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一章 獨立意識: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

第一章 獨立意識: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1.不買電視,讓孩子學會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到美國家庭做客,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客廳裡通常不會有電視機,反而是把書架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原因何在?

《美國小兒醫學期刊》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認為電視會過度刺激兒童的腦部,改變正在發育中的大腦結構,看電視時間長的孩子注意力會不集中,且行為衝動,常常會顯得焦躁不安。

所以,美國家庭對電視機是敬而遠之的。即使是有,他們也會嚴格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懂得怎樣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啟發孩子。

黛西是一位擁有兩個孩子的中年媽媽,兒子喬治讀八年級,女兒安娜才讀一年級。結婚時,黛西和丈夫買了一台電視機,兩人經常擠在沙發上看電視。但是自從兒子喬治出生後,黛西和丈夫就將電視機送給了別人。

後來有了女兒,喬治漸漸長大,家裡新添置一台電視機,孩子喜歡看兒童節目,所以黛西和孩子商量制定了看電視的「約法三章」。

第一條:喬治和安娜每天放學後可以看半小時的兒童電視節目,但是半小時後必須關掉電視;第二條:看完電視後每人至少提一個問題或者發表一些看法,多多益善;第三條:看電視時音量不能太大,以免損傷聽力,更不能躺著或歪著看電視,會影響脊椎發育。

上述若有一條違反,就會取消第二天看電視的權利。

喬治和安娜不願意失去看電視的機會,所以一直嚴格遵守和媽媽的承諾。因為每天只有半小時的看電視時間,所以他們看得很認真,通常會提很多有趣或值得思考的問題,收穫很多。

相反,中國孩子看電視就沒有這麼多規矩,通常都是放學後回家,書包往沙發上一扔,搬個凳子坐在電視機前或者躺在沙發上看,有時候連飯都懶得吃,更別提時間觀念了!

與看電視不同的是,美國家長反倒很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認為閱讀和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且只有通過培養孩子批判式閱讀能力,孩子才可能擁有批判式思維能力。

基於這樣的觀點,美國孩子一般在6~9個月就開始閱讀了,4歲後基本上就能獨立自主進行大量閱讀了。相比而言,中國家長則不夠重視,中國的孩子普遍是2~3歲才開始閱讀,獨立自主的大量閱讀恐怕是8歲以後才能做到的事情。

美國人重視閱讀,在全世界都是享有盛名的,不僅家長如此,學校老師也一樣。如果去參觀美國孩子的教室,相信最吸引你的就是教室裡的圖書館了。

其實這個所謂的「圖書館」就是一個小小的書櫥,但是卻有很多書,像作文選或者類似於成人化的讀物。最可貴的是,有很多書都是學生自己捐贈的,他們願意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看過的好的書籍。

雖然美國的課本插畫比較多,但通常都很厚,因此有人曾開玩笑說:「美國的課本拿不動,必須抱著看!」說起來也不算誇張,美國課本確實如此!

蘇珊是美國一所高中的音樂老師,她有一位中國朋友叫李梅,李梅去美國考察,蘇珊帶李梅去了她所在的學校。

蘇珊上課去了,無聊的李梅在操場上看到一個大眼睛的漂亮美國女孩抱著一本像中國字典的書在讀。

李梅很好奇,就走過去,問是什麼書,怎麼這麼厚?

大眼睛漂亮女孩抬起頭,看了李梅一眼,回答說是英語課本。

李梅更疑惑了,問英語教科書為什麼這麼厚?

漂亮女孩說她們的課本都是這樣,要花大量時間去閱讀。況且英語是母語,書自然會更厚了。

聽到這裡,李梅唏噓不已,只是耳聞美國重視閱讀,沒想到連教科書都這麼厚!

這還不算什麼,有資料顯示,美國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一課就有六七頁,內容大多是小孩子的故事,或者是名人的詩歌等。上到四年級,學生就開始閱讀中篇小說了。

紐約州曾有過這樣的規定,小學生每年必須讀25本書。還有人做過調查,美國一個大學生的周閱讀量是600頁。可想而知,中國學生在閱讀方面有多少差距。

因為有如此驚人的閱讀量,所以美國學生的閱讀速度也是令人驚歎的!初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為每分鐘80~158個單詞;中年級學生為175~204個單詞;高年級學生為214~1250個單詞。

在美國,語言閱讀課非常重要,不像我們中國課上過多講語法和語言理論,或者是老師講解,然後逐字逐句分析。美國學生的閱讀往往與寫作聯繫在一起,通常是,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必須要寫讀書報告。

這是他們啟髮式的思維教育,主要是自己探索,理解。而在中國,往往是老師將固定答案灌輸給孩子。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孩子不如美國有創新能力的癥結所在。

