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六章 磨煉效應:「嚴謹」磨煉,讓孩子在碰撞中「波折」成長 >

第六章 磨煉效應:「嚴謹」磨煉,讓孩子在碰撞中「波折」成長

1.發燒了?靠自己去康復

父母最擔心的事莫過於孩子生病,遇到這一情況,任何父母都會看到眼裡、疼在心上,尤其是對「愛子如命」的中國父母。

然而,所有孩子小時候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病痛的磨礪,不少父母一發現孩子感冒發燒,想也不想就會抱著孩子去醫院,然後要求醫生:「拜託您,趕緊用藥給孩子把燒退下去吧!」或者「孩子發燒了,快給孩子打一針吧!」其實對孩子來說,打針吃藥這樣的辦法並不好,有時甚至還會引發其他狀況,讓人後悔不迭。

今年7歲的真真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姑娘,聰明乖巧,還長著一雙漂亮的大眼睛,但上了小學,她卻被同學們嘲笑走路的姿勢奇怪,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媽媽,她患上了一種叫做「臀肌攣縮症」的病,需要動手術才能康復。

媽媽頓時驚呆了,忙問醫生是怎麼回事兒,醫生問她:「真真很小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打針?」

媽媽點點頭,告訴醫生:「真真從小體弱多病,動不動就生病,不是感冒發燒就是咳嗽,有次還差點兒引發肺炎,後來她身體一不舒服,我們就趕緊帶她去醫院打針。可是,這和這種奇怪的病有什麼聯繫嗎?」

醫生告訴她:「臀肌攣縮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注射,曾有醫院對患病的孩子進行調查,發現這種因為反覆肌內注射所導致注射性臀肌攣縮症的患兒佔到了4.7%。這是因為孩子的臀部肌肉發育較差,如果臀肌注射的次數過多,臀肌纖維就會出現壞死現象,進而產生攣縮,而這種攣縮短期內是看不見的,等到發現的時候,往往為時過晚了。」

聽到這個消息,媽媽抱著真真哭了起來:「寶貝兒,都是媽媽害了你,本以為感冒發燒時只要趕緊好起來就沒事兒了,沒想到打針還能引發別的病,早知道是這樣,當初就應該盡量避免打針啊。」

真真的遭遇只是個案,畢竟感冒發燒這種小病,有時並不需要打針,但吃藥對孩子也不是好事兒,因為小病就著急給孩子吃藥,最終孩子的身體會產生抗藥性,再好的藥也不管用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

在德國,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因為德國父母認為,感冒發燒這樣的小病根本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反而是孩子磨煉自我的好機會,他們絕不會一看到孩子生病,就著急帶孩子去看醫生,而是讓孩子堅持一下,爭取自己好起來。

這樣的方式也受到了德國醫生的認可,他們同樣不太願意給孩子開藥,在醫學專家看來,孩子感冒發燒這樣的小病,完全可以依靠其他方式解決。因此,即便是父母著急或者請求醫生開藥,也會被委婉地拒絕,為了孩子的身體著想,父母大多會聽從醫生的建議。

陳希一家在德國定居了10年,對德國教育耳濡目染的她一直按照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這也讓4歲的兒子小偉更加聰明可愛、嚴謹懂事了,然而對於德國醫生,陳希卻多少有些微詞,這是因為這裡的醫生無論孩子生什麼病,都很少肯給孩子開藥吃。

一天中午,小偉滿頭大汗地從外面回來,吃了點兒東西就去午睡了,結果下午醒來後就發燒了,無精打采沒有胃口。陳希帶著兒子去社區診所,醫生安排助手給小偉量了體溫,做了記錄,然後走過來看了看孩子的耳鼻和四肢,輕輕鬆了口氣,告訴陳希:「沒什麼事,回去多喝水,用毛巾降降溫,明天就好了。」

「不用給孩子吃點藥或者消消炎什麼的?」陳希趕忙問醫生。

醫生抬起頭告訴陳希:「不用,孩子自身是有抗體的,不需要藥物幫助,他的體溫不算高,等到了39℃再用藥。不過我覺得他不會燒到那麼高的,估計明天就會好的。」

用了醫生的辦法,第二天小偉果真活蹦亂跳了起來,陳希覺得這醫生醫術很高,而且不亂要錢,於是以後有個頭疼腦熱的,都願意來這個診所問診。

半年後,小偉又感冒了,這次顯然比上回的情況嚴重,他四肢疼痛、發熱、嘔吐、腹瀉,陳希很著急,趕忙帶著小偉來到了診所。接診的還是上次那個醫生,他在小偉伸出舌頭的瞬間,就斷定小偉被傳染了猩紅熱。

他立刻讓助手去化驗,結果正如他預料,這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陳希十分著急,連忙問醫生怎麼辦。這次醫生終於肯開藥了,但除了抗生素之外沒有開別的藥,他詢問了一下,確認陳希家有治療發燒的藥,然後囑咐她:「如果孩子燒到39℃,就給他吃一點退燒藥,如果沒有,就不用吃。」

過了兩天,小偉繼續腹瀉,而且肚子還疼,陳希十分著急,於是抱起孩子開車到離家很遠的兒童醫院看急診。一位中年醫生給小偉量了量體溫,發現體溫正常,於是做了一系列的常規檢查,檢查完笑著跟陳希說:「孩子不發燒,電解質也沒有紊亂,雖然有點兒缺水,但並不嚴重。不要太緊張,回家多喝水,也可以吃點兒香蕉。」

