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七章 理財智慧:建立理財觀,教孩子嚴格制定金錢規劃 >

第七章 理財智慧:建立理財觀,教孩子嚴格制定金錢規劃

1.注意了!玩遊戲也要節約

趙玲因為工作需要到德國進修,租住在一個兩層的小洋樓上,房東是位30多歲的太太,獨自帶著兒子魯卡斯生活。

一天,趙玲去房東太太家請教關於德國的風俗問題,發現魯卡斯正坐在電腦前熱火朝天地玩射擊遊戲,房東太太則坐在一邊「觀戰」。看到趙玲來,她一邊和趙玲聊天,一邊不時關注著兒子的「戰況」,一看到兒子勝利,她就會頒布一下口頭嘉獎令。

在媽媽的鼓勵和支持下,魯卡斯愈戰愈勇,戰況越來越好,他不時向媽媽「報告」:長官,我又順利通過一局!長官,我贏得了新的裝備!長官,我一定會堅持到最後的!

看到母子二人如此融洽,趙玲不禁感慨:德國媽媽真先進,這樣支持兒子玩遊戲,真不可思議。正當她想問問房東太太為何不阻止兒子玩遊戲,反而支持他時,房東太太突然嚴肅的對兒子說:「魯卡斯,請你馬上停止戰鬥!」

聽到媽媽的命令,正玩兒得興起的魯卡斯不得不按下了暫停鍵,扭過頭一面茫然地望著媽媽,不知是怎麼回事兒。趙玲心想:「她終於意識到不該讓孩子玩遊戲了吧?」沒想到,房東太太阻止兒子的理由卻讓她大吃一驚。

房東太太剛剛連上的興奮表情和開心的笑容都不見了,她認真地說:「將軍,你知道嗎,剛剛因為你的操作失誤,明明一枚導彈就能擊中的飛機,你卻浪費了3枚導彈,你知道一枚導彈的價值是多少嗎?至少300萬馬克,你知道現在世界上還有多少人因為身上沒有1馬克而不得不餓肚子,你怎麼可以這樣不懂節約呢?」

作為懲罰,房東太太果斷地命令魯卡斯停止遊戲,到自己的屋子裡去反思,眼看就要通關的魯卡斯看著媽媽嚴肅的表情,不得不關上電腦,小臉漲得通紅,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眼看就要哭出來了。

然而房東太太絲毫沒有妥協的意思,趙玲見狀趕緊打圓場:「這是不過是個遊戲罷了,何必這樣認真?」沒想到房東太太絲毫不領情,直到魯卡斯低頭認錯才善罷甘休。

魯卡斯鬱悶地回到自己房間裡了,趙玲說道:「我還以為您是因為兒子玩兒遊戲時間太長而阻止他繼續下去呢。」房東太太告訴她:「對於遊戲時間我們早就有嚴格的規定,他每天有1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打射擊遊戲,今天之所以讓他停了,是因為我要讓他記住,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能有任何浪費,這對他來說十分重要!」

這件小事給趙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到自己家那個不懂節約為何物的「小皇帝」,她深深地覺得自己在育兒某些方面的失敗。她從德國媽媽身上學到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為了培養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一定要善於抓住孩子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隨時隨地進行教育,而不是姑息遷就或空談一些大道理。

如今,在很多獨生子女的頭腦中,「節儉」的概念根本不存在。這些孩子不知道量入為出,也不懂得物盡其用,花起錢大手大腳,看上去非常痛快,但鋪張浪費的現象是日益嚴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折射出的是成人節儉意識的弱化、節約教育環節的缺失和節約教育模式的僵化。

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喪失自我控制的能力,其佔有慾也會無限制地膨脹。在他們看來,只要是自己喜歡的,父母必須要掏錢買。一旦自己對某個物品喪失興趣,即便它再貴重,也會不假思索地丟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節約,也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消費享受,這導致他們忽視學習,不思進取,甚至還可能因此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今已是21世紀,物質生活早已今非昔比。那麼,到底還要不要引導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呢?答案是肯定的,且「勤儉節約」還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勤儉是對財物的合理分配,節約是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古人以勤儉為美,而引導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方面能培養孩子合理分配財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鍛煉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麼,德國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勤儉節約的呢?我們不妨先通過一個小故事,來看一下他們的高明之處。

德國男孩傑西卡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因為深受寵愛,他一直花錢沒有任何計劃性,不管買什麼都由著性子來,想怎麼消費就怎麼消費。轉眼間,自由散漫的傑西卡到了上中學的年紀,因為爸爸長年在外,而爺爺奶奶家離學校比較遠,他需要在學校寄宿,一個月才能回去一次。

為了幫傑西卡養成節約的習慣,並有效限制他花錢的速度,爸爸決定對他每個月的消費做出限量,約定每個月底回去的時候一次性給他下一個月的生活費。傑西卡對這個約定並無異議,他心想反正即便是花完了生活費,爺爺也會再給我寄錢,不會眼睜睜看我挨餓的。

到了中學後,傑西卡依然花錢如流水,有時和朋友出去吃頓飯就能花去半個月的生活費,所以不到每月中旬,他就囊中羞澀了。而每次身無分文時,他總會毫不猶豫地打電話給爺爺,而爺爺每次都會毫不猶豫地寄錢給他。