不僅如此,除了課內閱讀量很大以外,課外閱讀量也十分受重視,老師佈置在兩個月內朗讀幾十本書是常有的事情。

美國在教育孩子讀書上花了很多心思,甚至有些學校還別出心裁地制定閱讀積分制度,即學生可以在教室的計算機上選擇點擊要看的書,然後去學校圖書館取書。書讀完了,再去教室的計算機,回答有關這本書設置的問題。如果準確率比較高,所累積的分數也相應增高,以此來激勵學生讀書。

美國圖書館很多,已經遍及到社區,而且圖書館的設施很完善,從幼兒讀物到老年書籍,應有盡有,甚至是報刊、雜誌和計算機。開放式的圖書館安靜、舒適,看書只需要辦一個借書證即可,很是方便。

美國重視閱讀,學生讀書面也很廣,涉獵文化、社會、文學、歷史、政治、科技等等。美國的教育研究者認為,閱讀能讓人變得更聰明,因為讀得多,理解能力就好,理解能力好,就越喜歡讀,喜歡讀,就讀得多,讀得多自然知道得多,當然就會變聰明了。

有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小時候讀書少,想的東西少,就會影響大腦的發散思維。所以,想要孩子變得更聰明,就一定要多讀書,這樣既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又能增強理解和概括能力,提高寫作水平,何樂而不為呢?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而閱讀恰恰是開拓思維的好辦法。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擁有比別人更高的智力,就從閱讀開始吧!

智慧心語

美國人喜歡讀書,特別是教育類書籍。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國的育兒專家出版了上百種育兒書籍。美國人為自己的育兒經驗感到自豪,更對把它寫成書籍而樂此不疲。在這種大環境下,美國的孩子受大人們的影響,也非常喜歡讀書,這對開發他們的創造性有很大幫助,也是美國孩子思維活躍的原因之一。

2.開家庭會議,人人得發言

美國家庭的教育方式非常注重民主平等,父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家庭成員看待。換句話說,如果是開家庭會議,人人都有發言權,包括孩子。

這主要是由於美國人的價值觀決定的,他們偏向於理性,並以理性的基本原則對待家庭成員問題。孩子擁有發言權、參與權,甚至是決定權。家長犯錯,家庭會議中孩子同樣可以指責過錯,並實施公平合理的處罰措施。

格林夫婦有四個孩子,大兒子吉姆讀九年級,二女兒琳達讀七年級,三女兒珍妮讀三年級,小兒子傑克還在上幼兒園。

格林先生很尊重孩子們,每個週末都會開一次家庭會議,內容包括野炊、飲食、家庭制度等事宜,當然,零用錢的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和睦的大家庭裡,格林全家人都有權利參與家庭章程的建議和制定,並嚴格履行這些條例。如果誰違反了,也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美國人講究民主和公平,無論是誰,只要犯錯誤,都要受到懲罰。這一點,與中國的道德理念和尊老愛幼的傳統思想便有些矛盾了。

一次考試,珍妮因為「玩過了頭」而耽誤了考試,成績下來後,只有滿分的三分之一,其實在美國考試不及格不算什麼,但重點是,她明明是因為遲到導致的試題沒做完,所以她很心虛,到回家以後,珍妮編了一個理由,說自己用的筆在考試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壞掉了!

之所以編出這樣的謊言,是因為「因貪玩而到遲到」違反了家庭制度中的條款,是要接受懲罰的,所以,珍妮臨時編了這樣一個由頭,企圖瞞天過海。沒想到最終還是被格林夫婦發現了。

格林夫婦上週末才重點強調了誠實的可貴品質,沒隔幾天,珍妮就犯如此嚴重的錯誤,所以珍妮必須要受到懲罰。

家庭章程明文寫著懲罰措施:第一種是打掃一周房間;第二種是取消一周的領用錢;第三種是在屁股上狠揍兩下。

最終,珍妮決定接受第三種懲罰。為此,大兒子吉姆和母親格林夫人成了「監刑官」。事實上,一家六口人,除了珍妮其他五個都是見證人。

事情大概過去一個月了,格林先生因為工作太忙常常焦頭爛額,晚上時常睡不好。給珍妮開家長會那天居然睡過頭了,導致遲到!珍妮學校的老師問怎麼回事,格林先生隨便找了個借口,沒想到卻被當眾戳穿了!