「可是,他一直嚷著肚子疼啊……」陳希看醫生沒有讓打針的意思,連藥都不給開,更著急了。

醫生平靜地說:「您放心好了,肚子疼是正常的,那是腸胃痙攣,腹瀉停止後就會好轉的。」

陳希不甘心地問:「您看,是不是可以給孩子一些止疼藥?早上他肚子疼地哭了好幾次。」

「小男子漢,你怎麼可以因為這點兒疼痛就哭呢?阿姨相信你是堅強的,堅持一下,明天就好了!」沒想到,醫生居然拍拍小偉的腦袋,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聽到醫生這樣說,小偉居然真得像個男子漢一樣點點頭:「好的阿姨,我會堅持的!」無計可施的陳希心疼得親親兒子,然後帶著他回家了。

第二天,小偉的腹瀉果然停止了,肚子也不再疼了,還對著陳希做鬼臉:「我是堅強的小男子漢!我餓了,我想吃飯!」陳希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德國醫生告訴我們,孩子發燒,父母完全沒必要太過緊張,更不必馬上用藥物降溫,首先要分清情況。一般如果孩子發燒,但精神很好,有食慾,則不用擔心;假如夜裡的體溫38度以上,但能喝水,而且沒有其他不適,也不用著急去醫院;假如體溫不太高,但情緒很壞,沒有食慾,此時需要去醫院尋求幫助;如果體溫很高,情緒不好,擦拭身體後依然沒有緩解,則可以吃些感冒藥。

除了以上這些症狀的判定,想讓孩子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打針吃藥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一不留神還有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好好鍛煉身體,多多經受磨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這才是擁有健康體魄的關鍵所在。

濃情智語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孩子不應該是嬌弱無力的,因為通過鍛煉,再弱小的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體魄,但這需要後天的磨煉。生病不吃藥,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磨煉,當孩子患上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時,運用自身免疫力和癒合能力讓病好起來,不僅能讓孩子的身體變得更強壯,還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

當孩子發燒,在家進行物理降溫是個不錯的辦法,一邊給孩子冷敷,一邊配合中醫穴位按摩,同時讓孩子多喝開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一般性的發燒都能得到控制。當然,如果兩天燒都退不下來,還是要尋求醫生的幫助,找到發燒的原因,有的放矢,以免貽誤病情。

2.參加勞動,回報社會有責任

如今,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家裡大多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少有家長捨得讓孩子動手,就連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大包大攬地幫他幹,更不要說讓孩子參加勞動了。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出乎家長們的意料,孩子不僅不領情,久而久之,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那些活兒就應該是大人幹的,與我無關!這讓很多深愛孩子的父母傷心不已,自己含辛茹苦地養育了他,辛辛苦苦地掙錢養家,回到家把一切都給他準備好,最後他還不領情,反而覺得父母做這些都應該。

欣欣長得漂亮、可愛,一家人都把她捧在手心兒裡,不僅對她百依百順,而且什麼都不讓她親自動手,就連喝杯水,都是媽媽親自送到嘴邊。

4歲的欣欣該上幼兒園了,但只去了一天,卻哭著再也不肯去了,媽媽問她怎麼了,她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說:「今天我上廁所,媽媽沒在,我尿在了褲子裡,小朋友們都笑話我,幼兒園真不好,我再也不願意去了。」

媽媽打電話問幼兒園老師,才知道事情的經過。原來,欣欣這個年齡的孩子,基本上都會自己上廁所,而欣欣從沒自己一個人上過廁所,她不會,又不好意思找老師幫忙,於是就尿在了褲子裡,老師發現後幫她換了件乾淨的,又給她晾乾,下午放學一忙,就忘記把這件事告訴欣欣媽媽了。

媽媽拜託老師,以後孩子上廁所的時候幫她脫下褲子,又說了一番「欣欣年紀小,現在還沒學會」,「她身子弱,還不適合自己去做」之類的借口。老師答應多關注一下欣欣,有困難主動幫助她,不讓小朋友嘲笑她。

第二天,媽媽以給欣欣買心愛的芭比娃娃為條件,把她送進了幼兒園,沒想到下午接她的時候,她又哭了。心疼孩子的媽媽質問老師:「今天欣欣是不是又尿褲子了?」

「這倒不是,不過欣欣的適應能力確實有些差。上午她不小心弄掉了桌子上的玩具,我讓她撿起來,她不肯,還說在家從來沒有撿過玩具,其他小朋友撿起來了,我表揚了別人,她有些不高興,我也沒太在意。中午午睡之後,所有小朋友都自己穿好了鞋子,結果欣欣不會繫鞋帶,呆在那什麼都不說,我問她怎麼回事,她就哭了,怎麼哄也哄不好,最後我幫她繫好了鞋帶,她連句謝謝都不會說。下午大家排隊端著杯子接水喝,她也不會接水,還是一個小朋友幫她接好的……」

聽到老師的「告狀」,媽媽不僅沒覺得寶貝女兒有什麼不好,還抱怨道:「我們把孩子送到這裡來,就是讓你們幫忙照顧的,不然我們花這份錢做什麼呢?既然你們什麼都不能幫忙,那我看這幼兒園還不如不上,孩子這麼小,怎麼能讓她幹這幹那的?」說完就接走了欣欣,再也沒讓她上幼兒園來。

