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四章 情緒把控:塑造孩子健康的心靈,教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

第四章 情緒把控:塑造孩子健康的心靈,教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1.不高興了?先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美國父母注重引導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從孩子考慮問題的各方面思想、各種感受等方向出發,讓孩子先認清自己,從而很好地接納自己的情緒。通常,在成長中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相對正面、積極的情緒,很容易讓孩子接受自我,但是那些負面、消極的情緒,卻很難被自己接受。

一個中國的家長曾經說過:「我小時候,經常和別人吵架,有時候甚至會大打出手,那時候的我,簡直就是一個屈服於憤怒的奴隸!當然,每次吵架之後,我的心情都會更加糟糕,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對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感到很厭惡!也就是說,我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都會對「不愉快」表現出牴觸心理,這也是孩子要學會接納自己情緒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夠降低事物對孩子的潛在影響。然而,父母對孩子有直接影響,想要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先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魯昕是安徽市蕪湖人,她從小品學兼優,她的父母每當和親戚朋友提到她,都知足得喜笑顏開。在學校魯昕也一直是老師眼裡的「紅人」,班長一當就是好幾年。魯昕在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了安徽師範大學,在校期間表現優異,還沒畢業就被老師推薦到蕪湖一所重點小學當了老師。

在魯昕的朋友圈裡,她一路走來算得上是比較順利的,要知道,很多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根本找不到工作,何況是那麼對口的工作!所以,大家都非常羨慕魯昕。

魯昕也很自覺,自己早姐妹們一步參加了工作,所以姐妹們一起聚會時總是她請客,一般不是肯德基就是麥當勞。

對於教師這個工作,魯昕非常喜歡,在她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她就決心要好好工作,而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就這樣,魯昕在這所學校工作了八年,她不但結了婚,還有了一個漂亮的女兒。雖然一直過著平淡的日子,但她很滿足。她依舊和那些姐妹們頻繁聯繫,知道了她們中,有兩個都在上海的外企工作,一個就在蕪湖的一家銀行工作,薪水都不低。

看到姐妹們後來混得都挺好,魯昕很為她們高興,但她並不嫉妒。

一天,魯昕接到一個好友的電話,說是要聚會,她高興地答應了,按照好友給她的地址找過去,原來是一家高級西餐廳,魯昕怯怯地走了進去,看到原來經常一起玩的姐妹們都到了,她趕忙過去打招呼。

點菜時,魯昕因為對西餐毫不瞭解,不停地說:「隨便……」而其他姐妹們都非常熟悉地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在聊天時,大家談論了半天各自穿著的名牌衣服,這讓魯昕插不進去話,後來,姐妹們都向魯昕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的壓力大,並羨慕魯昕擁有安逸的生活。之後,大家又聊到各自的工資問題,不聊不知道,一聊嚇一跳,姐妹們的工資比魯昕要多三倍!魯昕的心跟著躁動不安起來。

聚會結束後,魯昕久久不能釋懷,一想到自己和朋友們的差距,她心理就不平衡,不想接受這樣的自己,回到家後,她就和丈夫商量要去上海發展,但丈夫以不想破壞家庭現狀為由表示堅決反對。魯昕認為丈夫沒出息,便和他吵鬧了很長時間。在糟糕的家庭狀況影響下,她4歲的女兒那段時間也出現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哭等不良情緒,這讓魯昕更煩躁了。

心情不好,魯昕在教學上有些懈怠了,被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這些,都被一位來自美國的外教老師朱麗葉看在眼裡,朱麗葉是魯昕的好朋友,她找到魯昕詢問有什麼煩心事,魯昕便把事情和朱麗葉闡述了一遍。朱麗葉聽後對魯昕說:

「你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煩躁情緒,是因為你不能接納自己的壞情緒。每個人都會有不高興的時候,但要懂得接受這個帶有不良情緒的自己,然後對這個自己進行反思,最後做到將壞情緒趕走。別讓這些情緒將你的生活擾亂。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你要隨時考慮到你的女兒,如果你都這樣,孩子又怎麼能學會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呢?」

朱麗葉的話像個警鐘一樣把「頭腦一團糟」的魯昕給敲醒了,那天回到家中,她反覆回味著朱麗葉說過的話,深切感受到自己這段時間在孩子面前的表現有失水準,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

卡爾·羅傑斯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接受了現實的自己時,我就發生了變化。」如果這句話用在魯昕身上,那麼可以說她並沒有正面地去接受自己。

有人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情緒前,父母首先要做到這點。以下就是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做到接納情緒的方法,父母必須要懂得: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在生活中,會出現的各種不如意,這是一種客觀存在。這樣,在孩子不愉快的時候,就有「早已預料到了」的心理準備,這樣就能大大削弱孩子負面情緒的產生。

其次,孩子在不良情緒將要爆發出來時,勸他先進行深呼吸,然後大聲對自己說:「我當然可以憤怒!我要發火!發大火!」以說這樣的話來發洩一通,讓自己接納這個發怒的自己,就能達到立刻平靜下來的目的。

再次,平靜下來後,回想自己之所以憤怒的「點」是什麼,是悲傷,是失望,還是別的什麼?讓孩子找出原因。

最後,讓孩子問問自己的內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要的東西只和自己有關,還是和別人有關?當然,在孩子發生負面情緒時,大部分誘因和他人有關。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身上,對那個人並不公平。這樣,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能夠認識到以上四點,那麼在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時,他就能夠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放下不開心,並且逐漸輕鬆起來。

對於這點,小姑娘艾米麗就做得很好。

艾米麗13歲,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美國中學生,她的爸爸由於工作的原因,要經常到中國出差,有一次正巧艾米麗學校放長假時,爸爸要到北京出差,艾米麗便和爸爸商量要一起來中國小住一陣子,爸爸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就欣然同意了。

到了北京後,艾米麗被北京的熱鬧著實吸引了,她喜歡這裡,喜歡看到街道上永遠都有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輛,所以,在爸爸工作之餘,他們二人便樂此不疲地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

有一次,爸爸帶她來爬長城。在向上爬的過程中,遇到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從上往下跑,雖然跑得不快,但顯然是停不住了,直接向艾米麗的方向衝了過來,艾米麗發現得晚,此時爸爸又沒注意到,就聽艾米麗「啊」地大叫一聲,就和小男孩撞上了,兩個人同時摔倒。

艾米麗此時一肚子火氣,她「嗖」地站起來,小拳頭握得緊緊的,牙也咬得緊緊的,眼睛瞪著撞她的小男孩。她此時真想大罵這個小男孩一頓,但憋著那口氣,硬是將一肚子火給忍了回去!等小男孩站起來後,趕忙給艾米麗道了歉,他不停地對艾米麗說:「真對不起,是我錯了,當時我真的停不下來了!你沒事吧!」