格林先生很尷尬,對自己的撒謊表示非常抱歉,對老師一番解釋後,又跟珍妮鄭重道歉。珍妮表示原諒爸爸,但撒謊就要受到懲罰,所以說道:「我接受你的道歉並原諒你,但是為了讓你吸取教訓,所以家庭制度中有三個懲罰措施你必須選一個!」

格林先生犯了難,首先,如果取消他的零用錢,他甚至連上班都困難,所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他最討厭打掃衛生了,一周的值日對他來說是一份壓力巨大的工作,所以最後考慮再三,他也決定執行第三種方案——打屁股。

到了週末家庭會議舉行的時候,珍妮宣佈了父親所犯的錯誤,格林先生也自覺接受了懲罰。作為一個父親,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打屁股,這在中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正如故事所描述的,在一個家庭裡,設置各種各樣的制度和懲戒措施,家長和孩子都有發言權、參與權和決定權。無論是誰,犯了錯誤就要勇於承擔。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家長似乎永遠都佔有主導權。「平等」這兩個字,深深根植在美國人的血液中。孩子可以參與家庭事務,和父母一起分擔家務,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中佔有一席之地。

孩子們通常把父母當作好朋友,而不是像中國的孩子一樣懼怕父母。這和美國父母主張開放式教育有很大關係,他們更注重實際鍛煉,認為在實踐中培養孩子比說教更有意義。

美國的民主教育方式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因為孩子在家有發言權、參與權和選擇權後,他們的主動性就會增強,進而增加自己的自主意識,有利於培養自信心和責任心。相比而言,中國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會有發言權、參與權。因為中國父母始終沒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希望孩子做出一些不合「規矩」的事情。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這樣評價過中國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是訓練孩子,把他們訓練成一個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這樣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那樣『離經叛道』。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是的,中國孩子的選擇權、自主權較小,家庭會議不過是家中父母二人的會議,與孩子沒有什麼關係,孩子只需服從會議下達的指令即可,導致孩子的想法直接被剝奪。由於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在中國家庭,父母扮演的往往是「大人物」或者「權威」,根本不瞭解孩子心裡想什麼。

這一點,必須要像美國父母學習,美國人講求民主,在父母尊重孩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不會干預孩子的私人事情,最多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不管孩子多小,都視他為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因此,美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定期開家庭會議,讓所有家庭成員都參與進來,每個人都要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奉獻力量。

壓抑會阻礙孩子的創造性,也會束縛其個性發展。美國父母不會壓抑孩子的個性,更不會像中國父母一樣刻意給孩子背上壓力的重擔。相反,他們會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家庭氛圍,寬鬆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條件,美國父母深知這一點。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於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所以,在家庭會議上,孩子擁有絕對的發言權。

智慧心語

要想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能力,就不能過分去干涉或者支配孩子的行為,要尊重孩子,允許他們有個人的想法和見解,堅決不能扼殺孩子創造力的天性。而開家庭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孩子的機會,所以家長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讓孩子積極加入進來!

3.不急於對孩子的想法說「不」

美國人喜歡標新立異的孩子,他們認為那是一種創造力。美國的父母,尤其支持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實踐。比如孩子想拆卸新買的玩具,父母會表示支持,只要孩子盡力再把它們組裝回去就行。

在中國,這樣的事情就很少見。一般來講,中國父母是不允許孩子拆新買的玩具的,如果孩子「不聽話」,還會因此受到斥責。

喬治今年5歲了,是個淘氣的小男孩,他才剛剛學會爬樹,就經常去家門前的鳥樹上去掏鳥蛋,得手後再將鳥蛋安全放回去。因為爸爸經常教導他,鳥是人類的好朋友,不能傷害他們,喬治因此謹記在心。

喬治是一個有愛心的小男孩,但同時也是滿腦子裝了稀奇古怪問題的小傢伙,這常常讓他家的保姆,來自中國的張阿姨感到頭疼。

有一天,喬治把媽媽買給他的玩具車拿出來,又到工具箱裡找來螺絲刀和一些拆卸機械的器具。張阿姨看到後,問喬治想幹什麼?喬治說他要把玩具車拆了。張阿姨一聽,看到玩具車是嶄新的,就連忙制止了喬治的行為。

這時,喬治的爸爸回來了,知道情況後,笑呵呵地同意了喬治的要求,讓他把新買的玩具車拆了。那時,初到國外的張阿姨很不解,心想:這美國人還真是奇怪,好好的東西怎麼說拆就拆了呢!

沒過幾天,喬治又提出想拆家裡的電視機。張阿姨聽後覺得這孩子太膽大了,才5歲,就要拆電視機,在中國簡直是無法無天啊!而且,拆電視機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張阿姨以為這次喬治的父親不會再讓他胡來了,而且說不定,還會好好教育這頑皮孩子一番。可沒想到,喬治爸爸不僅不斥責,還誇喬治有想法,當然,喬治爸爸並沒有讓喬治去拆家裡的電視機,而是幫他從舊貨市場買來一台電視機,任由喬治拆卸,並在一旁不時地給他提出一些拆裝的建議!