因為她覺得反正幼兒園也學不到東西,不如不讓孩子受這份難為,媽媽從郊區接來欣欣的爺爺奶奶,一直到上小學,欣欣始終在家人的呵護下慢慢長大。然而沒想到,上了小學欣欣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環境,說什麼也不願意去上學,還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壞毛病,媽媽告訴欣欣:「你必須得去上學才行,不然長大了怎麼找一份好工作呢?」

欣欣理直氣壯地說:「我才不工作呢,你養著我就行了唄!」

聽孩子這麼說,這下媽媽可愁壞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怪不得孩子,這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思路出現了偏差,很多父母都以「孩子還小」作為借口,不讓孩子動手,不讓他參與勞動,這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更想不到自己也有回報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在德國,這樣的問題絕不會出現,因為德國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鍛煉他們的自理能力,並讓他們意識到,無論年齡多大,只要作為家庭的成員之一,他都有責任和義務回報家庭和社會。

6歲的勒吉是個殘疾孩子,因為小時候的一次意外,他的左腳有些跛,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尤其是負重行走或上下樓梯的時候更加明顯。不僅如此,每當陰天下雨,他的左腳都會不時地疼,需要枴杖才能獨立行走。

每當看到他搖搖擺擺的樣子,媽媽都會十分心疼,但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獨立生活,她雖然不忍,卻還是按照健康孩子的標準來要求他。在媽媽的要求下,勒吉確實像個健康的孩子,什麼事情都親自動手,而且幹得有模有樣。

勒吉的鄰居來自中國,男主人黃熙在一家科研所上班,女主人專職在家帶孩子。因為對德國的習慣不太熟悉,勒吉一家給他們提供了不少幫助,這也讓他們和勒吉家的關係相處得不錯。

一天,黃熙剛走到樓梯口,就發現勒吉在打掃樓梯,他左手提著一個木桶,右手拿著抹布和拖把,搖搖晃晃地從樓上走了下來。看到這個情形,黃熙連忙向前一步,想幫他提木桶,沒想到勒吉笑著拒絕了他:「謝謝您,黃先生,我自己可以的。」

黃熙以為他不好意思讓自己幫忙,於是說道:「咱們是鄰居,應該相互幫助呀!」

「不,謝謝您的好意,我說過我能行,請您讓一下,我要開始勞動了!今天是我的勞動日。」黃熙發現勒吉這下有點兒生氣了,連忙從樓道口讓開。因為趕著上班,他沒有多想,下班後,還沒忘記此事的黃熙打算問問勒吉的媽媽,明知道孩子行動不便,為什麼還要讓他受這份苦,這不是虐待孩子嗎?

他小心翼翼地敲開勒吉家的們,在得知黃熙的來意後,勒吉媽媽哈哈大笑起來,她告訴黃熙:「我當然知道他行動不便,正是因為此我才鼓勵他多多鍛煉。這怎麼是虐待他呢,我這是為了他好!」

「勒吉是自願勞動的嗎?」黃熙不解地問。

「當然是自願的,我才不會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我知道了,你們德國的孩子需要通過勞動來獲取零花錢,我說得對吧?」黃熙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

但這一猜測馬上得到了否定,勒吉媽媽說:「不,不是的,勒吉這是義務勞動,沒有報酬。這是他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每個週末都是他的勞動日,具體任務就是打掃樓道,從一樓到六樓,包括擦欄杆、掃地、拖地三個內容。而且這兩天家裡的衛生也由他來做,比如洗碗、打掃衛生間、給垃圾分類,然後送到垃圾桶。」

說這些的時候,勒吉的媽媽十分自豪,她認為,自己的兒子確實長大了,而且和健康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

黃熙還是很不理解,早上勒吉為什麼要拒絕他的幫助,而且似乎有點兒生氣,說到這裡,勒吉媽媽有點兒不好意思:「黃先生,您千萬不要怪他,這是因為從他很小的時候我就曾告訴他,接受別人的幫助是無能的表現,所以他自己能夠完成的絕不願讓別人幫忙。」

「原來是這樣,我當然不會怪一個孩子,我只是覺得有點兒心疼他而已,這樣做會不會太苛刻了?」

「呵呵,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知道他有點兒跛腳,有些事情做起來會比一般孩子更困難,但我們絕不能主動去幫助他,除非他向我們求助。不然的話,他的心靈會受到傷害的。更重要的一點其實是我們擔心經常幫助孩子,會讓他喪失勞動的意識,這就太可怕了。」

聽完勒吉媽媽的話,黃熙感慨萬分地說:「你們考慮得很長遠啊!」

「哪個父母不心疼孩子呢?但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或者朋友,誰都不可能幫他一輩子,人生的路很長,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一個人來完成,假如自己不去勞動,就會失去生存的基礎。我們之所以如此『狠心』,就是這個原因。」

黃熙發現說這句話的時候,勒吉媽媽的眼中含著淚水。

反觀中國那些每天過著「父母全天候貼身照顧」生活的孩子們,不僅不懂得知足,獨立性差,還任性刁蠻,抱怨父母沒有照顧好,以至於即使長大也總是依賴父母的幫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在社會上競爭,怎樣做出優異的成績?