艾米麗的爸爸也趕緊跑了過來,看到兩個小孩都沒事後,笑著對小男孩說:「沒事,只要你們沒受傷就好!」還向小男孩解釋了一下艾米麗不會說中文,叫他別在意。

之後,爸爸一邊撫摸著艾米麗的頭,一邊笑著對艾米麗說:「寶貝,你剛才表現得太出色了,爸爸沒想到你居然什麼都沒說。」艾米麗和爸爸說:「其實我真的很生氣,但是我想到您跟我說的,在生氣之前先要想想值不值得生氣,我知道那個小男孩不是有意的,所以就算我怪他也沒太大意義。與其生一肚子氣,不如叫自己平靜下來。並且,還得到了您的誇獎,我已經完全不氣了!」

艾米麗的爸爸引導艾米麗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像「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說過的一段話:

「我覺得我自己已經學會變得更真切地聆聽我自己,以至於我比過去能夠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時刻我所感受到的東西——意識到我在生氣,或者的確感到我在排斥某當事人;或者感到對某個人充滿了熱忱和友愛;或者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興致,厭煩不已;或者我急於理解某個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與某個人建立關係。我發現,當我願意接納這些感受,如同接納溫情、興趣、寬厚、友好等感受一樣時,我與他人的關係才會變得真實自然,才能不斷成長,才能流暢地變化。」

智慧心語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讓自己產生壞情緒的事情,而出現這些壞情緒的原因,無非是現實與自己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甚至差距太大,所造成的消極情緒,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父母與其對孩子的各種壞情緒進行強行壓制,不如引導他們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才能夠很好地對壞情緒進行控制。

2.試試,將不愉快的事寫下來

美國的孩子,在遇到煩心事後,並不依賴他人的安慰而減少自己的煩惱,他們相對獨立,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不願麻煩別人,就算是關於情緒上不愉快這種事情也是如此。美國父母重視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如果孩子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長會提醒孩子:將不愉快寫下來!

孩子由於年齡較小,通常很難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況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有不開心的時候就大吵大鬧、大哭一場或是和好朋友簡單抱怨一下就好了;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與他人溝通,心裡要是有不愉快就很難宣洩出來,從而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不管是性格外向還是內向,如果將造成不愉快的原因寫下來,絕對是排解心中鬱悶的好方法。

喬治是一家公司銷售部的經理,這麼多年在商海裡打拼,並沒有讓他心力交瘁,反而,他越戰越勇,對工作抱有一腔熱忱,他的一個同樣在銷售界打拼的外國朋友不禁問他:「談了這麼多年生意,頂著那麼大的壓力,沒讓你感到厭倦嗎?真應該向你學習學習,因為,我現在已經厭倦了!」

喬治笑了笑,回答說:「確實,我要面對巨大的壓力,但這個壓力的存在誰都阻礙不了。與其厭惡、懼怕它,不如正面迎戰它!」

朋友不解,繼續問:「如何正面迎戰?你有解壓的好辦法?」

喬治自信地回答:「當然,而且很簡單,我現在就能告訴你!」

朋友欣喜若狂,趕忙追問道:「快說,快說!」

喬治說道:「以前,每當想到要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時,我都情緒低落,飯都吃得不開心!即使在和朋友們出遊時,若突然想到了還有很多業績沒有達成,在瞬間我就會緊張起來,這種感覺實在太折磨人了。我的兒子賈斯汀看到我這樣,送給我一個日記本,他跟我說,爸爸,你忘了嗎?我一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您就讓我記錄下來,這樣,我就會好很多!所以,您不妨也將不開心記錄下來吧!」

朋友聽後衝著喬治會心地笑了起來,說道:「是啊,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越來越關注那些複雜的來自四面八方的不愉快,而忘了最簡單地處理這些不愉快的方法。賈斯汀是個出色的孩子,今天,我也從他那裡學到了如何讓自己開心!請替我謝謝他。」

喬治點了點頭,笑著說:「是的,賈斯汀很出色,不過我想,他如果聽到你的讚賞後一定會非常開心,因為你是他最崇拜的叔叔,但是今天,你向他學習了!」

說完,兩個人大笑起來。

「將心裡的不愉快用筆寫下來」能起到非常顯著地釋放不良情緒的作用,孩子尚且如此,何況是大人。

在美國,像賈斯汀這樣用記日記的方式將不愉快記錄下來的孩子有很多,雖然賈斯汀年紀不大,但是他卻可以很好地利用這項本領,以達到宣洩心中煩惱的作用,美國的孩子都非常獨立,在這方面也能表現出來。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境界,就算事情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的,但是通過這種方式起到排解作用,一定能夠有良好效果。

麗莎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11歲小女孩,自從上學開始,她就在媽媽的指導下,磕磕絆絆地記錄那些讓她不開心的事情,後來,學習的文字越來越多,她也寫得越來越順暢。

麗莎說:「我在記錄不開心的事情時,並不會考慮語法是否正確,句子是否流暢,因為我知道,我在宣洩煩惱,而不是在參加作文比賽。通常,我想到哪句,就直接寫出來,寫完之後,心情立刻輕鬆很多。

最有意思的是,每當回過頭來看以前寫過的『煩惱記錄』,我都會忍不住大笑起來,因為,回看以往的我,實在太幼稚了。

記錄煩惱,也是在記錄我情緒的成長軌跡,那記錄過的文字,將是我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如果孩子心中長時間積累不良情緒,並且不釋放出來,就會憋出毛病來,後果不堪設想。美國父母會引導孩子寫下各種不愉快,比如,生活上的不滿意、學習上的壓力、朋友間不理想的友情以及其他一些讓自己不高興的事情等。

陳女士是上海人,她在離家不遠的一家中美合資的廣告公司上班,她也因此有很多美國的朋友。有一次,陳女士和一個美國朋友安娜討論了一下教育問題,讓她感慨良深,受益頗多。

陳女士有個8歲的兒子,叫龍龍,是上海東安路第二小學的學生。龍龍學習很好,就是性格沒有其他同齡孩子那樣活潑。他不僅不喜歡交朋友,在家裡也是如此,不喜歡和任何一個家人交流。這讓陳女士大為苦惱。而讓陳女士更加擔心的是,龍龍若在學校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從來不說出來,只是憋在心裡。這樣下去,一定有損於他的成長。