這就是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差異所在。美國人尊重孩子的所有想法,他們不會在孩子想做什麼時急於說「不」,就像文中所說的孩子拆玩具甚至電視機一樣,看似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在美國人眼裡卻很平常。這正是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不同之處。

美國父母尊重孩子的一切想法,先聽孩子說,從不急於否定孩子,就比如,文中的美國孩子喬治對家裡的東西進行「破壞性」的拆卸,父母卻沒有說一個「不」字。

美國父母從不強迫孩子做什麼,他們會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特點引導、幫助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情。如果喬治再長大一些,他想要開飛機,我想喬治的父親也不會阻止的,雖然明知有危險,父親仍會請專業的飛行員來教孩子。也許中國家長認為這是件很令人驚訝的事情,但這就是美國人的教子方式。

無論做什麼,美國父母都會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哪怕是一件錯誤的事,他們也會讓孩子去嘗試,親自嘗到失敗滋味的孩子自然會記住教訓。

這樣的教育方式既滿足了孩子的願望,也讓孩子在實踐中明白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比直截了當地和孩子說「不」說服力強多了。

孩子想像力豐富,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烈,思維也很開闊,沒有思想束縛,時常會冒出許多奇怪的想法。這個時候,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非常需要父母的重視與保護,只有這樣,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美國,父母帶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主人會拿出食物招待孩子。如果是在中國,父母通常會擺擺手,說「不吃」、「不要」之類的話,這種表現在美國是很不禮貌的,因為大人並沒有權利決定一切。

他們認為,孩子想得到什麼、想做什麼,是理所應當的,這是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剝奪。

無論父母、長輩或老師都沒有特權去為孩子決定一切,更不能做出限制他們行為的事情。特別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誰都不能替代他們做選擇,只能給予孩子充分的建議,這樣,孩子才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個有發言權、有地位的人。

除此之外,美國人還反對父母在別人面前否定甚至是訓斥孩子,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面指責孩子「你不對」或「不爭氣」等,這些話會深深刺痛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抨擊得一無是處。

著名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若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會把自己的名譽看得很重,因而會小心地維護別人給自己的尊嚴;若父母當眾揭發他們的過錯,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會覺得自己顏面掃地,維護自己自尊心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事實證明,受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大都通情達理,和父母關係融洽,在大人面前說話沒有侷促感,喜歡和大人合作,自我獨立意識強。

美國父母還特別注意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法。孩子和大人說話,大人不僅要仔細聆聽,還會蹲下來和孩子保持「齊平」,給孩子平等的對待,避免讓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覺。美國人不喜歡用負面語言評價孩子,也不會嚇唬小孩。

孩子心靈脆弱,承受能力差,大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會引發他們為此胡思亂想。所以,父母和孩子說話時盡量使用正面語言,讓孩子在放鬆的環境下,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一口一個「不行」、「不許」。

孩子是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中學,再進入大學,最後走向社會,這一路都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最後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對孩子進行太多阻止,不但壓抑了孩子的創造性和能動性,還會打消孩子對生活不斷探索的積極性,從而出現消極生活的態度,嚴重了還會影響孩子最終走上歪路。

智慧心語

孩子想做某件事,父母要全力支持,不能斷然否定與阻止。倘若孩子的想法注定是個錯誤,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利弊,給孩子建議,引導孩子不去犯錯。但是,若孩子非要一意孤行,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失敗的機會,孩子親身嘗到苦果以後,這件事物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

在孩子嘗到苦果以後,家長不要對孩子進行挖苦。刺耳的話只會將父母拒之心門之外,就算孩子有想法也不願意說出來。

4.玩遊戲,沒有「包辦式」指導

在美國街頭,你隨處可以看到玩滑板遊戲的孩子,這些孩子喜歡在街道、廣場上「橫衝直撞」,在幾尺高的台階上忽上忽下,讓人不禁為他們捏一把汗。不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幾乎沒有中國孩子,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家長喜歡包辦式教育,在孩子玩的問題上,也會做出一定的「包辦」指示:這個不許玩,那個不許動。在他們的傳統意識裡,孩子玩這種遊戲是很危險的,他們擔心孩子會摔壞,因此不主張,甚至反對孩子玩。

相反,美國家長對待孩子遊戲的態度很樂觀、積極,他們覺得玩遊戲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創造力。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美國家長在任何事上都不喜歡包辦,而在中國,就連玩遊戲,孩子也擺脫不了家長的控制。

