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傅雷家書 > 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日 >

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日

親愛的孩子,二十四日接彌拉十六日長信,快慰之至。幾個月不見她手跡著實令人掛心,不知怎麼,我們真當她親生女兒一般疼她;從未見過一面,卻像久已認識的人那樣親切。讀她的信,神情笑貌躍然紙上。口吻那麼天真那麼樸素,taste[品味]很好,真叫人喜歡。成功的婚姻不僅對當事人是莫大的幸福,而且溫暖的光和無窮的詩意一直照射到、滲透入雙方的家庭。敏讀了彌拉的信也非常欣賞她的人品。

彌拉報告中有一件事教我們特別高興:你居然去找過了那位匈牙利太太!(姓名彌拉寫得不清楚,望告知!)多少個月來(在傑老師心中己是一年多了),我們盼望你做這一件事,一旦實現,不能不為你的音樂前途慶幸。一—寫到此,又接你明信片;那末原來希望本月四日左右接你長信,又得推遲十天了。但願你把技巧改進的經過與實際談得詳細些,讓我轉告李先生好慢慢幫助國內的音樂青年,想必也是你極願意做的事,本月十二至二十六日間,九月二十二日以前,你都有空閒的時間,除了出門休息(想你們一定會出門吧?)以外,盡量再去拜訪那位老大太,向她請教。尤其維也納派(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那種所謂repose[和諧恬靜] 的風味必須徹底體會。好些評論對你這方面的欠缺都一再提及。——至於追求細節太過,以致妨礙音樂的樸素與樂曲的總的輪廓,批評家也說過很多次。據我的推想,你很可能犯了這些毛病。往往你會追求一個目的,忘了其他,不知不覺鑽入牛角尖(今後望深自警惕)。可是深信你一朝醒悟,信從了高明的指點,你回頭是岸,糾正起來是極快的,只是別矯枉過正,望另一極端搖擺過去就好了。

像你這樣的年齡與經驗,隨時隨地吸收別人的意見非常重要。經常請教前輩更是必需。你敏感得很,準會很快領會到那位前輩的特色與專長,盡量汲取——不到汲取完了決不輕易調換老師。

上面說到維也納派的repose[和諧恬靜] ,推想當是一種閒適恬淡而又富於曠達胸懷的境界,有點兒像陶靖節、杜甫(某一部分田園寫景)、蘇東坡、辛稼軒(也是田園曲與牧歌式的詞)。但我還捉摸下到真正維也納派的所謂repose[和諧恬靜],不知你的體會是怎麼回事?

近代有名的悲劇演員可分兩派:一派是渾身投入,忘其所以,觀眾好像看到真正的劇中人在面前歌哭;情緒的激動,呼吸的起伏,竟會把人在火熱的浪潮中捲走,Sarah Bernhardt[莎拉,伯恩哈特] 1即是此派代表(巴黎有她的紀念劇院)。一派刻劃人物維妙維肖,也有大起大落的激情,同時又處處有一個恰如其分的節度,從來不流於「狂易」之境。心理學家說這等演員似乎有雙重人格:既是演員,同時又是觀眾。演員使他與劇中人物合一,觀眾使他一切演技不會過火(即是能人能出的那句老話)。因為他隨時隨地站在圈子以外冷眼觀察自己,故即使到了猛烈的高潮峰頂仍然能控制自己。以藝術而論,我想第二種演員應當是更高級。觀眾除了與劇中人發生共鳴,親身經受強烈的情感以外,還感到理性節制的偉大,人不被自己情慾完全支配的偉大。這偉大也就是一種美。感情的美近於火焰的美,浪濤的美,疾風暴雨之美,或是風和日暖、鳥語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卻近於鑽石的閃光,星星的閃光,近於雕刻精工的美,完滿無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與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

記得好多年前我已與你談起這一類話。現在經過千百次實際登台的閱歷,大概更能體會到上述的分析可應用於音樂了吧?去冬你岳父來信說你彈兩支莫扎特協奏曲,能把強烈的感情納入古典的形式之內,他意思即是指感情與理性的平衡。但你還年輕,出台太多,往往體力不濟,或技巧不夠放鬆,難免臨場緊張,或是情不由己,becarried away[難以自抑]。並且你整個品性的涵養也還沒到此地步。不過早晚你會在這方面成功的,尤其技巧有了大改進以後。

國內形勢八個月來逐漸改變,最近周總理關於文藝工作十大問題的報告長達八小時,內容非常精彩。惟尚未公佈,只是京中極高級的少數人聽到,我們更只知道一鱗半爪,不敢輕易傳達。總的傾向是由緊張趨向緩和,由急進趨向循序漸進。也許再過一些日子會有更明朗的輪廓出現。

1 莎拉·伯恩哈特(1844—1923),法國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