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二章 動手能力:自理才能自立,教會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

第二章 動手能力:自理才能自立,教會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1.父母前面走,孩子拎箱後面跟

許多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會發現,在美國隨處可見這樣一種現象:小孩子拉著各式各樣笨重的小箱子,跟在父母身後走,而他們的父母則背著自己的包,氣定神閒地走在前方,偶爾才回頭看一眼跟在後面的孩子,並且很隨意地說道:「快點,跟上……」

在國內,這種情況恐怕很少見,多是一些家長等候在學校門口,然後背起孩子的書包,牽著孩子的小手,急匆匆地朝前走。

小妍是國內一所重點高中的學生,曾於去年赴美國參加了中美高中生交換計劃,在加利福尼亞某高中學習了一年。初到美國,她在美國同學的邀請下去觀看了一場小學生棒場比賽。這時她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棒球比賽開始前,一些穿著統一賽服的七八歲的小孩子們背著重重的背包,匆匆從車裡出來,跟在父母們的身後。他們的父母兩手空空地走在前面,並未回頭看他們一眼。

小妍看到這種場景,很是感觸,在中國,這種角色恐怕是要調換過來吧。

無獨有偶,和小妍一道來美國作交換生的中國同學子宣也有同樣的感觸。她告訴小妍,在機場時她就注意到了,外國小孩通常拉著小拉桿箱在前面走,父母跟在後面,或走在前面,邊走邊聊天,對小孩手中的沉重拉桿箱視而不見。在中國,這種情況極為罕見,父母恨不得什麼都幫孩子代勞了,更別提去幫忙拉拉桿箱了。

在美國,父母們在為如何讓孩子盡早獨立方面下過很大工夫。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出生沒多久後就讓他們獨宿一室,不與父母同住;天氣很冷了,讓孩子們穿著短褲,在寬闊的草地上奔跑玩耍,他們則站在一旁微笑觀看,一點都不擔心孩子會被凍著;孩子跌倒了,他們一般也不會主動跑上前,而是等著孩子自己站起來。美國父母很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因此讓幾歲的孩子自己拉著小旅行箱四處跑,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對1000多名超常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在30年後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20%沒取得什麼成就與20%取得成就的人相比,最明顯的差異不是在智力方面,而是在個性與品質方面。一個具有獨立性、自制力、有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對父母來說,如果不在幼兒時期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不但以後會對他們的事業造成影響,還會惹出不少麻煩。

很早以前,網上流行一篇帖子,叫做《髒衣服一打包,發個郵包給老媽洗》,說的是一位在外地讀書的大學生由於自理能力較差,便將髒衣服寄回家,讓媽媽洗,媽媽收到了,洗完之後,又給他寄了回來。這種例子讓人看後哭笑不得,中國孩子怎麼會被嬌慣到了這種地步呢?

現在的大部分「90後」被認為是「溫室」中養大的一代,沒有責任心,獨立能力差,似乎隨時會垮掉。但實際上,不是這些孩子們沒能力,而是做父母的捨不得讓孩子受苦,習慣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什麼事都為孩子做好。

父母以為這樣便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在剝奪孩子自身鍛煉生存與發展能力的機會,是一種「偉大」的犯罪。

心理學家曾指出,當幼兒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時,幼兒就會表現出自尊、高興、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情感與態度,反之,則會出現自我否定的情感與態度。

在美國,一個孩子從出生時起,就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父母往往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八九個月大的孩子能自己捧著奶瓶喝牛奶時,父母就會稱讚他,親吻他,誇他真是個出色的好孩子;五六歲大的小孩子調皮,爬上一棵小樹,父母在判斷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若無其事地在一旁觀看,而不是像中國父母那樣驚慌地讓他趕緊下來。

想讓孩子在未來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與自信。如果父母總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就會使孩子內心畏畏縮縮,缺乏勇氣,也會使孩子有不安全感。孩子成年之後,便會與父母有隔膜與不信任感。

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之間的糾紛,大多源於子女過於依賴父母,當子女們成年後,發現自己的一些要求沒能得到滿足,便會埋怨父母無能。這項研究很好地解釋了中國目前的「啃老」現象,說穿了,便是由父母自己所造成的。

要想讓孩子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父母就必須「放手」,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自己分內的事。關在籠中的小鳥,時間長了,翅膀便會退化,習慣了慵懶的生活,以後再把它放出來,它就無法展翅高飛了。「愛」與「害」,有時只是一線之差。

智慧心語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首先就要從讓孩子背自己的書包、拉自己的拉桿箱做起,因為自己的東西自己拿,是最基本的一種自理能力。

不要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他在做的過程中得到鼓勵後,就會感到「我行」,就有了自信,體會到了自我滿足感。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它能成為孩子養成獨立性的一種動力,而只有孩子在生活與心理上獨立了,他才能成為一個人格獨立、性格健全的人,才能以更從容的心態面對未來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2.不肯吃飯,那就活該挨餓

美國家長在教育孩子吃飯這件事上,體現了美國教育的一個目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吃飯,一切要由自己決定,自己想吃什麼,吃多少,是不是吃飽了。如果在該吃飯的時候,因為貪玩而錯過吃飯時間或者是不想坐下來好好吃飯,那他就會挨餓。大人會吃光所有的食物,成心讓孩子餓著。家長會讓孩子明白:不吃飯是自己的選擇,要為此付出代價,只有知道後果,下次才會改正。

有個在美國上學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留在了美國,還娶了一個「洋媳婦」叫莉亞,不久後,他們生了一個可愛的混血兒傑瑞。留學生的媽媽利用暑假時間來看望兒子一家,作為孩子的奶奶,老人自然對孫子十分疼愛。可沒過多久,這位中國婆婆和洋媳婦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

一天中午,傑瑞鬧脾氣,不好好吃飯。媽媽莉亞責備了他幾句,傑瑞生氣地將自己的盤子推翻在地,食物灑了一地。莉亞看著傑瑞,認真地說:「你不想吃飯對嗎?那你聽著,從現在開始,直到明天早上,你都不能吃飯。」傑瑞小腦袋一揚,肯定地說:「不吃就是不吃。」奶奶聽了不禁笑了起來,打趣地說:「你們母子倆的脾氣都挺大。」

晚上,莉亞和婆婆商量,做一些中國菜。婆婆很高興,她知道孫子愛吃中國菜,看來,莉亞是覺得孩子中午沒吃飽,晚上想讓他吃好點。

婆婆做了傑瑞喜歡的油燜大蝦、宮保雞丁,還有家鄉的特色菜——涼面。每次傑瑞吃奶奶做得涼面時,都會美滋滋地吃上一大盤。開飯時間到了,傑瑞蹦蹦跳跳地來到餐桌旁,準備開動。這時媽媽莉亞走了過來,拿走了傑瑞的盤子和叉子,堅定地說:「傑瑞,你忘了我們的約定了嗎?你答應過到明天早上都不吃飯的。」傑瑞可憐巴巴地望著媽媽,大聲哭了起來,「媽媽,我肚子餓,讓我吃飯吧。」「這可不行,你是男子漢,說過的話要算話。」莉亞說到做到,毫不留情。

