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五章 尊重原則: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意願 >

第五章 尊重原則: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意願

1.不拿孩子作比較,尊重孩子的情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見賢思齊」的教誨,而鑒於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讓孩子將「努力改變自己」作為正確的指導思想,將他和各種同齡人、不同齡人相比較,引導孩子給自己尋找學習榜樣,期望他變得更加優秀。

殊不知,這種做法有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結果適得其反。

麗麗和壯壯是表兄妹,兩個人在同所學校同年級但是不同班,因為兩家人相處得很好,兩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兒。

一天,麗麗在壯壯家寫作業,壯壯媽媽和麗麗在客廳裡說起期末考試的成績,麗麗驕傲地告訴小姨,自己這次的成績全都是A,她羨慕地對麗麗說:「麗麗真棒,成績總是這麼好,我們家壯壯什麼時候跟你一樣就好了,我就不用這麼操心了。」

媽媽接著問壯壯:「對了壯壯,你的成績單呢,我還不知道你考得如何呢,快拿來讓我看看。」

壯壯低著頭說:「我落在學校了,明天給你看。」

「那給我說說你的成績吧!」媽媽看到壯壯無精打采的樣子,很不高興,「是不是又沒考好?」

壯壯沮喪地說:「反正我怎麼考也考不過麗麗,你認她當閨女得了!」

「這是什麼話?你自己不上進,還說這種風涼話,真沒見過你這種孩子。你什麼時候能讓我省省心啊,你看看人家麗麗,什麼都好,你說你從小到大,哪一點兒讓我省心了?」聽到壯壯的抱怨,媽媽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絲毫沒有顧忌到兒子的感受,而是一陣數落,壯壯含著淚跑進了房間,媽媽還不依不饒。

麗麗在一邊輕輕地拽著壯壯媽媽的一角,小聲說:「阿姨,你別生氣,壯壯這次考得其實不錯,比上學期進步了不少呢,有三門功課都拿了A!」

「他的那點進步比你起來差遠了,麗麗啊,你要真是我閨女就好了。」

下午壯壯沒有吃飯,第二天一早,壯壯媽媽起床發現壯壯沒有在自己房間裡,剛想抱怨,結果發現床頭上有張字條,上面寫著:「媽媽,對不起,我太沒用了,總是考不過麗麗,你再生一個優秀的孩子吧,我走了,再見。」

媽媽連忙追了出去,可是哪裡還有孩子的身影?

這個愚蠢的媽媽把孩子的心傷透了,如果孩子還能找到,再彌補還來得及,假如孩子真遭遇不測,做媽媽的又該是何種感受?相信任何一個做家長的都不會親手毀掉自己深愛的孩子,但有些時候,也許在不經意間,你已經鑄成了大錯。

拿孩子跟比他強的人作比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尊重孩子的情感,這不僅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進而放棄努力,還會讓孩子徹底喪失信心,從而自暴自棄。

這樣的事情在德國永遠也不會發生,因為在德國父母看來,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中永遠都是最優秀的,哪怕他其貌不揚、資質一般、成績平平,甚至智力不高,他們都會尊重孩子,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揚優勢,將潛能發揮到極致。

已經成為德國某汽車公司董事長的瑞恩小時候並不出眾,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曾被老師認為是智力有障礙的孩子,但他的媽媽卻始終沒有放棄他,而是用鼓勵和尊重促使他一步步地向前,最終獲得了成功。

瑞恩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把他的媽媽叫到學校,委婉地告訴她:「您的兒子上課時在座位上連10分鐘都坐不了,我懷疑他可能有多動症,您最好帶他去醫院看看。」

回去的路上,瑞恩問媽媽,老師說了什麼,她差點兒流下淚來,因為據老師說,班裡40多名學生,她的兒子表現是最差的,但她還是擠出了一抹笑容,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原來在座位上坐不了5分鐘,現在能堅持10分鐘了,希望你繼續努力。」

第二天,瑞恩努力讓自己坐的時間更久些,一直堅持到了下課。從老師嘴裡得知這一情況後,媽媽獎勵了瑞恩一個他早就想要的玩具,並告訴他:「老師說她很喜歡你,因為你越來越棒了。」

初中的時候,瑞恩的成績一直在班裡倒數,開家長會時,老師告訴瑞恩的媽媽:「你的孩子恐怕考不上高中,你要做好思想準備。」走出教室,她流下了眼淚,但回到家卻告訴神情不安的兒子:「寶貝兒,老師對你很有信心,他說你只要好好努力,考上高中沒有問題的。」

聽到這句話,她發現瑞恩的眼睛亮了一下,沮喪的臉也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時,他去的比平時都要早。

初中畢業時,瑞恩以很懸的分數考上了高中,分班時老師告訴她:「你兒子的成績是班裡的倒數第三,這樣的成績考大學基本上是沒指望的,作為父母你們最好為他早作打算。」

走出校門她笑著對兒子說:「老師說雖然你目前在班裡成績不夠優秀,但你很有潛力,相信通過努力,一定能夠考上一所滿意的大學。」

高中畢業時,第一批大學通知書下來時,瑞恩接到學校的電話,放下電話後,他一把抱住了媽媽:「媽媽,謝謝你,我考上了重點大學!」說完就大哭起來。

媽媽一邊輕輕地拍著他的背,一邊問道:「我就知道我的兒子是最棒的,實現了願望,你為什麼還要哭呢?」

「媽媽,其實我一直都知道,你一直在騙我,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但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我不能辜負你。」聽到兒子的話,媽媽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掩藏已久的情緒,和兒子哭作一團。

大學畢業後,瑞恩想創業,所有人都反對,只有媽媽堅定地站在了他的一邊,告訴他:「無論你選擇做什麼職業,我都相信你一定能夠做好,因為你在我心裡,永遠都是最棒的!」

有了媽媽這句話,瑞恩信心倍增,終於在5年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汽車公司。

資質一般,甚至被老師斷定為「智力障礙」的德國男孩瑞恩,在媽媽的鼓勵下,一點點努力,一天天進步,終於實現了理想,這種方式很值得中國父母學習。

有位教育學家曾這樣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他就能成為什麼,當然,你需要從內心深處相信你的斷定。」很多中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但往往對這種希望並不確信,甚至不斷打擊孩子的信心,最終將一個原本能夠成才的孩子親手扼殺。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未曾雕琢的璞玉,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還是失去光彩,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如果總是把孩子和他很難超越的人比較,他會越來越沒有自信,即使是塊良玉,也只能在錯誤的雕琢下一點點失去光華,再也無法成才。

我們可以學習德國父母的辦法,尊重孩子的情感,不去拿他和別的人做無謂的比較,給他一些容易達到的目標,隨時鼓勵他,引導他朝向正確的方向信心百倍地向前走,相信任何一個孩子都能獲得光明的未來。

濃情智語

曾有位思想大師這樣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較。」德國父母嚴格奉行了這一準則,他們認為孩子天生就有差別,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質,必須要承認差別,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幫他進步,而不是將他去跟其他人相比。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信心,更加優秀。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孩子也是如此,對中國父母來說,承認孩子之間所存在的性格、能力、天賦等差異,讓孩子顯示出獨特的一面,相信孩子是最好的,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鼓勵他,你會發現,你的孩子真的很棒!

