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八章 獨立能力:多給孩子自由空間,讓孩子擁有獨立權利 >

第八章 獨立能力:多給孩子自由空間,讓孩子擁有獨立權利

1.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違法

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成為優秀的人。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才,在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質條件和關懷備至的生活照料的同時,中國父母往往會在學習上對孩子嚴厲有加,不僅時時刻刻威逼利誘,甚至還會為其制定一系列嚴格的學習計劃,以督促孩子認真學習。事實上,這種做法有時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敦促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

趙勇是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因為家境貧寒,在求學過程中,他受了不少磨難。但即便如此,父母還是堅持供他讀完了博士。畢業後的他找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不僅讓一家人都住到了城裡,還過上了兒時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這讓他更加堅信,學習是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徑,因此當他有了兒子之後,便立志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比他還要優秀的人。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於是從兒子雋雋剛上幼兒園,他就為其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

平時週一到週五,從幼兒園回來後,雋雋需要在媽媽的指導下背誦兩首古詩,提前學兩頁一年級的數學課本;週六上午學習小提琴,下午學習珠算;週日上午是跆拳道,下午是右腦開發。

剛開始時,雋雋興致勃勃,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有意思,也很開心。但時間長了,他發現別的小朋友週末都去公園或遊樂場,只有他連週末也要學習,無聊得很。當他跟爸爸說想去玩兒的時候,沒想到爸爸嚴肅地告訴他:「你和他們不一樣,你是未來的人才,所以必須要努力學習,等他們長大就知道了,現在開心快樂的玩兒,以後就得後悔。」

無奈,雋雋只得聽任父母的安排,按部就班地一天天學下去,漸漸地他越來越不情願,也越來越不願意學習。

在上小學之前,雋雋已經把所有小學該學的東西都預習了一遍,還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一年級的時候,雋雋驚喜地發現老師講的內容早就會了,因為除了上課的時間,放學和週末他都沒有機會玩兒,於是上課的時候開始開小差。當然,即便如此,他的成績也始終排在班裡的第1名,這讓所有同學都覺得,他是因為聰明所以不用聽課也能學得好。

本以為可以一直這樣輕鬆下去的雋雋上了初中之後,之前學過的知識都透支得差不多了,課程越來越難,雖然爸爸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但沒有掌握良好學習方法,上課總是走神兒的雋雋成績一落千丈,這讓望子成龍的爸爸十分困惑,自己一直沒有放鬆過對孩子的教導,怎麼會成了這個樣子?

趙勇這種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才而拔苗助長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孩子不僅不會因為父母大包大攬地幫忙制訂學習計劃,安排所有一切的行為覺得感激,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牴觸學習,最終非但學不好,還有可能貽誤終生。

德國的父母絕不會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而強制性地幫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因為他們始終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學得好與壞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對於獨立自主的他們來說,一切依靠自覺就已足夠,把道理跟他講明白就好,根本不用過分關心。

不僅如此,在德國,如果父母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還有可能會觸犯法律,嚴重的甚至還會坐牢。

在德國定居的趙陽一家,有個聰明乖巧的女兒叫樂樂,今年上小學三年級。為了不讓樂樂忘記國語,趙陽為樂樂找到一位中國留學生,每週六上午來家裡給樂樂講2個小時的中文課。

週六早上家教老師來到趙陽家時,樂樂還在練琴,於是趙陽和這位家教老師聊了起來。老師無意間說起制訂學習計劃的事情,沒想到趙陽連連搖頭:「千萬別,因為這個學習計劃,我差點兒坐牢!」

老師一頭霧水,萬分不解地問:「我是為了樂樂著想,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自控能力都不算強,在咱們國內,父母都會給他們訂一個學習計劃呀,這跟坐牢有什麼關係?」

趙陽說:「你剛來德國時間不長,可能對德國法律制度不太瞭解,在這裡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是犯法的。」

「為什麼?幫孩子制訂個學習計劃,讓他更有條理地學習,這不是對孩子好嗎?」老師以為趙陽在跟他開玩笑,於是追問道。

「原來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後來我才發現,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兒!剛來德國時,樂樂才5歲,在附近的幼兒園上學,因為德國語言不通,她樣樣都跟不上,於是我幫她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希望她能在短時間內提高溝通能力。

當時我按照國內的教育方式為她制訂計劃,我自己還覺得很科學,週一到週五,每天早上6點到6點30分練習德語口語,7點上學一直到下午4點,5點半到6點半的時間做家庭作業,晚上7點30分到8點30分練習鋼琴;週末晚起1個小時,先練習2個小時德語,然後做奧數題,中午午休,下午練習2個小時的繪畫,才可以出去玩。

為了讓樂樂嚴格遵守這個計劃,我把計劃表打印了出來,貼在她的臥室牆上和客廳門口,以提醒她按計劃執行。儘管剛開始樂樂並不同意我制訂的這個計劃,但在我和妻子『苦口婆心』的勸導下,她最終同意了,但是沒想到才僅僅堅持了2個月,這一計劃就被打斷了。」

「怎麼回事兒呢?你的計劃沒什麼問題啊,我想樂樂的成績應該提高地很快才是吧!」老師好奇地問。

「哪兒有啊,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對學習牴觸得很,每天放學回來,甚至都不想回家,因為她總覺得一到家就會有一堆的學習任務等著她。後來發展到即使在學校上課也不注意聽講了,而且不喜歡和同學、老師交流,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變得內向了。後來老師發現了這個問題,在跟樂樂交流的過程中知道了我給她制訂學習計劃的事情,於是把我叫到幼兒園,好一頓指責啊!」

「你管孩子,幼兒園的老師怎麼有權利干涉?」

「話雖這樣說,但人家也是為了孩子著想,這我倒是不怪老師,但讓我沒想到的是在跟樂樂交流的第二天,老師就要求我把制訂的計劃拿給她看,看完後她的表情一下子嚴肅起來,對我下了最後通牒,告訴我現在這種行為已經侵犯了樂樂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也就是說我已經違法了,如果我堅持這樣做,她將通過法律程序來控告我,讓我坐牢。

老師的話讓我驚出了一身冷汗,但我並不相信這樣做是真的犯法的,回到家我打電話咨詢了律師,這才知道我的做法確實觸犯了德國的法律,正如這位老師所說,只要將我制訂的那份學習計劃作為證據交上法庭,我將毫無疑問地被關進監獄。

知道問題嚴重性的第二天,我找到老師,講清楚了事情原委,說了中國的教育制度,同時當著老師和所有小朋友的面向樂樂道了歉,她的老師見我態度很好,於是答應不控訴我,但前提是以後這樣的事情不能再發生。」

聽了趙陽的話,教樂樂中文的留學生感慨道:「原來是這樣啊,好險,如果不是你的提醒,說不定哪天我也會因為這事兒坐牢了!」

也許不少父母都會覺得,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明明是好事兒,怎麼到了德國就成了違法的事情了?德國人太奇怪了!