婆婆開始以為莉亞只是嚇唬嚇唬孩子,沒想到動真格的了。傑瑞在飯桌旁看了半天,莉亞就是不讓他吃。婆婆心疼孫子,用盤子盛了點飯菜,端給孫子。

莉亞看到了,馬上制止,「您不能這樣,是他不想吃飯的,晚上也不吃。這個約定他一定要遵守。」

婆婆聽了,有點不滿,說:「警告一次就行了,飯也不讓吃,這不是虐待孩子嗎!」

莉亞還是十分堅持,「不是我們不讓他吃,是他不願意吃,他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中國兒子此時也勸媽媽:「媽,我看您還是別管了,莉亞這樣做,是在教育孩子,不是教訓。」

婆婆還想為傑瑞求情,看見兒子一直對她使眼色。她想起以前兒子和她說過,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不喜歡別人插手,即使長輩也不行。婆婆很無奈,只好作罷。那頓飯,可憐的傑瑞坐在地板上玩了半天玩具,看著大人們津津有味地吃著可口的飯菜。

婆婆此時也明白了莉亞讓她做中國菜的目的。下一次,傑瑞要是再鬧情緒扔飯碗時,就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著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味的情景。餓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啊,看著別人吃的感覺更不好受!

睡覺前,婆婆和莉亞安排傑瑞睡覺,傑瑞還是撅著小嘴問:「媽媽,我餓,我想吃奶奶做的涼面,可以嗎?」莉亞笑著搖搖頭,表示還是不可以。傑瑞很無奈,又問:「那明天一早起來總可以吃了吧?」「嗯,當然可以了。」莉亞溫柔地說。

這以後,傑瑞每次吃飯都很積極,他可不想因為罷餐而餓肚子。婆婆想起自己老家的外孫女,像傑瑞這麼時,每次吃飯,好幾個大人端著飯菜在她屁股後面追著要餵她,她還是不吃,每次吃飯都和大人談條件,先買玩具再吃飯。

美國人認為,犯錯誤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於兒童尤為重要。美國教育告訴人們,孩子將來必定要自己走路,過自己的生活,無論何時,他都要獨立。所以有必要趁早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與此截然相反的是,中國家長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經驗,有些事必須父母拿主意。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中國父母會捧著飯碗,在孩子屁股後面追著餵飯。

孩子挑食,大人就或哄或逼一定要求他吃下去;孩子不吃了,大人會要求他再多吃一點。如此一來,一頓飯往往會耗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鬧得大人孩子都吃不好。不難看出,中國的家長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定義孩子。

美國媽媽才不會「關心」孩子吃飽沒吃飽這個問題,到了吃飯的時間,把飯菜擺上桌,孩子吃不吃由自己,吃成什麼樣也不管。吃飯時間結束了,會馬上端走食物。美國家長這樣認為,如果這頓不好好吃,等到孩子嘗到飢餓的滋味後,下一頓就絕對會乖乖吃。

不能嬌慣他們的性格,讓他們隨心所欲,這是美國人教子的方法。孩子必須要明白,什麼時間就該做什麼事,吃飯時間就得吃飯,錯過了就要餓肚子。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和正確的生活方式。

美國家長這樣做,就不擔心孩子的身體嗎?其實,美國家長當然關心孩子的飲食,但和中國家長相比,有很大差別。

美國家長不會強迫孩子吃飯,更不會想到讓孩子吃高級營養品。比起那些,他們更願意在食物和烹調方式上下工夫,他們也不希望孩子吃那些沒有營養的零食。

在美國,從孩子會拿餐具那天起,大人就不再餵他們了,而是讓孩子自己吃,即使吃得滿臉都是,弄髒了衣服,大人也不會責備。而且,美國的孩子自從上學以後,一般會在學校解決午飯,不會像中國一樣,家長下班給孩子做飯或者去學校送飯。孩子在學校吃了什麼,有沒有吃飽,美國的家長不會過問。

家庭貧困一點的孩子會帶午餐到學校,但他們帶的飯很簡單,有時是三明治,有時是漢堡。家長不會阻攔,也不操心。

美國家庭的餐桌上,雖然食物量不大,但種類很多,孩子們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很多孩子不愛吃青菜,但家長從來不強迫他們吃。孩子只要說吃飽了就可以離開餐桌,去做自己的事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美國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瞭解自己該做什麼。他們對自己很自信,他們的生活能力和獨立性都很強。

智慧心語

孩子的教育,從吃飯開始。美國媽媽讓孩子吃飯,不會採取強迫,而是會多花一些心思在孩子的飲食上。例如改變餐廳的環境,把餐桌佈置得生動有趣,增添飲食氣氛,變換食物種類,把食物做成美麗的圖案,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這樣,在每次吃飯時他們都會期待媽媽做的美味。

3.球鞋穿反了,自己來改正

美國當代名師莎倫·德雷珀說:「犯錯誤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美國的父母也是這麼做的,看到孩子犯錯後並不急於制止,這和中國父母截然不同。

中國的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少犯錯誤,並認為不犯錯誤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

在一個國際幼兒園,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每當下午放學,家長們都要來到學校接孩子回家。一天,家長們照常來接孩子,此時幾個孩子正在沙坑裡玩沙子,旁邊有小卡車、桶、鏟子、漏斗和瓶子等。

兩個家長走了過來,一個是美國小孩的媽媽,一個中國小孩的媽媽,不同國籍的兩個媽媽在指導孩子的方式上,此時有了不同的表現。

美國小孩想把沙子放進瓶子裡,他先用小鏟子把沙子放進漏斗裡,然後再把漏斗連同裡面的沙子移動到瓶子裡,可是在移動漏斗的過程中,沙子已流失了大半。於是他不得不加快速度,此時,他的媽媽站在一旁什麼都沒有說也沒有做,只是看著。

孩子反覆試了幾次之後,終於發現了奧秘,他這次先把漏斗對準瓶口,再用鏟子裝沙子,果然,用這個方法很快就裝滿了一瓶沙子,美國媽媽高興地拍手稱讚孩子。

一個中國小孩也同那個美國小孩一樣,先忙著往漏斗裡裝沙子再往瓶子裡灌。但不同的是,他的媽媽看到孩子手裡的沙子一會兒就漏光了,忍不住直接上前去,教孩子把漏斗先對準瓶口,再裝沙子。

這樣,孩子沒有經歷一個探索的過程,就學會了正確的方法,孩子玩了一會兒他就不玩了,因為總是這樣灌沙子也沒什麼意思,貌似事情一經簡化對孩子來說就沒什麼樂趣了。

兩位母親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同,中國母親的做法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並且使得孩子出現害怕犯錯的情緒。美國母親則認為,孩子本應該獨自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才會養成遇到任何事情要依靠自己的探索去解決的習慣。

孩子的親身經歷越多,經驗越豐富,也就越聰明。

麗麗作為交換生,2006年來到美國學習,同托馬斯一家住在一起,托馬斯夫婦有個可愛的兒子叫卡頓,麗麗非常喜歡他。在這裡,麗麗和他們一家生活得很愉快,同時也讓她這個來自中國的女孩對美國教育產生了新的認識。