2.把愛大聲說出來

有首著名的歌曲叫《愛要怎麼說出口》,裡面這樣唱道:「只是愛要怎麼說出口,我的心裡好難受……」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中國人對於表達「愛」的含蓄,無論對一個人有多麼刻骨銘心,多麼愛戀,卻總是羞於開口,戀人如此,朋友如此,在對待孩子上,大多數中國父母也是如此。

中國父母愛孩子,常常會表現在對他無微不至地照顧上,嚴格認真地要求上,無慾無求地奉獻上,卻從不肯將這份愛表達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多麼愛他,多麼在乎他。

然而在德國,父母的愛不僅會展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且還會勇敢地表達出來,「有愛就要說出來,不然別人怎麼會知道呢?」這種理念不但表現在戀人之間,還表現在對孩子的態度上。因為他們認為,每天對孩子說「寶貝兒,我愛你」不但能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感情,還能讓他們獲得愛的保證,而這種保證能夠讓孩子在心理上獲得更大的安全感。

曉燕的丈夫在德國工作,曉燕研究生畢業後,幸運地得到了去德國讀博士的機會,一家人得以團聚,她趕緊收拾行囊,帶著4歲半的女兒奔赴德國,打算一邊學習,一邊享受家庭的溫馨。

出國前,她除了惡補德語外,還瞭解到不少關於德國的風土人情,對德國人「大膽而露骨的愛」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到了德國之後,對於這種表達方式,她還是覺得十分震驚。

曉燕發現德國人相互交流的時候,「親愛的,我愛你」、「寶貝,媽媽愛你」、「小甜心,爸爸媽媽很愛你」之類的話語隨時隨地都能聽到,而這樣的話,是中國人很少在公共場合說出來的。

為了方便曉燕進修學習,丈夫在學校旁重新租了一套房子,這是一套連體別墅,一半租給了曉燕一家,另一半房東自己住。房東和曉燕年紀相仿,一見如故,曉燕在她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一天,曉燕送孩子去幼兒園後剛到家,房東太太便敲門進來了,兩人聊了一會兒,房東太太突然問她:「親愛的曉燕,我想問你一個私人問題可以嗎?」曉燕點點頭,房東太太說:「你和你丈夫的感情是不是不太好?」

「你怎麼會這樣覺得?」曉燕很驚奇地問。她暗想:「自己和丈夫感情很好,一家人相處得非常快樂,只是偶爾會因為小分歧說話的聲音稍微大了些,會不會因為兩人拌嘴打擾了隔壁的房東?」

這時房東太太的一席話打消了她的疑惑:「為什麼我從來沒聽到過你對丈夫說『我愛你』呢?而且也從未聽你丈夫說過這樣的話,這在我們德國,就是婚姻危機的開始。」房東太太又關切地說:「我只是有些擔心你。」

她突然想起每天清晨房東太太總會大聲地對將要出門的丈夫說:「親愛的,路上小心,我愛你!」她的丈夫也會回應一句:「我也愛你寶貝,等我回來。」

「原來是這樣,哈哈,我們的愛情觀和德國人不同,我們的愛都在心裡呀!」聽到房東太太的話,曉燕鬆了口氣,和她解釋起中國人表達愛的方式,而且告訴她,自己不好意思對丈夫說「愛」。房東太太對她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德國愛情觀」教育,接著告訴她,和孩子相處時,將「愛」說出來會有很多好處,她將信將疑地表示願意試一試。

正當她猶豫著要不要將「愛」對丈夫和孩子表達出來的時候,又到了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她發現女兒不太開心,於是問怎麼了,女兒突然問:「媽媽,我是不是你親生的?」

曉燕吃了一驚,孩子怎麼會這麼想?她忙問女兒是怎麼回事,女兒撅著嘴說:「今天早上你送我去幼兒園的時候,其他小朋友的媽媽都對他們的孩子說『媽媽愛你』,可是你什麼都沒有對我說,我們班有小朋友問我,我是不是你親生的孩子。」

聽到女兒這樣的話,曉燕十分驚訝,她忙說:「怎麼會呢寶貝,媽媽也愛你呀,咱們在國內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

「那可不一樣,那時候小朋友們都不會這樣問我啊,他們都知道你是對我最愛的人,可這裡的小朋友可不這麼想!」女兒撅起了小嘴。

「難道在德國,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真的如此重要?」曉燕暗想。她答應女兒,以後送她接她的時候,一定會像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一樣對她說「我愛你」。

傍晚丈夫下班回來,她溫柔地對開門進來的丈夫說:「親愛的,你回來了,我愛你。」聽到這句話,丈夫愣了一下,馬上回過神來抱起曉燕,在她的額頭上吻了一下,然後很自然地說:「親愛的,我也愛你,你越來越有魅力了!」

曉燕的嘗試獲得了顯著效果,她驚喜地發現,不僅孩子很在乎愛的表達,大人也是如此,當她和丈夫相互表達了愛意之後,他們的感情更加融洽,生活也變得更幸福了。而女兒在得到媽媽肯定的回答後,變得更加乖巧懂事,因為她更加堅信,爸爸和媽媽是深愛自己的,他們永遠都會把自己當成寶貝,永遠都會對自己好。

普天之下所有父母,都會深愛著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呢?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產生叛逆思想,甚至質疑自己是否父母親生呢?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很多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上出現了問題,他們羞於用語言來表達愛,因此讓孩子產生了誤解。

2歲半的美美一直把媽媽當成最親的人,不離媽媽半步,有什麼事兒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媽媽,媽媽也很愛美美,給予她無微不至地關懷。

一天,美美和媽媽去社區公園玩,媽媽突然肚子不舒服,要去上廁所,這時美美和鄰居家的小夥伴玩沙子玩得正開心,媽媽叫了她兩聲見她沒回應。於是,媽媽把美美托付給鄰居家的阿姨,急匆匆去了公廁。

過了一會兒,美美轉過頭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四處看看,也沒發現媽媽的身影,眼看著就要哭出來,這時小夥伴說:「美美,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

聽到這裡,美美堅決地說:「不會的,媽媽喜歡美美,不會不要美美的。」

鄰居家的阿姨覺得有趣,也來逗她:「你媽媽跟我說她不要你了,以後你就跟著我們吧!」

聽到這話,美美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阿姨這才慌了神,連忙說是逗她玩的,媽媽只是去了廁所,馬上就會回來。不料美美根本聽不進去,怎麼都哄不好,直到媽媽急匆匆地趕回來,她才止住了淚。