其實假如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此事,就會覺得,德國人的這一規定是多麼有道理。如果有人一天到晚逼著你學習,什麼都有嚴格的時間和條條框框的規定,沒有玩耍的時間,沒有一點人權,沒有一點自由,你會聽話嗎?在這樣的狀態下,你會好好學習嗎?

將心比心,強迫孩子整天學習,表面上是為了他好,事實上卻扼殺了他的天性,讓他內心深處的獨立自主意識慢慢喪失,失去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最終變成一個只能依附父母生存、毫不快樂的孩子。誰捨得看著心愛的孩子有這樣的結果?所以,趕緊放棄那該死的學習計劃吧,讓孩子擁有自由的空間,自主安排生活和學習。

濃情智語

德國人之所以會立法反對父母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想法,完全有能力自主安排生活和學習,根本不用父母的強制。

我們必須明白,只有順其自然,讓孩子想怎麼學就怎麼學,他才能在和諧的環境中快樂成長。相信孩子的自制力,相信他的能力,讓他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獲得好的成績,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會感激你對他的培養。

2.自己能完成,就不需他人幫助

不少兒時在農村長大的父母應該都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家裡散養的老母雞常常會帶著一群小雞玩耍,只要小雞遇到危險或者來自外界的威脅,母雞總會一個箭步衝上去,義無反顧地幫小雞們「擋風遮雨」,打敗入侵者,消除所有威脅。

觀察仔細的父母還會發現一個細節,在小雞很小的時候,母雞會把找到的蟲子送的小雞面前,或者「咯咯咯」地呼喚小雞,讓它們過來吃,將母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隨著小雞的一天天長大,某天你會突然發現,母雞變得「殘酷」起來,不僅不再為小雞提供食物,還用嘴來啄小雞,不讓小雞靠近,也不讓它們吃自己身邊的食物。

事實上,母雞開始給小雞餵食跟後來驅趕身邊吃食的小雞都是母愛的表現,而後一種是更加深刻的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看到小雞不斷成長,當母雞覺得它完全有能力自己捕食,有能力保護自己時,就會硬下心來驅趕,不讓它們產生依賴感,而是學會自立,盡早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領域。

對比來看,不少中國父母卻沒有母雞的這種「覺悟」,在對孩子表達愛的時候,往往會「心太軟」。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捨得,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早上起床,還要父母幫忙穿衣服,洗刷時需要將牙刷跟毛巾放在手裡,甚至幫他擠好牙膏;吃飯時自己不會盛,甚至還要父母來喂……而這種做法,父母不僅不覺得過分,反而感覺理所當然,因為他們認為「孩子還小」。

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張蕊夫婦一直到年近40歲事業穩固才終於決定要孩子,然而因為身體原因,他們遲遲未能如願。在張蕊42歲那年終於擁有了心愛的女兒,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自然備受全家人的寵愛,尤其是張蕊,把孩子當成寶貝一樣,一刻也不捨得撒手。

每次出門,張蕊和丈夫都輪流抱著孩子走路,生怕她會磕著碰著;每次吃飯,因為擔心她難以消化,他們會先把飯菜打成糊狀,然後一口一口地餵給她,直到2歲還是如此。對此,張蕊還很自豪:我們就這一個閨女,不寵她寵誰呢?

然而這個被張蕊百般呵護的「小公主」在幼兒園的時候卻遇到了問題:已經3歲多的孩子居然不會吃幼兒園的飯菜,因為幼兒園阿姨可不會將飯菜打成糊糊;她不會上廁所,不會跟小朋友溝通,不會繫鞋帶,不會扣扣子……

就這樣,只上了2天幼兒園的女兒被阿姨「勸退」,張蕊來接孩子的時候,阿姨嚴肅地告訴她:「如果你再這樣寵她,她的一輩子就都完了!」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在媽媽肚子裡時,孩子需要依靠媽媽來獲得所需營養,依靠母體提供的養分來不斷成長,但他一出生,在生理上就會成為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呼吸、自己吃飯、自己長大。

如果父母處處包辦,干涉了孩子的這種獨立性,那麼很有可能會泯滅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甚至影響他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的正常發育,導致他最終無法適應社會。這樣的事情在德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因為德國父母就像雞媽媽一樣,只要孩子到了一定年紀,任何他能力範圍內的事情,父母都會讓他自己去完成,絕不伸手幫忙。

洋洋的爸爸媽媽都在德國工作,3歲的他從出生後就一直在國內的爺爺奶奶家住,因為要上幼兒園,為了讓洋洋獲得更好的教育,爸爸媽媽把他接到了德國。

由於洋洋從小沒有跟著爸爸媽媽生活,兩個人對兒子思念很深,再加上洋洋對德國的語言和生活都不熟悉,因此在家受到了「高規格」的待遇,爸爸媽媽都對他呵護有加,時刻不離他的身邊。

這樣的行為讓原本並不懦弱的洋洋開始有了強烈的依賴性,什麼都要父母幫忙,原本在爺爺奶奶家學會的穿衣服等良好習慣也漸漸忘記了,就連吃飯都非得讓媽媽喂才肯好好吃。

爸爸媽媽覺得虧欠孩子太多,於是對於洋洋的這些過分要求並沒有拒絕,而是聽之任之,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補償這幾年對孩子的愛。