這次和安娜討論的主題,就是如何讓龍龍開朗些,或是尋找能夠讓龍龍宣洩煩惱情緒的方法。

安娜聽了陳女士對龍龍的詳細介紹後,跟陳女士說:「如果能讓龍龍將不開心的事情記錄下來,絕對是個好辦法。」陳女士有些疑惑,問:「記錄下來就好了?」

安娜點了點頭,然後給陳女士講了一個在女兒安妮身上發生過的事情:

一天,安妮花了很長時間,親手製作了一個布娃娃,安妮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她左左右右地擺弄著看了半天,然後又歡歡喜喜地拿給爺爺奶奶看,並贏得了爺爺奶奶的讚揚。安妮很開心,她期盼著爸爸能夠早點回來,盡早看到她這個得意之作。

但是那天,她爸爸回到家時已經很晚了,長時間的加班讓爸爸很疲憊,只想趕緊洗個澡然後睡覺。安妮一直等到了爸爸回來,在爸爸進屋的那一刻,安妮興奮地拿著娃娃衝了過去,吵著讓爸爸看自己做的布娃娃,爸爸因為非常累而急於休息,被安妮這麼一鬧感到很煩躁,對安妮說:「明天再仔細看,爸爸太累了!」然後順手將娃娃往旁邊一推,不巧,安妮沒有拿住,掉進門口的污水盆裡。

安妮一下子就哭起來,把自己關進屋子裡,直到第二天才出來。

安妮的爸爸為此感到很自責,在安妮走出房門的那一刻,真誠地跟她說:「寶貝,對不起!」當時爸爸以為安妮會耍一會兒小性子的,沒想到安妮居然笑衝著爸爸笑了一下,並將手裡的一封「信」遞給爸爸。

信是安妮前一天晚上寫的,她寫出了對爸爸的不滿以及自己的傷心,但在信的結尾卻寫了這樣的話:「仔細想來,我也不對,因為我居然毫不理會爸爸的疲憊,我想說,爸爸對不起!」

安妮的爸爸看完這封信感動極了,一下子把安妮抱了起來!

陳女士聽後沉思很久,想到之前在龍龍不開心的時候,自己總是因為毫無辦法而不能給孩子幫助,真是自責極了。她決定向美國家長教育孩子那樣,引導龍龍一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寫下來……

孩子心裡想什麼,就寫什麼,這是一種最真實的真情流露。雖然孩子的世界充滿童真,但他們同樣要面對很多來自各個方面的不開心。有些父母認為在孩子不開心時,不去理會孩子,孩子過會兒就能好,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時間確實能夠淡化很多事情,但不能解決事情的根本。

就像一顆受傷的種子一旦種到孩子心裡,經過一段時間,種子就會發芽、茁壯,如果到了難以根除的地步,父母後悔就為時晚矣。

智慧心語

孩子在書寫前,頭腦裡會將不愉快的事情重新梳理一遍,這個過程能夠讓孩子重新認識一遍所謂的不開心,在書寫的過程中,是再一次梳理不開心事情的過程,也許在書寫完畢後,孩子對事情的認識程度就會上升一個高度,之前想不通的事情也許由此想通。這樣,不僅在書寫的過程中理清了思路,還能徹底減輕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3.不評判對與錯,自己來思考

不管是中國的學校,還是中國的父母,非常注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通常,老師或是家長會交給孩子一個相對固定的「是非觀念」,在發生任何事情時,都讓孩子按照這個是觀念去考慮問題,當然,老師和家長也是這樣做的。

美國的老師和父母卻不是這樣做的,首先,他們不會直接告訴孩子哪些事情需要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更不會對孩子的觀點,或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果斷決絕的對錯評判。美國父母更希望聽到孩子那些只屬於自己的「合理解釋」,他們會經常詢問孩子:「你覺得怎樣?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呢?」

史蒂文是美國舊金山一所中學的初三學生,他喜歡看書,尤其是有關世界近代史的書籍,並對此持有很多自己的見解。

一次他偶然得到一本名為《安妮日記》的書籍,在讀完之後便萌生很多疑問,於是找到老師進行討論。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安妮·弗蘭克,她是德國籍的猶太人,早在德國納粹統治時期,安妮的父親因為料想到納粹將會對猶太人不利,於是舉家遷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居住,為了生計,安妮的父親在那裡開了一家醬料店,並且收益不錯。

全家原本以為這樣就能躲過災禍,但沒想到不久後,納粹就侵入了荷蘭。為了逃脫,安妮全家八口人躲在自家的密室裡,並在這裡度過了難熬的兩年多。在這段時間內,安妮經常寫日記,將躲避在暗室裡的窘迫、艱辛和時刻擔驚受怕的驚悚,都記錄在日記裡。很不幸,最後他們因為別人的出賣,還是被德國納粹抓住了。

安妮在16歲時,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史蒂文在讀完這本書後,對書中「儘管發生了許多壞事,我仍然相信人們的內心是要向善的」這句話充滿了複雜的情緒,他不明白身處黑暗中的安妮為什麼會寫出這樣一句話。在他眼裡,德國納粹的罪行滔天,他們就像一根搗棍,把世界這碗水攪拌得波瀾四起。可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安妮還會寫出那樣的話?不得不讓他對納粹產生了新的看法。

老師聽了史蒂文很長的一段論述後,對史蒂文說:

「你認為那些德國納粹士兵是善良的,還是可惡的?」

「我以前一直認為是可惡的,但是看了安妮那句話後,我覺得他們的心地也許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壞!」

「那你覺得他們為什麼會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呢?」

「我覺得他們的頭腦被『洗滌』了,他們認為殺猶太人就是為了世界好,他們一定自認為是正義的人。」

「史蒂文,我認為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誰是那個對他們進行洗腦的人呢?」

「我認為是希特勒,但我想不到他為什麼要那樣做!」

「說不定他是個類似於妖怪的人,並不是人類的思維?」老師開完這句玩笑後,便大笑起來。

「也許是的,我也覺得很有可能是這樣。」史蒂文也笑了起來。

……

史蒂夫和老師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他們分別論述了自己的看法,老師很尊重史蒂文的想法,即使史蒂文的想法很「出格」,但他依舊本著和史蒂文平等對話、互相討論的平和態度。

如果在中國,當有學生像史蒂文那樣,說出「我覺得納粹人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壞」時,由於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評定,老師一定會對這個孩子進行否定,甚至是批評指責。在史蒂文和老師的討論中,最後並沒有得出一個固定的答案出來,而是雙方盡情地將看法都闡述出來,這和中國的老師或是父母截然不同。

美國父母就是這樣,他們不會輕易批評孩子,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誤,也不會急於指出孩子的錯誤,更不會在第一時間就對孩子進行懲罰。他們認為,孩子的年齡還小,並不能對所有事物都做出正確的評斷,想要讓他們真正懂得自己錯了,先要加以引導,讓他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他們才能明白自己是真的錯了。