其實這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表現之一,假如美美的父母沒有及時告訴過美美他們愛她,也許很長一段時間裡,美美都會擔心:父母是不是真的不想要我了,會不會真的把我送給別人?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擔驚受怕,還會留下「父母不愛自己」的心理陰影。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鼓勵,這不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關心和照顧,還包括語言上的關愛,而這種直白的語言表達,比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更能讓孩子感到溫暖。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做法十分值得學習。他們所奉行的有愛就要說出來的原則,不但能讓孩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源自父母的愛和安全感,更能讓孩子充滿自信,對生活更有信心。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尊重孩子,用心感受孩子的情感體驗,細緻地呵護孩子嬌弱的神經,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坦誠地告訴他:「孩子,我愛你。」獲得父母的慰藉後,孩子的安全感油然而生,他們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地認可自己,知道自己是值得父母深愛的好孩子,這對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都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你愛孩子,就不妨大膽地告訴他:「我愛你,寶貝!」如果你愛孩子,每天出門前,別忘了對他說:「我愛你,寶貝!」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要羞澀,大聲說出來,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應。

3.尊重孩子,因為他也是獨立的個體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都下足了工夫,他們認真瞭解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怎樣才能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擁有更好的未來。然而有些家長雖然已經盡心盡力,卻還是會陷入教育誤區,把無微不至的愛無私地奉獻給孩子的同時,卻只把孩子當作教育對象,而不是平等對待。

儘管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尊重孩子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時候卻很難做到,究其原因,很多家長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不自覺地忽略他是獨立個體的現實,甚至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做不到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

萌萌的媽媽因為身體不好,30多歲才終於生下了她。萌萌出生後,一家人對她呵護備至,都十分珍惜這個上天賜給他們的小公主。不過儘管萌萌在家很受寵,可媽媽認為想讓孩子將來成才,就不能嬌慣她,於是始終對她嚴格要求,認為不對的事情一點兒也不會妥協。每次出門前都會跟她約法三章,不許亂要東西,不能在外面胡鬧。

萌萌3歲生日那天,媽媽帶她去公園玩兒,看到其他小朋友拿著氫氣球,萌萌也想要一個,因為是她生日,媽媽毫不猶豫地給她買了一個。繼續往前走,萌萌又見有小朋友拿著玩具水槍,於是又吵著想要,媽媽雖然有點兒不高興,但不想因此掃興於是也買給了她。

一路上萌萌又蹦又跳,一手拿著氫氣球,一手抓著玩具水槍。走到遊樂場前,萌萌突然被其他小朋友拿著的萬花筒吸引住了,站在那怔怔地看著。媽媽裝作沒發現,想引開萌萌的注意力,說:「萌萌,咱們去坐摩天輪好不好?」不料萌萌根本不領情,非要媽媽再給她買一個萬花筒。

媽媽板起臉,馬上拒絕道:「出門前咱們不是說好,在外面不能亂要東西嗎?今天已經破例給你買了兩件玩具,不要得寸進尺。」

看媽媽嚴肅的樣子,萌萌淚水馬上湧了出來,爸爸連忙圓場:「好了好了,看在萌萌生日的份上,給她買個萬花筒吧!」媽媽只好答應。

可是沒想到的是,沒玩兒多久,萌萌又被吹泡泡的小朋友吸引住,再一次向媽媽提出請求,這下媽媽終於爆發了,當著遊樂場大人孩子的面,把萌萌狠狠地數落了一頓,萌萌見媽媽在眾人面前如此不給自己「面子」,號啕大哭起來。

結果可想而知,媽媽氣得要命,萌萌委屈地不停哭,爸爸左勸右勸沒有結果,還遭到了很多人的圍觀,最後什麼也沒玩兒成,三個人掃興地回了家。

試想如果萌萌媽媽在女兒要這要那的時候,不是馬上發火呵斥,而是溫和地跟孩子商量,或利用其他辦法讓孩子聽話,事情會不會是另一種結果?

這種事情在德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因為德國父母始終認為,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思維,無論他想什麼、做什麼,都有他的道理,尊重孩子,蹲下來瞭解他的真實想法,耐心引導、正確對待,這才是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

洛娜是位單親媽媽,她和5歲多的女兒夢莉一起生活。一個年輕媽媽獨自帶孩子生活必然會辛苦得多,很多人也許覺得洛娜的生活不會幸福,甚至還有可能一團糟,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洛娜溫柔賢淑,女兒夢莉乖巧懂事,在家是媽媽的小助手,做什麼都有條不紊,像個小大人;在幼兒園和老師以及其他小朋友相處得也很好,還能幫助老師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有人問起洛娜教育孩子的方法,洛娜說:「其實談不上什麼方法,我只是覺得,家裡只有我們倆,她雖然小,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是平等的,所以從她能聽懂我說話開始,有事情我都會跟她商量,從她的表情和簡單的言語中獲悉她對此事的看法,我們一直像朋友一樣相處,因此十分融洽。」

夢莉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因為協調性不好,她時常會摔跟頭,一次她不小心在客廳地板中央摔了一跤,洛娜看到後,馬上跑過去並蹲了下來,雖然她很想把夢莉扶起來,但還是忍住了,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她,然後說:「寶貝,沒事兒吧,我相信你能夠自己站起來的,對嗎?」小夢莉點點頭,馬上自己爬了起來,又蹣跚著繼續往前走去。

和女兒相處的時候,洛娜一直用孩子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世界,用理解和贊同的語氣和她交談,從沒因為她年紀小而忽略過她的感受。洛娜的做法一直深受夢莉的喜愛,小夢莉一直與媽媽亦師亦友,什麼事情都願意和媽媽說。

她偶爾任性,過後一定會像個大人一樣主動跟媽媽道歉:「對不起,是我太任性了」、「這事兒我做得不對,請原諒」每當此時,洛娜總會抱起女兒,給她一個大大的吻,告訴她:「媽媽永遠都愛你,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

洛娜曾這樣告訴別人:「在我看來,孩子只不過比我們小一點,矮一點,但這些都不是我們忽視他們的理由,蹲下來跟孩子交流對大人來說不是難事,但對我女兒這樣小的孩子來說,卻不會因此感受到壓力,並且能夠輕鬆接受我們的建議。」

其實洛娜說得沒錯,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思維方式,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於這個小小的獨立者,父母的態度十分重要,你願意蹲下來以平等的方式與他交流,尊重他的情感和心態,他就會以同樣成熟的狀態回應你;假如你高高在上,用大人的口吻和他溝通,那麼他任性、不乖也就是正常的了。

然而遺憾得很,很多中國父母並不懂得這一點,「兒子就是兒子,老子就是老子」的傳統觀念讓很多父母放不下架子,總覺得孩子需要依靠他們,他們就是權威,說什麼都不容置疑,做什麼都是對的,而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稍有違背就是「不聽話」的表現,絲毫沒有自我意識的資格。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自然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無法順利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人,久而久之很有可能形成兩種極端性格,要麼任性、乖張,要麼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相信這兩種結局都是深愛孩子的家長都不願看到的。

在德國,所有家長都很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不經過孩子同意,他們不會隨意進入他們的房間和活動室,因為那是孩子的獨立天地。這種尊重和保護孩子個人權利的教育形式,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尊的人格,還能讓他們學會心平氣和地審視、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積極與父母溝通,而不會對父母的建議聽而不聞或產生逆反心理。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與他們平等相處,認真對待孩子的所有問題,尊重孩子的建議和想法,只要關係到他的事情,都會徵詢他的建議,與他心平氣和地協商。

