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 > 中國為什麼又叫「絲綢之國」? >

中國為什麼又叫「絲綢之國」?

絲綢,是由蠶的蠶繭抽絲後編製取得的天然蛋白質纖維再經過精心編製而成的紡織品。絲綢也是中國發明的,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現有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的絲織技術最少應該出現在五千五百年之前,中國人工養蠶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

周朝的時候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門的蠶桑管理機構。到了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建立了通往中東和歐洲的通道,中國的絲綢和蠶桑養殖技術也逐漸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了其他國家。中國的絲綢在古羅馬時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評價,古羅馬、古希臘都管中國(秦漢時期)叫「絲國」。而今,中國的絲綢仍然以其高質量而聞名於世,中國仍可被稱為是「絲綢之國」。

嫘祖「養蠶取絲」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嫘村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不久,遠處的野果也採完了,拿什麼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淒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庭,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採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嫘祖「養蠶取絲」的傳說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採了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夏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叫蠶,捉回家餵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衣其羽毛」的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繡服的文明社會。

姑娘養蠶繅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了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興,收姑娘為女兒,賜名「嫘祖」。嫘祖這一驚天動地的創舉也傳遍了神州大地,各部落的首領紛紛到西陵向她求婚,但都遭到嫘祖的婉拒。這時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軒轅,征戰來到西陵,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嫘祖被選作黃帝的元妃。嫘祖輔助黃帝戰勝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協調好各部落的關係,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大業;同時奏請黃帝詔令天下,把栽桑養蠶織錦的技術推廣到全國。嫘祖也被後世祀為先蠶娘娘。從此,通過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辛勤努力和發展,絲綢文明在中華大地逐漸生根發芽,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光輝的一頁。

中國其他獨特的發明還有不少,比如茶葉、筷子、算盤、地動儀等等。應該說,這些都值得中國人自豪,但同時也要明白:中國為世界作出了不少貢獻,也從世界各地學來了很多。中國人正是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汲取外來智慧的過程中生生不息的。在今天,中國人更應該創造嶄新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