一天,媽媽因為工作勞累過度,突然生病,爸爸一個人又要照看媽媽,又要接送洋洋去幼兒園,另外還得照顧著洋洋的飲食起居,有些力不從心。無奈之下,爸爸只得給洋洋請了個德國阿姨來幫忙照料洋洋的生活。

平時洋洋中午吃飯都是媽媽來喂,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爸爸請來的阿姨也會喂自己吃飯,沒想到第一天他的習慣就被硬生生地改掉了。中午,阿姨從幼兒園把洋洋接回家,依據洋洋的口味做好了飯菜,然後叫洋洋自己去盛,正在看動畫片的洋洋歪著腦袋說:「阿姨,我不會盛飯,媽媽說我會弄灑的。」

阿姨和藹地告訴他:「沒有關係,阿姨和你一起盛飯。」

洋洋只得跑過去,學著阿姨的樣子盛了一碗米飯,並從餐盤中夾了些自己愛吃的菜。

兩個人回到飯桌前,阿姨自顧自地吃了起來,洋洋傻眼了,他奇怪地說:「阿姨,我怎麼辦呢?」

「你當然要自己吃了,你都這麼大了,難道還要我來餵你嗎?」阿姨也很好奇。

洋洋有點兒不好意思,他告訴阿姨,平時都是媽媽餵他吃飯的,因為媽媽說這樣才能吃得飽,將來長個大個子。

聽完洋洋的解釋,阿姨笑得前仰後合:「這是什麼理論?寶貝兒,你只有自己吃,才能吃得飽,長得高,媽媽怎麼知道你吃到什麼程度才是飽的?」

洋洋覺得阿姨說得很有道理,於是自己端起碗吃了起來。

吃過飯,地上灑了不少米粒,洋洋擦擦手就想去屋子裡玩積木,阿姨叫住他,告訴他自己弄髒的地板應該自己掃乾淨,洋洋聽話地把地板掃了一遍。阿姨豎起了大拇指說:「洋洋太棒了,不僅可以自己盛飯吃,還會幫大人打掃衛生,你爸爸居然告訴我你什麼都不會做,我才不信呢!」聽了阿姨的話,洋洋高興極了。

媽媽生病期間,洋洋和阿姨相處得十分融洽,還學會了很多之前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比如掃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書包,而且吃飯、穿衣服樣樣都不用大人管了。出院回來後,媽媽驚喜地發現洋洋長大了,她很感謝這位德國阿姨,還提出給阿姨加薪水。

阿姨告訴洋洋媽媽:「在德國,孩子這個年紀都應該學會這些的,洋洋很聰明,什麼都學得很快,他將來肯定是個優秀的人。」

媽媽這才發現,原來之前他們的教育方式大錯特錯,孩子原來潛能無限啊!

孩子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完全取決於別人對自己的判斷,只要別人認為這件事情他不能做,那麼久而久之他也會覺得,這件事不應該自己做,自己做不了。因此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父母如果過分干涉,只能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讓原本可以做好事情的孩子,變得什麼都不會。

對於一些孩子原本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國父母的第一態度就是:「你還小,做不來的。」而德國父母在孩子開始嘗試某些事情時,第一反應則是:「孩子,你沒有問題,加油!」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使得孩子的成長也有了迥異的速度。

毫無疑問,受到鼓勵的孩子會再接再厲,動手動腦能力不斷提升,最終完成成長任務,而遭到拒絕的孩子則只會越來越不自信,認為什麼都做不好,慢慢喪失勇氣和信心,最終成為一個膽怯的人。

誰也不希望孩子膽小、唯唯諾諾、樣樣事情做不好,什麼都依賴別人,既然如此,在孩子對某件事情躍躍欲試的時候,不妨放開雙手,給他正確引導,鼓勵他自己去做。

濃情智語

在德國父母看來,孩子自己能行的事情,是不需要父母幫忙的,更不用父母代勞。這不僅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更是讓孩子加速成長的最好方式。德國父母認為,一個什麼都敢於嘗試,願意自己去做的孩子,必定是自信、獨立、勇敢、堅強的人,因此他們會鼓勵孩子所有安全範圍內的嘗試,並給予正確指導和徹底放手。

對中國父母來說,德國父母的這種做法十分值得借鑒,父母的溺愛越多,包辦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強;反之如果父母放手,鼓勵孩子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嘗試,他的獨立性則會不斷增強。

誰不想讓孩子堅強獨立,積極向上呢?既然如此,必要的時候,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必須做個「狠心」的父母,只要是他自己能做的事,就不給他提供幫助。

3.向孩子求助,他會更快長大

曾有一段時間,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標語:「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這句話很好地闡釋了中國式教育,當然,放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上,這是句正面引導,然而放在家庭教育中,這種做法卻未必一定能獲得好的收穫,只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曾為了這樣一句話犧牲了自己,卻寒了心。

皮皮是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兒,人如其名,3歲多的皮皮是個「小皇帝」,調皮搗蛋不說,還得所有事情都是他說了算,不僅爸爸媽媽要聽他的指揮,爺爺奶奶也得對他「俯首稱臣」,一點兒違背他意願的事情都能引得他大哭一場。

看到皮皮哭,一家人都會心如刀割,不知如何是好,為了不惹皮皮生氣,一家人對他言聽計從,這也讓皮皮更加飛揚跋扈,變本加厲起來。

週末的早晨,皮皮吵著讓爸爸帶他去遊樂場,可是因為要加班,爸爸必須一大早就要去單位,不能帶他出去玩兒,剛想跟皮皮好好商量,明天再去遊樂場,沒想到卻像捅了馬蜂窩一樣,皮皮「哇」的一聲就哭了,怎麼哄也哄不好。

聽到皮皮大哭的爺爺從屋裡走出來,安慰皮皮說:「寶貝孫子,不要哭了,爸爸不去,爺爺帶你去!」

皮皮不樂意,竟然說:「你那麼老,怎麼帶我在遊樂場玩兒,上回去你就什麼都不肯坐,我一個人玩兒多掃興啊!」

爺爺馬上答應,只要孫子想玩什麼,就算豁上老命也會陪著他玩兒。聽到爺爺的保證,皮皮破涕為笑,馬上讓媽媽幫他穿衣服,然後準備出門。讓爺爺一個人帶皮皮出去,媽媽還真不放心,於是她和奶奶也跟著一起去了遊樂場。