對中國父母來說,這也許並不容易,但為了孩子,必須要勇敢嘗試。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優秀的父母,每個人都要經過學習才能不斷成長,而學習的方向就是尊重孩子,平等對待他,而不是讓他感覺父母就是「權威」,進而產生牴觸情緒。

4.不隨意斥責,不隨便教訓孩子

中國有這樣幾句老話:「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罵不成材」。在這種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在飲食起居上對孩子關懷備至的中國家長,在教育上卻大都奉行「棍棒」教育,看孩子哪兒不對便嚴加訓斥,甚至「大刑伺候」。

大多數父母都會覺得,批評孩子就是為了孩子好,只有隨時隨地指出孩子的問題,他才能加以改正,以為這樣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殊不知,這種嚴格又步入了另一個誤區。

歡歡的父母始終奉行「嚴是愛,松是害」的教育理念,從歡歡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立下了一大堆規矩。孩子天性可愛淘氣,但在歡歡父母眼中,歡歡的淘氣就是不乖,不管在任何場合,只要「不乖」,馬上就會換來一頓指責。

一天,3歲半的歡歡和媽媽一起逛超市的時候,停在賣玩具汽車的地方怎麼也不肯走了,非吵著要買一輛。

媽媽一看,是前段時間歡歡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的時候看上的那輛,當時她就不同意買,家裡玩具車已經不少,而且這輛玩具車確實挺貴,當時為了不讓他哭鬧,於是敷衍他說沒帶夠錢,下次買。歡歡一聽,乖乖地跟著爸爸媽媽回了家。本以為幾天後歡歡會忘了這件事,沒想到這次來他還記得。

媽媽又想故伎重演,可歡歡不依不饒,說媽媽已經說好下次了,現在就得買。看歡歡眼裡含著淚,剛開始媽媽還好言好語地說:「乖兒子,看媽媽今天拿了這麼多東西,拿不了玩具車了,咱們下次一定買好不好?」

歡歡很不樂意地說:「我不,我偏要,我自己可以拿著。」說著淚珠就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媽媽見狀,火氣一下子上來,不由分說地將他訓了一頓:「家裡那麼多玩具車,哪一輛你好好玩了?都被你摔壞的摔壞,扔床底下的扔床底下,你還好意思再要!」看到媽媽嚴厲起來,本來小聲哭的歡歡一下子大哭起來,很快有人過來關切問孩子怎麼了,這讓媽媽更加生氣,拉起歡歡氣沖沖地回了家。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歡歡7歲了,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照理說,在如此嚴格的家教下,歡歡應該很聽話才是,但讓人奇怪的是,歡歡不但沒有變成媽媽心目中的「乖孩子」,反而變本加厲,更加不聽話了,變著法兒得惹她生氣。不是偷偷將爸爸的剃鬚刀藏起來,就是把媽媽的化妝品撒得到處都是,還有一次更過分,把媽媽剛買了幾天的珍珠項鏈擱在爸爸鞋子下面,爸爸不僅摔了一跤,還把媽媽的項鏈踩壞了,而他就在一邊偷偷看笑話。

媽媽對歡歡感到很失望,到處跟人說生了個不爭氣的兒子,爸爸對此也很無奈,不知道孩子怎麼變成了這樣。半年後,爸爸的表弟從德國回來探親,兩人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瞭解到歡歡的情況,他說起了自己家的女兒小蕾。

「你說的這種教育方式,我們剛去德國的時候也用過,但後來經歷的一件事,讓我徹底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小蕾剛到德國的時候才3歲,我和你弟妹第一次帶著她去超市購物,她看到什麼都覺得很新奇,看到什麼都想要,這一點我其實早就想到,因此在去超市前,我學著德國父母的辦法跟她協商,告訴她可以送她一個玩具,但前提是一旦選定一件玩具,就不允許再要其他東西。小蕾答應了,並且高興地和我們一起挑選商品。

當我們走到玩具櫃前的時候,小蕾開始對每件玩具都愛不釋手起來,她拿起這個,放下那個,反覆琢磨了好久,最後拿起一個布娃娃放到了購物車裡。逛完一樓的玩具櫃往二樓走的時候,小蕾突然發現前面還有個玩具店,擺著一整套漂亮的芭比娃娃,她抬起頭問媽媽:『我可以要一套芭比娃娃嗎……』我聽完頓時覺得很生氣,因為之前有言在先,只要一件玩具的,於是沒等孩子說完話,就告訴她不行。

看我拒絕得如此乾脆,小蕾馬上哭了起來,她媽媽剛要哄她就被我用眼神制止住了,我們繼續往前走,小蕾見我們都不搭理她,於是坐在地上大哭大鬧起來。看她這樣,我火氣馬上大了,我當時就在想,這時候不嚴厲一些,就是害她,所以即便心疼,還是一把將她拉起來,開始嚴厲地訓斥。

正當我說得起勁,一個售貨員走了過來,拉拉我的衣服:『先生,您不應該這樣訓斥孩子的,這樣她會很受傷害的,她需要您的尊重。』我很驚異,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她管什麼閒事,於是沒有搭理她,她繼續說:『先生,太太,我發現孩子有話想告訴你們,只是你太過著急,她都沒有機會說出來。』

看售貨員一臉的謙恭,我充滿疑問:『真的嗎,小蕾,你是不是有話想說?』小蕾抹了一把眼淚,點了點頭,小聲說:『我是想跟您商量一下,雖然我也很喜歡布娃娃,但更喜歡芭比,那個布娃娃我不要了,我想要這個。』

聽小蕾這樣說,我和小蕾媽媽都不知該說些什麼,這時售貨員將她抱了起來,笑著說:『寶貝兒,你真棒!先生,現在您願意讓她換成芭比娃娃嗎?』我十分尷尬地點了點頭,匆匆結賬,帶著孩子走出了超市。

從那之後,我再也沒在公共場合訓斥過小蕾,而且遇到事情也會徵求她的建議,她果然一直表現得很成熟,沒有讓我費心過。」

聽完表弟的話,爸爸若有所思,這時歡歡從裡屋出來,他顯然聽到了兩人的談話,爸爸叫過歡歡,誠懇地對他說:「兒子,你是不是怪爸爸媽媽一直對你太嚴厲,不尊重你,才用淘氣的方式來報復?」

歡歡不說話,有點兒想哭的樣子,爸爸接著說:「放心吧,兒子,是爸爸做得不對,以後爸爸一定會尊重你,不隨便斥責和教訓你,你也是大孩子了,咱們什麼事情以後多多商量好嗎?」歡歡吃驚地看著爸爸,像是不相信爸爸會說出這樣的話。

從那之後,爸爸媽媽對歡歡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彎,他們驚喜地發現,歡歡像變了個人似的,逐漸變得懂事了許多,他們暗自慶幸,幸好表弟指點迷津,不然這孩子就毀在自己錯誤的教育之下了。