不少當老師或當過老師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時的活動孩子們都積極主動地參加,一旦有義務勞動的機會,興趣一下子就會銳減,甚至連父母都不支持孩子義務勞動,並想盡辦法幫孩子找借口,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想讓孩子盡快變得獨立起來,為將來的人生奠定好的基礎,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把心疼擱在心裡,「狠狠心」讓孩子多受些磨煉,讓他懂得回報家庭、回報社會,讓他知道勞動的重要性,主動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在磨煉孩子方面很有見地,他們認為,讓孩子參加勞動要比多教他一些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孩子自身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性,還關係到孩子將來的生存空間和成功機會,如此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中國父母在以「孩子還小」為借口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孩子總會長大,與其讓他長大後手足無措,不如從小培養他勞動的能力,讓他盡早學會運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更好的生活,這不僅是種社會責任,更是一種對孩子負責的態度。

3.去「磨難營」,孩子成長得更快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都在崇尚「陽光教育」,也就是說讓孩子在正面教育下成長。在孩子們心目中,花很香、樹很綠、陽光很燦爛,生活一片美好。然而現實生活卻遠比父母親手給孩子搭建的陽光世界要殘酷得多,我們不禁會問,在這種「陽光教育」之下的孩子,如何才能抵禦挫折,他們的心靈能否承受現實的打擊,一旦遇到失敗,他們會怎樣呢?

網上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初一的女孩上小學時門門功課都是第1名,時常受到家長、老師的表揚和小夥伴們的羨慕。然而因為她就讀的初中是整個市裡最好的,學校裡全都是優中選優的尖子生,她的成績一下子落到了第5名。這讓她很難接受,每天鬱鬱寡歡,總想著如何才能考到第1名。

一次期中考試,女孩發揮失常,落到了10名以外,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以及老師、同學對她態度的轉變,她寫下遺書,從12層的樓上跳下了下去,結束了幼小的生命。

然而,這個小女孩在中國也並非個例,各大媒體經常會出現類似的報道,因為覺得生活壓力大而輕生的年輕人、沒考上公務員選擇自殺的研究生、由於家庭作業太多做不完而相約跳樓的小學生比比皆是。

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對生命如此不珍惜?又是什麼讓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不堪一擊呢?仔細分析,「陽光教育」就是誘因之一。

在德國,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中學、大學,對於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陽光至上,而是以「殘酷教育」為主。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如果在學校裡不接受這些磨難,那麼到了社會上,他們會接受到更多磨難,一旦到那個時候再去彌補,一切都晚了。

因此,德國學校經常會有意安排一些「磨難營」,讓孩子吃點兒苦頭,進而更快地成長起來。這種「磨難營」受到了所有德國父母的歡迎,當然也會逐漸得到其他國家父母的認可。

丁丁的爸爸在德國工作,為了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感受溫馨的家庭氛圍,並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媽媽毅然選擇來到德國,讓丁丁從小接受德國教育。上幼兒園之前,媽媽就瞭解過德國的教育方式,知道德國人奉行「殘酷教育」,喜歡讓孩子「吃苦頭」。在幼兒園的時候,丁丁就曾參加過德國人特有的「殘酷教育」,媽媽永遠都不會忘記兒子鼻青臉腫,卻一臉興奮的樣子。

雖然心疼兒子,不捨得讓孩子吃太多苦頭,但為了孩子在德國更好地生存,有一個好的前途,她不得不接受這種教育方式,並忍痛接受孩子時而就要被「磨煉」的現實。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在經歷過幾次殘酷教育後,丁丁明顯成熟了不少,摔倒後不僅不哭,還高高興興地站起來繼續玩兒。這也讓她對德國的這種教育方式更加信服了。

二年級的時候,丁丁的學校組織了一次「磨難營」活動,雖然是自願報名的,但丁丁班裡幾乎所有同學都參加了,丁丁興高采烈地回來告訴媽媽,自己想去,可一想到要在外面待一個禮拜,媽媽的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了。因為從小到大,丁丁還沒離開過她這麼久呢!

但是為了不掃丁丁的興致,更為了他接受好的磨煉,媽媽儘管不捨,還是給丁丁報上了名。在去磨難營的前三天,丁丁和所有同學共同經歷了野外生存訓練,包括如何辨認方向、怎麼鑽木取火、捕捉練獵物的技巧以及意外情況應急等各種培訓。

隨後,丁丁和同學們又參加了心靈磨難的訓練,這其中包括面對死亡的心靈訓練。學校要求家長一起參與,當媽媽聽到講台上的殯儀館職工繪聲繪色地講述人死亡時所發生的情形時,不由感到恐懼襲來。

她看看旁邊眼睛一眨不眨、認真聽講的丁丁,忍不住想:這樣的講述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正暗自思量,沒想到老師居然讓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意外身亡自己該如何應對等情景。

當看到孩子們神色各異的表演,還有各種大哭,丁丁媽媽疑問更深了:孩子還這樣小,就讓他們面對死亡,還是親人的死亡,有這個必要嗎?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課程結束後,孩子們恢復常態,嘻嘻哈哈地跑出教室,又繼續玩玩鬧鬧了。丁丁媽媽卻再也放不下心,忍不住找到老師請教起來。老師告訴她:「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讓他們知道人們在遭遇不幸時的複雜心情。這樣以後他再遇到什麼不幸或挫折,就知道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堅強面對了。」

丁丁媽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這也是德國殘酷教育的一種,對嗎?」

「是的,我們之所以組織這次磨難營活動,也是這個原因。我們想讓孩子盡早地瞭解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中所存在的黑暗面,比如搶劫、偷盜、種族歧視、各種違法犯罪等,進而引導他們思考和正視這些社會現象。不要覺得孩子們還小,不應該知道這些,他們越早知道,越能提早防範,越能盡快成熟,有效規避意外的發生。」

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丁丁媽媽:「我聽說中國的教育是不讓孩子太早接觸這些的,擔心他們會承受不了。但是您可以想一下,假如只讓孩子看到陽光的一面,而不去瞭解社會中的黑暗和醜陋,一旦他們長大踏入了社會,他們怎麼能保護好自己,平安健康、堅強自信地生存下去呢?」

「確實是這樣,我們國家的很多孩子在進入社會後都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會因為不知道如何去走下一步而選擇結束生命,原來這一切都是『陽光教育』惹的禍啊!」丁丁媽媽感慨萬分,她開始慶幸當年義無反顧地選擇讓丁丁到德國接受教育,這真的能改變丁丁的一生!