相反,在孩子並不認為自己是錯的時候,父母就對孩子進行漫罵、指責,只會引發孩子對父母的反感。這樣,孩子不但不會認錯,還會記恨父母不尊重自己。

喬治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只有5歲,她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喬治很幸福,爸爸媽媽都很愛他這個小不點,哥哥姐姐也都讓著他,照顧他。從出生開始,喬治就享受「最高貴」的家庭待遇,這也使得喬治越來越無法無天,因為即使他犯了錯誤,家人也不會怪罪於他。

一天,8歲的姐姐麗莎拿著喜歡的洋娃娃來到客廳,在沙發上給娃娃穿衣服,她先是給娃娃穿上一套運動裝,讓它「參加」體育運動,過會兒又給娃娃脫掉運動裝,穿上晚禮服,讓她「參加」晚宴。

正當麗莎玩得高興時,喬治一把搶過她的洋娃娃,另一隻拿著畫筆的手,迅速往洋娃娃的身上亂畫,麗莎趕忙搶過來洋娃娃,但洋娃娃還是難逃一劫,不僅衣服上都是筆道兒,連小臉都被畫髒了。麗莎大哭起來,跑去向媽媽告狀。喬治卻不以為然,拿起桌上一本不知是誰的課本,繼續「作畫」。

媽媽看到被喬治畫過的洋娃娃,也很生氣,她對麗莎說:「乖孩子,咱們先不理他,等時機到了,媽媽會好好教育他!」麗莎點點頭,回到自己的屋子。

當天晚上,媽媽拿著一支畫筆去了喬治的屋子,跟喬治說:「寶貝,和媽媽一起畫畫怎麼樣?」喬治聽後高興地大叫:「好呀!我們畫什麼?」媽媽拿起喬治床邊的一件衣服,這是喬治平時最喜歡的衣服,然後說:「我們就往這件衣服上畫畫怎麼樣?」

喬治瞪大眼睛,趕忙搖頭,兩隻小手也左右搖擺,說:「那可不行,我就喜歡穿這件衣服和小朋友們玩,畫壞了可怎麼辦?」媽媽笑了笑,對喬治說:「那中午的時候,喬治不是也把姐姐的洋娃娃畫髒了嗎?」

喬治明白了媽媽的意圖,羞愧地低下了頭。

媽媽看出喬治認識到錯誤後,便問喬治:「你覺得你把姐姐的洋娃娃畫髒對嗎?」喬治搖了搖頭。媽媽又說:「既然知道是錯的,以後就不要再犯了。」喬治不好意思地又點了點頭。

在喬治犯錯之後,媽媽並沒急著批評喬治,而是選擇了在最恰當的時間,以最恰當的方式,對喬治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在晚上,睡前是孩子最安靜的時候,他們此時心態平靜,更能聽進去他人的話。媽媽在這個時間去找喬治,並讓喬治很快認識到他之前的行為是不對的,這樣,他才會對錯誤進行正面的反省,並有意識地、自願進行改正。

想來,這比媽媽對他進行打罵,有更加實際的教育意義。

相比之下,中國的老師或父母,在和孩子討論的時候,總是將孩子的思維引向一個固定的、正確的方向上,如果孩子的言論偏離了「大方向」,就會趕忙指出孩子的「錯誤」。在和孩子討論之後,再做出一個總結性的點評,這樣,討論才算圓滿。

在孩子犯了錯誤以後,家長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孩子:「你錯了!」然後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這對孩子的教育意義遠不如喬治媽媽對喬治的教育意義大。

以下就是一個中國的教師寫過的一段話:

我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老師,昨天下午最後一節課,我讓三班的同學寫我佈置的兩道數學題,題目不算難,如果用心寫,一會兒就能寫完。我知道班裡一直有幾個寫作業很慢的學生,但我並不著急,因為我知道每個孩子的學習程度都不一樣,當然,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因素:孩子的聰明程度也不同。

在孩子寫作業時,有三四個孩子總是做小動作,並不認真寫,我便走到他們身邊,提醒了他們一下,並告訴他們直到寫完後才能回家。即使這樣,在放學時,還是有一個孩子沒寫完。又過了一會兒,那個孩子才終於交了作業。

第二天上班,我給孩子們批改作業,翻看到昨天最後一個走的孩子的作業本,發現上面只有一道題!我頓時就火冒三丈,把他叫過來先批評了一頓。那個小孩滿臉委屈,眼看就要哭出來了,我想孩子可能有難言之隱,語氣便緩和下來,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你跟老師說說!」

孩子點點頭,迅速擦了一下眼角的淚說:「我是寫了兩道題,一頁紙寫一道,另一道在下一頁。」原來是這麼回事!我幡然醒悟,只怪自己太衝動,沒有先問清孩子是什麼原因就把他批評了一頓。

於是,我跟這個孩子鄭重其事地道了歉,孩子看到我的誠懇,立刻笑了起來,連忙說:「沒事,沒事!」

孩子在犯錯誤時,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不要急於批評他,要懂得給孩子機會,讓他為自己解釋。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也是一門「慢藝術」,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持一顆火冒三丈的心去指責孩子,肯定會讓孩子感到不服氣,只當是父母在發洩火氣。事實上,這對孩子認識並改正錯誤沒有什麼幫助。

智慧心語

小孩子雖然都很調皮,但他不會刻意去犯錯,那些看起來「不太聽話」的表現,不過是孩子在揮灑天真。父母不要因為不瞭解孩子,就將孩子的表現定義為「胡鬧」。此外,就算是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不能急於指責孩子。打罵孩子,不如想辦法讓他真正懂得自己是錯的,他們才能夠有意願去改正。

父母要多瞭解孩子,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在還沒有認清事情的實際情況下就冤枉他,這對他小小的心靈是很大的打擊。當然,如果真的冤枉了孩子,要及時向孩子道歉,並取得孩子的原諒,這樣的家長,在孩子心中會更有權威。

4.知道嗎?為不完美懊惱是件傻事

在人生這個大舞台上,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任何事情,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就可以,不要因為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完美就灰心喪氣,這種為難自己的做法並不可取。

美國父母注重教育孩子對自己或事物的不完美進行認識,然後淡然處之。他們會經常告訴孩子:「不是完美的事物才值得珍惜,那些『不完美』同樣可貴。」確實,就像是「維納斯像」的殘缺之美,雖然她缺少了右臂,卻更加烘托了她的美好。

露西有一個女兒叫琳達,學習成績很不錯,又活潑至極,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歡,琳達喜歡唱歌跳舞,如果班級裡舉辦聯歡活動,琳達總會積極參與。