每天早上,媽媽準時把早餐往桌子上一放,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托馬斯的孩子小卡頓醒來後,會自己刷牙洗臉,然後爬到桌椅旁吃早飯,吃完後就跑向衣櫃找衣服、鞋子,自己穿好。

小卡頓只有3歲,穿衣服分不清正反面,鞋子也分不出左右腳。有一次,小卡頓把褲子穿反了,麗麗剛想上去幫他換過來,卻被托馬斯太太制止了。托馬斯太太說:「他要是感到不舒服了,就會自己換過來,如果他覺得舒服就讓他這樣穿著,不用管他。」結果一整天,小卡頓都是這樣反穿著褲子,他的媽媽彷彿沒有注意到一樣。

有一次,小卡頓又穿反了褲子,並且跑出去找小夥伴去玩,但不一會兒他就回來了,用疑惑的表情看著媽媽問:「媽媽,梵妮說我把褲子穿反了,真的嗎?」梵妮是卡頓的玩伴,比他大兩歲。

媽媽笑著說:「是啊,那你要不要換過來?」

「嗯。」小卡頓點點頭,馬上脫下褲子,又仔細看看,才重新穿上。

從這以後,小卡頓再也沒穿反過褲子。而這樣的事在鄰居格林家裡也曾發生過。

有一天,麗麗去格林家做客,看見他們的孩子安迪正在門口處穿球鞋,準備出去和夥伴踢球。麗麗看見他的鞋子穿反了,就提醒他:「安迪,你的鞋子穿反了,過來,我給你穿。」

孩子媽媽隨即說:「隨他去吧,用不著管他。」孩子也沒理會,就跑出去玩了。也是沒過多久,安迪就跑了回來,說:「媽媽,我的鞋子有毛病,穿著太難受了!是不是要再給我買一雙?」

媽媽問他:「真的是鞋子有毛病嗎?你把約翰叫進來,看看你們的鞋子有什麼不一樣。」

安迪就把約翰叫了進來,仔細端詳了一通,終於,安迪發現了其中的問題,原來,約翰的鞋尖是向裡面彎的,而自己的鞋尖是向外彎。孩子指給媽媽看,媽媽示意他把兩隻鞋子換回來試試看。

安迪馬上脫下鞋子,調換左右腳後再次穿好,他告訴媽媽這就舒服多了,這才明白不舒服原來是因為鞋子穿反了。穿好後,安迪拉著約翰一蹦一跳地跑了出去。麗麗問安迪的媽媽:「鞋子穿反了,你告訴他換過來不就行了嗎?幹什麼要浪費這麼多時間?」

安迪媽媽說:「這可不一樣,穿衣穿鞋是他自己的事,穿錯了也是他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得自己解決,無論做得好還是壞,別人都沒法代替,只有自己嘗到苦果了,他才能長教訓,下次才不會犯錯。

這次鞋子穿反了,如果你直接指出來,下次他還是不會重視。只有他自己感到不舒服了,摔跤了,知道痛了,才能讓他記住穿錯鞋的滋味,從而下次他便能夠格外注意。

後來聽安迪媽媽說,安迪不僅穿鞋更加注意了,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好好想一想是否正確,從而能夠主動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在中國,家長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孩子做錯了,就責怪孩子沒用,處處要父母操心,一方面,又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答應,替孩子做好一切。

而大部分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打罵,用說服教育;不給錢,要花錢自己掙;不干涉,想做什麼自己去實現……也就是說,他們覺得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想愛就愛,想罵就罵,他們會平等地對待孩子。

伴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孩子從一歲以後開始,就能表現出強烈的「自己來」的慾望,其中包含著好奇心、探索力以及獨立性等。但是,限於孩子年齡較小這個因素,他們會經常出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直接給孩子指出事情如何做才是對,而是讓他們自己經歷一段探索對錯的時間,這樣孩子才會對事情瞭解得更加深刻。

所以,當有一天你看到孩子把鞋子穿反了,你的反應應該是:「你會自己穿鞋子!」而不是:「喂,你把鞋子穿反了!」鞋子穿反了頂多摔個跟頭,但這個跟頭會給孩子一個提示:我的鞋子好像有問題。這次經歷便會讓他在下次穿鞋之前,提早做好準備,重新試穿鞋子,改正穿反鞋子的錯誤。

有人覺得,孩子這麼小,何必要為難他們呢?出錯了,大人幫他們改正過來就行了,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受些挫折,實則不然。

美國人的觀念是,孩子自己的路終歸要他自己走,即使跌倒、犯錯,也應自己體會並改正,這樣才能變得更加獨立。

智慧心語

英國作家尼爾在他的著作《夏山學校》裡這樣描述:「在家裡,孩子做什麼都顯得很被動。因為家裡總會有個大人去教他怎麼玩電動火車。當孩子想要看牆上的東西時,就會有人立刻將他抱起來。不知大人感覺到沒有,在你教會他玩電動火車時,是不是也剝奪了他戰勝困難和發現樂趣的機會呢?而這恰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父母是時候改變了,父母要懂得,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錯誤才能越來越少。

4.練膽教育,效果真不錯

美國的小孩膽子都非常大,做事有條理,遇事不慌亂,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有著和大人一樣的沉著和冷靜。

他們不怕一個人在家,不怕一個人外出,也不怕天黑;他們做事有主見,善於交際,敢想敢做;沒有大人在旁邊,他們也能「化險為夷」。

而其他國家的孩子在這些方面就比不上美國孩子,這和美國父母平時對孩子的練膽教育息息相關。

有二十多年教育經驗的日本兒童教育家岡崎喜子專門對美國200個家庭做了調查。調查發現,這些美國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保護能力,並經常鼓勵他們認識新朋友。

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提出了一個教育觀點,聽起來很有意思。他認為,教育孩子有三個原則,原則一:別管他;原則二:別管他;原則三:別管他。

勞倫斯的這種教育方式被稱為「放任式」教育,建議父母別對孩子的成長施加過多壓力,讓孩子自由成長。當然,放任並不是真的不管不顧,只是相對那些將孩子束縛太緊的父母來說。

美國有部兒童喜劇片——小鬼當家。故事講述了一個不到10歲的小男孩,他的家人坐飛機去巴黎過聖誕,卻意外地把他留在了家裡,他只好一個人過聖誕。更複雜的是,他的家還被兩個劫匪盯上了,然後展開了一場小鬼與兩個劫匪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你的生活中,作為父母,你敢讓孩子一個人在家待上一整天嗎?你敢讓他一個人從陌生的地方乘坐地鐵回家嗎?

