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逃離無盡的青春期:幫助你的孩子走上成人之路 > 反習得性無助 >

反習得性無助

許多年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開始研究暴露於懲罰環境而沒有逃跑機會的動物。動物們被安置在一個它們無論怎麼努力,都看不到反饋或成功的情境中,它們沒有辦法逃避眼前的壓力。塞利格曼發現,這些動物形成了一個強大而又固定的反應,看上去像是抑鬱,並且有時可能是致命的,一種被他稱為「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甚至,當行動的機會呈現給這些可憐的生物時,他們往往只是焦慮地等待著。他們變得消極,幾乎不能照顧自己。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他們很快就經歷了從置身於一個無助的情境中,到變成一個無助的生物的發展歷程。

因為我們社會的變化,使青少年「遠離」大部分場所,在這些場所裡,他們的行為可能對自己或他人真的很重要,所以當我們開始看到,人類行為模式與那些塞利格曼在動物身上觀察到的行為模式很像時,這一點兒也不令人驚訝。幸運的是,塞利格曼的研究不是故事的最後結局。在塞利格曼進行他的研究後不久,哈佛的埃倫·蘭格和耶魯的朱迪思·羅丹(他們都知道塞利格曼的研究),對養老院的老年人進行了一項干預實驗。蘭格和羅丹給一些在許多方面都與塞利格曼實驗中的動物一樣無助和消極的被試機會,去適度控制和適度影響他們的環境,這些被試又開始表現得像成年人,而不僅僅是年邁的孩子。這些老年人被給予簡單的活動,如整理房間、照顧植物並被允許選擇參加哪個養老院的活動。在這些老年人身上,所要強調的是,他們能為指導自己在家庭裡的生活負責。這個簡單干預實驗的卓越結果表明:在研究過程中,那些被允許給予自己的生活多一點控制和投入的被試,死亡的可能性僅僅是他們那些不幸同伴的一半。蘭格和羅丹實驗的效果、投入和影響,簡直是挽救了人的生命。

對於青少年來說,一個好的而又有點兒令人吃驚的消息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問題,似乎都沒有涉及他們的大腦,或者他們的激素。因此,我們相信青少年可以從我們適度的、精心引導的、解決被試習得性無助的干預措施中所收穫的,與蘭格和羅丹在療養院裡的老人們所收穫的一樣多。我們發現,我們所描述的方法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少年對這種方法是那麼敏感。佩裡的成長是常態,而非例外。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現代青少年環境一樣,這不是一個詢問杯中的水是半滿還是半空的問題。相反,就像水對於處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一樣,即使很少但也要走很長的路。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自然人類適應力的一個見證。但是,我們青少年對這種正確干預的反應性,並不僅僅告訴我們他們的適應力有多強,還告訴我們他們是多麼渴望有機會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進入成年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