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四章 放養法則:放手與約束隨行,引導孩子變得堅強勇敢 >

第四章 放養法則:放手與約束隨行,引導孩子變得堅強勇敢

1.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天下每一位父母最愛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著他們的內心,而孩子每受一點傷害,父母都會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正因為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出於對孩子的愛而對他百般呵護,甚至有意無意間束縛了孩子的自由,幫助孩子推卸責任,最終使得孩子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行為,無法主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其實,這並不是對孩子的愛,而是害。

在這一點上,中國父母尤為嚴重,孩子熱了冷了,跌倒或做錯什麼事,父母首先並不是從孩子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將問題引向別處,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什麼都是別人的問題,我做什麼都是對的。

小菲的媽媽很喜歡孩子,但因為身體較弱,直到30多歲時才懷上她,因此從小菲一出生媽媽就對她百般呵護,寵愛有加,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小菲3歲的時候,一次不小心把放在桌上的白瓷花瓶碰到了地上,然後自己嚇哭了。

看到心愛的白瓷花瓶碎了,爸爸十分心疼,說了小菲兩句,小菲若有所思地聽著爸爸的批評,有點兒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了,爸爸和藹地說:「小菲,以後走路慢點,就不會把東西碰掉了。」

小菲含著淚點了點頭,這時聽到聲音的媽媽跑過來,對著小菲爸爸就是一通抱怨:「誰叫你把白瓷花瓶放在這裡,你看,摔在地上把咱們小菲都嚇哭了……」

看媽媽這樣說,小菲有些驚奇,她說:「媽媽,是我跑得太著急,把花瓶碰掉的。」

媽媽一把攬過小菲:「寶貝,不怪你,壞花瓶,嚇倒咱們家小公主了。」

聽見媽媽這樣說,小菲也跟著學:「壞花瓶,嚇到菲菲了。」

從那之後,小菲每次做錯事或不小心摔倒,總會先抱怨:「都怪……」而不是尋找自己的原因,上了幼兒園之後,因為她的這種壞習慣,小朋友都不喜歡和她玩兒,生怕哪個不小心會被她怪罪,這讓小菲很不開心,再也不想去幼兒園了,得知這一切後媽媽一籌莫展,後悔當初不該這樣教孩子。

在這一點上,中國父母應該向德國父母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去做的。

在德國留學的劉洋到導師家裡做客,導師家有個名叫維妮的4歲女孩,看到家裡來人,她十分興奮,在客廳裡跑來跑去,一會兒圍著劉洋轉,一會兒抱著劉洋送她的小布熊到處跑,還找出自己的毛絨玩具和小熊放在一起,喋喋不休地給玩具們講故事。很快,客廳就變得一片狼藉,玩具丟得到處都是。

看到女兒如此「人來瘋」,導師板起面孔,佯裝生氣地說:「維妮,安靜點兒,媽媽要和阿姨說話。」

看媽媽有些生氣,維妮連忙說:「好的,媽媽。」不過只是安靜了很短的時間,維妮馬上又開始到處亂竄了。

劉洋正擔心小維妮會被玩具絆倒時,只聽「砰」的一聲,劉洋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維妮因為跑得太快,在繞過玩具的時候,被桌子腿搬到了,腦袋還磕在了一旁的小凳子上,起了個大包。

小維尼爬起來疼得哇哇大哭,劉洋趕忙跑過去想抱起她,沒想到導師卻拉了她一把,示意她不要去,然後不緊不慢地走過來,先看看孩子的腦袋,感覺沒什麼問題,馬上放鬆下來,臉上甚至還有了笑意。

劉洋十分不解,這要是在中國,哪個媽媽不得飛奔過去,一邊打桌子腿,一邊幫孩子擦眼淚,然而導師卻不像個親生媽媽,孩子磕成這樣都不心疼!正想著,導師溫和地對維妮說:「寶貝,試一下,看能不能站起來了!」

維妮張開小手,想讓媽媽抱,但媽媽顯然沒有抱她的意思,而是不斷鼓勵她,讓她自己站起來。

小維妮很不情願地慢慢站了起來,對絆倒自己的桌子和磕疼了頭的小凳子十分惱怒,一陣「拳打腳踢」。

看到這裡導師制止了小維妮,表情嚴肅地說:「剛剛是你自己不小心摔倒了,這是你的不對,不能怪桌子和凳子,誰叫你跑得這樣快?媽媽不是告訴過你,在房間裡要慢慢走嗎,來,現在慢慢走一下,看著前面的桌子和凳子,看,你離它們遠一些,繞開它們,不就不會摔倒了嗎?來,寶貝,再走一遍,真是媽媽的好寶寶!」

疼痛未消的小維妮在媽媽的指引下,圍著桌子走了兩圈,果真沒有摔倒,導師笑瞇瞇地對維妮說:「媽媽說得沒錯吧,這是你的責任。」

維妮看看桌子和凳子,沒有再說話。很快,小維妮又嘻嘻哈哈地玩兒了起來,把剛剛受傷的事情拋在了腦後。

看到導師的行為,劉洋有些不理解:「她這麼小,會不會太嚴苛了。如果是外人,會覺得您不夠愛孩子呢!」

導師笑著說:「在德國,這是很平常的事情,孩子自己跌倒,就得自己爬起來。我怎麼會不愛她,這樣做就是為了鍛煉她的獨立性,讓她樹立責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了問題要自己負責任!我怎麼可以把明明是她的責任推到桌子身上呢?」

聽完導師的話,劉洋陷入了沉思。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小心摔倒是很正常的事,同時也是很小的一件事,但作為父母,如何做,怎樣來解決卻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摔倒時,都會選擇毫不猶豫地飛奔過來將孩子抱起,這樣的行為表面上看是對孩子的疼愛,實際上卻幫助孩子推卸掉本該他們承擔的責任,導致了孩子責任意識的缺失。

這樣的結果不僅無法避免孩子的哭鬧,還會讓孩子很快就有第二次摔倒的可能,因為他們每次摔倒後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自然也就不懂放慢腳步,減少摔倒的概率。這當然不是深愛孩子的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想讓孩子不再摔倒,教孩子推卸責任不如讓孩子認清事實,懂得如何規避,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穩,更快更遠。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也愛孩子,但愛的方式不是縱容或嬌寵,而是嚴格和理性。當孩子跌倒,德國父母從不會馬上跑去抱起或扶起,而是心平氣和地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並告訴他跌掉的原因,這也讓德國孩子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自己的失誤,必須自己承擔。