在德國,這種「磨難營」的活動不是偶爾舉辦,而是經常,從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一直到他大學畢業,這種活動會始終持續下去,而且越來越嚴酷。也許有孩子會因此而受傷,也許有孩子會受到很多磨礪,但毫無疑問,所有孩子都在這種活動中收穫了很多東西,尤其是成熟的心態和堅強的品格。

目前中國的學校教育中,這種「殘酷教育」並不算多,儘管不少學校已經開始組織各式各樣的夏令營、軍訓、拓展活動,讓孩子接受野外訓練,吃點兒苦頭、增長見識、鍛煉獨立品格,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具備足夠的苦難承受能力,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心太軟」,學學德國人的教育方式,為孩子多營造一些接受磨煉的機會,讓孩子去趟「磨難營」,他會成長得更快。

濃情智語

在二戰的浩劫之後,德國為什麼能夠快速崛起?如果你瞭解到德國的「殘酷教育」,看看他們的「磨難營」,這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從小接受這種教育的德國人特別堅強,無論任何逆境都能堅持下來,什麼樣的挫折都打不倒。大人如此,孩子也是這樣。

由於出生在中國的孩子缺少這種「磨難營」的大環境,因此在教育孩子堅強獨立的時候也許不太容易,但為了孩子將來不被挫折擊垮,不為困難退縮,作為父母,無論如何不能不捨得,也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殘酷教育」,給孩子幾次參加「磨難營」的機會。

4.「逼迫教育」讓孩子加速成長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而且幾乎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窮無盡的,甚至可以為其付出一切,因為這不僅是種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一種天性。只是有的時候,這份愛會因為太過沉重而對孩子造成傷害。

或許有不少父母會產生疑問,愛怎麼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呢?過多的愛對孩子來說,有時並不是件好事情,反而會讓孩子由於長時間沉浸其中而阻礙其個性成熟,延緩人格獨立的時間。

當父母將無微不至、傾注滿腔的愛無私地奉獻給孩子時,生活在父母所編織的溫柔保護圈內的孩子,終日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幸福歡樂、無憂無慮的日子,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不知愁苦為何物,不知壓力是什麼的人。一旦父母的這種愛不在,或沒有條件再繼續給予,孩子的生活將一片黑暗。

劉剛的童年十分不幸,10歲時就失去了雙親,這讓他受盡了生活的磨難。他靠著吃百家飯活了下來,並依靠社會救濟上完了高中,然後開始在工地打工,從最底層的工作開始做起,一點點積累,終於在30歲時擁有了自己的工程隊。

富起來的劉剛娶了個漂亮的太太,生了個可愛的兒子,這讓他感到十分幸福。為了不讓兒子小輝將來再受他所受過的苦,他每天更加拚命地工作,希望掙更多的錢,讓小輝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劉剛曾不止一次地對妻子說過這一想法,妻子也很支持,所以他們對小輝關懷備至,有求必應,什麼都不讓他幹,也不讓他知道大人工作的辛苦和外面社會的現狀。劉剛經常這樣告訴兒子:「寶貝兒,爸爸會讓你過上最好的生活,不讓你吃一點兒苦頭。你只要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管,爸爸保證什麼都給你安排得好好的。」

就這樣,小輝在幸福和甜蜜中度過了12歲以前的日子。然而世事弄人,每天拚命工作的劉剛在出差談業務的途中發生車禍,成了植物人。為了給劉剛治病,媽媽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撇下才上初一的小輝,終日陪在醫院,希望能喚醒丈夫。

家裡的條件急轉直下,始終被父母捧在手心、精心呵護的小輝,一下子從天上掉到了地上,他再也享受不到專車接送的待遇,再也沒辦法每天換上乾淨的名牌衣服,甚至買不起一雙自己喜歡的球鞋,吃不上一頓自己喜歡的飯菜。

醫生告訴媽媽,劉剛的情況日漸好轉,只要堅持下去,說不定哪天就能被喚醒,這讓媽媽充滿了希望,她賣掉了家裡的別墅,在醫院附近買了一套小型公寓,這引發了兒子小輝的不滿,愛面子、安於享受的小輝成績一落千丈,學會了和老師頂嘴,和同學打架,還因為和教導主任發生口角而被勒令回家反省。

小輝開始覺得這一切都是爸爸出車禍造成的,如果沒有他,媽媽不會對自己不聞不問,如果沒有他,家裡也不會沒有錢,連房子都賣掉,讓自己受這些難為。

一天,視爸爸劉剛為眼中釘的小輝,趁著媽媽出去打飯的空隙,偷偷拔掉了插在爸爸身上的氧氣管,然後眼睜睜地看著爸爸一點點沒有了呼吸,還輕輕地鬆了口氣,心想,這下終於能過上原來的日子了。

小輝的舉動不能不讓人感到心寒,從小在父母無微不至地呵護下長大的他,當家庭遭遇意外時,不是和家人一起努力渡過難關,喚醒深愛自己的父親,而是一心只為自己著想,處心積慮,想盡辦法把自認為影響到自己幸福生活的父親「除掉」。假如劉剛當時還有意識,知道自己死在親生兒子的手中,又將作何感想呢?他會不會後悔當初對兒子的教育,希望能夠重新再來一次?