雖然琳達是個很優秀的女孩,但她也是有短處的,並且這個短處讓她很長時間都鬱鬱寡歡——她的體育很不好。

上小學時,由於體育課的考核標準較低,並且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做體育遊戲,所以琳達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差,她總是嘻嘻哈哈就過完一節體育課。到了初中後,情況不一樣了,每個體育項目都要進行考核,如果不達標成績就很低。

琳達後來非常害怕上體育課,如跑步、仰臥起坐、籃球技巧等項目,琳達沒有一項能做好,成績都是不及格,在同學當中算是成績最差的,招來了很多同學的嘲笑。

要知道,在上初中之前,琳達還沒有被人嘲笑過。相反,大家對她的評價都很高,都很喜歡她。所以琳達一時間難以接受,自卑的情緒籠罩著整個心頭,看起來非常沮喪。後來,一次學校舉辦校慶活動,她便以身體不好為由沒有參加。

媽媽露西看到琳達很反常,便主動找琳達聊天,琳達很委屈,向媽媽哭訴了自己的處境,媽媽撫摸著琳達的頭,說: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各有各的優點,同時也有屬於自己的缺點,你體育雖然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卻表現得都很好,這已經讓媽媽很高興了。」

「但是,每次體育考核,同學們都笑話我……」

「笑話你不是他們的錯,因為你的成績確實很低,但如果你能讓大家看到你為此努力了,就算你的成績還是很低,同學們也不會笑話你的。」

「真的嗎?我該怎樣努力呢?」

露西知道琳達很想努力,便幫琳達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幫助琳達進行體育鍛煉。琳達得知後表示很贊同。

此後,每天露西和琳達都早起半小時進行鍛煉,她們的鍛煉內容很豐富,跑步、跳高、跳遠、各種球類鍛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以後,琳達的「體育細胞」明顯比以前強很多,在各項體育考核中,雖然她的成績與其他同學相比還是差很多,但她的進步卻是非常快的,讓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驚訝,同學們對琳達的態度也大有改觀,不再嘲笑她,相反,他們對琳達做出的努力感到非常佩服。

通過這次對自己短處的認識,和為了彌補短處而做出努力後,琳達終於明白了人生並不完美的重要意義,懂得了將不完美做到盡可能的完美就是最棒的!

每個孩子在面對自己表現優秀的那一面時,都感到驕傲和自豪,有很多孩子還喜歡經常拿出來炫耀一番,想得到更多人的誇讚。相反,在面對自己表現較差的那一面時,通常會表現出對他人刻意隱藏,不願提及的態度。一旦別人發現,自己就會感到很羞愧,甚至因此而產生自卑心理。

琳達就是這樣的孩子,她接受不了別人看待她短處時表現出來的嘲笑,儘管她「天生」體育就不好,可這並不是她「有意而為」。直到後來,在媽媽的幫助下,學會正面看待自己的短處,並為之努力,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

經過努力提升自己而得到收穫的這種幸福,比天生就具備要更加有意義。曾子墨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幸福源於看到生活的不完美。」只有看到了不完美,才能有為之努力的方向,從而大大提升自己,沒有什麼能比得了「收穫進步的自己」更加幸福的事了。

中國的家長,更加傾向於塑造最完美的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孩子對完美的意義便也產生了偏離……

趙愛玲家住北京市大興區,她有一個女兒叫郭青青,在大興區第四中學念初二,趙愛玲對女兒的「完美化」教育,使得女兒成為一個學習成績優秀,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趙愛玲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女兒的要求更是達到了苛刻的地步,她讓女兒的學習成績必須在班級裡名列前茅,鋼琴也要練的出色,就連體育也不能落下,因為體育成績也要計入到日後的中考成績裡。

於是,郭青青每天都在努力地學習、練琴、練體育加試項目……她曾經和一個好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家如置冰窖!沒有人情,只有標準。」

郭青青在上初二下半學期的時候,終於忍不住媽媽的完美教育法,選擇了離家出走。臨走前,給媽媽留下一封信:

媽媽,我這次鄭重其事地和您說,我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了,所以我選擇了離開。今後,我只想走自己的路,就算不再是好學生,不再擁有每天被誇讚的日子,我也不後悔,並不期待能過上完美的生活,因為,我只要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請媽媽放心,我依舊會學習,但我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我拿走了這麼多年存下來的壓歲錢,以後等我能掙錢了,會還給您的。請您不要號召家裡人找我,我真的不想回這個家了!這是我對您最後的請求。我不會自殺,反而會好好活著,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等我想回家的時候,如果那時您還讓我回的話,我就會回來。

當趙愛玲知道孩子離家出走後,簡直不敢相信!女兒一向很聽話,怎麼會選擇離家出走?當她反覆讀了幾遍女兒的信後,才猛然發現,這麼多年以來,她都按照自己的標準要求女兒做到最好,最優秀,但忽略了女兒的感受。

趙愛玲很後悔,雖然一直以來,她都自認為這麼做是對女兒好,但沒想到女兒心裡是不願意的,而且懷有牴觸心理去學習的。趙愛玲後悔也來不及了,她目前只想找到孩子!由於女兒一直以來都是個做事有譜兒的孩子,從小自立能力就強,所以趙愛玲並不擔心女兒會有安全問題,只是她需要好好想想女兒到底去了哪裡。

在經過兩天的尋找,趙愛玲在鄉下的親戚家找到女兒郭青青,她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就說:「媽媽不再要求你事事都做到完美,只希望你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現在,像郭青青這樣,因為對父母的過分苛求而導致離家出走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很多孩子是三人一群兩人一夥搭幫出走的,這種現象不得不讓父母反思。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非常愛,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將來,所以對孩子的成長進行過多干涉。對於不夠完美的孩子,父母總是會表現出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並對孩子橫加指責,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

這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會扭曲「完美」的意義,他們會認為達到要求就是完美,但是各方面要求就像一個大包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最終導致他們不再對「完美」抱有幻想,最終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智慧心語

人生在世,就是因為不完美的存在,人們才會努力提升自己,盡量做到最好,而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扶持,彼此愛護。

孩子更是如此,美國父母懂得讓孩子認識這個並不完美的人生,並在這個客觀條件下挑戰自己、豐富自己,做人做事都要做到自己滿意。他們認為:任何人都不要因為自己並不完美而自暴自棄、痛苦萬分,這樣做是很傻的事情。

5.來,寫寫情緒控制公式

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不可能永遠都有快樂相伴,傷心、難過在所難免,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把控情緒的本領,這樣的孩子才能快樂常伴。