中國父母要充分理解德國父母的這種「嚴苛」,並嘗試去實施,因為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獨立性和責任感,為將來奠定更好的基礎。

2.想自己出去買東西,鼓勵

當孩子告訴父母:「媽媽,我想自己出去玩兒」、「爸爸,我想幫你去報亭買雜誌」,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回答只有兩個字:「不行!」他們的理由有時看上去冠冕堂皇:「讓孩子一個人出門怎麼可以?外面車多人多,被撞倒了怎麼辦?被人拐走了就糟了!」

而德國父母卻不這麼想,當孩子向父母提出想一個人出去玩兒,或者幫父母買東西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孩子長大了,可以獨立了,能幫家人做事情了。」然後欣然答應孩子的要求。

在他們看來,孩子每一個想獨立的想法都是值得鼓勵的,因為未來的日子都要靠孩子一個人打拼,未來的路都要靠他自己走,現在的一切鍛煉都是為將來打基礎,要學會放手。

明明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到公園玩兒,媽媽王敏怎麼都放心不下,他們當中最大的孩子只有七八歲,能照顧好自己已經不容易,怎麼放心讓明明跟他們一起出去呢?明明被媽媽拒絕,十分沮喪,一個人跑去房間玩兒遊戲去了。

第二天,王敏去單位上班,和她鄰桌的是位名叫莉莎的來自德國的研究員,她也有個跟明明年紀相仿的兒子,名叫韋德。吃午飯的時候,王敏跟莉莎談到了自己的兒子,她感歎道:「兒子才5歲多,心就野了,總想甩開父母,自己出去玩,真不叫人放心啊!」

莉莎很奇怪地說:「這是好事情呀,韋德去年就能幫我到超市買東西了。」

聽到莉莎這樣說,王敏十分吃驚:「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去超市買東西,你怎麼放心呢?」

「這有什麼不放心的,他年紀雖然不大,但是很聰明,我家離超市不算遠,只有一站路而已,他2歲多的時候就能記得從超市到家裡的路了,我嘗試過好幾次,在後面偷偷跟著,看他會不會迷路,結果證實他能夠做到從超市安全到家,再後來我就給他錢,讓他幫我去買些容易挑選的東西,他每次都完成得很好呢!現在,我讓他幫忙買菜,他都能挑到成色不錯的呢!」莉莎自豪地告訴王敏,而且鼓勵她回去也試試看,讓明明慢慢獨立起來。

雖然在單位答應得好好的,但王敏回到家還是猶豫了。從幼兒園放學回家的明明看到媽媽坐在沙發上,一下子就撲了過來:「媽媽,媽媽……」見兒子滿頭大汗地從外面回來,王敏一邊給兒子擦汗,一邊問:「怎麼跑這麼快,摔倒了怎麼辦?什麼事兒讓你這麼興奮啊?」

「媽媽,剛剛我跟隔壁家偉偉一起玩的時候,他說他經常一個人去商店幫家裡買東西,是不是很能幹?我好羨慕他,我也想跟他一樣,幫媽媽買東西!」明明一邊說一邊扯著媽媽的手央求道:「媽媽,你有什麼要買的東西嗎,我可以去小區門口的商店幫你買回來!」

「謝謝你,好兒子,媽媽沒什麼要買的東西。」雖然家裡的鹽快用完了,王敏正想下樓去買,但聽兒子這麼問,擔心孩子自己去買東西會出狀況,為了避免萬一,儘管這有些打擊兒子的積極性,但還是撒謊說什麼都不需要。

第二天到了單位,莉莎熱情地問王敏,是不是嘗試過了,王敏搖搖頭,莉莎告訴她,韋德這個週末要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到公園玩兒,明明是不是願意一起去?王敏一下子來了精神,她週末要加班,丈夫出差還沒回來,正發愁週末該讓明明去哪兒,如果能跟莉莎一家去公園,正好解了燃眉之急,於是忙問:「好啊,是你和愛人一起帶著孩子去嗎?」

「哦,不是的,是韋德和3個小朋友一起去,他不喜歡大人們跟著,我們也就省心了。」莉莎笑著說,表情很輕鬆。

「他們去公園沒有大人跟著怎麼可以?」王敏一下子不放心起來,「萬一有壞人來怎麼辦?他們磕著碰著怎麼是好?」

「放心吧,他們已經去過兩次了,每次我都交代好韋德,要和小夥伴好好相處,相互照顧,他們每次回來都好好的,要我說,你家明明也應該一起鍛煉鍛煉的。」

王敏被說得很不好意思,而且週末把明明一個人關在家裡也不是很放心,乾脆讓他和韋德他們一起去公園,想到這裡,她狠狠心便答應了。回到家,明明聽媽媽說週末可以跟韋德一起去公園,而且沒有大人跟著,高興地又蹦又跳。

為了讓兒子更好地規避危險,更為了讓自己放心,王敏喋喋不休地交代了好多注意事項,明明一邊答應著,一邊說:「媽媽,這些你都說了一百遍了,我都倒背如流了,放心吧,我是男子漢!」

週末早上,明明興奮地往自己包裡塞了好多零食,說要分給小夥伴們吃,還帶了兩瓶水,學媽媽平時幫他整理郊遊物品的樣子,找到了帽子和戶外服,看到兒子想得如此周到,本來很不放心的王敏覺得心裡有底了。

接著,王敏開車把明明送到韋德家門口,忐忑不安地去公司加班,因為事兒不算多,不到中午就忙完了,突然想起兒子的王敏驅車到了公園,想看看他們玩兒的怎麼樣。

剛到公園人工湖,她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因為她一眼就看到兒子和韋德幾個人在湖邊不知找什麼,「哎呀,說過多少遍,不能去水邊,多危險,不行,我得教訓教訓他去,萬一腳下打滑,摔下去可怎麼是好?」

想到這裡,王敏急匆匆地想過去找兒子,此時恰好碰到一個鄰居,問她在做什麼,她忙說了自己的擔憂,鄰居笑笑說:「你看,那個湖邊有柵欄的,他們很安全,不用這樣擔心,做父母的就應該學會放手,這樣孩子才會長大,才能變成堅強獨立又可靠的男子漢。如果你總是這樣,只能讓孩子變得畏首畏尾,一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你希望這樣嗎?」

「當然不!我希望我的兒子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王敏一邊說,眼睛依舊沒離開兒子,她發現兒子似乎找到了什麼,興奮地跟其他小夥伴打招呼,還拉著另一個小夥伴從水邊離開。