然而在傑西卡上初二的時候,爺爺因為突發疾病住院了,生活無法自理,更沒有能力給傑西卡繼續寄錢了。一天,傑西卡又出現「財政危機」了,無奈之下他只好撥通了爸爸的電話:「爸爸,我沒錢吃飯了。」他以為爸爸會被他的可憐相打動,馬上寄錢過來,沒想到爸爸卻毫不留情地告訴他:「沒辦法,孩子,你提前花光了應有的生活費,看來你只能餓著了。」

接下來的日子傑西卡過得十分窘迫,他想盡辦法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對每一個馬克都做好計劃,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原本一天就能花去20馬克的傑西卡,居然用這些錢撐到了月底。

體驗到沒錢滋味的傑西卡,終於明白了節約的重要性,對有計劃地花錢也有了一定概念。此後每個月收到生活費,他都會提前做好安排,這樣一來,爸爸給的錢不僅讓他過得不錯,居然還有了結餘。他用存下來的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書和唱片,還參加了不少感興趣的培訓課程,他的中學生活因為學會了勤儉節約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俗話說「有錢難買幼時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想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應從娃娃抓起。但由於幼兒期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對他們進行節約教育有一定的難度。那麼,到底該怎樣引導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呢?德國父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讓孩子在模仿中產生節約的意識。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因此,在對他們進行節約教育的時候,父母應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親力親為的節約行為會讓孩子慢慢地領悟到一定的道理。這與父母一味地說教、講大道理,或強制孩子的行為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為教育不是被動的,而是被感染的,且需要在滲透中實現。所以,父母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行為,並用自身的行為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最好是從每件小事做起,比如運用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等行為來感染教育孩子,提高他們行為的理智性,從而使孩子真正地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其次,引導孩子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來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比如,在農忙時節,父母可以讓孩子去田地裡拾稻穗等,使他們真正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從而培養孩子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支持孩子用收集廢舊物品賣掉的錢捐給希望工程;引導孩子學會利用廢舊物品,比如用易拉罐做個花籃,或將舊涼鞋剪成拖鞋等。這樣在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節約的好習慣。

一般來說,在勞動的實踐過程中,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勞動的辛苦,賺錢的不易時,會自然而然地懂得浪費是一種犯罪,節約好比燕啣泥,浪費好比河決堤。

最後,指導孩子正確使用零花錢。父母應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而不是等孩子「獅子大開口」,想要多少就給多少,有求必應。當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花錢,打算進行一些小額的消費時候,父母應告訴孩子消費應有個底線,不能無原則地大手大腳地花錢。對孩子來說,比起長篇大論的說教,讓他們體驗節約花錢要有效得多。

濃情智語

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艱辛,父母賺錢的不易,不僅有利於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還能激勵孩子長大以後努力地賺錢。

2.兒童舊貨集市,體驗做買賣的快感

一位德國朋友在提到孩子的教育時,給大家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天,兒子跑過來跟他要錢要買新款的手機,他對兒子說:「不,我不能答應你這個無理的要求。你可以去買新款的手機,前提是你要自己去掙錢。如果你真想掙錢的話,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我該怎麼樣去做呢,爸爸?」兒子急切地問道。

「你不是有不少棄置的舊玩具嗎?那些你不願意玩的玩具都可以拿到舊貨市場上賣,同時咱們小區垃圾箱裡會有些還能用的東西,你也可以揀來清理一下賣出去。」爸爸提示道。

「嗯,這是個不錯的辦法,我覺得可以試試!」

從那以後,每當空閒的時候,小男孩兒就會整理自己不需要的玩具,到周圍小區的垃圾箱揀看上去還不錯的玩具和小型傢俱拿去舊貨市場擺攤,幾次下來生意不錯的他覺得自己的「儲備品」不夠,於是在爸爸的支持下到鄰居家收購便宜實用的二手商品,再轉手賣出去。

就這樣,忙了一個暑假後,小男孩終於湊夠了買手機的錢,但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他突然覺得不捨了,於是在爸爸的建議下將所有錢都存入了銀行,繼續使用那個各項性能都還不錯的舊手機。

最後,這位德國朋友著重強調了一點,那就是德國孩子的理財教育已經滲透到了孩子與錢財發生關係的一切環節之中。的確如此,德國的兒童舊貨集市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但凡德國的幼兒園,無論是設置在繁華的都市,還是人口稀少的小鎮亦或是再偏遠的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常舉辦各種兒童舊貨集市,同時積極鼓勵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各項活動。

一般情況下,很小的孩子會在父母的陪同下參加,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獨立或和朋友、兄弟姐妹一起參加。總之,所有孩子都會將自己不再需要的玩具、圖書、衣服、鞋子甚至自行車、舊電腦等整理乾淨,帶過來擺在桌上或找塊毯子就地一鋪,開始了自己的買賣。價格都是雙方商議出來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來出價,買者可以還價,最後皆大歡喜,基本上一兩個歐元就能搞定。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體驗做買賣快感的同時,還會驕傲地拿著自己賺來的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一無所獲的孩子也不沮喪,因為對於他們而言,貴在參與,這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關於孩子賺錢這一方面,風靡德國的兒童理財童話故事《小狗錢錢》也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書中寫著這樣的話:「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而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念的同時,還能引導他們學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如今,在德國,孩子都明白靠自己賺零花錢的道理。到了六七歲,孩子就會主動停止給父母要零花錢,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本事」的表現。6歲以上的孩子會利用空閒時間裡通過一些勞動來賺取收入。比如幫媽媽洗碗、整理花園、擦玻璃、打掃樓道、倒垃圾、割草、洗車等。這樣的勞動一般會按時間計價,每次大約可以得到5~10歐分。

即便是經濟富裕的家庭,德國父母也會鼓勵孩子靠自己賺的錢來支付他們的保險費用及一些其他的學習費用。

然而在中國,情況卻並不樂觀。中國有句老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手中的錢絕大部分都是伸手向父母或長輩要的,幾乎沒有人會自己賺錢。他們心安理得地揮霍父母的血汗錢,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當然,中國的父母對此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自己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孩子嗎?怎能不滿足孩子呢?