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採用包辦方式由來已久。於是,就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我們的孩子只是在學習成績上很好,但是,若和外國孩子比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我們要差很多。

家長不但要放手讓孩子玩,還要陪孩子一起玩,如果事事干預,全權指導,那麼,孩子的玩耍就會失去意義。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中國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學這學那,上各種輔導班。而家長總認為孩子背會了唐詩三百首、會彈鋼琴就是好樣的,殊不知,在美國,孩子上幼兒園的任務就是——玩。

當然,玩肯定不是瞎玩、傻玩。老師會在恰當的時候教孩子知識,讓孩子樂在其中。比如,一個小男孩把一個裝有蟲子的瓶子帶到幼兒園給同學們觀看,幼兒園老師不但不會批評他,還給孩子們講起了「蟲子變蝴蝶」的過程。

以這種方式來向孩子傳授知識,孩子們會對此印象深刻。

其實很多時候,中國家長也可以嘗試新事物,讓孩子自主玩,不但可以讓他擁有無窮的樂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從而獲得自信。家長也可以主動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引導孩子遊戲。但切記是引導,而不是接管,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不要代勞,否則,遊戲也就白玩了。

珍妮弗幾年前隨老公選擇了在美國定居,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大女兒5歲,小女兒1歲,十分可愛。一天,她的一個朋友去看望她,卻表現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朋友向珍妮弗大倒苦水:「我那孩子讓我覺得很累,我每天都要圍著他轉,一會兒要衝奶粉,一會兒要換尿布,要是他哭了,我就更著急,束手無策,躺著不是,坐著也不是。總之一句話,養孩子就是累!」

珍妮弗聽她說完後,就讓她看看正趴在地板上自己玩的兩個孩子。朋友很驚訝,說:「你怎麼能讓孩子隨便趴在地上自己玩呢,這樣很不衛生,還可能讓孩子著涼!」

珍妮弗搖搖頭,笑著說:「我們就是這樣養育孩子的,讓她們盡情玩遊戲,而不是每件事都替她們做好。我們有時外出,就會把兩個孩子放在汽車後面的椅子上,繫好安全帶,一路顛簸著就到了鄉下的婆婆家。然後大家一起喝酒聊天,給孩子們幾塊餅乾,孩子吃完後,會向我們要。平時,孩子吃飽後,姐妹兩個就在地板上玩,大人時不時地看上幾眼就行了。要不就把她放學步車裡,愛去哪去哪。」

朋友接著問:「孩子要是哭了呢?」

珍妮弗接著回答:「她要是哭,我就讓她哭上一會兒,不會馬上去哄她,等我忙好了手上的事,再去給她換尿布,抱到地上,讓她自己在地上爬,她馬上就破涕為笑了。並且大她4歲的姐姐,總會陪她一起玩,兩個孩子嘻嘻哈哈的,哭的時候也比較少。」

珍妮弗還告訴朋友,他們不是在照顧孩子,而是教育孩子。比如小女兒,雖然只有1歲,可是她見到別人會主動說「你好」;分別時知道吻別;自己想要什麼,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然後說「謝謝」等。

兩個孩子平時喜歡到處亂畫亂摸,珍妮弗並不會管。她們喜歡用橡皮泥捏東西,想捏成什麼樣就捏成什麼樣。所以,並不用操太多心。

玩,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可就是這樣的小事,造就了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在獨立性和個性上的截然不同。中國家長什麼都替孩子想好了,時刻做好準備,遇到一點問題,家長就會挺身而出。但是在美國,沒人會替你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中國的家長同樣要學會:把玩這件普通的小事變成了不起的大事。讓你的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得到更多。

一位中國父親帶著5歲的兒子在公園玩耍,兒子在旁邊擺弄他的紙飛機。過了一會兒,兒子跑了回來,手裡還拿著一輛玩具小汽車。父親問他:「這是從哪來的?」兒子很自豪地說這是他用紙飛機和一個外國小朋友換來的。

這位父親很驚訝,懷疑兒子在說謊,因為紙飛機一文不值,而這個小汽車卻價格不菲,誰會這麼傻做這筆交易呢?