這個故事值得父母們思考,不僅告誡父母對子女不要過度保護,還告訴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怎樣鼓勵孩子獨立起來。

2008年,紐約一位叫蘇珊的母親就把「小鬼當家」的故事搬到了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從一個陌生的地方獨自坐地鐵回家。

蘇珊給了只有9歲的兒子利奧地鐵車票、一張地圖,還有20美元,讓他在紐約來一次大冒險。臨走時,蘇珊連手機都沒給兒子留下,只給了他幾個25美分的硬幣,告訴他如果真的找不到家,可以用公用電話給家裡打電話。

結果,聰明勇敢的利奧乘地鐵、倒車,終於安全地回到了家。

這件事在美國社會引起了轟動,人們爭議的焦點就是讓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獨自在外面活動,會不會讓孩子受到危險,比如被騙、被拐、交通安全,甚至是被謀殺。

利奧的媽媽卻不這麼認為,她說不該讓孩子看到社會黑暗的一面,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反而會增加他們對社會的恐懼。

蘇珊說,她的童年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度過的,他們一家生活在郊區。從小時候開始她就自己上學、下學,有時也獨自乘車去市裡觀看棒球比賽或者歌舞表演。趕上一家出去玩時,爸爸媽媽只是在旁邊看著她玩,不會寸步不離。

這是她那個時代的生活,父母經常鼓勵她勇敢面對生活和困難,在磨煉中提高勇氣。

當代,有不少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出於責任,讓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保護傘下,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脆弱。

為什麼今天的父母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對孩子就是不放心?也許是父母變得太脆弱了。

而蘇珊作為一位母親,她保護孩子的方式則是,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才是真正地保護孩子。

要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父母一定要對自己的教育目標充滿信心,而不是放縱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並不是培養一匹「脫韁的野馬」,也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機器人。父母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以便對人生做好選擇。

很多中國父母認為美國教育是一種放任式教育,其實不然。美國人也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只不過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表現在外面,盡量不讓孩子受到一絲傷害;而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則多表現在內心裡,他們的眼光更長遠。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要是從小便膽小怕事,將來肯定會一事無成。所以,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膽量。每個孩子一出生膽子都很小,但此時正是改變他們最有效的時候。

美國小孩的「練膽教育」從小就開始了。在孩子剛一歲時,就與父母分床睡;孩子三四歲時,知道害怕了,父母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會給他們買一些毛絨玩具,讓孩子在睡覺的時候抱著,臨睡前,父母還會給孩子一個吻,和他道聲「晚安」。通常在美國家庭中會亮著燈睡覺,孩子的臥室更是如此,以便給孩子安全感。

此外,美國父母不像中國父母,時刻圍著孩子轉。美國孩子六七個月時就自己抱著奶瓶喝奶,稍大一點時自己用勺子吃飯,即便吃得一塌糊塗,父母也不會幫忙。七八歲的孩子在媽媽的帶領下就是個小廚師了,可以邀請小朋友來家裡參加Party,這在中國卻很少見。

除了家庭以外,美國父母也特別重視孩子的社交,讓孩子一個人去認識新夥伴,練練膽。外出遊玩時,讓孩子充當先鋒,為其他孩子做「領袖」。路上遇到困難時,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判斷危險源,讓他們化險為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美國社會還提倡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比如,生活、做飯、辨別方向等,所以一些五六歲的孩子就可以參加夏令營,獨自在野外生活一周。

父母外出旅遊或是出差,就把很小的孩子「扔」給祖父母,或是寄放在別人家裡,期間只是打幾個電話。

「練膽」的意義是希望孩子更獨立,脫離軟弱的性格,而不是讓孩子變得「膽大妄為」、「膽大包天」。而中國一些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的膽量,竟做出了不合理的行為,逼迫孩子虐待兔子、金魚等小動物。這樣練膽的方法並不可取,雖然膽量大了,但容易帶來不良後果,讓孩子誤入歧途,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小動物也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像孩子一樣可愛,如果讓孩子親手扼殺它們,不僅殘忍,也會給孩子留下負面的陰影。不過,對於社會上那些拐騙、詐騙、搶劫等一些犯罪暴力活動,可以教會孩子一些防衛措施,讓孩子真正勇敢起來。

你若希望孩子獨立、自信、堅強、勇敢,就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這些小鬼也當回家。為孩子插上翅膀還不夠,還要為他們鬆綁,他們才飛得更高!

智慧心語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獨立性的發展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不要再做母雞,將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翅膀下。

父母可以把孩子當小雞看,但要換一種方式。就像養雞場養小雞一樣,讓小雞在柵欄內自由活動,吃食、玩耍。沒必要讓小雞在母親的翅膀下見不得一點危險,反而在遇到危險時,小雞們卻不知所措,應勇敢地讓孩子面對挫折。

5.「家務清單」,孩子手中有一份

美國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成為一個自立而又自強的人,他們不會把10歲的孩子當2歲看,而是把2歲的孩子當10歲看。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採取各種辦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粉刷牆壁,餵養貓狗,刷洗盤子,修剪花草等。即使家庭條件再好,也不會讓孩子坐享其成。孩子必須明白,要想生存,就必須自食其力。

美國一些中學為了鍛煉學生獨立走向社會,還要求學生身無分文地獨自生活一周,只有完成這個任務才允許畢業。

在美國流行一種社會習慣:花錢必須得靠自己勞動所得!不管父母長輩給自己創造了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孩子們在12歲以後只有靠勞動換取報酬而獲得零用錢。孩子可以在家裡打工也可以外出打工,幫人打掃庭院、剷除積雪、送報紙或者送牛奶。

美國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孩子能養成獨立生存的能力,吃點苦算什麼呢?孩子被大人溺愛,這才是最糟糕的事。

美國父母從培養孩子的謀生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育是「放手但不是放任」。

所謂放手,是指孩子從小開始,就要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會根據孩子的年齡,給他們安排一些勞動任務。一般美國家庭的孩子比較多,他們在家裡各有各的職位:13歲的女孩可以在媽媽的指導下烘烤出美味的點心;10歲的男孩在週末要和父親一起修剪花園的花草;8歲的妹妹可以在晚飯開始的時候為大家擺上餐具。

不過,孩子小小年紀是不是要承擔家務,中國家長和美國家長意見不同。

陳大媽的女兒大學畢業以後就和男友邁克爾在美國結了婚。陳大媽十分想念女兒,好在女兒幾年之後,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到中國定居發展。這可把她高興壞了,但沒想到的是,因為洋女婿邁克爾,她的煩惱也來了。

陳大媽的女兒有兩個孩子,一個是6歲的小男孩阿康,一個是只有4歲的小女孩阿美。這兩個小混血兒長得既漂亮又可愛,陳大媽喜歡得不得了。想想這兩個孩子遠離爺爺奶奶,做外公外婆的當然把最好的都給他們,想吃什麼,想玩什麼,都滿足。

可沒想到,女婿邁克爾卻不領情,他認為這樣下去孩子會被慣壞,應該讓他們真正地領悟生活,而不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有勞動、工作才有收穫,不勞不得,少勞少得。

陳大媽雖然覺得邁克爾說得有道理,但還是認為孩子這麼小根本用不著理解生活,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誰知,邁克爾見丈母娘老兩口對孩子依舊十分溺愛,就給孩子們制定家務計劃。

邁克爾把計劃單貼在牆上,規定如下:每天自己穿衣吃飯、疊被子、收拾玩具;每天早晚各清掃一次地面;晚餐主動為大家擺好碗筷;自己的襪子、手絹自己洗;一個星期內喂一次魚、澆三次花……還請阿康和阿美認真對待自己的任務。

