拔萃\"。而在傅聰得獎23年後的1980年,另一個東方人--越南的鄧泰松獲得肖邦比賽冠軍,評論界卻波瀾不驚。其中的反差,我認為大概可以歸結到傅雷身上,他深厚的國學根基和對西方文化的準確掌握,以及藝術家的氣質,都給了傅聰莫大的影響。

傅雷非常注重對傅聰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多年的書信中,經常對中國古代詩詞進行很精闢的分析,以增強傅聰的藝術分析能力。同時,在日常書信中,也把東方的文化融入了傅聰的藝術思想中,使他的彈奏流露出令人信服的東方色彩。

傅聰就讀於克拉可夫作參賽準備時,傅雷在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的信中,對他提到了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關係處理的妙處,以西洋古典音樂中的staccato(斷音)pause(休止)等,結合國學中的音韻問題進行分析「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係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分析到了全詩音節與韻的變化。同時指出了「明明是悲劇,而寫得不過分的哭哭啼啼,多麼中庸有度,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絕妙典型。」

熟悉音樂的人都知道,肖邦的音樂屬於浪漫主義樂派,裡面充滿易碎的歡樂和感傷,感情非常細膩,但同時也有人指出其中暗藏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肖邦的音樂被人譽為「花叢中的大炮」。從這個角度看來,傅雷的信裡面雖說是在談論白居易,但對傅聰理解肖邦作品卻自有其啟發。

傅雷對兒子的指導,除了通過分析中國古典詩詞外,還涉及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他希望通過給傅聰介紹分析傳統的哲學思想,使兒子懂得在藝術修養的問題上,應該盡量做到對感情有所控制。

為了藝術的修養,在heart過多的人還需要盡量自制。中國哲學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癡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從上面的片段我們不難看見,傅聰那讓人信服的東方化演繹,滲透著傅雷多少的筆墨和心血。

一個優秀的藝術家,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獲得進步,傅聰也不例外,在比賽前,他往往是每天練習十小時。為父的傅雷瞭解到這些,自然深感欣慰,但也以一個藝術家的眼光指出了傅聰練習中的一些問題。

在五四年八月十一日的信裡面,傅雷一方面為愛子感受性極強、極快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對此感到一絲擔憂。他認為,對一切新的感受和認識,都要用冷靜而強有力的智力進行分析,以使很快得來的新東西得到鞏固。

彈琴不能徒恃sensation,sensibility。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從這兩方面得來的,必要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靈,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藝術家天生敏感,換一個地方,換一批群眾,換一種精神氣氛,不知不覺會改變自己的氣質和表達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靈中最優秀最特出的部分,從人家那兒學來的精華,都要緊緊抓住,深深的種在自己性格裡,無論何時何地這一部分始終不變。這樣你才能把獨有的特點培養得厚實。

從以上的引文中我們可以看見,作為一名翻譯家的傅雷,通過自己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音樂的認識,準確地指出了傅聰如果要提高,需要的是理性而非sensation和sensibility。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在平時的練習多加注意。於是,在同年十一月六日的信裡面,傅雷明確指出了練習不應該投入太多感情,而應「更要抑制一點」,以免對精力和健康造成損害。在這裡,我不由得把著名的女大提琴家杜普雷(du pre)和傅聰作了個比較。杜普雷也是四十年代左右出生,但她習慣於在練習中傾注全部的感情,這樣一來,儘管她留下了不少舉世聞名的經典錄音,但在四十歲的時候便由於身體原因離開了舞台,七年後便匆匆辭世。而傅聰現在年逾花甲,仍活躍在舞台上,這不能不說有傅雷反覆囑咐的功勞。

故人已去,身為後人的我們,面對那嘔心瀝血寫成的文字,是否也能感受到傅雷先生在天國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