也正因為這樣,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不肯讓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更不用說讓孩子出去打工賺錢了。

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種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思維定勢。他們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除了學習別的都是不應該做的。打工也好,做生意也罷,那些靠勞動賺錢的活絕對是大人的事情,跟孩子沒有任何關係。再說了,如果真讓孩子在外打工作賺錢,自己就會成為旁人眼中「狠心、惡毒」的父母。就這樣,孩子要錢要得理直氣壯,父母給錢給得理所當然。

由此對比中德雙方在育兒方面的區別,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孩子以花錢為主,德國孩子則兼顧賺錢。可見,在兒童理財教育方面,中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同時,這也在提醒我們,想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中國的父母必須要徹底改變「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遲早都是要給孩子的」傳統家族理財觀念,應從「給錢」向「賺錢」的觀念改變,學習德國父母的做法,從小就培養孩子賺錢的意識和能力。否則孩子總會天真地以為,錢是從ATM機裡取出來的,或者只要刷卡,就可以任意地購買所有的商品。時間一長,輕則養成好吃懶做、貪圖享樂的壞毛病,重則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對此,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德國父母的做法:

1.讓孩子具備賺錢的意識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讓孩子具備賺錢的意識,首先應引導孩子分清楚什麼是消費,什麼是投資,讓孩子知道任何人的財富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父母給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關於這一點,孩子應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2.引導孩子學會讓錢生錢

賺錢會讓孩子知道錢是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的。而投資的本質則完全不同,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讓錢生錢。如果能讓孩子參與投資,懂得巧妙運用投資工具讓手裡的錢生出錢來,那麼孩子會升級為一個可以讓資產增值的「投資者」,從而實現資產的增值。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壓歲錢和平時的零花錢積攢下來進行投資。比如,可以選擇一些國債投資,或者帶著孩子去買分紅型的保險。根據孩子壓歲錢和零花錢的具體情況,選擇各種類型的分紅保險。相信當孩子看到每一筆收入的時候,心中所湧起的成就感就會不斷地鞏固他的理財意識。

3.引導孩子善於捕捉「商機」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捕捉「商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位父親年輕時曾遠赴海外留學,國外家長從小就開始培養子女掙錢能力的做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當他有了女兒之後,便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理財」教育。

有一次,女兒跟他說:「學校裡正打算舉辦一次二手書交易活動,我覺得這個活動會非常不錯。就是鼓勵大家把自己已經讀過的書籍、報刊帶到學校裡,幾個人開設一個小型的書攤,自由販賣、互相砍價。既能賺到錢,還能處理一些閒書。」

「既然這是個好買賣,你為什麼不立刻行動起來呢?」在父親的支持之下,女孩立刻張羅起書攤的事情來,結果一天下來,竟然賺了80多元。通過這件事,嘗到甜頭的女孩變得精明了很多,開始時刻留意起身邊的賺錢機會來。

掌握以上幾種方式,相信孩子不僅能從這些有價值的活動中體驗到快樂,還能成為「理財能手」,為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濃情智語

對於孩子來說,靠自己的勞動、智慧賺錢,才是正確的財富觀,擁有這種財富觀的孩子必將終生受益。德國家長向來對理財教育十分重視,他們深信,如果孩子從小就具備這種財富觀,長大以後肯定會努力創造財富;如果他從小生活安逸,只知道花錢而不懂得賺錢的話,長大以後肯定也是如此。

作為中國父母,假如你不願讓孩子在未來的某天成為一個好吃懶做、貪圖享樂、只會花錢不會賺錢的「老大難」,那麼就從現在開始鼓勵他去賺錢吧!

3.2歲孩子就有銀行賬戶?從小要存錢

在德國一個極其富有的家庭裡,有這樣一幕生活場景:

「爸爸,您快來啊,看我賺到了1馬克!」4歲的米莉剛一進家,就大聲呼喚起自己的爸爸,並得意洋洋地展示起自己的勝利果實。

「是嗎?寶貝兒,你太棒了!」爸爸從裡屋走出來,一把抱起女兒,然後好奇地問:「了不起的小姑娘,你是如何賺到這錢的呢?」

米莉一邊從口袋裡掏出那張皺皺巴巴的紙幣,一邊對爸爸說:「這是我剛剛幫鄰居埃利斯叔叔修剪草坪得來的!」

「你太能幹了!草坪一定修剪得不錯吧!」爸爸十分高興,米莉驕傲地領著爸爸來到窗前,指著隔壁院子裡平整的草坪,告訴爸爸哪一塊兒是自己修剪出來的,爸爸再一次讚揚了她。

這是米莉第三次從隔壁埃利斯叔叔那裡賺到零花錢了,為了讓米莉學會存錢,他打算引導女兒從現在開始:「親愛的女兒,你可以告訴我,你打算怎麼來用這1馬克呢?」

米莉愛著腦袋想了半天,猶豫地說:「本來我是想用它來買個小玩具的,可是一時半會兒還不想買它。爸爸,您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