當然,這樣的事情只是個案,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父母的百般寵愛,受不了社會現實而走極端的孩子卻比比皆是,因為現實遠沒有父母編織得那麼美好,孩子長大後總要邁入社會,假如這時他才知道,生活中不僅只有父母家人的笑臉,還會有種種源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此時父母再對他進行教育,恐怕為時已晚。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父母過分的感情投入,其實不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廂情願、自私的愛,是一種教育的偏差。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對孩子「狠」一點,讓他從小就接觸一些「逼迫教育」,認清社會真相,學會堅強勇敢,用客觀的心態來面對一切。在這一點上,德國父母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鑒。

西恩是個4歲的德國男孩,他長得胖乎乎的,十分可愛。西恩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深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大自己3歲的姐姐和一隻和他年齡相差無幾的金毛犬。

某個週末,西恩的姐姐所在的小學組織活動,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剛巧這天西恩爸爸出差在外,還沒有回來。媽媽有些為難,如果去參加姐姐學校的活動,西恩沒有人照看;如果不去,會傷害到姐姐的感情。她左右權衡了一下,覺得這是個鍛煉西恩獨立能力的機會,於是跟西恩商量了起來。

「寶貝兒,你是個小男子漢了,對不對?」西恩認真地點點頭。媽媽繼續說:「爸爸出差要過幾天才回來,可是今天姐姐學校有個活動,媽媽需要去他們學校一趟。姐姐學校不允許帶著小朋友去,西恩怎麼辦呢?」

西恩歪著頭想了想,一邊拍著自己的胸脯,一邊告訴媽媽:「西恩可以一個人在家,西恩還可以照顧狗狗!」

媽媽笑了,這正是她希望的答案。雖然兒子答應一個人在家,但該交代的事情還是需要認真交代。她嚴肅地告訴西恩:「我出門後大概需要半天多的時間才能回來,午飯我會放在桌上,需要喝水就到飲水機自己接。我走後千萬不要開門出去,有人按門鈴也不要理睬,因為爸爸媽媽都有鑰匙,可以自己開門的,所以按門鈴的一定是外人。電話響了不要著急接,看顯示是爸爸媽媽的手機號再接,如果不是就不用管它;門窗和電源插銷都不要動,去陽台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腳下,不要站在小板凳上向下看……記住了嗎?」

在媽媽說話的時候,西恩的眼睛眨也沒眨,十分認真。等媽媽說完,他做出了一個勝利的手勢:「我都記住了,媽媽,放心吧!小男子漢會照顧好自己的!」

雖然還是有百般不放心,但想到自己還有事,而這一天早晚都要到來,媽媽狠狠心走出家門,心裡升起一陣不捨,她知道自己不能心軟,作為男孩,這是西恩長大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事情。

趕到學校後,西恩的姐姐看到媽媽一個人來,十分好奇,以為媽媽把西恩托付給了別人,一聽媽媽把弟弟一個人丟在家裡,她小大人一樣責備媽媽:「您怎麼可以這樣呢?我還從未一個人在家裡呆過,西恩比我還小好多歲!」

聽了女兒的責備,媽媽一方面為作為姐姐的她能如此為弟弟著想而感到欣慰,一邊擔心起西恩來,她對女兒解釋道:「西恩是男孩子,多鍛煉一下也是好的,這樣,咱們給他打個電話,看看他在做什麼,好不好?」女兒拿起媽媽的手機,趕緊撥通了家裡的電話。

不一會兒,西恩的聲音傳了過來:「姐姐,你和媽媽在一起嗎?」

「是的西恩,你還好嗎?」

「我很好姐姐,你們放心吧,我剛剛吃了點兒甜點,現在正在擺積木。你們大約什麼時候回來?」

「我有個比賽項目,需要媽媽的協助才能完成,你在家裡好好等我們,參加完活動我們馬上回去!」

「祝你成功姐姐,我在家等你們!」

聽著兩個小大人兒煞有其事的談話,媽媽很高興,兩個孩子都成熟了,他們不僅學會了關心對方,還有著很強的獨立性。

下午3點多,媽媽和姐姐參加完學校的活動,開車回到家。一進門,西恩就撲了上來,他興奮地大叫:「你們終於回來了,看看我的傑作!」她們轉過頭,發現屋子中央用積木搭建的巨型建築和整整一本塗鴉,溫順的金毛犬坐在沙發旁享受地瞇著眼睡覺。

西恩驕傲地說:「中午吃過飯,想到您忘了準備狗狗的食物,我去陽台拿了狗糧,他很愛吃!我是不是比姐姐還厲害!」

姐姐跑過來親了西恩一下,告訴他:「弟弟,你比我厲害多了,我都不敢一個人在家呢!」

聽到這句話,西恩更高興了,他蹦蹦跳跳地去給媽媽和姐姐接水喝,還跟她們聊起一天在家的經歷。從那之後,爸爸媽媽有事的時候再也不發愁了,很放心地將西恩放在家裡,每次西恩的表現都很棒!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讓孩子一個人在家太冒險,萬一他有危險怎麼辦,如果他害怕怎麼辦?其實這些顧慮完全可以打消,只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將一切有隱患的東西放起來,交代好孩子,必要的時候給他寫出書面說明,所有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適當的時候,「逼迫」孩子一下,給他一些獨處的機會,這是德國父母的睿智之處,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早晚都有離開父母的一天,一個人面對一切,如果不盡早鍛煉這種能力,孩子如何快速長大,怎麼面對嚴酷的未來?