剛到遊樂場,皮皮就看到了高高在上的摩天輪,爺爺二話不說,帶著他就登了上去。因為年紀大,有些恐高,爺爺坐了一圈兒下來覺得不太舒服,於是想坐下來歇歇,喝口水,不料皮皮還想再坐一圈,於是爺爺跟他商量:「咱們歇一會兒再坐好嗎?」

皮皮大喊道:「不好不好!現在就要去!」

爺爺看皮皮又要哭了,顧不上胸悶,又陪著皮皮坐了一圈兒,沒想到,剛從摩天輪上下來,爺爺一下沒站住,摔在了地上。媽媽和奶奶趕緊跑過去扶起了爺爺,皮皮卻在一邊無動於衷地說:「真沒勁,我還沒坐夠呢,你就摔倒了。」一點兒也不關心爺爺的安危。

坐在遊樂場的長椅上,皮皮又吵著想玩兒碰碰車,爺爺依舊很不舒服,不能陪皮皮玩兒碰碰車了,暈車的媽媽只好上陣,結果一趟下來,媽媽上吐下瀉,難受得要命,沒想到皮皮看到這裡,非但沒有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還抱怨說:「你們這些人,太沒用了,一個不如一個,早知道早上就不讓爸爸走了,爸爸如果在,一定比現在玩兒得開心。」

聽了這句話,媽媽和爺爺奶奶都覺得很傷心:孩子什麼時候變成了現在這樣,自私冷血,只顧自己,不想別人,再這樣下去等他長大了該如何是好?

出於對孩子的愛,很多家長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攬下來,處處照顧、時時保護,對他的想法也是言聽計從,從沒想過讓孩子回報,或教他如何照顧大人,這不僅讓孩子喪失了鍛煉自我的機會,壓制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還讓他養成依賴、自私、懶惰、跋扈的壞毛病,這樣的孩子,將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等父母老了,又如何能指望他們贍養呢?

說起愛孩子,有人會覺得:「這還不容易,對他好就是了。」其實怎樣讓偉大的愛和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合起來,是一門學問,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嬌生慣養、言聽計從肯定是不對的,那麼究竟該如何去做呢?德國父母告訴我們,適當的時候,向孩子求助,他也許會更快長大。

麥瑞的父母都是科研人員,平時在家的時間很少,難得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機會,這讓麥瑞一直耿耿於懷。一個週末,爸爸媽媽終於趕上了休假,一大早就帶著麥瑞去野外爬山了。

高興的麥瑞一路上興奮地跑在前面,招呼爸爸幫他拍照,還四處摘好看的野花送給媽媽,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向上攀登。

因為這座山比較高,快到山腰的時候,體能消耗較大的麥瑞有點兒支撐不住了,他建議爸爸媽媽一起坐下來休息休息,爸爸同意了他的建議,一家人在山腰的小叢林中享受了一頓美味的野餐。

很快一個多小時過去,眼看太陽越升越高,天氣開始熱了起來,爸爸收拾好野餐的工具,將飯菜殘羹和垃圾包好裝入背包,然後說道:「還有不到一半就到山頂了,咱們繼續往上爬吧,要在中午12點到達山頂的涼亭,否則會越來越熱的。」

媽媽馬上響應號召,站起來準備上路,但麥瑞卻因為早上東跑西跑,已經覺得很累,不想繼續上山了。他跟爸爸商量,希望爸爸能背他一段,爸爸並沒有馬上拒絕,而是跟他分析:「咱們是一起從家裡出來的對嗎麥瑞?」

麥瑞點點頭,爸爸繼續說:「那麼你走的路,爸爸也走了,是這樣嗎?」麥瑞又點了點頭。

「其實爸爸也挺累的,腿都疼了,哎,誰來背爸爸呀?」爸爸裝作很累的樣子,開始訴起苦來。

聽到爸爸的抱怨,麥瑞懂事地幫爸爸錘了兩下腿,主動說:「爸爸,我不要你背了,咱們繼續往上爬吧!」

聽了麥瑞的話,爸爸的眉頭舒展開了,他高興地說:「麥瑞真棒,知道體諒爸爸,咱們可以爬一會兒休息一下,我相信12點之前一定能達到山頂的!」一邊說,他還跟麥瑞和媽媽一起擊了個掌,三個人互相加油鼓勁兒,然後繼續前進。

在經過一道陡坡時,媽媽發現麥瑞的眼中閃出一絲膽怯,為了鼓勵兒子勇於攀登,她故意蹲在地上歎息:「這樣陡的坡,怎麼過去啊,我不敢走了!」說著她抬頭看看麥瑞:「我的小男子漢,你有什麼辦法嗎?」

感到責任重大的麥瑞小大人一樣仔細觀察著陡坡,然後胸有成竹地說:「這樣吧,爸爸,你個子高,你先扶我一下,我就能一下子邁過去,然後我在對面伸出胳膊扶著你們過去!」

媽媽感覺這個主意不錯,但還是故意說:「你能行嗎?媽媽看著都有些怕呢,你害怕嗎?」

「不怕!我是小男子漢,就應該勇敢地保護媽媽!爸爸,你可要扶好了我,我先過去了!」說著往前站了一步。爸爸伸出雙手,麥瑞抓著爸爸的手,使勁一跳,順利地跳了過去,他開心地大喊:「太棒了,我過來了,我是不是很了不起啊?」

爸爸和媽媽在對面衝他豎起了大拇指,他莊重地把手伸了出來,並慎重地安排了起來:「媽媽,你先來,爸爸在那邊保護你,我在這邊接應你,放心吧!」

媽媽抓著麥瑞手,在他的「幫助」下,順利過去了,麥瑞還不忘鼓勵爸爸:「爸爸,來,看你的了!」

一家人順利跨過陡坡,麥瑞得意地看著爸爸媽媽:「怎麼樣,我厲害吧!以後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別忘了找我幫忙哦!」

剛剛疲倦的神情在他的臉上一點也沒有了,一路上他不僅沒有再向爸爸提出「背他」的要求,還主動幫爸爸提書包,儼然一副「男子漢」的架勢。

德國父母無疑是睿智的,在爸爸媽媽的「求助」下,麥瑞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這種做法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很能幹的快樂,還為孩子提供了自我鍛煉的機會。而這些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讓孩子健康成長,擁有更多自信和快樂,適當向孩子求助是個不錯的辦法,你不妨借鑒這一做法,無論是比較容易的家務,還是簡單的家庭決策,都可以成為向孩子「求助」的理由,嘗試一下,也許你會突然發現,孩子原來有這麼多的奇思妙想,能解決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時,你還敢小瞧人小鬼大的孩子嗎?