「控制情緒」聽起來似乎是針對成年人說的,但是在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理念中,它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當孩子的情緒處於極度難過的時候,發洩是一個緩解心靈痛苦的方式。很多孩子生氣時會大吼大叫、摔東西、大聲關門、懲罰小動物等,之後,他們才會慢慢安靜下來。孩子有了情緒,如果憋著不發洩是很難受的事,但極端的發洩方式也會讓人擔憂。

有一個方法,既能讓父母感到舒服,也能讓孩子滿意,那就是寫「情緒控制公式」。什麼是情緒控制公式?相信很多中國父母都不太瞭解,不過看了下面這個發生在美國的小故事,就會明白其中的含義。

傑西是一個美國小孩,6歲時就上了小學。他是一個非常懂禮貌,並且善解人意的孩子。假如不小心碰到別人,他馬上會說「對不起」;家裡來了親朋好友,他會像個小大人一樣出去迎接,還要說一句「歡迎您的到來,見到您真是高興」;爸爸出門的時候,他還會提醒爸爸開車時繫好安全帶……而這些,都是他在家庭中和父母學到的。

傑西的母親認為,讓孩子掌握生活中這些基本的行為規範、道德禮儀,和多背幾個單詞、多學點算術同等重要。

當然,傑西處事平和、善良溫厚的品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他以前也是個愛發脾氣的小孩,但每當看到母親教他寫的「情緒控制公式」,他就會放鬆下來。

記得有一次,母親剛剛結束手裡的工作回到家,一進屋,就看到4歲的傑西坐在地板上亂發脾氣。傑西的爸爸托著下巴,無奈地看著媽媽。他說:「這下好了,你總算回來了,看看能不能處理一下這個問題?」

母親當時在尋思著,這次真的要好好「治理」一下火爆的傑西了,於是,母親走到電話桌旁,拿起電話邊上的鉛筆和本,遞給正在打滾的傑西,然後對他說:「寫出你有多生氣,讓我看看,否則我會認為你是裝的。」

傑西停下來,憤怒地奪過來筆和本,生氣地亂畫了幾筆,然後遞給母親說:「我現在就是這樣子!」

母親說:「嗯,看這樣你真的很生氣!」她又翻開一頁紙,對兒子說:「但我沒看清你具體是在憤怒什麼,所以你再畫一個給我看看。」

傑西緊握著鉛筆,又亂畫幾筆,而母親,反覆讓傑西亂畫了好幾次,最後,傑西安靜下來,筆畫也淡了很多,雜亂度也大大減小。這次,母親拿起傑西的「作品」,翻到第1頁給傑西看,並說:「很雜亂吧?」傑西沒有搭理母親。母親又翻到第2頁,說:「這張比剛才的好看些。」接著,母親又相繼翻了之後的幾頁,並說:「畫得越來越好看不是嗎?你看這張,多像一個笑臉?」

傑西仔細看了看,確實如此,他停頓了一會兒,然後說:「現在,我改變主意了,我想畫我開心的感覺。」於是,他畫了兩隻向上彎起的曲線,又在下面畫了一道像下彎的線,是一張笑臉。母親只是讓他隨便畫出自己的感受,沒想到5分鐘內,他不僅平靜下來,還恢復了笑容,連母親也沒有想到這麼快就見效了。

母親拿過他手裡的筆,在紙上寫下「keep calm,please(保持冷靜)」幾個字,然後在下面寫出一道公式:1+3+10=冷靜。傑西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讓母親給他講解這個公式,母親告訴他,「1」是告訴自己立刻放鬆,只用一秒鐘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平復下來,「3」指平復以後,深呼吸3次;「10」說的是心裡默數10個數,從1到10。這是「自我情緒控制」法,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可以按著這樣的公式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解釋完後,母親讓傑西每當要發怒時,就按照這個公式去調節情緒。

就是因為這個公式,傑西才換來了之後的好脾氣。後來,另一位母親也使用這個技巧控制了孩子要爆發的情緒。

馬裡奧今年5歲,是個輕度腦癱患兒。正常孩子輕而易舉能夠做的事對他來說卻十分困難,比如坐直、站穩這樣的動作他都很難做到。

其實,他本應該有很大進步,但因為他消極的沮喪情緒總是佔據心頭,所以在每次嘗試著做一個動作或者一件事前,都認為自己做不好,並且後果確實是不理想,對自己的不滿,讓他經常大哭大叫、傷心欲絕,家人都很心疼他。

更加糟糕的是,馬裡奧在情緒激動時,還會出現打人、咬人的行為,媽媽猜他可能認為自己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別人造成的。

一次回家的路上,媽媽就想:在他脾氣發作之前,我最好能有所準備。

當天下午,馬裡奧正在客廳玩拼圖遊戲,馬裡奧的拼圖相對而言比一般拼圖要簡單很多,只要幾大塊便組成一幅圖,可是,馬裡奧卻半天都拼不出來,試過了幾次之後,他的表情開始有些不對勁。

糟了!情況不妙!媽媽警惕起來,她走到馬裡奧身邊,對他說:「先別動!我去拿一樣東西過來!」馬裡奧愣住了,吃驚地看著母親。母親連忙從書房裡找來一支筆和一張圖畫紙,和他一起坐在地上,開始在紙上畫起來,她也不知道畫什麼好,於是畫了一個像「龍捲風」一樣的螺旋曲線,一邊對馬裡奧說:「孩子,你生氣時的感受是不是就是這樣?」

馬裡奧看了看,點了點頭。媽媽又說:「以後,你覺得自己要發脾氣了,就在紙上畫出你的憤怒吧,這樣,你的憤怒就從紙上表現出來了,媽媽一看到你畫這個圖形,就知道你生氣了!所以,以後馬裡奧要是生氣,不能再傷害別人了,向媽媽要紙和筆,就好啦!」

生活中常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這些事會影響人的情緒,尤其是遭受挫折時,人們會憤怒、沮喪,孩子也不例外。

中國的父母往往會直接告訴孩子「發洩」或者「不發洩」,比如痛哭或者不許哭、生氣或者不能生氣等。以這種「明文規定」的方法來控制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只得到一時的宣洩,而並不能徹底讓孩子釋放痛苦。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首先應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合理的範圍內充分表達各種情緒,因為只有能夠充分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緒,才是孩子心理發育健康的表現。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表達方式可能會有些極端,出現對自己或他人惡意的攻擊行為,例如孩子因心情不好而用枕頭砸自己的頭、摔砸物品、打罵身邊的人等,出現不合理的情緒發洩方式,父母一定要加以重視,不能讓孩子繼續下去。

想要遏制住孩子的暴脾氣,父母不要用對孩子劈頭蓋臉痛罵一頓這種方式,更不要對孩子大打出手,而要採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制止。讓孩子懂得,發洩情緒也是有限制的,前提是不能傷害別人,也不能傷害自己。