像歡歡所遭遇到的這種嚴厲管教,在中國絕非個例,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當著親戚朋友的面大聲呵斥孩子「你怎麼這麼笨」、「你都多大了,還尿床,真是笑死人了」、「你看隔壁的誰誰誰,你要有人家一半就好了」、「就你這樣的成績,還想長大了當科學家,不要飯去就不錯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聽到這樣的訓斥,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要麼像歡歡一樣叛逆,破罐子破摔,變本加厲的不好好學習,不聽話;要麼一蹶不振,覺得信心全無,自暴自棄,自卑不已。而這兩種結果,相信肯定不是深愛孩子的父母所願意看到的。

想讓孩子乖巧懂事,我們不妨借鑒德國父母的方法,將尊重放在第一位,孩子也有喜怒哀樂,有自尊和敏感的小心靈,只有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敬和平等對待,他才會更加積極地配合父母,快樂成長,進而變得更加優秀。

濃情智語

德國人從不將孩子看作附屬品,家長也沒有絕對的權威,無論任何事情,也不管孩子做錯什麼,他們首先做的絕不是訓斥孩子,而是瞭解原因,然後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對錯,理性地找出解決方案。

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孩子變得更加通情達理,自尊自信,更能讓孩子擁有獨立的自我,主動探知是非對錯,並最終成為獨立的個體。

5.尊重孩子的「早戀」

孩子「早戀」怎麼辦?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那可不行,會影響成績的,一定要制止。」只要聽說孩子有了早戀傾向,無論是真是假,都會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圍追堵截」,力圖將其扼殺在萌芽之中。

然而在德國,完全不會如此,當德國父母得知孩子喜歡上某個異性朋友時,他們會認為這是件好事,並且尊重孩子們的真實感受,鼓勵他們勇敢追求真愛,當孩子們在愛情上遇到難題時,他們會積極引導,藉機教育孩子好好學習。

在德國定居的王麗有一個漂亮乖巧的女兒叫兮兮,正在一所德國小學上二年級。一天,王麗接兮兮放學回家,兮兮神秘地湊近媽媽的耳朵,悄悄告訴她:「媽媽,你知道嗎?琳娜交了個男朋友,長得好帥呢!」

王麗認識她所說的琳娜,她是兮兮的同桌,也是她最好的朋友,長得非常漂亮,洋娃娃一樣的長髮。聽兮兮這樣說,王麗吃驚地問:「什麼,你說琳娜早戀了?」

「媽媽,什麼是早戀啊?我們班很多女孩子都有男朋友呢。」兮兮滿不在乎地說。王麗趕緊問女兒有沒有,她有點兒失望地說:「還沒有,琳娜說是因為我太不活潑了,我想可能沒有人會喜歡我。」

看著女兒沮喪的表情,王麗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她馬上嚴肅地告訴兮兮:「寶貝,你是乖孩子,咱好好學習,不找『男朋友』!」

兮兮點點頭,敏感的王麗發現兮兮的眼中有股不平的惆悵,她似乎覺得沒有男朋友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甚至為此感到不好意思。

第二天上班的路上,王麗遇到同事,聊起這件事,她疑惑地說:「在德國,孩子早戀是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呀?」

「是啊,怎麼,你們家兮兮也有男朋友了嗎?」同事興奮地問道。

「這倒沒有,不過她說班裡好多女同學都有了男朋友,她對自己沒有男朋友的事情居然會覺得失望。」

「兮兮這麼漂亮,一定會有男朋友的,不要著急!」同事這樣安慰道。

王麗趕緊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慶幸女兒沒有男朋友,而且擔心她也會交個男朋友,耽誤學習,現在的小孩子怎麼開放到這個程度,這才小學二年級呀!」

看到王麗焦急的模樣,同事有點兒不太理解,問她怎麼看待孩子談戀愛的事情,王麗一本正經地告訴她:「在中國,父母和老師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孩子早戀,如果發現孩子和異性同學有些親密舉動,馬上就會想方設法做工作,阻止早戀的發生,讓其將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

「怎麼可以這樣呢?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作為大人,我們應該尊重他們!況且,這可算不上什麼早戀,頂多是相互有些好感罷了!」聽到王麗這樣說,同事的表情一下子嚴肅起來。

「她還這麼小,怎麼可以對異性產生感情呢?你們德國人為什麼會這樣想?」

「因為我們覺得愛與被愛都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和人交往當中才能得到發展,所以讓孩子盡早地瞭解這一點其實是好事,況且能夠得到異性的喜歡,這說明她有魅力,能和別人正常交往。你們怎麼能阻止孩子的嘗試呢?」

聽到同事這樣說,王麗暗自琢磨,好像也有些道理,孩子跟成人一樣也有感情上的需要,他們也有交往的需求。

這時同事繼續說道:「在德國,假如發現孩子談戀愛,我們首先做的肯定不是驚恐,而是高興。我們基本上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假如他們在感情上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一般會進行引導,並且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尊重別人的選擇,愛護異性朋友,引導他們走出感情低谷,重新振作起來。當然,我們無法左右孩子們的想法,只是給他們提供建議而已,至於究竟如何去做,他們有自己的處理權,我們從不會命令或強迫孩子做什麼事情。」同事耐心地解釋道。

聽完同事的話,王麗若有所思。

兩周後,王麗聽說琳娜和男朋友的感情出現了問題,琳娜因此請了一個星期的假,打算認真考慮考慮,應該如何解決兩人的分歧,他的男朋友因此犯了相思病,再也沒有心情上課,居然哭著跑回了家。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既沒有贊成也沒有反對,而是任憑他們自己解決感情問題。

急於瞭解孩子心理歷程的王麗終於忍不住了,向老師打探情況,老師笑著告訴她:「男孩的媽媽得知兒子失戀,於是告訴他『琳娜是個好女孩,能娶到她是福氣,但現在你一無所有,怎麼能給琳娜幸福呢?想跟她結婚,起碼要有個不錯的房子,還要有輛車,結婚的戒指、婚紗,而這一切需要不少錢,現在你連自己的玩具都要我們幫你買,你拿什麼娶她呢?真想和她在一起,你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那時你才可能擁有娶到琳娜的資本』。聽了媽媽的話,男孩二話不說背著書包就來學校上課了。」

跟王麗說話時,老師的表情很輕鬆,完全沒有中國父母想像中的緊張和擔心,這讓王麗確信了同事的話:在德國,孩子談戀愛果然不是件壞事,而是好事。從那之後,她聽到女兒兮兮再說誰和誰談戀愛的時候不再緊張,而且還開玩笑地問她:「寶貝兒,你如果找到男朋友,一定不要忘了先讓我看看帥不帥啊!」

尊重孩子,並不是一句口頭上的話,而是需要付諸於實踐,這其中自然包括尊重他的「愛情」。在德國父母眼中,孩子喜歡別人不僅是長大的一種表現,更是父母尊重並引導孩子的好機會,因為德國父母會趁此機會,觀察孩子的審美觀和社交能力,並對其進行正確引導。這一觀念在很多中國父母看來不太容易理解,但這對於孩子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壞事。