沒有一個做父母的不心疼孩子,但德國父母知道,如果毫無保留地將一切都給孩子,事先準備好,讓他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生活,只能是害他。今天是有錢人,明天則可能成為窮光蛋,一個沒有吃苦耐勞精神和沒有經歷過社會磨煉的人早晚都會被社會所淘汰。

因此,不想讓孩子被淘汰,成為「廢棄品」,從現在開始,和德國父母一起,讓孩子接受「逼迫教育」吧,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弱小,他其實是個獨立的小大人兒。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將孩子視為山鷹,認為必須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經歷風雨、見到世面,他們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長。假如父母大包大攬,什麼都幫孩子做了,那麼在心安理得享受父輩恩澤的同時,孩子很有可能會不思進取、不求上進,面對困難不堪一擊、一蹶不振。

相信所有父母,也都不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因此我們不妨借鑒德國父母的做法,用理智而充滿遠見的愛,採取「逼迫教育」,讓孩子接受磨煉,進而變得自強自立、頂天立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5.第一次沒成功?那就多試幾次

陽光充足的午後,洋洋和俊俊在沙灘上玩耍,兩位媽媽在身後一邊看孩子玩兒,一邊聊天兒。兩個孩子用細細的沙子把小腳丫埋在裡面,玩兒得不亦樂乎。

過了一會兒,兩人準備在距離沙灘不遠的平地上用沙子建堡壘,於是開始用漏斗裝上沙子,一點點往目的地搬運。洋洋媽媽建議他們比賽運沙子,看誰往目的地運的沙子多,就獎勵一個冰激凌。

洋洋媽媽的建議得到兩個孩子的認可,他們馬上開始了行動。然而,兩個孩子每次都把漏斗裝得滿滿的,結果還沒到達目的地,沙子就都流光了,來回好幾次都是這樣。這時,俊俊的媽媽看得有點兒著急,她心想,兒子這得搬多少次才能搬完啊,於是親自上陣,手把手地教給孩子:「你這樣,用手堵住下面,沙子就不會漏掉了!這樣會快很多,你試試?」

俊俊聽了媽媽的話,用手堵住了漏斗下面的空隙,果然搬運效率提高了不少,不一會兒就運過去了好多。而洋洋的媽媽只顧在一邊悠然自得地曬太陽,並沒有教孩子方法,因此洋洋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一邊運,一邊漏。

結果可想而知,獲勝了的俊俊得到了洋洋媽媽獎勵的冰激凌。當然,洋洋最後也吃到了冰激凌,不僅如此,他還學會了自己想辦法,因為後來他不止用了漏斗,還用了媽媽鋪在地上的報紙,慢慢地,他的「陣地」上,也有了不少的沙子。

孩子們繼續運送沙子,俊俊玩了一會兒就覺得沒有意思,放棄了這個遊戲,洋洋則不僅知道使用報紙,還從旁邊玩兒沙子的小朋友那裡拿來了小水桶,用小水桶來運送沙子,看著自己的「戰利品」,他開心地跳著、唱著,更加喜歡這個遊戲了。

因為著急,也因為不忍心看孩子受到挫折,俊俊的媽媽做了孩子的「軍師」,幫助孩子贏得了比賽。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孩子贏了比賽,卻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也少了一個接受磨難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都是如此,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為了讓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遭遇困難,馬上就忍不住上前「指點迷津」,殊不知這種指點對孩子來說並非好事,孩子在年幼時時刻在父母的保護下生活,一切順順利利,不知失敗為何物,喪失了嘗試的機會,更無法吸取失敗的教訓,為將來積累經驗。這樣他長大後很容易被挫折打敗,變得不堪一擊。

事實上,孩子的適應能力非常強,他其實並不需要父母的這種幫助,而是更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嘗試,學會某種技能,掌握某種本領。這是孩子成長的本能,也是他成長的必經之路。

深知孩子這一心理的德國父母,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從不會插手,他們會靜靜地躲在一邊,看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嘗試,一次沒成功,那就多試幾次,孩子早晚都能學會,不必急於一時。

家裡有寶寶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孩子第一次學洗臉肯定會洗不乾淨,甚至一邊洗臉一邊忘乎所以地玩水。見到這種情況,急性子的父母也許會一把抓起孩子的手,不讓他把水弄得到處都是,而是幫他把臉洗乾淨,然後把孩子轟出衛生間。

德國父母絕不會如此,他們不會因此代勞,而是耐心具體地指點,一次不行再來一次,失敗了也不會對孩子橫加指責,而是站在一邊鼓勵,同時給予正確地指導,直到孩子真正學會,然後再向他豎起大拇指:「寶貝,你真棒,這麼快就學會自己洗臉了!」

劉燕在德國工作,因為有一個已經6歲多的孩子,於是格外關注德國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發現在這個問題上,德國父母的做法和國內截然不同。

一次,她去朋友珍妮家做客,發現珍妮2歲的小女兒正一個人坐在餐桌前開心地吃飯,桌下掉得四處都是米粒,桌上也是一片狼藉。因為和珍妮很熟,劉燕用責備的口氣說道:「你怎麼可以讓這麼小的孩子一個人吃飯呢?你看她弄得到處都是,再說了,萬一嗆到怎麼辦?」