所以,中國父母不妨向美國父母學習,教孩子寫下「情緒控制公式」,既讓孩子發洩了心中的不快,也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智慧心語

情緒在我們的生活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人們在爭吵時的情緒是憤怒的;遇到危險時的情緒是恐懼的;心愛的寵物死了人的心情是悲傷的;考試得了滿分則是讓人高興的。

但高興的含義並不僅僅限於永遠的愉快,只有讓孩子學會表達和控制他的各種情緒,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6.越想越氣,還要再想下去?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在10歲的時候,有次因為兩個哥哥出去玩沒有帶上他而讓他感到非常憤怒,當時,他氣急敗壞地用拳頭砸樹,把手都弄傷了。父親把他帶回家,他依舊沒有停止生氣,而是繼續在床上哭了很久。

母親看到此時的艾森豪威爾,對他說了一句話:「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遠比那些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偉大。」這句話,讓艾森豪威爾感觸頗深,並且終生受用。可見,學會控制自我情緒一項是多麼重要的學習內容。

美國的父母從小就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教孩子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下這個小故事就能證明這點。

爸爸準備和朋友去釣魚,6歲的漢斯也想跟著一起去,於是和爸爸進行了如下對話。

漢斯一臉興奮地和爸爸說:「爸爸,你去釣魚嗎?我也想去。」

爸爸說:「好啊,寶貝,你可以跟我們一塊去,但我們今天會在外面待很久,而且今天有點冷。」

漢斯一下子猶豫起來,他的表情變也得很困惑,說:「哦,這樣啊……那我還是待在家裡吧。」

爸爸剛離開兩分鐘以後,漢斯開始嗚嗚地哭了起來。漢斯認為,爸爸之所以會說天氣不好,可能是因為不想帶他去,於是感到很傷心。他走到媽媽面前,向媽媽抱怨爸爸沒有誠意,但媽媽卻說:「那是因為爸爸根本沒有懂你的意圖,他以為你是真的不想去。」

漢斯認為媽媽也不理解他,便失落地走回了自己屋子裡,反覆想著爸爸說過的話,堅信爸爸是不想帶他去,他越想越生氣,竟然哭了起來。

此時媽媽敲門進來,看到漢斯又在「自己找氣受」,便和他說:「好了,我們該出去放風箏了,等爸爸回來,你再找他算賬也不遲啊,難不成今天一天,你都躲在這裡傷心?」漢斯聽了媽媽的話,想一想確實如此,與其在這傷心,不如出去玩,等爸爸回來再把心中的不快表達出來!

緊接著,漢斯就拿著風箏跑了出去。

小孩子就是這樣,當他陷入悲觀裡不能自拔時,父母要及時對他進行引導。在生活中,誰都避免不了遇到讓自己生氣的事情,越想越氣,只能證明自己在折磨自己。

曾經有一個脾氣非常不好的小男孩,遇到一點不開心的事情就發脾氣。一天,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對他說,每對人發一次脾氣,就去菜園的柵欄上釘一根釘子,男孩的脾氣真不小,第一天他就釘了37根釘子。由於釘釘子很累,也很麻煩,他逐漸開始學習克制自己的壞脾氣。

逐漸地,他每天釘在柵欄上的釘子越來越少,也就是說,他的脾氣慢慢好轉,直到最後,他看到柵欄上的釘子感到很刺眼,不願再多釘一個釘子。果然有一天,他一根釘子也沒有釘,於是,他高興地告訴了爸爸。爸爸這次說:「如果你哪天沒有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根釘子」男孩答應了。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直到後來,柵欄上的釘子全都被男孩拔光了,爸爸指著柵欄說:「兒子,你看柵欄上的這些孔,雖然釘子沒了,但它們也不可能再恢復原狀,就像你喜歡對別人發脾氣一樣,同樣會在別人心中留下傷口,並且不會消失。你現在也應該知道了,控制情緒有多麼重要,你收斂了壞脾氣,不是比以前更快樂了嗎?」

這個小例子既說明了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又說明在出現負面情緒時,孩子是有能力進行控制的,就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引導。

不過,接下來這個案例中的孩子,就沒法像漢斯一樣很快從失落中走出來,因為,他的情況要更加糟糕一些。

巴裡曾經有一段很難熬的時期,他的一個老師對他有些尖酸刻薄,巴裡不喜歡這個老師,每次老師「惹」到他的時候,他都異常憤怒。通常情況下,巴裡還總是把在學校受到的壞情緒帶回家裡,他經常責備自己是「笨蛋」,並且生悶氣。他覺得沒有人喜歡他,大家好像都在罵他是個不合群的傢伙。

有一天,巴裡又帶著壞情緒回到家,父母一看就知道他在學校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了。於是到了晚上,爸爸坐在他床邊,真誠地和他談話。

爸爸:「巴裡,別那樣說自己,你不笨。你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知道嗎?你是我見過的9歲孩子中最聰明的一個……」但不管爸爸怎麼說,巴裡都沒有反應,只是靜靜地聽著。

由於巴裡是個非常倔強的小孩,爸爸試過很多辦法對巴裡都不起什麼作用,最後,爸爸給巴裡轉了學,來到一個新環境重新找回自信與快樂。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爆炸,比如他們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摔東西、摔門,甚至向自己的親人發火,這樣的情況很多家庭都遇到過。不管是哪種脾氣秉性的孩子,如果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他們性格的培養及心理發育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通過其他正確的渠道讓孩子發洩情緒。

孩子有了壞情緒,父母應循序漸進地開導,切忌過度批評,否則也可能引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

中國的父母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容易把「不贊成孩子的某些行為變成對其本身的否定」,比如,孩子因為沒有吃到冰淇淋而吵鬧,有的父母會說:「你真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壞孩子。」孩子聽了這話,情緒反而會變得更糟。

與其這樣,父母倒不如順著孩子的意思走,將話變成:「冰淇淋真的很好吃啊,我真希望我們現在有一大堆冰淇淋,它們若是能夠不用花錢就自動變出來就好了!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吃冰淇淋不肚子痛就更好了。」這樣,既能滿足一下孩子的期望心理,還能安慰他的情緒,聽到此話的孩子,也許就不那麼想吃了。

智慧心語

對孩子來講,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快樂,同時也有煩惱和不悅。如父母不再像以前對自己百依百順;有時會受到老師的批評;總有幾個同學不喜歡自己;經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孩子難免出現憤怒、沮喪、難過等消極情緒,但如果他們能夠自主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定有助於他們在將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7.別人也有生氣時,你能接受嗎?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但能接受別人的壞情緒,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其實,接受別人的壞情緒也就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有時也會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正確把控自己的情緒,是父母教育過程中一個重大難題。如果孩子不懂得自我控制情緒、接納不了別人的壞情緒的話,在與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孩子便很容易失去理智。