除此之外,他們額外的家務還有幫外公取報紙,幫外婆擇菜、洗菜,甚至還有給父母擦皮鞋,疊衣服。不過,孩子為大人做些事,可以得到勞動報酬。

「孩子怎麼能做這些?」看了這份計劃,陳大媽忍不住對邁克爾說,「這些事我們做就可以了,孩子太小,做不了。」

「這是他們的義務,每個人都是家裡的一分子,他們也一樣。」邁克爾並沒有心軟,還振振有詞,「小孩子也有義務承擔家務,不能光享受,不獨立,以後是沒法融入社會的。」

陳大媽還是不贊同邁克爾的做法,去找女兒理論,結果女兒和邁克爾早已達成了統一戰線。無奈,家務計劃還是擺在了孩子們的面前。看到它,兩個孩子並沒有推脫反而很感興趣,這讓陳大媽感到很吃驚。他們歡天喜地地爭搶家務勞動,誰也沒有偷懶。阿康大一些,還賺取了一些勞動報酬。

兩個孩子的表現雖然可喜,但在陳大媽看來,還是不忍心他們做這麼多,生怕他們累了,每當邁克爾外出時,就事先做好他們的家務,讓他們少做一些。畢竟還是小孩嘛,兩個孩子也接受了外婆的幫助。

一天,陳大媽正在擦地板,邁克爾突然回來了,見丈母娘此舉,立刻明白了怎麼回事。他當時就把正在上班的老婆叫了回來。陳大媽十分不明白,就這麼一件小事,女婿為什麼要如此「小題大做」,以至於把女兒也叫了回來。為此,陳大媽對洋女婿感到很不滿,見到女兒馬上和她抱怨起來。

「這是他們的任務就要負責到底啊,您都替他們做了,會讓他們養成不負責的習慣。」

陳大媽並不同意女兒的觀點,「他們還只是孩子,這些事長大了再做不行嗎?」

邁克爾見兩母女爭執起來,就把愛人拉到一邊,嘰裡咕嚕地說起來。不一會兒,女兒對陳大媽說,如果再這樣下去他們就要回美國了。陳大媽萬分委屈,急得直跳腳,卻也無可奈何,只好拍著胸脯保證以後不會插手他們的育兒之事了。

而兩個孩子也對陳大媽說:「外婆,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很喜歡,有能力完成。」陳大媽突然覺得自己確實「管」得太多了,便下定決心讓孩子做家務。

孩子們剛開始學做家務時,美國父母不會安排孩子獨自完成什麼,而是指導他們一起做,享受勞動的快樂,也不是把勞動當成一件苦差事,巧妙地把勞動變成一場活動。比如擦地板,分成兩個組,媽媽和兒子一組,爸爸和女兒一組,各組擦不同的房間,最後比一比看哪組擦得最乾淨。

很多勞動都可以這麼進行,然後問問孩子最喜歡哪項勞動,為什麼喜歡。如果碰上一項孩子不喜歡的勞動,比如倒垃圾,那麼,父母會開個家庭會議,問有誰願意倒垃圾,如果沒有人願意,只好每個人輪流倒。

接下來,父母會順勢教育孩子:無論什麼時候,人都會面臨推卸不掉的責任,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去迎接。總之,在美國家庭中,無論大人孩子,會充分體現民主,沒有高低之分。

同時,美國父母絕不吝惜讚美之詞,當孩子用勞動證明自己的進步時,「讚美」對於促進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再重要不過了。做得不好父母也不會批評,而是細心分析孩子的能力,讓他們明白,世上並不是所有事都要靠智力,憑借雙手和一股力氣也能很好地完成一些事情。這樣,做家務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大多數美國孩子會通過做家務為自己賺取零花錢。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家庭也不例外,兩個孩子要靠打工養活自己,有次奧巴馬訪問回來,大女兒笑著對他說:「你還沒有付我10美元的勞動費呢!」在美國,父母和子女的賬算得很清楚。

勞動中,父母會把生活中的技巧教給孩子,大多數孩子的勞動通常有幫助父母安裝或修理電器、更換保險絲、修補破損的門窗、縫補衣裳、打掃庭院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還能學到不少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知識。

智慧心語

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家務,而且不能偷懶和應付。孩子做完了家務,別忘了對孩子說聲「謝謝」,還要告訴孩子,他的幫助對你有多麼重要,要對孩子充滿感激,發自內心地感謝孩子,會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

6.動手學用工具,啥都不求人

美國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孩子認識各種工具,然後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教孩子適當使用工具,如剪刀、螺絲刀、刨子、銼刀、手鋸、鉗子等,同時,父母還會教孩子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以及懂得必要的操作要領。

如果孩子的某件物品壞了,父母會引導孩子自己修理,當然,如果孩子的手藝很精湛,家裡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孩子修理的對象。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以讓家裡多一個小小「修理工」。

美國的父母也很大方,如果像洗衣機、電燈或是其他一些家電出現故障時,他們也敢於讓孩子動手修理,並不怕後果會越來越糟糕,因為在他們眼裡,孩子能夠親自動手嘗試修理,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各種工具對孩子來說都有一定的危險,這也是中國父母們普遍顧慮的一點,所以導致父母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但是在美國,父母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與工具的簡易程度,讓孩子安全地去接觸工具、使用工具。

就拿用鐵鍬來說,在孩子很小時候,父母就會為孩子準備一個符合年齡的小鐵鍬,帶孩子去沙地裡玩耍,讓孩子將沙子鏟到小桶裡,或是用鐵鍬給沙子做各種造型,如此反覆,孩子就對鐵鍬很熟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要用鐵鍬勞作的時候,孩子便會首當其衝,弄傷自己的幾率也會很低。

在美國,不僅父母對孩子動手使用工具這件事情很重視,在學校也是如此,老師們經常組織學生參與鍛煉動手能力的活動。

美國的住房條件比其他國家要好一些,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屋子,這個屋子就好像是自己的私密處所,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裝飾屋子。

湯姆是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班級在學校的號召下,舉辦了一次動手設計家裝的競賽活動,內容為「設計自己的小空間」。起初他聽完老師宣佈這個消息後,立即興奮了一把,因為他對自己的小屋子很不滿意,早就想重新裝飾一番。但是,只有能進入比賽前三名的學生,才真正能享受競賽基金,把裝飾房子變成現實。

雖然之前和媽媽商量過要裝飾房子,媽媽也答應過這個要求,但最後卻因為湯姆犯了一次惡劣的錯誤,導致媽媽一氣之下拖延了裝飾時間。所以湯姆聽老師說完,高興得都要跳起來了,忍不住說道:「我的運氣太好,這次我一定要將屋子裝飾滿意!」

評比的標準有以下幾項:設計圖紙要清晰明瞭、裝飾概念要新穎、預算要實際。顯然,想要拿到競賽基金並不容易,但湯姆依舊充滿信心。

湯姆想好好把握這次能夠改變小屋面貌的機會,他先認真地進行室內設計「畫圖紙」這項工作,雖然畫得很一般,但是能夠看出來燈要裝在哪裡,床是什麼樣式的,放在哪裡,牆壁、窗簾顏色是什麼,書桌、書架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分別放在哪裡等。