於是父親帶著兒子去找那個外國小朋友。在不遠處,那個美國小孩正興致勃勃地玩著紙飛機,他的母親就坐在旁邊看著他玩。通過交談得知,這兩個孩子的交易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這位美國媽媽就是見證人。

男孩的父親不理解地問這位母親為什麼不干預呢,這位母親說:「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應該由他們自己做主。小汽車和紙飛機是孩子自己的,他們想交換就交換。」

這位父親更不理解了,驚訝地說:「可是這明顯是個吃虧的交易啊!」

美國媽媽依舊很坦然地說:「沒關係的,你孩子喜歡,這個小汽車就歸他了。等一會兒,我帶我兒子去玩具店,讓他自己看看小汽車值多少錢,他以後就知道怎麼辦了。」

這個案例中的美國媽媽很聰明,深知育兒之道。她親眼看見了兩個孩子之間的「不平等交易」,卻沒有進行阻止,而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把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這比直接教育孩子要好得多。

中國家庭中的這種「大包大攬」源於過分的溺愛,以及過高的期望值,中國家長往往對此採取了不科學的教育方式,最終使一廂情願的理想破滅。

玩遊戲不只是光玩不想,遊戲中同樣可以學到很多寶貴的知識,家長如果能改變「包辦式」方針,做出正確的指導,對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般來說,如果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比如孩子在雨天踩水、雪天玩雪、海灘鏟沙子等中國人認為「有損於」身體健康的事情,家長都不要過多干預,讓孩子自己去玩、去思考。即使孩子有些事做得並不對,家長也要學會給他們親身經歷的機會,孩子在碰了壁、吃了虧之後,就會主動避免再犯。

智慧心語

在中國,孩子摔倒了,家長怨天怨地。在美國,孩子摔倒了,誰也不怨,只是簡單地自己爬起來。

如果中國媽媽對孩子摔倒了還「不聞不問」,大家會認為這不是個好媽媽。其實,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中國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美國媽媽考慮更多的是孩子的將來,如果每次跌倒都是被扶起來的,那孩子長大成人了怎麼辦,一摔倒就等著他人來扶嗎?

5.你的興趣,你來做主

若問中國的孩子:你長大以後想當什麼?孩子們多半會回答:我長大要當科學家,我要當老闆,我想當官……要是問美國的孩子長大後想當什麼,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想當調酒師,有的想當農場主,還有的想當棒球手、司機、消防員等。

在中國家長看來,像農場主、司機、消防員等志向,都是沒出息的。拿破侖曾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在中國,沒有遠大理想的孩子不會有好前途。但是,美國人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不當將軍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美國父母平時只注意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中的事情,不管是學習還是玩,都由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喜歡什麼就做什麼。

美國孩子從小就很獨立,自己收拾房間,自己購買物品,一個人在屋裡寫寫畫畫等,父母不會代替孩子做任何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最多只是給他們一些建議。在平時,父母會讓孩子參與家庭會議,決定家庭中的一些事宜,比如如何裝修房屋、購買什麼樣的汽車等,父母會認真傾聽孩子的意見。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都很強,如果他們喜歡大人幹的活,大人也不會阻止,比如打掃屋子、刷碗、擦汽車等。不過一旦決定做這些事,他們就必須遵守承諾,認真去完成,有時還得和父母簽個協議,只要做到了,媽媽便不會多說什麼。

對於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更不會干預,不會強制孩子做什麼,而是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無論選擇什麼興趣技能,父母都會大力支持,請家庭教師給孩子進行輔導。

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持樂觀態度,他們絕對不會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當然也是不同的,這是人的個性。沒有興趣的事情,硬著頭皮去做不會有意義。孩子的道路應該他自己去走,大人不能為他決定一切。父母應該做的是,拿出充分的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的想法給予肯定。

萊特斯是廈門某大學的一名普通外教,工作職位雖普通,但他卻畢業於美國一所重點大學的法律系,並在學校期間是個高材生。他的同學,如今有的做了大律師,有的進入商界,但是,他並不羨慕,只覺得自己過得非常快樂。他說,他的快樂源於爸爸對他的「零要求」。

高二的時候,萊特斯說自己不想上學了,想去流浪,就把這個想法和爸爸說了。爸爸想了一會兒,說:「好吧,你想做什麼就去吧。」但流浪也需要資金投入,萊特斯想動用自己的大學教育儲蓄。爸爸說:「可以,但你只能用掉三分之一,以後還要賺錢補上。」

就這樣,萊特斯拿著不多的錢去流浪了。一年以後,他回到家中,家人並沒有過多詢問,親戚朋友以為他回來是要找個工作。但萊特斯卻說想上大學,因為經過流浪以後,他覺得知識很重要。他問爸爸:「我應該學什麼專業呢?」爸爸很平靜地說:「隨你,想學什麼都行。」

萊特斯覺得學哲學很酷,就選擇了哲學。只上了一年半,他覺得沒意思,就和爸爸說:「我不想學哲學了,想換個別的專業,您覺得呢?」

爸爸還是那句話:「隨你,你想學什麼都行。」

後來,萊特斯又選擇了法律系,這次他感覺找對了,因為喜歡,他學起來非常得心應手,他的成績很優異,這讓他爸爸媽媽非常開心。他們覺得萊特斯長大了,懂得如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了。