濃情智語

每個孩子從出生就有被需要的願望,他不僅喜歡求助父母,還希望父母能夠有求於他,對此德國父母十分瞭解,而且樂於滿足孩子的這一願望。他們時常會在生活中刻意製造一些機會,讓孩子來「幫忙」。通過這些「求助」,孩子的成長速度會大大增快,信心和毅力得以加強。

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成為家長的小幫手,不但能讓父母更加省心,還可以鍛煉他的各種能力,讓他一步步地走向獨立。給孩子一個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機會,自己輕鬆,孩子也能加快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4.鼓勵孩子說出不同意見,「頂嘴」並不都是壞事

什麼樣的孩子最好?估計很多中國父母看到這個問題,馬上會說:「當然是聽話的孩子。」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才最聽話?「當然是不跟家長爭辯,不『頂嘴』的孩子。」

事實上,對你言聽計從、不「頂嘴」的孩子也許是「最聽話」的孩子,但卻肯定不是最優秀的,而且長大後必然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試想一個連和大人「頂嘴」和爭執都不會的孩子,怎麼能有自己的主見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一旦步入社會,遇到的將不再是深愛自己的家人,而是各式各樣的競爭對手。到那個時候,如果他一遇到問題馬上會退縮,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即便反對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哪位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這樣的人呢?

退一萬步來說,這種孩子在兒時也會處處吃虧,因為他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即便有想法也會藏在心裡,然後跟著別人的思想走,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5歲的甜甜上幼兒園中班,她性格內向、乖巧懂事,長得又很漂亮,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姑娘,但有一點讓甜甜的媽媽有些擔心,那就是她「太好脾氣了」。

一天,媽媽去幼兒園接甜甜,發現她有點兒不高興,於是問她怎麼了,甜甜小聲地告訴媽媽:「今天早上我帶來的玩具小熊,被鼕鼕玩了一天,他還給我摔在地上弄髒了。」

「這個孩子怎麼能這樣呢?你為什麼不給他要回來?」媽媽問甜甜。

甜甜含著淚,小心翼翼地說:「我不敢,他會打我的。」

「你告訴老師了嗎?」

「沒有,我沒敢跟老師說話,老師會批評我的。」

聽到女兒委屈的訴說,媽媽有點兒犯愁,別人家孩子都很外向,有什麼說什麼,不高興馬上就能提出反對意見,而乖巧懂事的甜甜卻總是吃虧,卻什麼都不說。可是想想甜甜從小受到的教育,她開始有些後悔。

其實甜甜在剛會說話的時候,並不像現在這樣內向,她的小嘴很甜,學話也很快,只是不久就學會了和大人「頂嘴」,一有不滿馬上發飆,媽媽發現甜甜的脾氣見長,什麼事情都想跟大人「對著干」,於是想到自己兒時一旦和父母頂嘴,就會挨頓打的經歷,覺得應該給女兒「加規矩」了。

在甜甜又一次跟她「頂嘴」的時候,她嚴厲地把甜甜批了一頓,還跟她說:「以後不許跟大人『頂嘴』,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然下次我會打你的。」

從那之後,甜甜果真聽話了許多,再有意見也不跟媽媽說了,有時即便是憤憤不平地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再「頂嘴」。當時媽媽還暗自竊喜,覺得自己的辦法真不錯,孩子變得更乖巧、更聽話了,只是如今甜甜在外面總是吃虧,又該如何教育呢?她陷入了沉思。

在德國,雖然父母也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但對於「頂嘴」這件事,卻始終持鼓勵態度,他們支持孩子與大人爭辯,而且願意運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和孩子之間的分歧,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他們這樣做豈不是自尋煩惱嗎?當然不是,因為跟孩子「吵架」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劉蓓和丈夫在德國留學期間,租住在離學校不遠的公寓,她的鄰居是地地道道的德國人,他們的孩子名叫韋德。

一天,劉蓓聽到隔壁傳來了激烈的爭吵聲,她有點兒擔心,忍不住「偷聽」了一下,發現是韋德和媽媽在爭吵,似乎是為了某件小事,兩人起了分歧。

因為德國人十分注重隱私權,劉蓓強忍著好奇沒去勸誡,她跟丈夫說:「韋德這個孩子,怎麼能和媽媽『頂嘴』呢?太沒有規矩了!」

丈夫也覺得,這樣是有些欠妥,他感慨道:「是啊,咱們小時候如果跟父母這樣說話,肯定會挨頓揍。」

兩人一邊討論,一邊聽著隔壁的動靜,他們猜測,說不定過一會兒,韋德就挨巴掌了,到時候他們再敲門勸誡。然而過了不久,爭吵結束了,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

下午,劉蓓和丈夫出門的時候,剛巧韋德的媽媽也在門口,劉蓓終於忍不住打聽起上午爭吵的事,沒想到韋德媽媽笑著說:「沒有什麼,我們因為一點兒小事兒起了爭執,不過後來我發現,其實韋德是對的,我向他承認了錯誤,他也接受了我的道歉。」

「什麼?您向兒子承認錯誤,還道歉?」劉蓓有些吃驚,本身和父母「頂嘴」已經夠出格的了,韋德怎麼還能要求媽媽道歉呢?而且韋德媽媽,居然還能接受兒子的這種行為:「您真的能容忍韋德跟您『頂嘴』嗎?」