在兒子後面跟了小半天,王敏疲憊不堪地開車回家,發現兒子已經提前到家,明明高興地說:「媽媽,我也剛回來,今天玩兒得太開心了,謝謝媽媽!」

王敏問他今天有什麼收穫,他說:「我又新交了幾個好朋友,而且還幫韋德找到了掉在水邊的錢包,雖然我把衣服弄髒了。」明明不好意思地說,「不過,韋德告訴我怎樣把衣服洗乾淨的辦法了,我一會兒就要試一下,自己洗衣服!」

聽到明明小大人兒一樣的話,王敏不禁感慨:「兒子確實長大了,看來以後真的要對他刮目相看了!」

在中國,很多父母總是不放心孩子這個,不放心孩子那個,孩子出趟門,左怕狼右怕虎,孩子獨自買個東西,這也擔心那也擔心,這樣只能讓孩子越來越畏首畏尾,越來越依賴家長,不僅無法學會獨立,還會變得性格懦弱。只有放手讓孩子去做,鼓勵他的獨立行為,才是對他最好的愛。

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中國父母可以借鑒德國父母的做法:

首先,踏過心中的那道坎兒,不心疼、不約束、不著急,不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其次,不能只是嘴上說說,還要付諸行動;最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真真切切地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做到以上這些,相信孩子一定會感謝你的鼓勵,並在你的鼓勵下逐漸變得獨立和自信,快樂地長大成人。

濃情智語

德國將放養當作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方式,孩子想自己出門買東西,這是一種進步,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對此不僅不能加以限制,用各種理由來阻止孩子,而且還要鼓勵他的這一大膽想法,讓他更快更好地獨立起來。

當然,在鼓勵孩子大膽出門,勇敢踏出第一步的同時,作為父母還需將可能遇到的狀況事無鉅細地告訴孩子,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避免遭遇不必要的麻煩,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茁壯地成長。

3.玩螞蟻,隨便

慧慧剛學會走路,步履蹣跚地在前面興奮地走著,奶奶在後面氣喘吁吁地拚命追,還不斷喊著:「小寶貝兒,你慢點兒走,奶奶跟不上了!」慧慧才不管,步子越來越快,還不停地「咯咯」地笑奶奶追不上她。

走到小樹旁,慧慧減慢了腳步,地上有個不知是誰丟下的小金桔,金燦燦的顏色很吸引人,慧慧二話不說,上前撿了起來,想也不想就準備塞進嘴裡。奶奶一個箭步跑上前,從慧慧手裡搶過來說:「地上撿的多髒啊,想吃奶奶給你買!」

看到剛要到嘴裡的金桔被奶奶「橫刀奪愛」,慧慧馬上哭了起來,旁邊散步的幾個大人趕忙圍過來,不知道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怎麼了,奶奶告訴圍觀的阿姨說:「我家慧慧總這樣,一出來撿著個什麼就往嘴裡送!真不叫人省心啊,吃壞了肚子怎麼辦?」

幾個媽媽樣的阿姨也附和道:「我家牛牛也這樣,不管髒淨,上次從樹上掉下來個毛毛蟲,我一個不留神,他差點兒塞嘴裡了,嚇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哎,真愁人,孩子怎麼都這樣,說多少回也不聽,只能我們做大人的多看著點兒了,可不能讓他碰髒東西,回頭生病就麻煩了!」幾個大人七嘴八舌地說起來。

中國父母對待孩子可謂是慎之又慎,不能碰髒東西,更不能亂吃東西;不能脫離家長的視線,更不能亂跑。殊不知,這種種限制有時並非是為孩子好,反而是害了他。在德國父母的教育法則中,完全不是如此。

德國父母認為,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他們早晚都要離開父母獨自「闖蕩江湖」,與其讓他們長大後面對挫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讓他們在挫折和困境中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氣,學會獨自應對生活的本事,這也是德國人常說的「放養」。

研究生畢業後,林惠和丈夫一起到德國工作。剛到德國時,因為對德國風土人情不太熟悉,每個週末的下午,他們總會一起到家附近的湖畔邊休息遊玩,林惠非常喜歡這片樂土,因為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景觀,還能看到很多可愛的孩子。

林惠的孩子只有2歲,因為兩人工作忙沒時間照看孩子,暫時寄養在國內的爺爺奶奶家,所以每次看到德國父母帶著孩子其樂融融地遊玩、散步,他們總是留戀地看了又看。由於德國是個開放國家,白皮膚的、黑皮膚的、棕色皮膚的、黃皮膚的,嘬著安撫奶嘴的、騎著小車的,還有在地上爬行的孩子到處都是。

他們常去的湖邊有一大片的花園草地,這裡自然成了附近孩子們首選的遊玩兒之地。每次遇到可愛的孩子,林惠總喜歡上前逗弄一下。一天,她看到一個步伐蹣跚的混血小男孩兒,長得有些像自己的兒子,於是忍不住上前想看看他在做什麼。

不料剛走到近前,林惠嚇了一跳,這個胖嘟嘟的小男孩正拿著一隻大螞蟻往嘴裡填。她四處望了一下,發現男孩的媽媽正在跟其他人聊天,於是趕緊走過去,從男孩手裡把螞蟻奪了過來,用不太熟練的德語告訴男孩:「寶貝,這個不能吃。」

小男孩一臉茫然,用稚氣的聲音回答道:「阿姨,我不吃,我只是跟它說說話。」聽到孩子跟陌生人交談,男孩的媽媽走了過來,禮貌地跟林惠打了個招呼,當林惠告訴對方自己看到的事情時,沒想到男孩媽媽一點兒也不吃驚:「沒事,孩子知道小動物是不能吃的,它就是拿著玩兒罷了。」

林惠很奇怪:「孩子玩兒螞蟻多髒啊,您怎麼不說說他?」

「沒關係的,昨天小傢伙想嘗嘗青草的味道,結果吃了一嘴的綠色汁液和泥巴,哈哈,我們一家人都嘲笑了他,以後他肯定不會再嘗試這種難吃的東西了!」男孩媽媽像說笑話一樣談論著自己的兒子。

林惠有點兒生氣,「這個當媽媽的怎麼如此不負責」,正想教育一下她,旁邊傳來一陣掌聲,她轉身看去,原來有個德國小姑娘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周圍很多大人,卻沒有一個伸手扶她,反而在一旁起哄,一邊鼓掌一邊數數,看她什麼時候能自己爬起來。