爸爸溫和地問米莉:「你每次從埃利斯叔叔那兒拿回來的一定都是些零碎的錢吧?這樣如果暫時想不起買什麼,隨便放在那裡很容易丟失,這樣你的勞動就白費了。依我看,你不如將這些錢存進銀行,等你想起要買什麼的時候再取出來,你覺得這個主意怎麼樣?」

「爸爸,太棒了!我有不少小夥伴都在銀行有了自己的賬戶,我早就想有一個。不過爸爸,我應該怎麼去存呢?」

「沒關係親愛的,這個忙爸爸可以幫你呀!咱們現在就去銀行怎麼樣?」爸爸決定馬上就帶米莉去銀行。

米莉跟著爸爸來到了離家不遠的一家銀行,在銀行的櫃檯前,爸爸耐心地指導著米莉填寫了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表格,教她如何告訴銀行裡的阿姨,最後在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米莉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銀行賬戶。

現在,讓我們把鏡頭切換一下,再看看下面這個場景:

春節假期中,一對中國夫婦帶著6歲的兒子去二姨家串門。二姨很慷慨地給了這個6歲的小孩子100塊錢。

回到家之後,爸爸說:「兒子,你還小,這100塊錢讓媽媽給你存起來。」

可兒子卻不答應:「不,爸爸,我要去買最新款的變形金剛,我們班的同學還沒有呢,這下可以好好地炫耀一下了。」

「你的玩具已經非常多了,而且你也不是小孩子了,還買什麼玩具啊,還是讓爸爸存起來,等你長大上大學了再花。」

「不,我才不要存呢,就這100塊錢根本就不值得去存,我就要玩具!」

看著兒子快要哭的樣子,這位父親只好妥協了,答應第二天帶兒子去買變形金剛。

中國的孩子對銀行、賬戶、存款等方面的知識瞭解得少之又少,對銀行也始終沒有什麼概念。除非他們手頭上有一大筆錢,才會想到存起來,如果僅有幾百塊的話,寧願花光也不會去銀行的。巧合的是,他們的父母大多也是這樣想的。

就拿上述案例來說,在中國父母看來,錢是別人給孩子的,孩子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吧。何況,錢也不多,很快就會花完的。他們壓根就沒有給孩子開設銀行賬戶,幫助孩子學會存錢的想法。更沒有想到當孩子下次再買什麼東西時,可以去銀行取,而不是伸手向自己要錢。

在德國,孩子出生後,父母便會給他們開一個銀行賬戶。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導他從小學會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於事後能夠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在日常生活中,德國父母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並不需要自己親自去買單,而是鼓勵孩子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積蓄。比如,孩子想買名牌球鞋、籃球、手機、自行車或出外旅遊,父母就會讓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儲蓄去支付這些費用。

這樣做,大的好處是讓孩子體會到存錢的意義,同時還能幫助孩子具備有計劃地管理金錢的能力,增強理財意識。

我們都知道,德國父母向來鼓勵孩子出去打工賺取零花錢。對於這部分錢,德國父母會引導孩子擬定一個消費計劃,並監督孩子只花掉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部存在自己的銀行賬戶上,等下次用的時候再取。因而對於許多的德國孩子來說,銀行戶頭裡有幾百甚至幾千馬克,是件見怪不怪的事情。

德國某權威機構曾對600萬名6~13歲兒童的生活習慣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80%的德國孩子一直有存錢的習慣,不會一次性把錢都花光。

德國父母的上述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父母即使留下了金山銀山,如果孩子不思進取,只會揮霍的話,遲早會敗光所有的財富。更何況,用盲目的消費理念刺激孩子的做法,只會使孩子滋生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錯誤觀念。長期下去的話,孩子容易一切向錢看,不知奉獻,只會索取;不想盡義務,只想享權利。

所以,不論富裕的家庭,還是普通的家庭,都應該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儲蓄、消費觀,從而培養理財的好習慣。對此,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德國父母推薦的小竅門。

首先,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要有正確的理財意識和科學理財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儲蓄、節儉的父母教不出會科學理財的孩子。

其次,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制訂家庭財務計劃。在這個制訂的過程中,孩子能清楚地瞭解到家裡近期、中期、長期需要的支出有哪些方面,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家庭消費是多少,自己的花費是多少,最終能有多少剩餘?這樣的話,孩子會瞭解家庭的日常開銷和收入以及掙錢的方法,讓他們知道和體驗掙錢的艱辛。與此同時,孩子還能體會到生活要有計劃,需要節制,有目的地儲蓄以應付緊急事件,不能無原則地揮霍消費。

最後,父母還可以利用孩子保管賬戶的方式,引導他們有存儲意識,學會合理理財。比如,引導孩子將過年收到的全部壓歲錢存入教育儲蓄賬戶,讓孩子自己去保管,並調整自己的花錢行為。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支出各項開支時,父母一定要做到心裡有數。

濃情智語

孩子的賬戶上有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儲蓄的意義,樹立理財的觀念。一般來說,孩子總是喜歡賬戶上的錢越來越多。因而,父母不妨陪孩子去銀行,以他的名義開設一個賬戶。激發孩子不斷存錢的慾望,這正是培養孩子良好理財習慣的開始。

4.記賬很重要,對賬時間到了

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一位母親不得不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到德國打工賺外快。離家萬里之外,難免會想兒子。於是她經常給打丈夫打電話,詢問孩子近況。這天,當她打電話給丈夫時,丈夫向她抱怨道:

「老婆,兒子最近的個頭在『噌噌』地長,也壯實了很多,只是越來越不讓人省心。這不,昨天這小子纏著他爺爺要了200塊錢,跟同學一起去逛街。在外面,他和同學吃香的喝辣的,還大包小包地買回來一大堆,淨是些沒什麼實際用途的東西。到家時還朝他爺爺嚷嚷說,『爺爺,你真是太小氣了!200塊錢不夠花,要不是向同學借了50塊錢打車,我就回不了家啦。』他爺爺無奈之下只好又補給他50塊錢。

我平時工作忙,也很難顧得上照顧他,有時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今天中午,他又向我要了150塊錢,說是開聚會,我也不好掃了他的興,只得滿足了他的要求,否則他又要大哭大鬧個沒完沒了的。對了,兒子昨晚睡覺之前,要我今天打電話時告訴你一聲,別忘了從德國給他買個原裝的『超人變形金剛』,他說同班幾個同學都有,讓你一定要給他買一個。」

聽完電話,這位母親毫不猶豫地對丈夫說:「沒問題!明天我就去買,買好後馬上給他寄回去,讓他等著吧!」因為在她看來,大人再苦再難,也不能難為了孩子,雖然他花錢大手大腳,但只要有要求,就得滿足。

身在德國的她在一家比較富有的人家作家庭助理,也就是國內所謂的家政。這一家的男主人是位富翁,擁有好幾個公司,家境非常殷實,但他們夫婦倆對孩子的消費卻斤斤計較,8歲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都有專門記賬的本子。每個週末女主人都要親自檢查孩子們的賬本,查看他們的各項消費內容。

一天,這位打工的母親正在收拾房間,看到女主人翻開8歲女兒的賬本,慢慢看著上面的內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出於好奇,這位母親湊過頭來看了看,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

「3月2日,好開心啊!媽媽給我10歐分,這是本周的零用錢。

4月1日。今天糟糕極了!前天媽媽給我的一塊橡皮,讓我不小心弄丟了,沒辦法,只好再買一塊新的,這花去了我1歐分。我真的很心疼!

4月25日。我和同學去買零食,她買了一個大塊奶酪蛋糕,而我因為手頭拮据,只好買了一個小的芝士蛋糕。

5月1日。我把我不用的書和撿來的廢紙賣完後,賺了2歐分!我發現我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看完女兒的賬本,女主人又拿起兒子的賬本,但當她看到6歲兒子的「糊塗」賬本時,眉頭卻皺了起來。她把兒子馬克叫到身邊,非常嚴肅地責備他:「馬克,那2歐分到底花在什麼地方你都說不清楚,這可不是個好兆頭。媽媽可不希望你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你應該學習一下姐姐,她的每一筆賬都清清楚楚,每歐分都能說出去向。你現在已經6歲了,應該學會記賬,並且必須學會把賬單記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小馬克低著頭好一陣子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女主人情緒稍微平緩後說:「對不起,馬克,媽媽剛才太激動了。不過,這事我還是要跟你說一說的。你最崇拜的人是你爸爸,對不對?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爸爸總是說不清楚自己公司裡資金的去向,那麼,我想,再大的公司也會很快倒閉的。現在你連自己的零花錢都管不好,將來怎麼可以像爸爸那樣管理幾個資產上千萬乃至更多資產的公司呢?」

「媽媽,我錯了。」一向倔強的小馬克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向媽媽承認了錯誤。

「馬克,媽媽現在來教你怎麼記賬,好不好?這樣,你就可以像姐姐一樣把賬記得清清楚楚了。」

「好的,媽媽。」

一陣翻抽屜的聲音響過之後,她說:「馬克,你看,這是媽媽送給你的筆記本。記住了,以後你就用它來記賬。現在,我們來把你今天的花錢情況作一個記錄。」

……

看到眼前的一切,在女主人家打工的這位母親若有所思,下班後馬上往家裡打電話,把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告訴了丈夫,她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有個小賬本,也能學會如何記賬,怎樣讓每筆錢都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在德國父母看來,記賬是理財的起點,也是理財的根本。讓孩子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是理智理財的前提條件,而瞭解自己財務狀況的最好途徑就是記賬。

通過詳細地記賬,孩子會知道自己的零用錢都花在了哪些地方,從而做到心中有數。當賬上的餘額不多時,他們就會學著控制自己的購買慾,調整自己的消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懂得以收抵支、欠債要還的道理,也更善於規劃今後的財務、審視零用錢的流向。

在引導孩子記賬,並檢查賬本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可以瞭解孩子的消費習慣,還能替他檢視哪裡有不足。所以,要想引導孩子學會理財,提高他們的財商,應從教會孩子學著記賬開始。

有了賬本,就有了可以計算的數字和真實的依據,不然,錢「嘩嘩」地花出去了,到底花在哪些事情上,是很容易忘記、混淆的。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他們很可能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用掉許多錢。比如,花2元買一個髮夾,買口香糖用掉7塊錢,買羊肉串花了6元,打電話3塊錢等等,積少成多,小錢就變成大錢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與德國父母的理財教育相比,中國父母在這方面的教育幾乎是空白。很多父母只會無條件地答應孩子的各項消費要求,塞給孩子花花綠綠的鈔票。至於孩子是怎麼樣花錢的則從來都是不聞不問,更別提讓孩子記賬了。

那麼為了孩子的將來,中國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去做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德國父母的做法吧!