看到劉蓓吃驚的樣子,韋德媽媽有點兒奇怪:「怎麼,難道你不容忍孩子這樣嗎?」

「對啊,在我們中國,『頂嘴』會被認為不禮貌,雖然我們還沒有孩子,但我覺得如果是上午你和韋德的那種爭吵,我是不能容忍的。」劉蓓毫不避諱地告訴韋德媽媽自己的感受。

「我能理解您的意思,不過在德國,我們都覺得孩子『頂嘴』並不是件壞事,因為這說明他的獨立思維能力正在提高,也就是說她正在長大。」韋德媽媽笑著說道:「這是孩子走向成人的重要一步,鼓勵他們爭辯,其實也是讓他發表自己意見和看法的一種方式。」

劉蓓還是有些不理解:「孩子『頂嘴』,你不會覺得心煩嗎?」

「這有什麼,孩子和我們都是平等的,這就像我們大人爭辯一樣,夫妻間也會有爭執的時候啊,你說呢?對了,我明白了,你們之所以會覺得孩子『頂嘴』不禮貌,其實是你們潛意識裡並沒有感到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對不對?」韋德媽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劉蓓點點頭,表示認同。

韋德媽媽繼續說道:「假如你不讓孩子辯解,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他怎麼能知道你就是為了他好?你們中國有句話,叫做『理越辯越明』,不就是這個道理嗎?」正說著話,韋德從外面跑了回來,拎著不少東西,媽媽連忙上前迎接,跟劉蓓道別後回屋去了,留下她一個人站在門前反思。

回想起剛剛韋德媽媽的那番話,劉蓓有些想明白了,原來孩子「頂嘴」這件事,是可以有助於孩子成長,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獨立思維能力的方法啊,看來中國的傳統方法,必須要與時俱進才可以。

德國父母的這種「爭辯教育」很值得中國父母借鑒,孩子開始懂得爭辯,說明他開始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此時如果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鼓勵,這種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發展,反之如果對其進行壓制,則會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培養獨立思維的機會。

由此可見,必要的時候,鼓勵孩子「頂嘴」,讓他說出不同見解,不僅不會使孩子變得「沒規矩」,還會對他的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他更快更好地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有獨特見解的人。

濃情智語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孩子和大人都是平等的,可以平等交流,也可以平等爭辯。無論任何時候,只要父母和孩子出現分歧,德國父母都會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不管這意見是對是錯,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只有表達出真實想法,才能逐漸走向成熟,最終獨立。

不僅如此,在德國父母看來,允許孩子「頂嘴」,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講道理、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的,從而更喜歡父母、尊重父母,而且在爭辯的同時,孩子還會明白父母這樣做的原因,然後心悅誠服地去完成,當然如果是父母做錯的話,他們也會明白,父母也不是聖人,也有錯的時候,只要知錯能改,依然是他們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媽媽。

我們一定要走出過去錯誤的教育誤區,學習和借鑒德國父母的育子方式,這會讓你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孩子「頂嘴」不可怕,可怕的是「太聽話」的孩子逐漸喪失自我!

5.少干涉,多鼓勵,幫助孩子早獨立

曾有位心理學家在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總結出了這樣的調查結果:其中有20%的人基本沒有任何作為,20%的人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剩下的60%則碌碌無為,過著正常人的生活。通過分析比對,他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比基本沒有任何作為者,其顯著差別並非表現在治理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上的不同。

他分析,那些成就卓著的人全是具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而這些人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優於其他人的獨立。這足以說明獨立性在一個人的成才道路上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但獨立這種品格,並非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得獨立呢?德國父母告訴我們6個字:少干涉、多鼓勵。

在所有的德國幼兒園,你都能看到類似的場景;

午飯時分,孩子們圍坐在餐桌前,阿姨將飯盤放在每個孩子的面前,大一點兒的孩子用勺子吃,小一點兒的孩子則用手抓著吃。那些剛剛入園不久或沒有進行過相關訓練的孩子則顯得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時,阿姨會走過來,溫和地請孩子坐在小凳子上,告訴他如何將食物吃到嘴裡,聰明的孩子在阿姨的指導下去做,乖乖地吃飯,但也有的孩子無論阿姨如何比劃,都不肯動手,等著阿姨來喂。

對於這樣的孩子,阿姨依然會很有耐心地一點點指導,教他如何使用勺子,或乾脆用手,只是始終不會餵他,直到吃飯時間結束。哪怕這孩子一口飯也沒有吃進去,阿姨也會按時將餐盤收走,任由孩子餓著。

也許不少中國父母會覺得這樣做太殘忍了,這是幼兒園阿姨對兒童的虐待,但再過幾天如果你還去幼兒園看同一個孩子,你會發現,那個原本連用手抓著吃飯都不會的孩子,已經可以熟練地用勺子將面前餐盤的飯菜扒進嘴裡,並且吃得十分香甜。因為在阿姨的指導和鼓勵下,他已經學會了自己吃飯。

很多中國父母並不理解這種做法,一旦看到孩子被某件事情難住,解決不了,不等孩子再次嘗試,馬上就會伸手幫忙,看孩子吃飯吃不到嘴裡,心疼的媽媽會親自餵給孩子,看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著急的爸爸會手忙腳亂地幫孩子套在身上……殊不知,這樣的行為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成長,反而剝奪了他早日獨立的權利。

這樣的父母在德國是絕對沒有的,因為在德國,所有父母都會牢牢抓住每個讓孩子成長的機會,不讓孩子錯過任何一個能夠鍛煉自己,早日獨立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能自己做,或者希望自己嘗試的事情,父母都會給予鼓勵,哪怕他稍微受點兒難為,吃點兒虧,只要在安全範圍內,父母都只是遠遠看著,孩子不求助,就絕不伸手干涉。

8歲的姬芮從小生活在德國,因為父母被調到中國某大學擔任德語老師,她也跟著來了,在附屬小學一年級就讀。她的年紀本來就比國內的孩子小一點,再加上語言溝通上有些障礙,姬芮剛到中國的日子過得不太好,溝通不順暢,成績跟不上,也沒有多少朋友,這讓她有些沮喪。

