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一種有趣的孩童經濟學 > 從孩子出發 「新童年啟蒙書」序 >

從孩子出發 「新童年啟蒙書」序

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與什麼樣的讀物相遇,很可能決定他一生的品質和方向。在我們這個時代,缺的也許不是少兒讀物,缺的是真正能從孩子出發,並給孩子打開文明視野的讀物,只有這樣的讀物能引導孩子從小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一個健全的人。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不同於成年人,他們的天性還未經世俗的沾染,他們有著更為單純的內心,他們用稚嫩而天真的心靈感受著宇宙萬物,對眼前的一切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心,並有著無數的奇思妙想。他們總是覺得萬物有靈,對所見與未見的一切均洋溢著熱切的憧憬。

真正好的少兒讀物,不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式的,將成人世界的現成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去閱讀、背誦,而是以孩子為主體,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許多潛在的可能性,比如想像力、創造力、夢想、自由等等,少兒讀物需要保全和呵護這種天性與潛能,而非用成人世界的規矩和禁忌來約束他們的天性。真理是教人得自由,讀書也是叫人得自由。

我相信,在孩子的幼稚之中,蘊含著感知世界的獨特方式。從國外翻譯過來的童書,如「斯凱瑞金色童書」系列,之所以獲得許多孩子的喜愛,首先是因為它尊重孩子,從孩子出發。在國外乃至中國港台地區,有許多才智之士意識到對兒童的塑造,即是參與對未來社會的構建,他們的筆端充滿對宇宙萬物的好奇與善意,筆下的文字與圖畫充滿了未泯的童心。劍橋大學的麥克法蘭教授寫過一本《給莉莉的信——關於世界之道》,採用給孫女講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有大量活潑的細節,十多歲的孩子讀來甘之如飴。德國的博多·捨費爾為孩子們寫了一本介紹理財知識的《小狗錢錢》,童話般有趣,又包含了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三聯書店曾出過一本《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作者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談論的問題涉及天文地理、哲學政治、文學藝術。這些傑出的人們心甘情願俯下身子,以極大的熱情和愛意,跟孩子們談論究竟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人類之間會有戰爭……他們將孩子當做平等的主體、未來社會的主人。

我發現,從晚清到民國,無論是小學教科書還是少兒讀物的編寫者,已超越原先四書五經給予他們的限制,從異質文明中吸收了新的亮光、新的思想,致力於開啟民智,造就一代新民,並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被戲稱為「貓貓狗狗」的國文課本,一方面貼近孩子的心理和認知可能性,一方面悄悄地將美好的文明種子播撒在他們幼小的心田中。葉聖陶、豐子愷他們參與編寫、繪圖的課本和課外讀物之所以抓住了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心,就是因為它們都是從孩子出發的。

在今天這個急劇變化的網絡時代,我們需要跟孩子們談談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信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套叢書的作者,郭初陽、蔡朝陽、蔣瑞龍都是前幾年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發起者和參與者,2010年《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的出版,曾引起了公眾包括許多家長對小學語文教材的關注和審視。如果說,「救救孩子」是「破」,那麼,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套讀本,便是他們「立」的一個小小嘗試,當人們在關心小學課本中的內容真偽、愛迪生究竟有沒有救媽媽的時候,他們就已開始埋頭編寫這套讀本了,其中貫穿了他們對教育、對孩子的理解,也貫穿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近百年前,孫中山痛感國人如一盤散沙,連開會、動議、附議、表決都不會,親手編寫了《會議通則》(以後改名為《民權初步》),他說:「孩提之學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國民之學步,亦當如是。」郭初陽的《大人為什麼要開會》有一個神奇的開頭:「這是被施了魔法的一天……世界上只剩下了阿當一個人」。然而,人類之所以是一個社會,正在於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我們最基本的關係。那麼,究竟如何相處呢?聰明的人類想出開會商討的辦法,這種智慧,不斷推進人類的和平共處,消泯歧見,求同存異。郭初陽最初的靈感來自《羅伯特議事規則》,為此他多次請教該書的中譯者袁天鵬先生。

叢書的多位作者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初為人父。這種身份使他們對生命的意義、教育的重要有了嶄新的體認。正是蔡朝陽七歲的兒子蔡從從給他的靈感,使他寫下《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實際上這是一本給小學生看的經濟學常識,他從活的現實中擷取真實的故事,步步深入,向孩子解答:為什麼不能夠把所有的玩具都買走?錢從哪裡來?工作是什麼?假如你有一筆錢會用來做啥?勤勞就能致富嗎?乾淨的錢與骯髒的錢……常立是一位大學的文學教師,因為做了父親,夢想為孩子創作出最好的童話。他的《從前,有一個點》充滿了童話的奇思妙想,同時包含著對科學和邏輯的尊重,這當中貫穿著他對孩子無盡的愛意。蔣瑞龍要跟孩子們談論的是一個抽像的問題,中國和中國人。這事關我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尤其是當下,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常常瀰漫著一些習見的錯謬。他從家園出發,展開跟孩子的對話,推己及人,化抽像為形象,可以讓孩子對祖國有更真實的體認。

這是一群70後朋友在少兒讀物上的初次試筆,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同時,讓我想到民國時代那些先輩們曾經的努力,因此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接續。我不敢說他們所做的有多麼完善,但我敢說,他們確實是從孩子出發的,他們用心了。我敢說,有幸與這些讀物相遇的孩子們是有福的,你們將在這裡打開一扇門,一扇通往更遼闊的文明世界的門,你們的人生也因此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2012年10月11日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