沒想到珍妮聽到這樣的責怪,則輕鬆地說:「放心吧,她自己知道怎麼吃,不會嗆到的。其實她現在已經好多了,你看她吃進去了不少,上周比這糟糕多了,她拿起碗就把飯都灑掉了。」

「在我們國家,這麼小的孩子都是要大人一勺一勺喂的,你怎麼這麼放心,不擔心她吃不飽嗎?」

「飯菜灑了還可以再盛,不會吃不飽的。我已經告訴她應該如何用勺子,她正在鍛煉自己的協調能力,你看她多棒!」珍妮一邊跟劉燕說話,一邊對著珍妮豎起了拇指:「寶貝兒,你真了不起,好好加油,對,就是這樣,把勺子稍微再正過來一些。」說著說著,孩子又灑落了一些飯粒,但吃進嘴裡的明顯比剛剛又多了些。

孩子終於吃完了午飯,劉燕發現她的身上都是米粒,但珍妮一點也不厭煩,更沒有責備孩子弄髒了衣服,而是不緊不慢地領著女兒到衛生間洗淨手上和臉上的油漬,然後給她換了件乾淨的衣服,讓她自己去臥室玩兒毛絨玩具去了。

過了一會兒,小姑娘可能感覺到了無聊,顫顫巍巍地從裡屋走了出來,柔柔地說:「媽媽,我渴了。」

「寶貝,這裡有我幫你倒好的水,你自己過來拿吧,媽媽和阿姨說話呢!」

劉燕心想:怎麼還讓孩子自己拿?於是伸手就想幫孩子把水端過去,珍妮制止了劉燕的行為,用鼓勵地眼神看著女兒慢慢走到茶几前,端起水杯,準備喝,結果女兒的手抖了一下,水灑到了地板上,她怯怯地看著媽媽,珍妮笑著把她攬過來:「寶貝,沒關係,用抹布擦一下就好了,你先喝我杯子裡的水,然後用抹布把茶几上的水擦一下好不好?」

小女孩兒點了點頭,從媽媽的杯子裡喝了點兒水,然後拿起抹布,煞有其事地擦起了茶几上的水漬,珍妮馬上表揚她:「寶貝真厲害,不但能自己喝水,還能幫媽媽幹活兒!」聽到媽媽的表揚,小女孩兒笑了起來。

擦完後,她對珍妮說:「媽媽,我可以看一會兒動畫片嗎?」珍妮點點頭,打開電腦,然後幫她找到她喜歡的動畫片光盤,小姑娘安靜地坐在一邊看動畫片,很長時間沒有打擾珍妮和劉燕的談話。

從珍妮家回來,劉燕感慨萬千,2歲多的孩子,正是讓家長感到最累的時候,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強、什麼都喜歡自己去做,不願接受大人的幫助,一不留神就會闖禍,甚至發生危險。然而看看珍妮家的孩子,照看起來幾乎一點兒也不費心,反而很輕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而且珍妮為什麼對孩子這樣放心,什麼都讓她自己去做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劉燕請教了珍妮,珍妮笑著說:「孩子總是要長大的,你再不放心,她也什麼都得學著自己去做,所以我只能狠心讓她多多嘗試。我知道,雖然孩子一開始什麼都做不好,但只要有足夠的耐心,把正確的方法教給孩子,然後放手讓她自己去嘗試,她總會學會的。」

「還是你聰明啊,這樣不但省心,還能讓孩子學得快。我記得當時為了讓我家洋洋能學會扣紐扣,我手把手教了她好幾個月,結果還是沒學會,可把我給急壞了。結果到了幼兒園沒幾天,她居然自己就會扣了,看來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是個不錯的辦法。」劉燕忍不住稱讚起珍妮來。

沒想到珍妮卻笑著告訴劉燕:「在德國,所有父母都使用這樣的方法,因為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小時候非常笨,4歲多還會被自己的鞋帶絆倒,但我的母親從沒有幫我系過鞋帶,也沒怎麼教我繫鞋帶的辦法,反而每天都故意讓我穿帶鞋帶的鞋子,這件事曾困擾過我很久,但最終我還是學會了繫鞋帶,而且能把它系成好看的蝴蝶結。」

設想如果父母始終不給孩子磨煉的機會,不讓孩子嘗試失敗,那麼有些技能他將永遠也學不會,有些經驗和教訓他將永遠都不知道。因此作為父母,千萬不要以為不讓他吃苦,不讓他受難為就是對他好,也不要因為孩子「笨拙」的表現而感到著急,更不要因為孩子的不斷嘗試是浪費時間。因為他此時此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為將來奠定的基礎。

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失敗,面對生活中的磨煉,從一次次的失敗和嘗試中得到鍛煉,讓性格逐漸變得堅強、堅韌,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心,唯有如此,他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

濃情智語

在德國父母看來,孩子在兒時受點兒磨難,吃點兒苦頭,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這會讓他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從挫折中磨煉意志。德國父母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不斷嘗試,只要父母在身邊看著他,鼓勵他,他就能鼓勵勇氣一次又一次地向前,而這是他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不要覺得德國父母「狠心」,相反我們還要借鑒這種「狠心」,因為只有在他年幼時對他進行嚴苛地訓練,一次不成功,就鼓勵他多試幾次,直到學會為止,他才能在將來激烈的人生競爭中不受難為,不被挫折打敗,進而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堅強、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