一天,她垂頭喪氣地告訴媽媽:「別人都有好多朋友,只有我什麼朋友也沒有,在中國生活太沒有意思,我想念我的幼兒園,想念我的那些朋友。」

聽到這句話,媽媽溫和地說:「寶貝兒,放心吧,你人緣這麼好,肯定會有不少好朋友,不要著急,咱們來一起想想辦法怎麼樣?」

「能有什麼辦法呢?」小姬芮陷入了沉思,她突然想到一個主意:「對了媽媽,我有幾個比較熟悉的同學,但他們暫時還不算我的好朋友,下週末是我的生日,我在家裡開個派對邀請他們來,和他們溝通一下感情,你說怎麼樣?」

「這真是個不錯的主意!」媽媽十分支持女兒的想法,但她想鼓勵孩子自己來佈置派對,於是裝作犯愁的樣子,告訴姬芮:「可是寶貝兒,爸爸要去外地,媽媽最近有個十分重要的論文要寫,都沒有時間幫你準備派對,怎麼辦呢?」

姬芮有點兒失望,但她馬上想到:「我可以自己準備的,媽媽,你來協助我好不好,我不會耽誤你太多時間的。」

聽到女兒這樣說,媽媽立刻答應了下來。她們一起寫出了一份派對所需用品的清單,然後列出需要邀請的人員名字,又一一寫好了請柬。

在德國時,姬芮常常自己去離家不遠的商店幫媽媽買家裡的用品,但到了中國後,她還從未一個人去過超市,媽媽想試試姬芮能否完成這個任務,於是借口要寫論文,讓姬芮一個人到超市按照清單上的明細採購物品,姬芮高興地答應了。

週末的早上,姬芮推著購物車,一個人去了超市,媽媽在家一邊寫論文,一邊看著表,半小時過去,1小時過去……轉眼間2個小時過去,姬芮按響了門鈴,媽媽迎上來,接過她手裡推著滿滿的購物車,姬芮小大人一樣抱怨道:「哎,別提了媽媽,外面堵車了,回來的時候因為東西太多不好趕公交,於是我打了一輛計程車,沒想到居然在路上堵了將近1個小時,讓你擔心了吧?」

媽媽一把攬過姬芮,親了她一口說:「雖然擔心,但我相信我親愛的姬芮一定能圓滿地完成採購任務的!」聽到媽媽的讚揚,姬芮滿臉都是驕傲。媽媽按照清單檢查物品,發現姬芮一件不落地全部買了回來,而且都是物美價廉的東西,她感到十分欣慰。

接下來是邀請同學,姬芮有些不太好意思,希望媽媽能在放學的時候幫她一起跟同學說,但媽媽委婉地拒絕了她的請求,並告訴她:「放心吧,你只要真誠熱情地邀請他們,他們不會拒絕的。」

果然,媽媽說的沒錯,所有受到邀請的同學都很開心,馬上答應了姬芮的請求,還有不少聽說的同學也紛紛表示要來,姬芮很高興地回到家,告訴媽媽會有超過預算的同學過來。為了不讓姬芮太過勞累,媽媽幫她多買了一些食品,還和她一起佈置了派對的現場,並準備了一個大大的蛋糕。

週末上午,姬芮的同學帶著禮物按時到了姬芮家,陪她過了一個快樂的生日,這次生日不僅讓姬芮多了好些朋友,還讓她變得更加獨立了。

姬芮的媽媽非常聰明,在這個德國小姑娘適應中國環境的過程中,她沒有大包大攬地幫孩子搞定一切,而是通過不斷地引導和鼓勵,讓孩子自己來嘗試去超市購物,和同學溝通,安排派對等事情,並從中收穫到獨立和自信。

孩子的能力會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只要放手讓孩子去做,父母所獲得的驚喜必定會比想像中要多。把事情交給孩子去辦,信任他、尊重他、不干涉、多鼓勵,不但自己輕鬆,還能讓孩子更快成長,盡早獨立。

作為父母,想讓孩子早日長出豐滿的羽翼,早日一飛沖天,在他願意嘗試並能夠做好的時候,就不要橫加干涉,因為很多時候,鼓勵要比幫忙更有效。當他終於可以獨當一面,一個人面對外界風雨的時候,他一定會感謝你當初對他的放手,因為這是他邁向獨立的第一步。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從不會干涉孩子的決定,即便有時孩子的決定是錯誤的,只要不是違法的事情,不會危害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他們也會放任孩子去做,因為他們知道,只有不斷嘗試,孩子才能真正瞭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更加確信應該如何去做。讓孩子在信任和鼓勵,而不是干涉與代勞中長大,孩子會更快成熟,更快長大。

很多中國父母往往會打著愛的旗號,對孩子事無鉅細地關懷照顧,殊不知這些關懷在孩子看來其實就是干涉,事實上,學學德國父母的方式,給予孩子適當地鼓勵,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也許孩子會做得更好。

6.小孩子也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少父母常常會抱怨這樣一件事:「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責任心呢?遇到問題就推三阻四,不是怪這個就是怪那個,就是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殊不知,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大人的錯,因為孩子出生的時候一切都是空白,大人教他什麼,他就會學到什麼。之所在做錯事後推三阻四完全是因為父母的疏忽,他們的責任心正是被父母親手抹殺的。

3歲的曉東很受一家人的寵愛,父母對他百般呵護,不管他做錯了什麼,都不會責備他,還經常會找理由幫他掩飾過錯。久而久之,他無論犯了什麼錯,都會想也不想就往別人身上推。剛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並沒有當回事兒,總覺得這是因為孩子機靈,還竊喜這樣孩子長大了不會吃虧。

馬上就要去幼兒園了,爸爸帶曉東去超市採購學習用品。爸爸看上了一個兒童用的小書包,簡潔大方,而且裡面空間很大,非常實用,覺得曉東上幼兒園用這個正合適,於是打算買下來。

結果曉東死活不同意,非得要另一個,爸爸看那個小書包雖然很漂亮,但裝不了多少東西,而且看上去很不結實,於是跟曉東商量,結果曉東很生氣地說:「要不就不買了,我也不去幼兒園了!」

看曉東態度堅決,爸爸心想:「不過是個小書包罷了,犯不著跟孩子生氣,就買孩子想要的好了。」結果到了家,媽媽一看就覺得不合適,她試著找了兩本書想看看能不能裝進去,結果發現這書包根本裝不了書,稍微大一點兒的就塞不進去。