首先,他們在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時,還會鄭重地交給孩子一個,讓孩子對自己零花錢的去向做一個明確的記錄。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逐漸知道了量入為出的道理,從而合理地安排各項支出。當孩子記錄地非常清楚時,德國父母還會出乎意料地給孩子一點小獎勵,以鼓勵孩子繼續堅持這種好習慣。他們深知對於孩子來說,與其給予很多的金錢,不如引導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理財習慣,使孩子終生受益。

正是因為身處這樣的生活氛圍中,德國孩子無形中便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將每歐分的去向都記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下一次父母發零花錢的時候,主動向父母匯報上一筆零用錢的花費情況。當然,如果孩子說不清某些錢花到哪裡去了,且沒有任何記錄的話,父母會扣除一定數額的零花錢,以示對他的懲罰,讓他記住這次的教訓。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小迷糊」,經常出現「不知道花了多少錢」,或是「昨天才發的零用錢,今天就口袋空空的了」等情況,那麼你不能再無動於衷了,不妨趁此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記賬,讓他能夠正確地對待、使用金錢,並最終具備基本的理財能力。

要知道,在眼下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能從幼年時期就懂得合理地支配、使用金錢,孩子無疑會佔有巨大優勢,因為他已具備了一個現代人的基本能力:理財能力。

濃情智語

要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記賬,應掌握最基本的原則:

首先,在孩子小的時候,引導他簡單地記錄一些日期、收入、支出、項目、結餘即可。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可以將花費的項目細分一下,分別為食、交通、樂等,並加上「想要或需要」的選項。這樣精細地分類,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審視消費時,能夠一目瞭然。

其次,無論每筆消費的金額是大還是小,都要做詳細的記錄。

最後,記賬是件繁瑣的事,孩子有時難以堅持下去。這時就需要父母拿出足夠的耐心去提醒孩子堅持下去,並把記賬變成一種習慣。

5.買東西前想清楚,花了就沒了

南希是一個可愛的德國小女孩,特別聰明。一次,她抱著一個卡通造型的罐子,來找姑姑玩。姑姑的同事們特別好奇那個罐子,便逗著南希打開罐子讓大家看看她的小寶藏。原來這是一個裝著各種各樣糖果的罐子。

姑姑的同事捏著南希的小臉蛋說:「南希呀,你媽媽怎麼敢給你這麼多糖果啊,吃這麼多糖果會長蛀牙的哦!」南希抱著糖罐子歪著頭說:「媽媽說,這是南希一個星期的糖果,不可以一次吃完。」

這時,同事們跟南希的姑姑聊天才知道,原來,南希的媽媽是一位非常具有智慧的德國媽媽。她不跟其他媽媽一樣,每天限定孩子的糖果數量,而是像發薪水一樣,把南希的糖果定時放到她的小罐子裡。剛開始的時候,南希特別開心,一下子吃掉了整天的糖果。後來再想吃糖果時,不管怎麼哭鬧,媽媽都會告訴她:「你已經吃掉了一天的糖果,不可以再吃了。」

幾次下來,南希便有了主意。在吃糖果之前,會做一個詳細的計劃,這些糖果是幾天吃的,每次能吃多少。看到南希的進步,媽媽把一個星期的糖果都放到南希的罐子裡,而南希在吃糖果時也能做到節制。

吃糖果如此,南希在零用錢的花費上也是如此。南希的姑姑繼續跟大家解釋道,別看南希小,卻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因為她是一個特別有計劃的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井井有條。尤其是班級的各項活動花費,她都記得一清二楚、井然有序,她的出色表現讓老師們稱讚不已。

這一點也是源自南希媽媽的正確引導。以前,南希和其他孩子一樣,零花錢都是一天一給,自從升入三年級,南希的媽媽就開始引導南希學會規劃自己的零用錢,於是把一個月的零用錢全部都交給南希。剛開始,南希捧著這麼多的零花錢,感覺很美好。興奮之餘,便大手大腳地花起錢了。結果還沒有到月中,她的零花錢就所剩無幾,剩下的日子她只能忍住購買慾,緊巴巴地捱到月底了。

在媽媽的幫助下,南希學會在接到零用錢的同時,做詳細的消費計劃,並開始學著記賬,詳細地記錄每天的支出。在月末的時候,她還會仔細地查看自己的支出,重點記錄那些多餘的不必要的支出,以便引以為戒。因為她清楚地認識到,買東西前一定要想清楚,不然花完了就沒了。

幾個月後,南希便能游刃有餘地進行有計劃地消費,不但不是「月光族」了,反而還會有所剩餘,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質。

南希的故事一下子讓姑姑的同事們陷入反省中……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天性嚴謹且保守呆板。在對待孩子零花錢的問題上,德國父母也是如此。一般說來,他們跟孩子約定好給多少零花錢就給多少。如果孩子過早花完,就算天天追在大人屁股後面哭著討要也不管用。因為這是在違反約定,是不允許的行為。

當然,在遇到孩子把零用錢過早地花光這個問題時,德國父母會耐心地跟孩子交談,分析為什麼會這樣,然後一起商量該做個怎樣的消費計劃,才能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更值得肯定的是,德國父母為了引導孩子能夠做到有計劃地消費,還會教他們正確區分願望和需求,從而做到合理消費。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願望是指通過廣告和其他小夥伴的炫耀所產生的對某一物品的渴求。而需求則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舉個例子來說,孩子近視,需要配一副眼鏡,這是需求;但如果孩子非得配一副昂貴的鏡架,那這就是願望。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孩子在消費之前就會明白哪些東西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浪費,哪些是正當花銷。知道買東西前一定要有計劃、想清楚,該花的錢要花,不該花的錢則一分都不要花。如此這般,德國父母還向孩子傳遞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理念:商品是買不完的,我們必須學會理性地取捨,在滿足部分願望的同時,節制自己無止境的慾望。