林惠暗想:德國的家長怎麼可以這樣呢?並打算過去扶起孩子,然而沒等她走到近旁,小姑娘自己蹣跚地站了起來,似乎還挺高興,搖搖擺擺地跑著繼續玩兒去了。

這時林惠的丈夫走了過來,跟男孩的媽媽打了個招呼,兩人繼續往前走,林惠說起這些奇怪的見聞,丈夫笑著說:「你在國內待的時間太久,自然不能理解,其實這是德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放養』。」

「孩子又不是牛羊,怎麼可以放養?」林惠反駁道,「要是我兒子在,我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像小狗一樣在地上亂爬,更不會讓他把螞蟻當成食物放在嘴邊兒,多髒呀!」

「所以說,咱們的孩子比德國孩子們要嬌弱啊,就是這樣造成的。你有沒有發現,德國孩子獨立性都很強,這都是因為他們能夠保持獨立的個性,在德國父母看來,孩子出來玩兒,只要沒有掉進湖裡或被狗咬傷的危險,其他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

你也發現了,這裡剛會走路的孩子雖然走起路來踉踉蹌蹌,卻沒有家長跟在他們後面時刻用手護著,德國父母並不介意孩子摔跟頭,因為摔跟頭會讓他更快地學會走路,孩子摔倒只要沒什麼大礙,他們都不會扶,而是等孩子自己站起來,繼續往前走。」

聽到這裡,林惠若有所思地說:「確實是這樣,咱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培養孩子呢?」

丈夫笑著說:「我早就跟家裡人打電話說過了,孩子想玩什麼,只要沒有危險,就放手讓他玩兒去!」

很多中國父母在這一點上,都跟林惠的想法很一致,如果帶孩子出去玩兒,必須要在草地上鋪好墊子再讓孩子爬,一旦超過墊子的區域,就會大聲阻止;如果孩子抓土,不要說往嘴裡放,即便是摸一下,大人都會大驚小怪,然後馬上用紙巾幫孩子擦乾淨,還要告訴他:「髒,以後不要這樣!」至於小螞蟻,小瓢蟲等等是絕對禁止孩子接觸,貓狗更是不能碰……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孩子逐漸變得越來越「講衛生」,跟大自然和小動物們越來越疏遠,做事也開始變得畏首畏尾,什麼事情沒做之前就要考慮到,父母是不是同意,讓不讓去做。這不僅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動手能力,更讓孩子變得嬌弱,非但不能避免生病,反而更容易被外界的風吹草動傷害到。

想讓孩子更獨立,更強壯,就不要在這些小細節上太過用心,讓孩子玩玩螞蟻沒有什麼,即使偶爾吃點兒草,舔一舔泥土也並無大礙,他所獲得的東西遠比在乾淨的墊子上用濕巾擦拭雙手後玩玩具要多得多。作為父母,要成全孩子的這種需求。

濃情智語

大多數中國父母在第一次看到德國父母這種「放任不管」的教育理念後,都會感到費解,但事實證明,在這種「放養」之下,德國孩子的意志力明顯比中國孩子要強,獨立性和動手能力也超越了中國孩子,他們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鑒。

當然,讓孩子隨便玩螞蟻,隨便吃泥土,這樣的事情很多中國父母依然無法接受,因為這種行為確實不怎麼衛生。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折中的辦法,在衛生允許的條件下放手讓孩子嘗試某些新奇的東西,比如撫摸一下家裡的小貓咪,摘下一個翠綠的毛毛草,這不僅能讓孩子得到快樂,增長知識,還能鍛煉他做事大膽,不畏首畏尾的性格。

4.讓孩子多嘗試,他會更了不起

從孩子懂事開始,很多父母就開始對他進行各種引導和教育,希望他將來能夠出類拔萃,成為優秀的人才。然而在中國父母看來,教孩子知識顯然比教他技能更重要,因為大多數中國父母都認為,只要孩子聰明,學習好,就能有好的前途,而讓他學習好的前提就是要照顧好他的飲食起居,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做,從小給他報各種特長班、補習班,以求讓他「不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這是一種誤區,事實證明,不少兒時熟讀唐詩宋詞,瞭解各種知識,掌握各項學習本領的孩子,長大後卻一事無成,甚至連獨立生存下來都很困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只掌握了書本知識,而沒有實踐能力,而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深愛他們的家長。很多中國家長在教授孩子各種知識的同時,剝奪了他們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只會「紙上談兵」,一到「實際作戰」時就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中國家長還有一種思想誤區,那就是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於是大包大攬,什麼都想親力親為,進而導致孩子長大後依然什麼也不會做,什麼都做不好,一遇到問題馬上手足無措,只得向父母求助。

在德國,這樣的問題是永遠不會出現的,因為德國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不斷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嘗試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便第一次做得不好,即便將一切搞得一團糟,也會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直到將事情做好。德國父母堅持認為,沒有嘗試,孩子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讓他們多加嘗試,他將來才會變得更了不起。

陳晨的老公在德國任教,陳晨和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嬌嬌在國內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暑假時,陳晨帶著女兒坐飛機到德國探親,在那裡她學到了很多東西。

剛到德國時,老公的助手維諾開車來接機,陳晨很擔心語言交流有問題,見到維諾後用很不熟練的德語打了招呼,沒想到維諾卻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這讓陳晨十分驚奇,因為看長相,這可是個地地道道的德國小伙兒。

一路上,維諾用中文熟練地給陳晨和小嬌嬌介紹著沿途的風景,很快嬌嬌就跟這個18歲的大哥哥混熟了,後來得知他曾經在中國生活過2年,難怪他的中文這樣好。到家後,因為實驗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維諾客氣地謝絕了陳晨一起用晚餐的邀請,驅車去了單位,傍晚陳晨的老公回來,嬌嬌撲到了爸爸懷裡說:「爸爸,我想死你了!」

一家人聊了聊家常,嬌嬌問爸爸:「今天接我們的大哥哥真好,我很喜歡他,咱們週末邀請他來家裡做客吧!」

爸爸笑著說:「好啊,我正想說呢,他可是我的得意門生,他在你這麼小的時候就已經很獨立了,你得好好向他學習學習呀!」

週末時,維諾如約而至,而且還依照中國人的習慣,買了一些禮物,用紅色的包裝袋裝著,這讓陳晨很驚奇,這個大男孩顯然對中國文化十分瞭解。陳晨客氣地邀請維諾進來,維諾將禮物放在鞋櫃旁,從身後拿出了一個抱抱熊,用中文對嬌嬌說:「這是送給你的。」