一些美國父母認為,接納他人的壞情緒,對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積極作用,尤其是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美國父母非常重視教育孩子接納他人的壞情緒。通常情況下,中國的父母會用「閉嘴」、「安靜下來」這些話來阻止孩子發脾氣,結果更加激起了孩子的憤怒情緒。

相比之下,中國父母不妨向美國父母學習一下他們是如何做的。

用簡單的話回答孩子,往往能起到安撫情緒的作用,鎮定孩子的情緒。下面是一個父親和女兒的例子。

女孩莎娜從書房走到客廳,對正在看報的爸爸抱怨。

「體育老師今天在排球課上對我大聲吼叫。」

「哦,是嗎?」

「他的嗓門可真大!把我們都嚇住了!」

「看來他真的生氣了。」

「可不是!他衝我大叫:『喂!莎娜,你那樣打球不對,應該像我這樣!』我怎麼知道該怎麼打?他還沒開始教我們該怎麼打球!」

「他衝著你嚷嚷,讓你生氣了。」

「反正他讓我很不高興。」

「無端地向你發脾氣,是很讓人生氣。」

「沒錯!我簡直被他氣壞了。我真希望他變成小孩子,這樣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收拾他,讓他嘗嘗痛苦的滋味!爸爸,我現在的憤怒有西瓜那麼大。」

「哈哈,孩子,你這個想法挺有意思的。不過,孩子你要控制心中燃燒的怒火。你看,爸爸此時不正是在接受你的壞情緒嗎?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別人的壞情緒呢?」

爸爸說完,莎娜跟著就笑了,父親知道女兒聽懂了他的意思,也跟著笑了起來。莎娜又說:「不過我現在已經學會怎麼打球了,這應該會讓他滿意了,我現在的憤怒就只有葡萄那麼大了。不對不對!聽您說完,我的憤怒也沒了!」

莎娜的爸爸用這種巧妙的談話方式,就將莎娜的壞情緒「趕跑」了。在中國,如果孩子到家裡對父母抱怨學校老師如何不好,父母通常會有兩個方面的闡述,一個是直接怪罪孩子做得不好,才引得老師不得不「討厭」,另一個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怪罪老師。這兩個方面,其實對解決孩子壞情緒起不到什麼作用。

但莎娜的爸爸沒有這麼做,而是先認同孩子的感受,和她產生共鳴,然後再教會莎娜如何以包容的心去接納別人的錯誤。這樣一來,不僅讓孩子消氣,對孩子正確看待老師、尊敬老師這件事情上,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學會接受別人的負面情緒,是包容、大度的表現,也是控制自我情緒的表現。

下面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媽媽教孩子學會如何接納別人的負面情緒。

班傑明已經8歲了,可他不太會把控自己的憤怒情緒,一天晚餐時間,不知又有什麼事情惹得他非常氣憤,他帶著這種情緒,放下餐具往自己的房間走。走到迴廊的時候,他又不小心把媽媽心愛的花瓶碰倒了。

看到自己的花瓶成了一堆碎片,班傑明的媽媽也很氣憤,便對班傑明大叫:「班傑明,你打碎了我的花瓶!可惡!」班傑明就像沒聽見一樣,跑回自己房間,並迅速把門關上,雖然什麼都沒說,但他心裡想得卻是:我現在更生氣了!我比您還要生氣!

後來,班傑明的爸爸把花瓶粘好了,總算讓媽媽的怒氣平息了一些。不過這件事還沒完,媽媽得去看看班傑明怎麼樣了,她走到班傑明的房門前敲門。班傑明問:「幹嗎?」媽媽盡量讓自己的語氣溫和一些:「我可以進去和你談一談嗎?」

班傑明猶豫了一會兒,回答:「那好吧。」媽媽的出現,讓他的情緒穩定了一些,可能是剛才他打壞媽媽的花瓶,現在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吧。

媽媽問他:「當你特別生氣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班傑明告訴她:「想打人或者摔東西,當然,我知道這樣不行,您和爸爸不會允許我這樣做的。」媽媽笑了笑說:「我們不允許你那樣做,是因為那些東西並沒有招惹你,他們是無辜的,你覺得呢?」

班傑明突然笑了起來,點了點頭,之前的不滿情緒此時已經消失大半。媽媽又說:「媽媽剛才對你大聲吼叫,那一刻我真的很生氣,你能接受媽媽的壞脾氣嗎?」

班傑明回答:「是的,媽媽,能接受。」媽媽看到班傑明明白了,便和他說:「其實,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在飯桌上生氣,我不知道因為什麼,但現在你應該已經接納那個壞情緒了,如果你能管好自己的脾氣,我絕對會為你感到高興。」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別人的壞情緒,結果會怎麼樣呢?大聲罵人?大打出手?生悶氣?還是……無論哪一個,肯定都是消極情緒的表現。

有許多孩子,由於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容易衝動,因此常常在不該發脾氣的時候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別人產生矛盾,從而影響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緒。

當孩子和別人產生摩擦時,美國父母會幫助孩子分析憤怒的原因,找到孩子心理的「結」,通常,美國父母會首先鼓勵孩子學會接受他人的壞情緒,如果自己被他人的壞情緒影響到心情,再勇敢說出來,而不是用「動作」解決問題。

父母要先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對他的情緒表示理解。如:「我知道讓你一直幹活有些不耐煩了,可這沒辦法,大家都要這樣做。」

然後讓孩子學會接受別人的負面情緒,並非是不允許他們發洩,而是要採取正確、合理的方式發洩,達到情緒自我控制的目的。

孩子很多時候都需要成人來指出自己生氣的原因,他們需要父母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媽媽問生氣的孩子:「你是不是因為少吃了一塊巧克力而心裡不平衡?」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最終徹底解決問題。

智慧心語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之才,但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極其嚴厲,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連孩子的負面情緒都不能接受,又如何讓孩子學會接受別人的負面情緒呢?

有的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扮演的不是「消防員」,而是「火上澆油」者。孩子的壞情緒陰晴不定,一觸即發,有的父母還要借題發揮,當眾呵斥孩子以顯示自己的權威,導致孩子的情感再一次受挫。

如果父母能在「火山噴發」前,將心比心,溫和地勸導孩子,及時控制他的情緒,迅速讓他從憤怒中走出來,那麼孩子心中的怒火就會很快熄滅。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相信在和別人產生摩擦時,也能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