作為中國父母,我們也許做不到支持孩子和異性交往,但在得知孩子對某個異性有了好感或發現孩子有和異性比較親密的舉動時,完全不需要大驚小怪。適當學習一下德國父母的做法,尊重和理解孩子,必要時對其進行引導,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濃情智語

在「早戀」這一問題上,大多數中國父母,包括老師都極其不認可,認為這種行為會直接導致孩子無心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因此學壞,影響將來的前途。事實上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這並非早戀,而只是一種青春的萌動和對彼此的好感,這是他們探知社會,相互溝通的渠道。

德國家長尊重孩子「早戀」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鑒,相信只要父母正確引導,讓孩子將彼此喜歡的力量轉化為學習動力,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成為助力劑,在幫助孩子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同時,更好地愛人愛己。

6.孩子說「不」,願意聆聽理由

在提到自己的母親時,某網友這樣寫道:

在我小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的,因為說不准什麼時候,媽媽會突然不高興,有時我根本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但一看到媽媽的臉我就知道,我肯定犯了錯誤。因為總沉著臉說:「你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我迷茫地說:「不知道。」然後就會挨頓揍。媽媽一邊生氣打我一邊說:「自己錯哪兒都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挨揍?」挨完打其實我依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我學會一點,以後只要再有這種情況,我就回答「知道」,這樣就能少挨打了。

其實有時候我也很想問問媽媽,我到底錯在哪兒了,可她從不聽我說話,只要她認為這件事我做得不對,那就沒有分辨的餘地。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玩得正高興,媽媽突然出現在我們身後,大聲地喊:「你們倆在搞些什麼,把衣服都弄髒了,你們成心氣我是不是?」然後我不可避免地又挨了打,姐姐也被打了好幾巴掌。

每次挨完打之後,我總會想,將來找老婆一定不能找媽媽這樣的,我更不會這樣不由分說地打孩子,我要傾聽他的話,和他做朋友,讓他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儘管我依然很愛媽媽,我也知道她對我好,但這種好,總讓我感覺到距離,後來我開始跟媽媽疏遠起來,什麼事也不願跟她說,甚至有些害怕她了……

看到這裡,也許很多人會感同身受,在中國,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因為工作忙,生活壓力大,雖然心裡對孩子有著滿滿的愛,但在表達方式上卻截然相反。孩子只要犯錯,不由分說上來就斥責、打罵,有時甚至孩子沒有錯,只是覺得孩子哪兒做得不好就會橫加指責。這樣不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加疏遠。

德國的家長在這一點上十分注意,因為在德國,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應有的尊重,無法獲得父母的平等溝通,他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權利,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

盧西是個12歲的男孩,一天他因為不堪忍受家人的忽視而離家出走了,父母十分著急,馬上報了警。在警察的協助下,終於找到了他,就在警察準備帶他回家的時候,盧西卻死活都不肯上車。

警察連哄帶勸地說:「為什麼不回家呢?你知不知道父母發現你丟了有多著急嗎?他們找了你一整夜了。」

「他們根本不在乎我,我在家裡沒有人權!」盧西的話讓警察嚇了一跳。

「你遭受到父母的虐待嗎?如果這樣,你可以起訴他們的。」警察認真地告訴他,因為在德國,父母如果打罵孩子,是要受到法律嚴懲的。

「這倒沒有,但我在家裡絲毫沒有地位,沒有發言權,我的父母根本不願意聽我講話,總是自以為是地來扭曲我的想法。您要知道,我已經12歲了,已經有了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而他們始終把我當成小孩子,這讓我十分厭煩,我打算獨立生活了!」

聽到盧西憤怒的「控訴」,警察的表情稍微緩和了一些,他引導盧西和父母認真溝通,將想法告訴父母,但盧西卻告訴警察:「先生,您知道嗎,每次我說到一個事情的時候,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而認為我的想法不成熟、不正確,根本不聽我的解釋,甚至直接將我強行趕到一邊,這讓我感覺十分不好。」

「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怎樣你才願意回家?」警察對於盧西的遭遇開始感到同情,當盧西說要告自己父母的時候,警察接受了這一「指控」,並以此為理由將盧西的父母叫到警察局「拘留」了一天,讓他們深刻反省自己的行為。

盧西的父母在警察的開導下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並誠懇地向盧西道歉:「我們知道錯了,你是大孩子了,我們以後一定會傾聽你的意見和建議,凡事和你商量的。」

盧西高興地跟著父母回家了,從那之後,盧西的話受到了父母的重視,他們再也不會不耐煩地打斷孩子,而是安靜地聽完,並說出自己的態度或給出建議,在這樣的環境下,盧西很快成長為一個成熟獨立、優秀嚴謹的男子漢了。

不少中國家長看到這個故事,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感慨道:「如今這些孩子真是越來越不好管教了。」甚至會覺得警察小題大做,不過是沒有聆聽孩子說話,至於被「拘留」嗎?這也太不拿大人當回事兒了?

事實上,這正是德國人做事嚴謹的表現之一,因為在德國人看來,孩子就是國家的未來,教育好他們,對社會、對家庭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孩子無論大小,都必須認真對待,不管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要用心傾聽,這不僅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也是瞭解孩子內心的途徑,更可以增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為自尊、自信、獨立、自強的優秀人才。

作為父母,一定要清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有屬於自己的煩惱和困惑,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如果只是憑主觀臆斷,而不去認真聆聽,根本不會知道孩子真正的狀態及想法的。

那麼怎樣才算認真聆聽呢?你需要給孩子和自己一個專屬的時間,不能一邊做家務或處理公事,一邊心不在焉地跟孩子說話,而是將所有事情放下來,在不受到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專注地與他溝通,像對待朋友或同事一樣認真跟他說話。只有這樣他才會感受到尊重和被重視,才會從你的態度中得到鼓勵,並且樂於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不少中國家庭中奉行「一言堂」,父母的權威不可撼動,沒有平等和民主,只有傲慢與征服。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永遠感受不到尊重,更無法獲得真正的獨立,擁有真正的自我。

教育孩子並非是將有個性的他揉成麵團,然後送入「流水線」,打造成形狀、大小、顏色,甚至口味都相同的「漢堡」,而是真正走入他的內心,洞悉他的心靈,將其培養成獨具一格,有個性、有思想的社會人。

在聆聽孩子的時候,父母不能僅僅聆聽他說話的內容,更要傾聽他內心的真情實感;不要只顧追問事情的始末或準確性,而是應先回應孩子的看法和需要,以及他對事情的分析和演繹。真正瞭解和接納孩子之後,再進行勸告和教導,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當你瞭解到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走進他們的小小世界,你才會發現,原來他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幼稚,他的行為也並非真的如此「不成熟」。用心和孩子溝通,在孩子說「不」的時候聆聽一下他的內心,也許你會發現,你家的「小豆丁」不知什麼時候就已經是個「大孩子」了。

濃情智語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德國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拒絕,也不是不耐煩地走開,而是蹲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的理由,瞭解孩子內心的感受,然後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運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

在這一點上,中國父母需要認真借鑒,無論你有多忙,在孩子說話時或與家長產生分歧時,你不妨放下手中的事情,安靜地聽他講完,然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不僅有效避免了曲解、誤解孩子的意思,更能讓孩子從父母的態度中獲得尊重,進而自尊自強,擁有獨立人格。

7.尊重,但不遷就和縱容

不少中國父母會有這樣的疑惑:尊重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批評、打罵,那麼孩子淘氣、調皮的時候又該如何呢?難道孩子真的能在「賞識教育」中健康成長嗎?是不是一點兒體罰都不能有?