再大的孩子也喜歡毛絨玩具,嬌嬌看到抱抱熊,馬上高興地跳起來:「謝謝維諾哥哥!」維諾指了一下嬌嬌的爸爸,說:「我是你爸爸的助手,依照中國的規矩,你應該叫我叔叔的!」說完自己就笑了起來。

雙方落座後,陳晨忍不住好奇,連忙問他什麼時候去的中國,維諾微笑著說:「其實是這樣的,我們德國有個規定,高中畢業之後必須服兵役或民役,我選擇了民役,也就是去一些地方做義工。我們不少同學都選擇了非洲或南美國家,但我的父親曾在中國做過研究,我也很喜歡中國,於是選擇了那裡。」

想起丈夫告訴自己維諾是個十分獨立的孩子,她開玩笑地問他:「聽說你從小就很獨立,那麼當時你去中國的機票是自己賺錢買的嗎?」

「呵呵,我當時還沒有賺到那麼多錢,所以我是坐著火車去的中國,車票錢是我給幾個鄰居家修整草坪和籬笆賺來的。」

「什麼,坐火車?」陳晨十分驚奇,「坐火車怎麼能到達中國呢?」

維諾馬上打消了她的疑問:「從德國乘坐經過莫斯科橫貫西伯利亞的火車,就能達到北京。」

「那得多辛苦啊,你的父母不擔心你嗎?他們怎麼捨得你走那麼遠?」陳晨繼續問道。

「其實我覺得坐火車比飛機好多了,還可以看看沿途的風景,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體驗。如果說父母不擔心那肯定是假的,但他們還是希望我能夠嘗試一下,就當我成人禮後的一次旅行罷了。」

「當時你認識多少中文呢?我發現你現在的中文很流利呀!」

「中文很難學,當時為了去中國,我認識了差不多500個字吧!」維諾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

陳晨更吃驚了,語言不通也敢去一個陌生的國家,他就不擔心在中國無法生存嗎?自己在來德國度假前可是下了很多功夫的,雖然說的不怎樣,但交流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看到陳晨吃驚的表情,維諾笑著說:「沒關係啊,一切都是可以嘗試的,我走的時候爸爸告訴我,只要能認清男女廁所,問題就不是太大,他的鼓勵讓我信心百倍!」

「怎麼有這樣的家長,孩子那麼小就讓他獨自去國外,怎麼能放心?」陳晨暗想,「這孩子家境應該不太好吧!」

於是,她和維諾聊起家庭,維諾告訴她,他的父親經營一家農場,但父親對他一直很嚴格,而且鼓勵他要有自己的想法,勇敢探索和嘗試,通過自己的能力掙錢,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賺錢,怎樣讓自己生存下去。

陳晨委婉地問維諾:「你會不會覺得父親對你太苛刻了,不夠愛你?」

「怎麼會呢?我現在很感謝我的父親,在我兒時給了我這些正確的引導,也感謝他讓我嘗試了各種機會,現在我是研究所最年輕的助手,這都得益於我父母對我的教育。」

聽了維諾的話,陳晨扭頭對丈夫說:「看來,我們應該改變一下對嬌嬌的教育方式了,讓她也成為跟維諾一樣優秀的孩子。」

維諾謙遜地說:「其實德國父母都是如此的,我們也都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我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在中國生活了一陣子,因為那幾年我不僅獲得了豐富的人生體驗,還學到了一口流利的漢語,這對我的人生很有好處。」

在陳晨和維諾的談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維諾一直將「嘗試」這個詞掛在嘴邊,敢於嘗試,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寶貴的精神,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陌生的、從未接觸過的事情,這些看上去困難重重或難以超越的事,如果不具備敢於嘗試的精神,是很難有勇氣直面的,而假如永遠不去嘗試,就等於將自己框定在所熟悉的領域中,很難再有所進步。

和德國孩子相比,中國孩子的嘗試機會少之又少,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願意勇敢探索,而是因為中國的家長往往會在不自覺中剝奪孩子的嘗試權利,不許做這個,不讓幹那個,總以「孩子還小」作為借口,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久而久之,孩子的嘗試之心就會在拒絕之下消失殆盡。

不想讓孩子喪失嘗試的權利,作為父母,要學習和借鑒德國父母的做法,放手讓孩子多嘗試,因為只有這樣,他才得到屬於自己的勝利果實!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在對孩子實施「放養」法則的同時,還不忘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只要父母認為這件事情不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壞,即使會栽跟頭或吃點兒小虧,只要孩子樂意,父母也樂意讓其去做,因為他們相信,嘗試多了以後栽跟頭的幾率就會變小。

不少中國父母也許會覺得這是對孩子狠心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恰恰是愛孩子的做法,因為孩子兒時嘗試的東西越多,將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父母打著愛孩子的旗號,給予孩子無微不至地呵護,將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辦下來,以為這樣才算對孩子好。但事實上這樣的行為非但不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試想一個時時處處都需要父母呵護和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被推到社會上,還有誰能像父母一樣對他百般呵護呢?到那時,看著手足無措,不知該做些什麼的孩子,父母就只能有後悔的份兒了。

小學二年級的雯雯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從得知這一消息雯雯就高興地又蹦又跳,可有人歡喜有人憂,雯雯很興奮,可是媽媽卻很擔心,她暗想:「雯雯才8歲,這次夏令營要在外面和同學老師一起生活一周時間,孩子如果水土不服怎麼辦?孩子走路走累了怎麼辦?生病了怎麼辦?熱了冷了怎麼辦……」

不過儘管很擔心,為了不讓雯雯掃興,媽媽還是答應讓她跟老師和同學一起去夏令營。雖然答應了,心卻放不下,她給雯雯老師打電話,一再請老師路上多多照應,她從3天前就開始準備,給雯雯備了好幾套衣服,生怕她路上會冷,會被水打濕,沒有換的衣物。

不僅如此,媽媽還在雯雯包裡塞上了營養品,叮囑她不要餓著,累了一定要休息,及時補充營養。臨出門,媽媽又反覆叮囑她,路上注意安全等等,雯雯感覺很不耐煩,乾脆跟媽媽說:「您要真這麼不放心,就跟我們一起去好了!」媽媽想:「真讓家長跟著,我肯定去!可學校明文規定不讓父母跟著啊!」

