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 > 誰是中國的「醫聖」? >

誰是中國的「醫聖」?

阿源家附近是一家中醫院,阿源生病的時候,經常到那裡去就診。那裡看病經常不用打針,而是「喝湯藥」。在醫院的大廳裡,供著一尊塑像,那就是中國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時期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緣故,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讀了許多書。他很喜歡醫學,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立志要成為一代名醫。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後來,張仲景果然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他一生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為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世醫學者尊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雜病論》為「醫經」(唐宋以後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兩部書)。從魏晉時期到現在,一千六百多年來,這部醫書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