畫好圖紙,湯姆在老師的帶領下,與其他同學一起去了家裝市場,對想要的產品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做出預算。經過兩天對家裝市場的走訪後,終於將設計預算做出來。在他的預算中,沒有不切實際的奢華,只有恰如其分的所需。

最後,湯姆如願贏得了競賽基金,拿到錢以後,湯姆就邀請老師,和他一同去家裝市場購買物品,當這一車物品運到湯姆家門口時,湯姆的媽媽簡直驚呆了。在之前,她並沒有聽湯姆提過此事,最後湯姆媽媽說了句:「天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在裝飾屋子的時候,湯姆是主要勞動力,爸爸、媽媽和老師是他的「副手」,最後,在四個人的努力下,房子如料想那般裝飾好了。

湯姆一家邀請老師留在家裡吃晚飯,老師高興地答應了。

在飯桌上,老師對湯姆超強的動手能力表示讚揚,並且問湯姆怎麼對釘子、錘子、鉗子和螺絲刀等工具這樣熟悉。

原來,爸爸之前經常帶湯姆到距離家裡不遠處的建材城購物,所以工具對湯姆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湯姆爸爸從小就讓湯姆接觸這些東西,湯姆已經當爸爸的「副手」好多年了,而這次,是爸爸第一次當他的「副手」,這讓湯姆得意極了。

從陌生到熟悉這個過程並不遙遠,中間只隔著一個「實踐」,美國父母大膽讓孩子嘗試,給孩子動手機會,這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對孩子智力的開發也起到積極的作用。要知道,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能夠自己設計自己的屋子,並且參與到實際裝飾中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中國,六年級的孩子恐怕很少有這麼大本領的,別說是孩子,就算是家長也會自愧不如。中國很少有人購買需要自己拼接的傢俱用品,如果購買,自己進行拼接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就算有人去購買,通常都會帶安裝工人到家進行安裝。因為在中國,人們普遍缺乏動手能力。

對於望子成龍這件事情,中國的父母表現得更加強烈,為了讓孩子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上,父母對孩子本應由自己動手的活動進行代勞,這樣極端又單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反思的。父母希望孩子好是理所當然的,但卻因為「愛」做出了本末倒置的事情。

中國的孩子在這種教育下,普遍表現出「懶」的特性,孩子大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服沒洗過,家務沒做過,長時間這樣,孩子的惰性會越來越強烈,很多本應該有的自立能力都被扼殺在搖籃裡了,造就出很多「玻璃娃娃」和「溫室花朵」。同時,懶惰的孩子一般都有些小脾氣,通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小皇帝做慣了,稍有不順心,就鬧皇帝脾氣,惹得全家人都跟著不高興。

想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父母要懂得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孩子小時候培養起,不要等到孩子大了,還是什麼都不會,這樣,孩子一出家門,父母就開始為其擔心,這是不對的。中國父母要向美國的父母學習,多多鼓勵孩子動手學用工具,想必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有個心靈手巧的孩子。

路易斯是個乖巧的小男孩,他已經14歲了,雖然他不善言談,性格也比較內向,看起來是個很「靜」的男孩,然而,他的手可不喜歡「靜」,恨不得總是有東西可以讓他去擺弄。他不僅是家裡的「修理工」,還是學校的「修理工」。

雖然路易斯很小就開始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或是幫助爸爸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但路易斯是在6歲的時候才真正走上了「修理工」之路。6歲時,路易斯的變形金剛在玩耍的過程中丟了一個零件,導致變形金剛左臂的零件散落一地。

路易斯很喜歡這個變形金剛,這可是媽媽在他生日的時候送他的禮物,所以,他決定把變形金剛修理好,只是,自己能力有限,他便拿著零散的變形金剛找到爸爸,讓爸爸幫忙修理。可不巧的是,爸爸正在忙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沒有辦法幫助路易斯。

求爸爸不行,路易斯又找到媽媽,想讓媽媽幫忙,可是媽媽對變金剛並不感興趣,她也沒有信心能夠修理好,但是細心的媽媽卻在掃地的時候,找到了掉落的那個重要的螺絲釘。雖然沒有幫路易斯修理變形金剛,路易斯也很滿足了。

接下來,路易斯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專心修理起了變形金剛,他回想著變形金剛在沒壞前的樣子,一次又一次地安裝、組合,但是零散的部件有些多,他總是不能裝好。

路易斯也有些洩氣了,難道真的不能修好嗎?他問自己,可是,就這樣失敗了,又不甘心!路易斯清醒了一下頭腦,又對自己鼓勵了一番,就向媽媽平時鼓勵他一樣,自己喊道:「路易斯,你是最棒的,你可以!」

然後繼續埋頭苦幹。果然,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將近兩小時的組裝,他真的把變形金剛還原了,當他修理好之後,激動得拿著變形金剛跳了起來,他歡呼著跑出屋子,跑到媽媽面前,給媽媽看自己的成果,媽媽也非常為他高興和自豪。

這次組裝變形金剛給路易斯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此後,不論家裡是桌椅壞了,還是拖把掃帚壞了,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家用電器壞了,路易斯都積極參與修理。他很喜歡這項工作,雖說有些難度大的活他只是起到協助爸爸的作用,但他也十分樂意。

爸爸為了更多滿足路易斯的修理慾望,平時一有修理工作,就叫著路易斯一同參加,有時候就在一旁看著,給路易斯做指導。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異常迅速,很多新事物層出不窮,很多機器代替了人手去勞作的現狀,使得人們的動手能力正在逐漸退化,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在美國,即使科技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依舊如往昔,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孩子勤於動手,而不是幫助孩子去做事情。

孩子需要從小認識一些必要的工具,並在父母的教導下,知道那些工具的用途,以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再遇到一些玩具壞了,或是其他一些東西壞了時,孩子想到的就不是「讓父母幫忙修理」,而是「自己解決」了。

智慧心語

孩子需要有自立能力,能夠使用工具就是鍛煉自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服務,為他人服務,當出現有玩具或是其他任何物品壞了時,孩子要憑借自己的能力,直接自己解決問題,盡量不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先想到讓別人幫助,而使自己喪失這方面能力。

不僅是認識工具,只要是能夠動手的機會,父母都不要忽視孩子的存在,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這些事情和他有直接關係,父母不要剝奪孩子這方面的權利。

7.不管父母多富有,也要當個「割草工」

廣東電視台的《夢想成真》節目,有一期裡,一名20歲的男孩參加節目,他的夢想就是打工周遊整個世界。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男孩做了許多年的準備,為了幫他圓夢,電視台節目組為他找一名外國搭檔。可是,男孩的媽媽卻堅決反對,無論別人如何勸說,她就是不鬆口。其實,男孩的媽媽也有一個夢想。她的夢想就是為兒子找一個安安穩穩的工作,然後成家生孩子,之後她會一直幫著兒子,含飴弄孫,盡享天倫。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中國父母都有這樣的夢想呢?無可否認,國內的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總是喜歡把孩子攏到自己的翅膀下面,不捨得讓孩子出去打工,只想為孩子提供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只要好好學習就好,等孩子將來畢了業再好好工作就可以。