利用這樣的方式,德國父母既培養了孩子健康的金錢觀,也鍛煉了他們的理財能力,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很有利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所說:「孩子知道節儉,學會理財,才能杜絕大把花錢的惡習。」而這正是值得中國父母值得學習的地方。

如今,如何引導孩子科學地支配金錢,從小學會有計劃地消費,成了中國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來自據某權威機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最缺乏的正是有計劃且合理而適度的消費觀念。

在愛的名義下,中國父母在孩子消費觀念上存在兩大誤區:一是他們打著「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口號,一味地讓子女生活在金錢堆裡,過著重視物質享受,愛慕虛榮的日子。二是在他們看來,金錢是骯髒的,醜陋的,壓根不是什麼好東西,孩子手裡有錢更不是好事。因而,他們會讓孩子從小遠離金錢,遠離消費,到頭來孩子自然無法支配金錢,更談不上有計劃合理地消費了。

事實上,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其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地增強,能否有計劃地消費是孩子走向成熟、挑戰競爭、學會生存的重要標誌。況且不論是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詳細的計劃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因而父母必須要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學會統籌安排,做到有理性消費。

實踐證明,越早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消費,就越能幫助孩子盡快地進入到有效理財的領域中。與此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自律、獨立精神以及分清事情輕重緩急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做金錢的主人。對此,德國父母的教育經驗如下:

1.引導孩子做好某一階段的消費計劃。

一般來說,對於剛剛領到的零花錢,孩子總會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中。因而,在購買某件東西的時候,孩子是衝動的、非理智的。對此,父母要引導孩子詳細地列出某階段的消費計劃,讓他們分配好手中的錢,以保證在下一筆零花錢到手之前,能夠每天有錢花。

也就是說,無論任何階段的何種消費行為,都應在孩子的掌控範圍之內,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加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只有這樣,孩子的財務狀況才能處於一個可控制、平穩的良好狀態中,從而避免花錢混亂的情況。

2.幫助孩子做好採購計劃。

首先,在孩子進行購物之前,父母應引導孩子分清「需要」、「想要」和「願望」的區別,為即將開始的消費計劃做一個鋪墊。其次,在進入商場中,自制力差的孩子往往一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出現衝動消費的情形。這樣自己的零用錢不僅會花光光,甚至還會出現超支的情況。

在購物之前,做一個詳細的採購計劃,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狀況。如此一來,孩子便能很好地抵禦商場的誘惑。

在孩子購物之前,父母可以傳授一些「選擇性花錢」的技巧,比如在買某貴重物品時,貨比三家,學會對同類產品做一些價格、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比較;或者告訴孩子一些省錢的小竅門,讓他知道該怎樣聰明地花錢。

當孩子想要購買某樣東西又不在計劃當中時,父母應幫助孩子一起計劃怎樣存錢來購買。這樣不僅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消費的同時,還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通過努力和等待才能得到的東西更值得珍惜。

3.監督孩子是否能夠如實地執行消費計劃。

監督是對了督促孩子如實地執行已經制定好的消費計劃,從而讓計劃更好地發揮效用。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對於那些年幼、自制力差的孩子來說,父母的監督能夠幫助他們認真地去落實自己的消費計劃。

4.針對孩子的執行情況給予必要的獎懲措施。

在執行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獎懲:執行得好,可以用他喜歡的方式進行獎勵,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孩子的執行積極性;遇到執行不佳時,給予一定的懲罰,讓孩子有所畏懼,從而更合理地執行消費計劃。

濃情智語

理財是始於消費的,因為收入減去支出才是「財」;理財又是終於消費的,因為今天的「財」要用於明天的消費。所以說,讓孩子從小學會有計劃地消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讓孩子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資金,更好地實現每一個消費目標。從而杜絕浪費,降低生活消費品質。

6.不必要的花費,便是浪費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於是很多孩子花起錢來肆無忌憚、奢侈浪費,甚至覺得這沒什麼要緊,反正父母有的是錢。然而作為父母,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無論再有成就,家庭再富裕,也難以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因為這種思想一旦深入孩子的意識當中,不僅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理財觀,甚至還會害了他們。

澄澄的爸爸是某房地產公司的副總經理,媽媽則是全職太太,在家負責照顧澄澄。為了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爸爸整日在外奔波。澄澄從小家庭條件就比同齡孩子好過不知多少倍,她用的東西都是最好的,穿的衣服都是最貴的,上的是全市最好的幼兒園,然而在這種環境下不斷長大的澄澄卻並不快樂,因為她發現,爸爸對她表達愛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給錢。

4歲時,聰慧漂亮的澄澄被幼兒園推薦參加全市青少年美術比賽,老師要求家長到場給孩子加油,澄澄也滿心期待爸爸可以來參加。然而,澄澄如願以償地拿到了一等獎,卻一直到比賽結束也沒看到爸爸的影子。

當澄澄給爸爸打電話告訴他自己的成績時,爸爸在電話裡告訴澄澄:「寶貝女兒,你太棒了!爸爸太忙了,回不去,獎勵你1000塊錢,你喜歡什麼玩具,自己去買吧!」

7歲時,澄澄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她十分希望爸爸能帶她去學校,然而忙於工作的爸爸只是給了她2000塊錢,然後告訴她:「需要什麼學習用品,就去買來,記得要買最好的,別心疼錢,爸爸可就你這麼一個寶貝女兒。」