雯雯走後,媽媽坐立不安,越想越覺得不放心:「這樣小的孩子怎麼照顧自己啊!」2天後,她開著車追到夏令營去了……

有這樣一個媽媽,雯雯幸又不幸,說她幸福,是因為媽媽對她無微不至,說她不幸福,如此一刻不能離地「看護」的確讓人受不了。其實雯雯的媽媽一直處於教育誤區之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能適應將來的生活,給予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獨立行走的能力,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做,什麼都包辦,孩子如何成長,怎樣才能獨立起來?因此在孩子兒時教會他們獨立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在這一點上,德國父母做的就非常好,因為他們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從不包辦代替。甚至在德國法律中都有規定,14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為全家人打掃房間、擦皮鞋等。

德國人認為,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其良好的勞動能力,還有助於培養社會責任感。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能夠擁有較強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還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能夠獨當一面。

12歲的德國男孩瑞克活潑可愛,他非常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還是班裡的小領導。

一個週末,班裡組織郊遊,早上瑞克氣喘吁吁地趕到學校,卻因為忘記帶父母簽字的同意書而被拒絕上車,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媽媽見他又回來了,奇怪地問:「人家都去郊遊,你怎麼回來了呢?」

「我忘了帶您放在桌上的那張簽字書了。」其實瑞克在路上就想到,昨晚媽媽讓他將簽字書放進包裡,他說早上再放,結果早上起晚了忘記放進去。他很惱恨,卻只能暗自怪自己,因為馬虎大意,把好好的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錯過了。

媽媽看他很沮喪,於是走過來說:「孩子,你還想去郊遊嗎?媽媽有個好辦法。」

「怎麼,您願意開車送我去山區參加活動嗎?老師說如果我可以在10點鐘趕到山區,還是能夠參加活動的。」瑞克眼前一亮,他希望媽媽能夠答應送他。

「不,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希望能幫到你,但開車送你去不行,因為我還有其他事情要做,但我有個好辦法,你可以上網找找公共汽車,看哪輛能到,然後坐車過去。」

聽到媽媽的話,瑞克有點兒失望:「那兒很遠,怎麼會有直接能到的公共汽車呢?如果轉幾趟車,肯定趕不到了。」

「那你是打算不去了嗎?」媽媽平靜地問道。瑞克發了會兒牢騷,然後回到房間打開電腦,不一會兒,他興奮地跑出來:「太棒了,媽媽,我找到一輛可以直達山區的公共汽車!」

為了節約時間,媽媽開車將他送到了公共汽車站,他順利登上了公共汽車,並在10點前趕上了郊遊隊伍。因為是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從這件事之後,瑞克變得更加自信,而且更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了。

事實上,在瞭解到孩子的困難之後,瑞克的媽媽完全可以開車將兒子送到山區,但她並沒有如此,而是堅持讓兒子自己找車,自己去,這不僅鍛煉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事情必須要自己做,自己的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出生在德國中產階級家庭的莫尼參加了中學的畢業典禮後,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期待著畢業禮物,因為他知道,很多同學的家長都給孩子準備了厚重的畢業禮物,有的是新衣服,有的是旱冰鞋,甚至還有的得到了一輛小轎車。

然而當莫尼回到家,興奮地問父親自己可以得到什麼禮物時,父親卻慎重地遞給他1馬克,並告訴他:「去吧,買份報紙,然後認真讀一遍,從分類廣告欄目中找一份工作,出去闖闖,它現在已經屬於你了!」

「這就是我的畢業禮物?」莫尼很詫異地望著父親,眼神中流露出明顯的失望。

「是的,兒子,你已經中學畢業了,爸爸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你能憑借自己的雙手得到你想要的禮物!」爸爸鼓勵道。

在爸爸的信任和鼓勵下,莫尼鼓起勇氣,認真地從報紙上找招聘信息,然後找到了平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餐廳服務員,這個假期,他賺到了第一份工資,並為自己買了一輛嶄新的山地車。

從那之後,他學著不再依賴父母,獨立處理所遇到的事情,這份獨立和不斷增強的信心,讓他最終獲得了人生的飛躍。

後來成為銀行家的莫尼每次談起自己的成功,總會感慨地說:「當時我還以為這是父親給我開的玩笑,幾年後當我去部隊服役,坐在曠野中回憶我的家庭和生活時,才突然意識到父親送給了我一份多麼珍貴的禮物。在其他同學得到轎車或衣服的時候,我的父親給了我整個世界。」

從表面上來看,德國父母似乎都很「殘酷」和「狠心」,不肯開車帶孩子找到郊遊地點,「不捨得」送給孩子昂貴的畢業禮物,事實並非如此,這裡隱含的實際上是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是深深的愛意和恆久的期待,因為德國父母深知,在孩子年少時培養他處理問題時的自理能力,引導他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對他來說是多麼重要,因為這些是孩子日後成功的最好基礎。

如今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為了這棵「獨苗兒」,不少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動一下,習慣於讓他們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容易失去獨立性,喪失在未來社會競爭的能力。

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德國父母的做法,對孩子「狠」一點,讓他從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獨立完成一些事情,讓他自主前進,最終擁有獨立能力。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認為讓孩子擁有獨立精神,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有意識地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自己動手做事,自己賺取零花錢。在德國,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會被認為沒有出息或者可恥的。

比較一下大多數中國父母「孩子還小,只能被照顧」的教育方式,德國父母無疑更勝一籌。誰也不能跟隨孩子一輩子,照顧孩子一生,為了不讓孩子在離開父母呵護後無法獨立生存,趁孩子還小,趕緊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吧!

6.被別人搶走玩具,自己解決

孩子在幼兒園裡,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小朋友之間因為爭搶玩具或其他東西產生衝突,甚至吵架、打鬧,弄得場面一團糟。遇到這樣的事情,不少中國父母往往不知該如何去做,自己的孩子搶別人玩具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如果自己家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走則會憤憤不平,甚至幫孩子搶過來,有的還告訴孩子:「他是壞孩子,以後不要跟他玩兒!」

其實這樣的做法十分不妥,孩子們無論是吵架還是打架,其實過後很快就會忘記,而不少家長卻開始「記仇」,還有些家長不讓孩子跟和搶玩具的孩子玩兒,殊不知這樣做不僅犯了過度保護的錯誤,還給讓孩子將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兩種。

那麼在孩子被別人搶走玩具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去做呢?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德國父母的辦法。

在德國父母看來,吵鬧和爭搶都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這非但不是壞事,還有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而作為家長,不要簡單地充當法官角色,而應該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和孩子的內心想法,幫他分析問題,並鼓勵他自己解決。