許多中國孩子畢了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他人生當中的第一份工作。因為在他們未成年的時候,父母通常不會支持他們去打工。然而,在中國少見的未成年人出去打工的現象,在美國卻是屢見不鮮。

美國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無論父母多富有,美國孩子在12歲以後就會給自己家或者鄰居家當「割草工」,賺一些零花錢。如此一來,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還讓他們認識到了勞動的價值,同時賺到了錢。

其實,除了父母以外,美國的學校也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美國南部的一些州立學校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雖然這個條件看起來有些苛刻,卻使孩子受益匪淺。對於此項活動,父母們全力配合,他們之中沒有人「搞小動作」、「走後門」或者「拖後腿」。

十幾年前,宇銘碩士畢業後去美國讀了博士,博士畢業之後直接留在美國工作,從事IT高層工作。現在宇銘早已成家立業,買了房子、車子,有一位全職太太,以及兩個兒子。

在美國,從事IT行業的待遇非常好,相對的,行業壓力也非常大,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平時,宇銘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會抽出時間去修剪草坪。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宇銘每天都早出晚歸,根本就騰不出時間剪草,家裡前後院早已是雜草叢生。

一次,宇銘無意中和上司提到他家雜亂的草坪,他抽不開身剪草,而且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南美洲民工來修剪。如果他家的草坪長時間得不到修剪,很有可能會收到衛生局的罰款單。

事實上,美國的每一個州都有專業的公司剪草,以維護花園的整潔,只是收費比較貴。宇銘覺得將大把的錢都用在僱人修剪草坪上無疑是一種奢侈。因此,宇銘平時都自己親自動手,或者是請南美洲民工來代勞。當然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請鄰居十幾歲的孩子來剪草。不管用了哪一種方法,收費都會低很多。

宇銘的上司聽說宇銘沒有時間修剪草坪的時候,馬上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為他介紹了一位剪草經驗豐富的14歲男孩。上司告訴宇銘:「你不用擔心對方做不好。雖然那個男孩兒只有14歲,但是他已經有兩個寒暑假的打工剪草鏟雪經歷了。我們家的剪草坪、鏟雪,都是聘請他做的。」於是,宇銘便和上司約好,週六早晨6點半請那名男孩過去修草坪。

果然,週六早晨6點半,宇銘家的門鈴響了。他打開門一看,卻驚訝得半天合不攏嘴。因為,出現在他家門口的是上司用寶馬M6送來的14歲兒子約翰。直到這時,宇銘才意識到,那天上司提到的剪草經驗豐富的男孩原來就是他的兒子。

到了宇銘家裡,約翰就直奔自己的工作地點了。修剪完草坪之後,宇銘將約翰迎到客廳,請他坐下,並請他吃了美味的點心。宇銘十分好奇,上司用寶馬M6送未成年兒子來剪草,肯定不是為了錢,那麼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約翰告訴宇銘:「我小學畢業之後,爸爸就開始讓我修剪家裡的草坪,修剪完之後會給我工資,我的零用錢就是這麼來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修剪自己家的草坪,後來,我開始在鄰居家當『割草工』。其實,不僅僅是我,我們班上的許多同學都是靠剪草來掙零花錢的。」

聽了約翰的話後,宇銘半天沒有回過神兒來。雖然他在美國待了十幾年,也知道,一些美國孩子會通過剪草來掙錢。但是,他一直以為窮人家的孩子才會這麼做的,原來,不管父母多富有,他們的孩子也會出去打工掙錢。

現在,宇銘終於明白了,上司讓自己的兒子剪草賺錢,並非是為了賺取最低工錢,而是為了培養兒子的自立能力。想通了這些,宇銘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兒子自小出生在美國,平時很少回中國。通常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宇銘才會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回去過春節。由於常年不見,宇銘的兒子在爺爺奶奶家特別受歡迎,什麼也不用做。

而在美國,宇銘深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也不捨得讓孩子出去打工,並總是給兒子最好的。現在想想,如果兒子一直這麼下去,肯定連最起碼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

想通這些以後,宇銘決定不再寵著兒子,自從約翰在他家修完草坪以後,他便將修剪草坪的任務交給了兩個兒子,讓他們從當「割草工」開始,學會自立。兒子果真沒讓爸爸失望,當他們整理完草坪之後,宇銘去檢查,發現兒子原來也可以做得很好,只是自己以前沒有為他們提供機會罷了。

現如今,宇銘再也不用擔心前後院的雜草了,因為兩個兒子會幫忙整理。完事以後,宇銘會付給兒子工資,而他也可以好好工作了,真是各得其所。

在美國,有錢的父母竟然捨得讓未成年的孩子當一名「割草工」,這在中國父母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在國內,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小皇帝」和「小公主」,無論家中的條件如何,父母從來不捨得讓孩子當一名「割草工」。他們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孩子還小,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等他長大了,再讓他工作吧;家裡又不是沒錢,如果孩子想要零花錢,給他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他出去掙錢。家裡就這麼個寶貝兒子,疼還疼不過來呢,哪裡捨得讓別人去使喚他啊……

在美國,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絕大部分的美國父母都把進入常春籐盟校作為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的指標。常春籐盟校的入學條件非常苛刻,除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外,還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考察。其中,綜合素質中包含了獨立自主的能力。於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美國父母便開始著手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從簡單的修剪草坪開始。

在國內,我們很少看到當「割草工」的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割草機父母」。「割草機父母」在孩子還沒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便搶先趕到孩子前面,把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通通清除掉。但是,不讓孩子自己面對任何問題,對孩子過度保護,只會導致不良後果。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自理的能力,甚至難以在社會上生存。

美國父母則不同,他們強調「要花錢自己掙」,他們把孩子推出去,讓孩子當一名「割草工」,並不是不愛孩子。他們也愛孩子,正是因為愛,他們才更要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讓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最主要的是,美國父母相信,孩子完全可以當一名合格的「割草工」,因為他有這個實力。

智慧心語

美國有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出生在優越的中產階級家庭裡,但是他們並未因此而成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因為,他們的父母給他們更多的是獨立的教育和鍛煉,而不是事事包辦。

知識是什麼時候都能夠學習的,而獨立的能力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才能夠形成一種性格。因此,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即便是富有的美國家庭也會把孩子推出去,讓他當一名「割草工」。

如果對孩子太過溺愛,他們往往會長不大。無論如何,孩子最終都要融入到社會當中,盡可能早地讓孩子鍛煉,對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以及將來走上社會有著很大的幫助。

8.訂機票、訂酒店,全由孩子辦

美國的父母經常給孩子佈置力所能及的任務,以此來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美國父母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時刻都要鍛煉孩子,雖然不是要求孩子什麼都會做,但是在每個成長階段,父母都會給予適合他們的任務,讓他們來完成。