久而久之,澄澄花起錢來越來越大手大腳,無論買什麼眼睛都不眨一下。朋友過生日,幾百塊錢的禮物在她看來小事一樁;學校動員學生們捐錢建圖書館,她一下子拿出了2000塊,媽媽說太多了,她卻覺得少了拿不出手。

上了中學之後,澄澄更會花錢了,不是名牌衣服絕對不穿,每件衣服在身上穿不了幾天就會扔到一邊;手機、平板電腦,樣樣不能少,而且必須都是名牌。

隨著物慾的膨脹,她的成績卻一落千里,為了和更有錢的同學攀比,她根本沒有心思學習,一天到晚只想著怎麼才能顯得比別人更有錢,更有面子,這讓爸爸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原本給女兒錢是為了她好,最後怎麼變成了這樣呢?

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澄澄的爸爸除了給她錢,從未給過他正確的教育,更沒有教過她如何理財,這讓澄澄覺得錢這東西不稀罕,唾手可得,根本不懂得珍惜,更想像不到為了掙錢,爸爸曾付出了多少艱辛。

這樣的問題在德國是絕不會出現的,因為德國人十分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不僅會從小教育孩子金錢來之不易,還反覆強調,僅僅珍惜是不夠的,不必要的花費也是浪費,是要受到懲罰的。

一天傍晚,9歲的弗蘭妮正準備出去玩兒,被媽媽叫住了。她發現媽媽的神情十分嚴肅,正納悶到底怎麼回事時,媽媽問她:「昨天去小商店買東西時,為什麼又買了一個塑料袋?」弗蘭妮還沒想明白怎麼回事兒,媽媽繼續說道:「前天你去小商店買零食,是不是花5分錢買了一個塑料袋?」

弗蘭妮點了點頭:「是啊,媽媽,怎麼了?」

「為什麼不拿前天買的那個盛東西?」

「哎呀媽媽,我還以為是什麼事情呢,就為這麼點事兒,您也太小題大做了吧,我和朋友們約好要去小廣場,等我回來再說吧!」弗蘭妮對此滿不在乎。

媽媽有些生氣,鄭重地告訴弗蘭妮:「這可不是件小事情,你這樣做太浪費了,我平日是怎麼教育你的,不必要的花費就是浪費!先去玩吧,好好反思一下你的行為,回來我跟你說說懲罰方式!」

雖然出了門,但弗蘭妮心裡一直都十分忐忑,她不知道媽媽會用什麼方式來懲罰她。回到家,她發現媽媽在她的零用錢記錄本上寫下一句話:「為了讓你能記得這次的教訓,從今天起你的零花錢減半,時間期限是一個月。」

弗蘭妮還想找媽媽理論,但看到媽媽陰沉的臉,始終沒有把話說出來,只能默默接受了這一「懲罰」。但因為對此事並不太能理解,她好幾天都沒怎麼跟媽媽說話。

週末的早上,媽媽把弗蘭妮叫到身邊,溫和地問她:「你是不是還在為零花錢減半的事情鬱悶?」弗蘭妮點點頭。

媽媽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你記得,以後這種沒有必要的浪費不可以再出現了,雖然這個購物袋只值5分錢,但今天浪費5分錢,明天浪費5分錢,積少成多,就會造成大量的浪費。寶貝兒,你說對嗎?」

聽完媽媽的話,弗蘭妮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你是對的,能節約的就要節約,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說的,這事兒是我做錯了,我以後一定會注意的!」

曾有位德國媽媽這樣詮釋自己的節約觀:「我們德國的資源並不算豐厚,這樣做無非是想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約的習慣。雖然我們家的家境不錯,但始終很注意節約,比如能用的傢俱和家電絕不會換新的,作為代步工具家裡的車子是二手的,孩子玩過的玩具我們也會去二手市場賣掉,以求在社會上循環利用,不造成浪費。」

在德國,無論什麼樣的家庭,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節約教育,讓他們明白浪費是十分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懂得節約才能學會理財,家境再好的孩子,如果不懂得這一點,金錢也會如流水般逝去。

反觀中國的父母,很多時候為了撐場面,為了所謂的面子,不僅不去教孩子節約,反而帶頭浪費,購買昂貴耗油的新車,傢俱家電一定要緊跟潮流,房子幾年就裝修一次,對孩子更是毫不吝嗇,想要什麼給買什麼,衣服動輒名牌,玩具玩幾天就換新的。

客觀地說,德國的物質條件遠比中國豐富,且不少家庭都相當富裕,為什麼他們能做到節約,而中國人就做不到呢?這個問題十分值得父母們反思。

為了讓孩子養成更好的習慣,更為了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建立正確的理財觀,作為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從點滴開始,時刻注意節約,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費,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孩子獲得理財智慧,為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濃情智語

德國人十分重視節約,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不必要的花費不要出現,因為這也是一種浪費。尤其是德國父母,更是嚴格地要求自己,時刻做孩子的榜樣,在節約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教導孩子,不讓他們養成浪費的壞習慣,不做浪費金錢和資源的事情。

在中國,無論你身處怎樣的家庭,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都要明白一點,金錢是有限的,浪費一點就少一點,想讓孩子將來不受窮,必須讓他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懂節約、不浪費,只有這樣他才能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和理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