特萊斯決定來中國做一名教師,爸爸還是重複了那句話:「隨你,做什麼都行。」

聖誕節的時候,遠在中國的特萊斯收到了父母的電子郵件,上面只寫道:「親愛的,希望你過得開心,吃得別太多,也別太少。喜歡做什麼就自己做主吧。」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一句「隨你」真的是挺隨便的,聽起來好像對孩子不太負責似的。如果每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這麼「低」,只有一句「隨你,做什麼都行」,這才做到了讓孩子自己做主,做興趣的主人。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是一點點培養出來的,從幼兒園開始,父母就會強化孩子的獨立意識,很多事讓孩子自己做主。學習、愛好、活動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展,父母只是給他們一些小建議。喜歡音樂的就去學樂器,喜歡體育的就加入體育組,對植物感興趣就去學生物,對化學感興趣的就去做實驗……

父母不會要求孩子處處完美,而是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因為他們相信,孩子的表現是自然流露,應該被重視、被發掘。

孩子的獨立性往往反映在他的選擇上,只是中國大多數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因為擔心孩子的方向會錯而不敢把選擇權交給他們。所以,從來沒有,或者是很少讓孩子進行自主選擇,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很難學會獨立。

有一位美國父親,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做選擇。即使孩子的選擇與自己背道而馳,他也絕不「糾正」。

他的兒子托馬斯小學畢業後想填報綜合學校。綜合學校的先驅來自於德國教育。按父母的預想,孩子在這讀完初中後,可以上文理高中或職業高中。學習期間,家長和老師會參照孩子的能力進行先觀察後引導,然後把這些信息提供給孩子作為參考。當然,這只是父母的想法,真正的選擇權在托馬斯自己手裡。

托馬斯在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時,不用過多考慮「父母是否喜歡」,主要是自己喜歡就好,所以他可以為自己構想未來,並為想要的未來進行努力。

有的父母在讓孩子做選擇時,事先也會為他們分析各種情況和可能,並且告訴他不管選擇的結果如何,都要接受、並為此負責。父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孩子選錯了,也是一次經驗教訓。比如,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報興趣班,本來他想讓孩子學書法,可孩子卻盯上了繪畫。於是,家長放棄讓孩子報書法班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但要求孩子學習繪畫必須要堅持。

父母和孩子的選擇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父母沒理由去扼殺孩子的選擇。經常扼殺孩子的想法,否定他的選擇,會使孩子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籃球名將喬丹的母親曾經這樣說過:「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時,最不放心的問題是,孩子做出的事關終身的決定與我為他設想的道路不同。」事實上,在選擇前,父母可以做孩子的指導人,但切記不是領導人!如果孩子經過認真思考做出了決定,父母就應該支持他。

智慧心語

在美國,孩子要學什麼都是按照自己的愛好才去學的,不會揠苗助長。中國家長擔心孩子落後,讓孩子學這學那,根本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還有些家長,把自己小時候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一個小孩子,他要肩負著多少期望!而他卻沒有自己選擇興趣的權利。

6.保持距離,各有各的空間

在美國,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孩子們在自己的房間裡搭積木或是看書,誰也不「理」誰,互不干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和媽媽分床睡,到兩三歲後就開始有自己的臥室,這也是父母為他們準備的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不僅如此,父母常常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在情感上也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一些問題。孩子每週都能夠從父母那裡得到固定的零用錢,買什麼由自己支配。長大以後,孩子想要學什麼、交什麼樣的朋友,甚至是結婚生子都可以自由選擇。

「保持距離」,聽起來似乎是對那些不親近的人說的,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大人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不尊重他們的感情和空間,這會讓孩子很受傷。有時父母過於關心孩子,反而遭到孩子排斥,認為這根本不是關心。

中國的父母有個習慣,每當孩子做作業時,總是喜歡在旁邊觀看,要是發現孩子做錯了,會立刻指出來。看似自己做了件「好事」,但孩子並不領情,還一個勁兒地埋怨是家長害他做錯了題,甚至和父母大喊大叫,趕他們出去。

父母也一定覺得自己很委屈,難道關心孩子有錯嗎?

