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傅雷家書 > 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

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親愛的孩子,寄你「武梁祠石刻塌片」四張,乃系普通複製品,屬於現在印的畫片一類。

塌片一稱拓片,是吾國固有的一種印刷,原則上與過去印木版書,今日印木刻銅刻的版畫相同。惟印木版書畫先在版上塗墨,然後以白紙覆印;拓片則先覆白紙於原石,再在紙背以布球蘸墨輕拍細按,印訖後紙背即成正面;而石刻凸出部分皆成黑色,凹陷部分保留紙之本色(即白色)。木刻銅刻上原有之圖像是反刻的,像我們用的圖章;石刻原作的圖像本是正刻,與西洋的浮雕相似,故複製時方法不同。

古代石刻畫最常見的一種只勾線條,刻劃甚淺;拓片上只見大片黑色中浮現許多白線,構成人物鳥獸草木之輪廓;另一種則將人物四周之石挖去,如陽文圖章,在拓片上即看到物像是黑的,具有整個形體,不僅是輪廓了。最後一種與第二種同,但留出之圖像呈半圓而微凸,接近西洋的淺浮雕。武梁祠石刻則是第二種之代表作。

給你的拓片,技術與用紙都不高明;目的只是讓你看到我們遠祖雕刻藝術的些少樣品。你在歐洲隨處見到希臘羅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沒有祖國雕刻的照片呢?我們的古代遺物既無照相,只有依賴拓片,而拓片是與原作等大,絕未縮小之復本。

武梁祠石刻在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內,為公元二世紀前半期作品,正當東漢(即後漢)中葉。武氏當時是個大地主大官僚,子孫在其墓畔築有享堂(俗稱祠堂)專供祭祀之用。堂內四壁嵌有石刻的圖畫,武氏兄弟數人,故有武榮祠武梁祠之分,惟世人混稱為武梁祠。

同類的石刻畫尚有山東肥城縣之孝堂山郭氏墓,則是西漢(前漢)之物,早於武梁祠約百年(公元一世紀),且系陰刻,風格亦較古拙厚重。「孝堂山」與「武梁祠」為吾國古雕塑兩大高峰,不可不加注意。此外尚有較晚出土之四川漢墓石刻,亦系精品。

石刻畫題材自古代神話,如女蝸氏補天、三皇五帝等傳說起,至聖賢、豪傑烈士、諸侯之史實軼事,無所不包。——其中一部分你小時候在古書上都讀過。原作每石有數畫,中間連續,不分界限,僅於上角刻有題目,如《老萊子綵衣娛親》、《荊軻刺秦王》等等。惟文字刻劃甚淺,年代剝落,大半無存;今日之下欲知何畫代表何人故事,非熟悉《春秋》《左傳》《國策》不可;我無此精力,不能為你逐條考據。

武梁祠全部石刻共佔五十餘石,題材總數更遠過於此。我僅有拓片二十餘張,亦是殘帙,缺漏甚多,茲挑出拓印較好之四紙寄你,但線條仍不夠分明,遒勁生動飄逸之美幾無從體會,只能說聊勝於無而已。

此種信紙1即是木刻印刷,今亦不複製造,值得細看一下。

另附法文說明一份,專供彌拉閱讀,讓她也知道一些中國古藝術的梗概與中國史地的常識。希望她為你譯成英文,好解釋給你外國友人聽;我知道大部分歷史與雕塑名詞你都不見得會用英文說。——倘裝在框內,拓片只可非常小心的壓平,切勿用力拉直拉平,無數皺下去的地方都代表原作的細節,將紙完全拉直拉平就會失去本來面目,務望與彌拉細說。

又漢代石刻畫純係吾國民族風格。人物姿態衣飾既是標準漢族氣味,雕刻風格亦毫無外來影響。南北朝(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之石刻,如河南龍門、山西雲崗之巨大塑像(其中很大部分是更晚的隋唐作品——相當於公元六——八世紀),以及敦煌壁畫等等,顯然深受佛教藝術、希臘羅馬及近東藝術之影響。

附帶告訴你這些中國藝術演變的零星知識,對你也有好處,與西方朋友談到中國文化,總該對主流支流,本土文明與外來因素,心中有個大體的輪廓才行。以後去不列顛博物館巴黎盧佛美術館,在遠東藝術室中亦可注意及之。巴黎還有專門陳列中國古物的Museum Guimet[吉美博物館],值得參觀!

1 這封信是用木刻水印箋紙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