很多人在提到德國教育方式時,總會感慨:「德國人對孩子太好了,不批評、不體罰,把孩子和大人放在平等位置上,甚至連早戀都是被允許的,哪個孩子生在德國,真是要偷著樂了!」

其實這只是對德國教育的誤讀,事實上,德國父母雖然十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和他平等交流,但在孩子犯下錯誤之後,同樣會嚴肅對待,尤其是原則上的錯誤,更不會遷就和縱容,甚至會「嚴懲不貸」。

在德國定居的林薇夫婦,有一個可愛乖巧的女兒名叫露露。因為深受德國教育理念的熏陶,林薇夫婦對露露始終運用賞識教育,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露露溫柔可人,不爭不搶,十分討人喜歡。

一天,林薇最要好的同事帶著愛人和兒子尼克來家裡做客,尼克比露露大1歲,是個地地道道的德國男孩,長著漂亮的大眼睛和捲曲的頭髮。露露看到尼克哥哥來了非常高興,於是拿出玩具和零食與尼克分享,甚至還拿出家庭作業讓尼克幫忙檢查,露露很少肯讓父母看自己的作業,這讓大人們都很高興,覺得兩個孩子玩得投機,他們可以放心地聊天了。

沒想到沒過了半小時,屋子裡就傳來了露露的哭聲,林薇和同事趕緊跑了過去,問她發生了什麼事,一進門就發現地上一團糟,零食、玩具和作業本混在了一起,小露露坐在地板上,手裡拿著一本撕壞了的作業本號啕大哭,而尼克則一臉不屑地躺在地板上,似乎所有事都與他無關。

林薇走過去問露露:「怎麼了,為什麼要哭?」

露露抽噎地告訴媽媽:「尼克說我的字不好看,我跟他搶作業本,他不給,還把我的本子撕壞了,明天老師一定會批評我的。」說完哭得更凶了。

「放心吧寶貝,等會兒媽媽幫你粘起來就好,媽媽會幫你跟老師解釋,你不會被批評的。」媽媽一邊安慰她,一邊拿起了作業本,她發現本子確實損壞得厲害,也許需要給露露換一本新的了,她避免談起尼克的錯誤,擔心同事會覺得難堪。

讓林薇沒想到的是,同事一把將躺在地板上的尼克拽了起來,嚴肅地問:「請你告訴我,尼克,露露妹妹說的是不是真的?」

尼克滿不在乎地說:「是真的,我只是不小心撕壞了而已,哼,愛哭鬼,真沒勁!」

「你有錯嗎?」同事繼續問自己的兒子。

尼克依然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這下同事的火兒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尼克看媽媽生氣了,趕緊承認是自己的錯。聽到尼克認錯,同事猛地把他拉出了房子,抬起手在他的屁股打了幾下,尼克「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這時林薇才想起把這對母子拉開,她不停地說:「小孩子之間的事情,沒關係的,不要打孩子了!」

同事抱歉地說:「對不起,這孩子今天太不禮貌了,而且他確實做了錯事,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說完她將小尼克拉到了牆角,勒令他面壁1小時,反思自己的錯誤。然後整理了一下情緒,和林薇一起回到客廳,坐在了沙發上。

林薇覺得不解,問同事:「德國父母不是從不體罰孩子嗎?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到他的心靈?」

「確實如此,因為我們知道體罰孩子不好,但有些時候,缺少體罰反而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們認為在特定情況下,必須採取特定的懲罰手段,以避免對孩子的遷就和縱容。」

同事繼續說道:「一般來說,孩子不聽話是受到體罰的主要原因,此外對父母有過激的行為,碰觸危險物品,欺負小朋友,故意損壞東西等。當然,體罰的時候,我們會十分小心,絕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而是採用比較柔和的方式,比如打屁股、面壁、罰做家務、關禁閉等。」

林薇點了點頭說:「我明白了,剛剛對小尼克,你使用了打屁股和面壁思過兩種方式,讓他為錯誤付出代價,是這樣吧?」

「是的,他確實犯了錯誤,而自己也承認了,所以我才採取這種方式。」

「難道你不擔心尼克會因此怨恨你,或傷害到他的自尊嗎?」林薇有些擔憂,因為對於露露,她一直小心翼翼,很少採取嚴厲的懲罰,生怕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心。但同事的話打消了她的顧慮:

「在必要的時候,即使會傷害到他的自尊,也是他應該付出的代價,這樣他下次就會記住,再也不會如此。當然,為了不讓這樣的事情影響到我們之間的情感,等他反思過後,我會與他溝通,讓他知道我這樣做的原因和目的,還會告訴他,這樣做是因為我愛他。我相信他一定會理解我的,他如果站在我的角度上,也會這樣做。」

聽完同事的話,林薇不禁被德國父母清晰的思路所折服,她突然明白,尊重孩子其實有很多方式,特定的時候採取特定辦法,才能將孩子教育好。

在德國,體罰孩子是「不合法」的行為,因為德國法律規定,體罰是一種「侵害孩子權利」的事情,但在現實生活和實際教育過程中,不少德國父母依然會偶爾體罰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在德國父母的心裡,尊重孩子並不意味著不能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無論做什麼大人都不能一味遷就和縱容,畢竟孩子的心智不夠成熟,很多事情容易思慮不周,在特定時期,比如孩子刁蠻不講道理,和大人有過激言行,欺負比自己弱的孩子或碰觸危險品時,為了讓孩子能牢牢地記住教訓,不再犯錯,必要的懲罰措施還是要有的,而這些措施中也包括體罰。

在我們學習和借鑒德國父母尊重孩子,將孩子當作獨立完整個體的同時,千萬不要曲解這種理念,更不要因噎廢食,以為體罰就一定是不可取的,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找出教育孩子最準確的做法,有的放矢,讓孩子接受正確的教育。

當然,無論是何種方式的體罰,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幾個前提:首先,不能傷害到孩子的身體,不能打容易受傷的地方,尤其是頭部;其次,體罰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莫名其妙地挨了打;最後,體罰後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讓他發自內心理解你的做法。

濃情智語

儘管德國父母非常尊重孩子,將孩子視為和自己平等的獨立個體,但對孩子錯誤絕不會遷就和姑息,更不會縱容。他們認為體罰並不是解決孩子犯錯的唯一辦法,而是一種途徑,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牢牢記住,什麼事情不能做。

由此可見,尊而不遷,是德國教育中的一大特點,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這不僅能讓孩子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規避。

8.用紙飛機換電動車?尊重孩子決定

相信很多80後父母都還記得初中教材中的那篇《羚羊木雕》,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兒時和一個名叫萬芳的女孩情同姐妹,萬芳是她最好的朋友,學習很好,一點也不自私,把朋友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一次上體育課,全班都穿著新買的運動衣,課餘休息時他們圍著小樹捉迷藏,她一不小心,在褲子上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