美國父母堅信,孩子能不能自立,完全看家長如何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美國父母會派給他們諸如割草坪、打掃衛生、參與到農場勞作中等適合孩子的任務,當然,父母不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幹活能手,而是讓孩子在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為自己更好地成長而多參加鍛煉。

除了給孩子一些基礎的任務外,美國父母為了凸顯孩子的主人翁地位,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實際的辦事能力,還會派給他們一些稍有挑戰性的工作,如訂機票、訂酒店等任務。

訂機票、定酒店這種任務,能夠很好地考驗孩子協調事物的能力、溝通的能力以及謹慎做事的能力等,同時達到鍛煉孩子的效果,孩子在執行任務的同時,還能夠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被家人認可的,從而在做事情時充滿信心。

約翰一家居住在紐約這個大城市裡,爸爸是個建築工程師,媽媽是個小學教師,由於爸爸的工作很繁忙,很少有時間陪約翰玩耍或學習,約翰可以說是媽媽一個人帶大的,所以他跟媽媽要更親一些。

媽媽茱莉亞是個善良的女人,面對丈夫為了繁忙的工作經常不回家這件事,茱莉亞雖然有些抱怨,但心裡還是很理解的。但是在教育約翰這件大事上,她堅決秉承「男子漢就是要能夠撐起家庭的這片天,不要單純的因為工作就不管家裡的一切事情」這一理念。也就是說,茱莉亞是不希望約翰長大像他爸爸那樣。

約翰小時候脾氣很不好,稍有不如意就哭鬧一番,不僅如此,對自己的物品也表現出很不珍惜的態度,對於書本和玩具,只要他不開心就肆意糟蹋。平時跟鄰居家的小朋友玩耍時,自己的東西不給人家玩,但經常去搶別人的東西玩。

茱莉亞認識到不能再讓約翰這樣下去了,因為長此以往,約翰一定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做事情不負責任的人。

起初茱莉亞在扭轉孩子意識這方面,幾乎沒有什麼成效,她給約翰講了很多道理,也嘗試著對約翰進行適度批評,但是都絲毫撼動不了約翰那顆頑固的心。沒辦法,茱莉亞向她的母親求助,希望母親能幫她想個辦法。母親聽到茱莉亞的訴求後,直接告訴她:「給約翰點任務,讓他嘗試當個『完整』的人,讓他懂得為自己服務,懂得為家庭服務。」

茱莉亞在媽媽那裡取到經之後,立即給約翰下達了任務,努力做到讓約翰在執行任務的同時塑造、鍛煉自己。

每天早晨,茱莉亞都讓約翰幫忙將垃圾送到不遠處的垃圾場裡,第一次,約翰透露出很不樂意的情緒,但當他把垃圾處理好後,得到了媽媽茱莉亞的誇讚時,心頭猛然生出一股榮譽感,他甚至有些得意,因為平時的惡劣行徑使得他幾乎沒有得到過什麼誇獎。

以後的每天,約翰都不忘將垃圾拿到垃圾場裡。

看了約翰的表現後,媽媽又相繼給約翰佈置了一些其他任務,如幫媽媽打掃衛生、去超市購物等,最重要的,約翰在8歲時,自己的所有事物都能夠自己解決了,還能夠為自己的前途作重大決策。

隨著約翰年齡的增長,茱莉亞給約翰的任務越來越有難度和挑戰性。在約翰12歲時,爸爸得到了一個長假,他決定帶著茱莉亞和約翰去歐洲旅行,那麼,對於訂機票、酒店以及對想要去的景點進行詢問等事宜,都由約翰主要負責,爸爸媽媽起協助作用。

這個任務對很多12歲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但是對約翰來說,雖具有挑戰性,但是他很有信心能夠做好,因為多年的歷練,已經讓他對自己在應對任何事情這方面,有了很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做好!

約翰的出色表現很好地分擔了茱莉亞和丈夫的負擔,他也承擔了這個家庭的很多責任,他已經是個很有主見的「小大人」了。

茱莉亞在平常的日子裡,卻交給了約翰看似平常、實則很不平凡的任務。倒垃圾這件事情雖然很小,但卻使約翰憑借實際行動而得到了嚮往已久的誇讚,從而走上了一條「自主成長」的路線。

美國父母會盡可能多地給孩子鍛煉各種能力的機會,讓他們從小就有自立自強的意識。他們認為,孩子雖然小,但是有獨立的人格,然而具有自立能力,才是有獨立人格的具體表現。美國的孩子都很有主見,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為自己負責,知道自己要長成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讓父母來幫助尋找生活的方向。

然而,父母要注意的是,既然給了孩子執行任務的機會,就要有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孩子若是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父母切記不要打罵、指責孩子,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什麼事都不敢做,甚至根本不想去做。

艾瑪是個16歲的女孩,她在家裡排行老大,還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由於是家裡的「大姐」,弟弟妹妹都還小,爸爸工作忙,而媽媽照顧弟弟和妹妹也很勞累,所以很心疼媽媽的艾瑪,主動承擔起家裡很多事情。

有一次,艾瑪的爸爸要去趟加拿大,想讓艾瑪幫忙給他訂一張機票。由於之前沒有定過機票,所以艾瑪對訂機票這件事感到十分陌生。她在網上查了很久,看到有人推薦一個買機票很便宜的網站,於是點進去看,發現果真是這樣的。

經過和網站管理者的聯繫,艾瑪幫爸爸訂了一張飛往加拿大多倫多的機票,價格很便宜,這讓她興奮了很久。

在網上付款成功後,網站管理員讓她等待3小時後給她最後的答覆,但是,3小時過去後艾瑪並沒有得到回復,她便找管理員詢問,誰知,管理員不再理會她了。艾瑪這才發現是上當了,那是騙人的網站。

艾瑪趕緊和爸爸說了情況,並表示非常懊惱,對於損失的那筆機票錢,艾瑪心疼不已,並不斷地自責。

但是爸爸並沒有絲毫怪罪艾瑪的意思,他撫摸著艾瑪的頭,安慰道:「艾瑪已經做得很好了,因為你已經有幫爸爸省錢的意識了,這真的很難得。這次被騙其實是爸爸不好,爸爸沒有提前告訴你要到哪家網站去購買,所以不要在意,下次咱們就知道了!」

最後,艾瑪和爸爸一起報了警,舉報了這家黑網站。

艾瑪為了省錢,找到一家騙子網站給爸爸訂機票,最後被騙了錢,但是爸爸並沒有怪罪她,還誇獎她時刻為爸爸考慮問題,這是美國教育很有意思的一方面,這也是中國父母非常欠缺的一方面。

智慧心語

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能力,通常情況下,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可以學著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衣服,到了3歲能夠幫媽媽取家中的物品,4歲可以做簡單家務,5歲學著打點自己的事物……

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能夠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起初是簡單的家庭事務,而後是較為複雜的社會事物,這些,都能夠培養的孩子的自立能力。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捨得交給孩子任務,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懶,也越來越沒有責任心。

孩子最終都是要離開父母自己生活的,如果從小沒有得到過這方面的訓練,那麼等真的離開父母之後,麻煩就會接踵而至,想必任何一個家長都不想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