是,關心孩子沒有錯,只是方式不對,任何人都不希望被「監視」,在「監視」下的一舉一動會很不自在,孩子需要自由的私人空間,有些事不需要也不喜歡大人插手,所以父母沒必要無時無刻圍著孩子轉,和孩子保持距離會更好一些。

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孩子都需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家長要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去窺探孩子的日記、書信、通話記錄等。

首先從生理上說,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注意「規避」,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對性的認識比較超前,身體變化會令孩子感到害羞,所以家長應該多注意些。

另一方面,心理隱私更為重要。那些受了家長批評的孩子會因為自尊心受挫而大哭大鬧,家長只看到孩子的「不聽話」,而不懂得宣洩感情的重要。還有些家長性格嚴肅,在孩子面前就像個心理學家,動不動就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騙不了我」等類似這樣的話,用這些話硬生生地將孩子的想法遏制住,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父母雖然是成年人,也是孩子的監護人,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必須被父母掌控在手掌心,而沒有自己的權益。孩子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當需要父母規避一下時,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意願。

尊重孩子也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在父母是否尊重孩子個人空間這個問題上,中國人和美國人的觀念差距甚大。

一位娶了中國太太的美國人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以前我覺得中國的小孩簡直太聰明了!現在我才知道,他們聰明大部分源自於『苦讀』。中國父母的任務就是把子女培養成最優秀的人才,為此連孩子的假期都要剝奪。而美國的父母則不會這麼做,在美國,孩子可以盡情地玩耍、交朋友、做喜歡做的事,他們有自己的空間,並且,我們也懶得管!」

還有一些嫁入美國的中國太太,對美國丈夫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大看法。其中,一位太太就說:「我丈夫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生,他的文學水平很高,但我們正在上小學的孩子的作文成績卻不怎麼樣。對此,孩子的爸爸竟然一點兒也不著急,還總勸我說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好了。並叫我不要拿孩子和他進行比較。這一點我確實有些搞不懂,難道他忘了自己是孩子的父親了嗎?」

詹姆斯太太說:「我丈夫從來不幫孩子輔導功課,如果孩子做錯了,他也不告訴孩子怎麼做,總是讓孩子自己想。他認為,人沒有不出錯的,有錯誤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如果父母充當了老師的角色,那還要老師做什麼?

克裡斯太太說:「我老公每次見我批評兒子做作業不認真,就會馬上幫孩子求情,並說兒子做得已經非常好了!我總是說美國小學的課程太簡單,但丈夫聽到後就反駁我,說兒子比他聰明多了。我的兒子每到週末都會被我送去學中文,至於學得怎樣,他從來不管。他說不管怎麼樣,兒子已經犧牲了玩的時間去學習,實在是很了不起了。」

中國父母喜歡把孩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事無鉅細,管得太多,只要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又不清楚孩子的正常水平,就要責備孩子不夠努力,繼而又常常自責,覺得自己教育失敗。美國的每個學校,甚至每個班級都有華裔學生。

但是,華裔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學習和排名,以孩子的優異成績為榮。如果學校組織父母和子女參加義工活動,華裔學生的家長總有缺席。也許正因為公益活動與成績無關,所以華裔家長不是那麼重視。這樣直接影響到孩子與其他同學的正常交往,和對「美國文化」表現出輕視態度。

中國的孩子大多具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這樣的人格特點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孩子在父母面前會謹慎而小心,在老師面前會乖巧而聽話,在同學面前會高談闊論……

正因為他們的個人空間太少了,他們只會隨「大流」,在強烈的壓抑和管制下,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像出了籠的小鳥一樣完全鬆懈下來,而這個時候他們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極為不利。

人們常說,中國孩子學習基礎有多麼牢固,美國孩子的數學成績實在太差等。但是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進入美國學習的那些成績優異的華裔孩子,長大後要麼從事科研工作,要麼做個高級白領,真正成就大事的沒有幾個。

美國社會專門出版了一種中文報刊,其中有個欄目是每期刊登一位表現突出的華裔學生,資料由家長提供。而不起眼的一份報紙,每期都會有無數報名者投稿。美國父母很少用成績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相反,活動、運動中遇到的趣聞卻經常是父母子女之間討論的話題。

一個人最起碼的權利就是自由,每個人都想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童年時期的孩子就應該盡情享受這短暫又美好的童年,但遺憾的是,中國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個人活動的空間實在是太少了。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父母「佔用」了,孩子必須去完成任務,從而失去了自己的空間。

只有在自己的「空間」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的思維才能更廣闊,獨立性也會更強,從而最終實現自我的價值,過上自己想要的、不遺憾的人生。家長剝奪了孩子的時間和空間的行為,嚴重侵害到孩子童年的利益,剝奪了他們自然發展的機會。家長要知道,有獨立空間的孩子,自信心更強,做事的效率更高。

智慧心語

和孩子保持距離,給他空間,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孩子自主去努力的場景,而不是被逼迫著去努力。家長不要把孩子拴在身邊,愛孩子就給他一定的空間。零距離,孩子只會被動地接受一切;保持距離,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學會自我管理和約束,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