媽媽抱怨道:「你們爺倆兒買的這書包,根本不能用!」爸爸還沒來得及說,曉東馬上接道:「這是爸爸看上的!」媽媽明知道這準不是爸爸選的,但還是把爸爸數落了一頓,然後一家人去超市換了那個大一些的書包。

剛上幼兒園沒幾天,曉東就跟小朋友發生了爭執。這天,阿姨拿出了幾件新玩具,所有孩子一擁而上,曉東一不小心把新玩具踩到地上弄壞了,阿姨走過來問是誰弄壞了玩具,孩子們都說是曉東踩壞的,曉東馬上指著身邊一個孩子說:「老師,他推了我一下,我才踩到了玩具!」

所有孩子都知道明明是曉東自己不小心踩壞了玩具,卻推到了其他小朋友身上,於是七嘴八舌地跟老師說了情況,結果曉東不樂意了,躺在地上又哭又鬧,最後這件事不了了之,但曉東和其他孩子的關係卻再也沒有原來那麼好了,因為所有小夥伴們都覺得,他是個不誠實的孩子,不能跟他一起玩兒。

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曉東的媽媽,曉東媽媽這時才意識到,孩子之所以變得這樣「不討人喜歡」,其實都是家長的錯。

孩子從幼兒階段開始,就會表現出各式各樣主動嘗試、獨立做事的願望,這正是責任心的萌芽,比如獨立吃飯、嘗試自己穿衣服、手髒了自己去洗等等,此時父母要做的不是為他代勞,而是在旁邊關注他、扶持他、鼓勵他;當孩子做錯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是想辦法替他開脫,或代他「受過」,而是應該告訴他錯在了哪裡,並讓他對此負責,避免將來再次犯同樣的錯。

在這一點上,德國父母做得十分到位:

3歲多的湯米是個活潑好動的德國男孩,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他總是很難安靜幾分鐘,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

一天,媽媽帶湯米去公園玩,剛到公園的草坪附近,湯米就發現有幾個和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在踢足球,好動的湯米也跟大家玩兒了起來。

看到兒子玩兒得很開心,媽媽放心地在公園長椅上看起了雜誌,不一會兒,湯米的哭聲傳來,媽媽連忙跑了過去,只見湯米躺在地上,媽媽忙問湯米是怎麼回事兒,湯米委屈地說:「剛剛一個高個子的男孩推了我一下,然後我就跌倒了。」

媽媽並沒有馬上責備那個站在一旁的男孩,而是問旁邊的孩子:「剛剛到底是怎麼回事?」

「阿姨,他自己不小心撞到別人身上,然後摔倒了。」

「是的阿姨,我也看到了,是他自己摔在了地上。」

……

幾個孩子七嘴八舌地告訴了她「真相」。她轉過頭問湯米:「是這樣嗎?是不是沒有人推你,你自己跌倒了?」

湯米一邊哭哭啼啼,一邊點點頭。媽媽終於明白,原來湯米比較瘦小,他在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別人身上,但因為對方高大強壯所以沒有摔倒,而他卻因為反作用力而倒在了地上。

媽媽嚴肅地說:「湯米,不許哭了!快站起來,跟這位哥哥道歉!」

看到媽媽不站在自己這邊,反而替別人說話,湯米很不開心,他拒絕按照媽媽說的去做。媽媽的表情更加嚴肅,厲聲說道:「快點站起來跟哥哥道歉!你知道嗎,你這樣的行為很不好,是沒有責任感的表現,有問題往別人身上推,還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個男子漢?」

聽了媽媽的話,湯米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站起來小聲說:「小哥哥,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高個子的男孩拉起湯米的手,幫他擦了擦眼淚:「沒關係的,大家都是好朋友嘛,來,咱們繼續玩兒吧!」湯米破涕為笑,繼續玩兒了起來。

又過了幾天,湯米和小區裡的幾個孩子一起玩兒小皮球,不小心把隔壁老奶奶家的花盆砸壞了,他把這件事主動告訴了媽媽,媽媽高興地說:「好孩子,你終於知道不推卸責任了,現在咱們去找奶奶道歉去吧,至於如何懲罰你,得聽人家的。」

聽說湯米砸壞了自己的花盆,老奶奶有些心疼,但看到孩子主動過來承認錯誤,她還是原諒了湯米。這時湯米媽媽說:「雖然您原諒了湯米,但湯米還是要對此負責的,這樣吧,從明天開始湯米將幫您打掃院子一個禮拜,作為對此事的補償,您覺得這樣如何?」

老奶奶很高興:「太好了,家裡只有我一個人,院子裡落滿了樹葉我也沒力氣打掃,如果湯米可以過來幫我打掃院子,我還可以給他一些報酬。」

就這樣,湯米和隔壁的老奶奶達成了協議,他免費為老奶奶打掃一周的院子,以後再去幫忙打掃,每次老奶奶則會付給他2個馬克的報酬。

在媽媽的正確引導下,湯米不僅懂得了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還獨立承擔了責任,以後他做事更加謹慎小心,而且成熟了不少。

曾有篇報道寫了這樣一件事:某個德國小學生因為損壞校車而受到一周內不能乘校車的處罰,在這一周裡,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學。有人問他的媽媽,家裡明明有汽車,這麼遠路,為什麼不能開車送他上學呢?媽媽堅決地說:「他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樣的事情如果放在中國,父母很有可能會出面和學校交涉,認為不該這樣懲罰孩子,或者親自送孩子上學。但事實上,這不是對孩子的愛,反而害了他,會讓他成為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因為這種行為不僅無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會讓他養成推卸責任的壞習慣,貽害終身。

為了不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的人,作為父母不妨借鑒一下德國人的做法,不管孩子多小,都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有這樣,他才能養成可貴的責任心和正確的行為習慣,為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濃情智語

如今不少父母會將孩子缺乏責任心的問題歸結為獨生子女驕縱所致,事實上在德國,大多數的家庭也是獨生子女,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擁有如此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性格呢?這與德國父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德國父母看來,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意識和掌控行為的能力,從此時起他就有責任和義務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這種理念不僅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還能讓他更快地成長起來。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學習德國父母的教育方式,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他為自己的行為和過失負責,進而成為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