因為心疼褲子,又擔心回家挨訓,她坐在樹下偷偷抹起了眼淚,這時萬芳走過來,一邊歎氣一邊想辦法,突然她一拍腦門說:「咱倆把褲子換過來吧,我媽媽是高級裁縫,能把大口子縫得一點兒也看不出來。」於是,兩人相互交換了褲子,結果後來她聽說萬芳因為這件事被罰面壁。

一天,萬芳到她家玩兒,十分喜歡桌上的羚羊木雕,她毫不猶豫地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並說:「咱倆永遠是好朋友。」

萬芳十分感動,從兜裡掏出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送給了她。然而,晚上媽媽突然問貴重的羚羊木雕哪兒去了,聽說她送給了萬芳,馬上要求她要回來。

她小心翼翼地跟媽媽解釋了來龍去脈,並告訴媽媽,作為交換,萬芳送給了她一把小藏刀。但媽媽並不領情,告訴她羚羊木雕有多麼貴重,根本不是一把小藏刀的價值能比擬的,這時爸爸也過來說:「小朋友之間不是不能送東西,但要看什麼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或一盒糖,小孩子是不能自作主張的。」

無奈之下,她只得跑去萬芳家,打算換回羚羊木雕,萬芳對此十分不理解,但看到她的樣子,頓時明白了一切,萬芳沒有同意交換,不但堅持把小藏刀送給她,而且一併將羚羊木雕還給了她,並說:「咱們還是好朋友。」

回到家後,她十分痛苦,雖然沒有失去最真摯的朋友,但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因為她對朋友反悔了。只是這件事,能怪她嗎?

孩子一生中需要很多種愛,來自親人的關愛和來自夥伴的友愛都十分重要,作為父母,假如不尊重孩子的決定,僅僅用金錢的價值來衡量愛,不僅會傷了孩子的心,還會讓孩子從此在朋友面前失去了誠信。

愛需要溝通,更需要相互理解和不同方式的表達,作為父母,如果提早告訴孩子東西的價值,也許不會發生這樣兩難的事情。但既然孩子已經將羚羊木雕換成了小藏刀,作為父母就不應該干涉孩子,這並不僅僅是件物品,因為再珍貴的東西也換不回孩子之間純粹的友誼和單純的心。

相比之下,德國父母絕不會這樣做,他們認為孩子之間的友誼比任何東西都珍貴,雖然他們也許並不懂得物品的價值,但他們將友誼看得比金錢更重要。當他們遇到這種問題,不僅不會反對,還會借此教育孩子,給孩子進行理財教育,讓他們學會等價交換。

剛滿5歲的托尼十分喜歡車,家裡有著各種樣式的玩具車,他生日那天,媽媽送給他一個漂亮的藍色車模,這個車模是高仿真的,十分精緻,前後車門都能打開,車內的方向盤可以轉動,就連前後燈都跟真的一模一樣,托尼十分喜歡,愛不釋手地玩了好些天。

這天,托尼帶著自己的車模去鄰居米莉家玩兒,米莉非常喜歡托尼的車模,便提出想要跟他交換,托尼早就想要米莉家那本汽車畫報了,於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當他興高采烈地回到家,媽媽才發現,昂貴的車模變成了廉價的汽車畫報。

媽媽當時有些生氣,但看到托尼興致勃勃地翻看汽車畫報的樣子,還是強忍住怒火,平靜地詢問孩子小汽車去哪兒了。托尼自豪地說:「米莉很喜歡我的車,我也很喜歡她的畫報,於是我們做了交換。」

聽到這裡,媽媽並沒有馬上責問他,而是不動聲色地說:「既然你這麼喜歡這本雜誌,就好好看吧。」

過了幾天,托尼和爸爸玩兒遊戲的時候,翻出了所有的小汽車,打算組成一個車隊,這時媽媽在一邊說道:「你看,你的車隊裡紅色、黃色、黑色、銀灰的車都有,如果那輛藍色的小車也在,該有多好!」

看到托尼有點兒後悔的樣子,媽媽才向他說明了畫報和車模的不同價值,並引導他分析兩者哪一個更貴重些,小托尼撓撓後腦勺,不好意思地說:「真可惜,我現在都有些後悔了!」

媽媽笑著說:「世上可沒有後悔藥哦,做人必須有誠信,既然跟米莉做了交換,你只能好好珍惜換回來的畫報了,至於小汽車,它已經屬於米莉了。」

托尼點點頭,然後認真地說:「以後這種蠢事我肯定不幹了。」

聰明的媽媽儘管十分心疼孩子換走的那輛車模,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選擇,既沒有責怪孩子,也沒有逼迫孩子將玩具換回來,而是利用機會,跟他心平氣和地講明道理,讓他自己領悟之間的關係。

在德國,很多幼兒園都會組織讓孩子交換玩具的活動,這一活動的目的一方面是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學會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讓孩子不斷瞭解物品的價值,學會衡量利弊和得失。

在這種交換活動中,無論孩子失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作為父母都不會進行干涉。不管他是拿紙飛機換來了電動車,還是把賽車換成了橡皮泥,父母都會尊重他們的決定,不強迫他們做出選擇。

但如果在中國,假如孩子用廉價物品換來了昂貴的玩具尚可,但如果孩子價值不菲的玩具被換成了低廉的小物件,不少孩子的父母就會發難,甚至會要求孩子換過來。

那些一心只看玩具價值,不去尊重孩子決定的父母,最終也許能把孩子貴重的玩具要回來,但他們卻永遠失去了孩子的心,父母的愛並不是給孩子買多麼貴的玩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能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其保有自尊。

在孩子看來,那些全自動的、精美的、益智的、高檔的玩具,有時並不如價格低廉、構造簡單、樸實有趣的小玩意兒,因為他們並不在乎價格的高低,只覺得好玩兒就可以。

在對待孩子交換玩具這件事上,無論他用什麼換到了什麼,你所需要做的只有一點:尊重他的決定,鼓勵他的行為,千萬不要說出這樣的話:「你怎麼用如此貴的玩具換來了這麼個破玩意兒,你腦子進水了嗎?」

如果你實在心疼他送出去的那件玩具,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玩具的價值,讓他記得將來不去做這樣的事情就足夠了,等他長大後,他會感謝你的尊重,並記住你當初教他的話。

濃情智語

當孩子交換來不等價的玩具,德國父母除了會詢問孩子把玩具給了誰,為什麼,別的都不會說,這並非因為德國父母大方或者「傻」,而是他們知道,尊重孩子的決定比再昂貴的玩具都重要,讓孩子瞭解物品的價值什麼時候都不晚,但如果讓孩子失去了自尊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即便孩子用嶄新的賽車換來了紙飛機,抑或用昂貴的芭比娃娃換來了魔術手套,你都不要生氣,借鑒德國父母的做法,讓孩子慢慢認識到物品的價值,意識到究竟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樣他才能感覺到你的尊重,才會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