樂樂的爸爸在德國的領事館工作,找了個知書達理的德國太太,一家人其樂融融。在德國出生的樂樂很快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3歲的他第一次來到一個新環境,驚奇地發現周圍都是和自己長得不太一樣的孩子,而且他們顯然比自己個頭高一些,樂樂有點兒害怕,但看到這些土生土長的德國孩子比較友善,還是高興地跟他們玩兒在了一起。

一天,爸爸送給樂樂一輛遙控車,樂樂愛不釋手,帶到了幼兒園,想跟小朋友炫耀一番。沒想到,剛到幼兒園不久,一個比樂樂高小半頭的德國小男孩二話不說,把遙控車搶過去就自己玩了起來,樂樂一下子傻眼了,呆在一邊不知如何是好。

他想起在家媽媽告訴他,有困難找老師,於是慢慢走到老師面前,用很低的聲音告訴老師:「我的遙控車被他搶走了。」老師順著他的手看去,發現是盧卡搶了樂樂的遙控車,於是走過來問盧卡:「你為什麼要搶樂樂的玩具?」盧卡說:「因為我很喜歡,想玩兒一會兒。」

老師繼續問:「經過樂樂的允許了嗎?」

小盧卡低下頭:「沒有……」

「那你應該如何去做呢?」老師繼續引導盧卡。

「樂樂,我可以玩兒一下你的遙控車嗎?」盧卡轉過頭問樂樂,樂樂儘管不太願意讓他玩,但看到他如此誠懇地要求還是點了點頭。

老師看兩個孩子相處得還算和諧,就到一邊忙其他事情去了。結果遙控車在盧卡把遙控車霸佔了一整天,樂樂只是遠遠看著,卻不敢要回來。

傍晚回家之後,樂樂鬱鬱寡歡,媽媽看他不開心,於是問他怎麼了,他把在幼兒園發生的一切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著說:「寶貝兒,盧卡並沒有說不讓你玩兒啊。」

「可是……」樂樂委屈地看著媽媽,眼淚差一點兒就掉下來了,「他一直沒有給我,直到放學回家的時候才還給我。」

「為什麼不告訴盧卡,你也想玩兒一下呢?」媽媽問。

「我怕他不給我。」

「你沒有問,怎麼知道他是不是給你呢?老師讓盧卡跟你打招呼,他是不是很客氣地跟你說他想玩兒呢?他不是不給你,而是不知道你也想玩兒,你們可以輪著玩兒啊,或者可以玩玩其他玩具,你說呢?」聽到媽媽這樣說,樂樂安心了許多,第二天繼續帶著遙控車去了幼兒園。

一大早盧卡就等在了教室門口,笑著跟樂樂打招呼:「樂樂,今天可以讓我玩玩你的遙控車嗎?」樂樂正在想怎麼說,盧卡繼續說道:「昨天我玩得很開心,可是媽媽跟我講以後不能隨便搶別人東西,還讓我帶來最心愛的玩具答謝你,所以今天我帶來了這輛小坦克,也給你玩一下吧!」

樂樂一看,是自己一直想玩的玩具,於是高興地說:「謝謝你,那我們輪流玩吧。」看到盧卡跟樂樂交換玩具,又有幾個小朋友圍了上來,也想交換,年齡稍大一些的盧卡將所有玩具按照順序分給大家,約定每個人玩一會兒就交換一下,到放學的時候,幾個孩子將所有玩具都玩了一遍,樂樂也玩到了不少自己沒有的玩具。

回到家,他把一天的見聞告訴媽媽,媽媽欣慰地說:「我們家樂樂是大孩子了,懂得分享,而且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真棒!」

這次的事情之後,樂樂懂事了很多,處理問題上也開始有了「小大人」的樣子,一次媽媽帶著樂樂在小區健身中心玩滑梯,前面有個跟他差不多大的女孩正在排隊,眼看要排上時,來了一個五六歲模樣的小男孩,一把推開小女孩,自己上了滑梯,滑完一圈之後,還想再玩兒,樂樂拉住他,平靜地說:「大哥哥,原本是我和這個小妹妹先來的,然後你想先玩兒,我們讓給你了,現在你滑完了該輪到這位小妹妹了吧!」

男孩看了一眼旁邊不開心的小姑娘,然後看了看樂樂,有點兒不好意思,於是排到了後面,看到樂樂這樣解決問題,媽媽欣慰地笑了。

樂樂的媽媽很善解人意,在聽說兒子被搶了玩具之後,沒有氣沖沖地幫孩子「討回公道」,也沒有去找老師,而是引導兒子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和平的方式處理好,盧卡的父母也很通情達理,他們教導孩子不隨便搶奪其他孩子玩具,並且帶去自己的玩具和別的孩子分享。

不能不說,德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不僅讓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還讓孩子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別人溝通和為人處世的辦法。

設想如果這樣的場景發生在中國,一般父母都會這樣告訴孩子:「咱以後不帶玩具去幼兒園了」或者「媽媽再給你買一個!」要麼告訴孩子:「他跟你搶,你也跟他搶啊,咱又不是打不過他!」這兩種極端的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都很不利。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們所謂的「被欺負」,在孩子看來可能並不是這樣,假如孩子本身並不介意玩具被別人拿去玩兒,家長大可不必那麼緊張。而如果孩子對此表現得很不開心,則可以引導他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明白,並試著溝通,爭取找到讓雙方滿意的方式。

在這一點上,中國父母可以跟德國父母取取經,聽到孩子的玩具或者其他東西被搶的事,或看到孩子被大孩子「欺負」,不要那麼緊張,心平氣和地鼓勵孩子,讓他自己想想應該如何去做,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從正面引導孩子,進而讓他學會獨自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時你的一言一行,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認為,只要孩子們之間的爭執沒有傷害到他們,大人們完全沒有必要介入。孩子之間出現問題,首先要做的不是幫他解決,而是引導並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然後鼓勵孩子去處理,讓孩子逐漸學會謙和。

在不少中國父母看來,孩子被別人搶走了玩具,無論具體原因如何,都認為孩子「吃了虧」,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一般小孩子搶玩具大多是因為自我保護意識強,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交往的方式,出現這種問題時,借鑒德國父母的方法,相信爭端很快就能得到和平解決。

7.親近大自然的計劃,你來定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德國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之所以會如此,得益於德國公民的環境教育。他們認為必須從小培養孩子保護環境的意識才能夠讓整個國家的環境變得更好,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讓孩子從小親近自然並熱愛自然。

