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 > 兔子應該怎麼分? >

兔子應該怎麼分?

中國人缺乏協作精神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於中國古代的政治理念是不平等的獨贏政策。

中國古代關於政治秩序有一種十分典型的說法:「千人逐兔,因其無主,一人得之,遂之有主,眾人方止。」就是說很多人一起搶一隻兔子(這裡代表著權勢),大家都可以去搶,是因為這隻兔子還沒有歸屬;但是一旦有一個人抓到這隻兔子了,那麼這隻兔子就有主人了,於是其他沒有抓到兔子的人自然就只能放手了。所以中國的古典政治思想十分強調權力的集中,這種思想體現了徹底的不平等性。

為什麼兔子最後只能屬於一個人,而不是由眾人按照一定的規則切分呢?中國人一般不這麼提問,一般不靠協作解決問題。

這裡我們要提一提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孔子是對中國人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他的思想有優良的一面,但也有很不符合現代文明精神的一面。

孔子提倡「禮」,「禮」是儒家學說的重要部分,主導精神就是別尊卑、序人倫。這是為封建帝王們設計的一套貴賤有序、上下有別的等級制度,同時涉及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直至人們生活關係的方方面面。

如果用現代的語言直接地說明其主旨的話,就是:人,生來都是不平等的。

人如果被認定生來不平等:人格不平等,在社會上的權利和義務不平等,就是說人們不可能平等地商討解決問題、分享利益,從而也不可能產生協作的精神。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人們維持秩序的基本行為是「順從」。所以,「忠」、「孝」是中國人倫理思想的核心。

如果讓孔子來解決三個和尚喝水的問題,他大概只要給三個和尚派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然後,讓三個和尚服從老和尚的領導,就可以了。

中國人在某些時候是可以非常團結的,就是「忠」、「孝」思想發揮作用的時候。阿源家鄰居跟另外一戶人家吵架,鄰居大爺一個電話,他的兒子女兒好幾個就都馬上趕了過來,另一戶人家也是這樣。於是,矛盾升級為兩個家庭之間的群團大戰。

但是,這樣以忠孝為基礎的「團結」,跟現代社會要求以平等協商為前提的「團結協作」是不一樣的。平等的「團結協作」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結果,它的目的是讓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取最大的利益。而以忠孝等順從思想為基礎的「團結」往往是不計個人利益的,甚至不分是非的。

可以說,中國人有「不能平等協作」的文化基因。但是,「平等協作」是現代社會人們必不可少的素質,隨著中國社會不斷地現代化,我們相信中國人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團結協作。

在學校裡,阿源與其他幾位同學一起值日搞衛生。大家合作,沒有老師的命令和監督就把活幹得很出色。大家先選了一位小組長,由他組織分配工作。然後,都選擇了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按程序盡力完成。還互相幫助,互相檢查,整個小組的衛生工作做得又好又快,最終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大家都很高興。這就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