當然,這種行為並不是大人們強迫的,而是孩子們自願的。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到野外玩兒,而且在德國整個熱愛自然的大環境下,不會有孩子只想呆在家裡。

奔奔的爸爸林志是一名高層管理人員,對教育十分重視,一直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當奔奔還在襁褓中的時候,由於工作需要,他被外派到德國進修一年,這一年讓奔奔的爸爸不僅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在兒童教育方面也收穫頗多。

剛到德國的時候正是炎炎夏日,德國的孩子也有暑假,和林志一起工作的德國同事家有個上小學二年級的男孩名叫皮特。一天,皮特蹦蹦跳跳地到單位去找爸爸,手裡拿著一個小本子,告訴爸爸他放假了,想和小夥伴們一起好好玩玩,爸爸一口答應,然後拿過小本子,問起皮特的假期打算。

林志很好奇皮特拿的是什麼,成績單嗎?怎麼過暑假,不應該是大人幫他安排嗎?孩子這麼小,怎麼會安排呢?正當他滿腦子都是疑問的時候,皮特熱情地跟他打起了招呼,他忙問:「皮特,你拿的那個是成績單嗎?」

「不是的,叔叔,我們沒有成績單,這是我的暑假證!我已經選好了一些想去參加的活動,正打算讓爸爸看看。」

「什麼是暑假證?」林志一頭霧水。這時皮特的爸爸走過來說:「這是孩子的『暑假安排表』,只要花10歐元就能買一本,上面有很多活動內容,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活動,去年正趕上我的公休假,皮特選擇了和我們一起出去度假,玩得非常開心,今年暑假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不能陪他玩兒了,看看他今年要選些什麼吧。」

林志拿過暑假證,翻開後裡面有個「暑假活動簿」,上面寫了大約14類活動內容:參觀遊覽、步行、登山、騎馬、自行車運動、舞蹈、糕點製作、美術手工、計算機……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各個類別下面還有各種細分,比如參觀中有參觀報社印刷廠、消防隊、聽老警察或導遊講故事、遊覽市中心大教堂等。在環境保護一項中,孩子們還可以瞭解最新型的發電風車以及與太陽能有關的知識。

通過瞭解,林志得知德國的教育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決定暑假生活,不僅能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更是鍛煉孩子自主意識的絕好機會。只要孩子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從中獲得快樂,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皮特的爸爸希望皮特能通過假期多親近自然,但為了尊重兒子的意願,他並沒有要求孩子應該做什麼,要去做什麼,而是和藹地問皮特:「今年暑假你有哪些打算呢?」

「爸爸我想先參加學校組織的野外探險,大概三四天的時候,帶隊的是我們的生物老師,他說他會保證我們的安全,不過這需要您給我一點點活動經費,並在同意書上簽字。」爸爸說:「去野外探險是個好主意,我可以給你一部分錢,但這需要你做一些家務來交換,你覺得怎麼樣?」皮特馬上點頭答應下來。

皮特走後,林志問同事:「孩子這麼小,你怎麼放心讓他去探險?」「你不覺得這是他親近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嗎?而且這還是他自己提出來的。」皮特的爸爸興奮地說,似乎一點都不為孩子的安全擔心。

當林志提出這個問題時,皮特爸爸表現得很輕鬆:「放心吧,他從小就接受過很多關於野外環境的知識以及安全常識教育,現在正是驗證這些知識的時候,而且還有老師保護他們,沒有問題的。」

果然,三天後皮特安全地回來了,林志去皮特家拜訪時,聽皮特興高采烈地講述一路上發生的驚險故事,皮特的爸爸告訴林志:「在探險過程中,這些孩子們肯定吃了不少苦,皮特回來時身上髒兮兮的,像是餓了好久,吃了一大堆食物,但他很開心,也學到了好多東西,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這次活動中學會了勇於承擔責任和抉擇果斷的品質,我覺得這很值得!」

皮特說:「我們確實遇到了險境,那天我們經過一片山林,有個同學不小心掉進了枯井,我們想了好多辦法,後來從其他地方找到了樹籐,然後將所有人的腰帶繫在了一起,才把他拉了上來,我險些被他拽下去,幸好我把腳牢牢地扣到岩石角上,才沒有給大家添麻煩。」

聽著皮特繪聲繪色地講述,林志羨慕不已,德國的教育確實了不起,將來等奔奔長大些,也要這樣做,只是這種教育方式,在國內行得通嗎?

其實林志的擔憂並不多餘,在中國無論是親近大自然的計劃,還是寒假暑假計劃,甚至平時的衣食住行,很多父母都願意一手操控,用「孩子還小」、「不安全」、「不放心」為借口,剝奪孩子自己安排的權力,他們往往認為孩子服從就好,想讓他們去哪兒就要去哪兒。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各項家長們感興趣的活動,讓中國的孩子假期過得比上學還累,不僅沒有機會親近自然,還無法培養獨立的能力。

德國人認為,讓孩子自己制訂親近自然的計劃是培養孩子熱愛環境的最好辦法,同時還可以引導孩子積極獨立的生活態度,合理安排生活的最佳方式。在德國,孩子即使玩得渾身都是泥巴,也不會被家長斥責,反而會受到鼓勵,因為他憑借自己的能力學會了某種技能。

走進德國的幼兒園,你會吃驚地發現,中國幼兒園裡那種刻板的課程表在這裡根本就不會出現,他們每天的活動幾乎都會在戶外進行。比如有所幼兒園是這樣安排的:上午老師們會帶領孩子到森林裡觀察植物和小動物,玩一些安全的探險遊戲;中午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談論在森林中的新發現;短暫的午休之後,老師則帶領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草地上做遊戲,順便教孩子們一些知識,直到下午放學。這個幼兒園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熱愛大自然,而且獨立性很強、喜歡思考、反應敏銳、有獨特的決斷力。

作為一名中國父母,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擁有這些品質,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制訂計劃,充分激發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和未來的熱愛,相信通過你的培養,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濃情智語

德國人將孩子看作一粒種子,認為孩子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能過分呵護,給孩子留下盡可能多的自由發展空間,這會讓他更好地適應環境,茁壯成長。在德國人看來,沒有哪個孩子生來不喜歡樹林、池塘、草地、野花和小鳥的,讓孩子聽從內心的聲音,回到自然中去,親近大地,不僅能夠讓他們從小懂得保護環境,還能學到各種知識,培養各種能力。

讓你的孩子也自己制訂親近大自然的計劃,張開雙臂來擁抱自然,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徜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