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 > 推薦序二 當校園是一間書店時 >

推薦序二 當校園是一間書店時

幸佳慧(《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者)

「我們為何需要閱讀好文學?」

牛津與劍橋中世紀文學的名學者,也是《納尼亞傳奇》的作者C.S.劉易斯說,原因就像我們需要門窗的道理一樣。

好文學,滿足我們「必須出走」的慾望。也許一開始,我們是出於想要強化自己的動機去拿起一本書,但更深的內在動機,其實是為了打破局限、治療寂寞。閱讀這件事的動機還有很多可能,可能是為了理解愛、為了探索道德、為了掘攬知識,也為了接受藝術的召喚。

當一個人安然囿於自己的世界,不開窗不出門,就會有個逐漸縮水的自我,那無異於坐牢的犯人。當我們閱讀好書時,就會變成一千個其他的人,透過別人的眼睛看到一千個世界。在求愛、求德、求知的羽翼下,我們超越自己,每一次開窗推門,都比上一次的自我豐足一點。

劉易斯講的雖然是精緻文學的層次,但怡慧老師用她的身份與工作環境,把劉易斯這個道理平民化,運用到生活裡。可貴之處還在於,她扮演一個牧羊者的身份,帶領一群羊兒不斷跳出自己的藩籬,往延伸的草原探去。

不可諱言,在現下的社會結構裡,「校園」依舊是集體運作、充滿規範的地方;「教師」也難免扮演諄諄教誨的角色。但「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帶著優越輩分與機械勸導,要學生們不疏遠退卻,甚難。

成長,何其奔放複雜!脫離童年階段,往成人過渡的青少年尤其是,時代迅速變動,上一代的成長經驗必然只剩下幾成可回收適用在新一代。我們都知道,一位教者即使他的專業科目再卓越,一旦去掉人生的動態脈絡,也只算是一個設計精良、按表操課的計算機軟件而已。因此,一個教師若不閱讀,就會像個獄卒,只做著把更多犯人關進欄杆裡的事,而那是我們對教育最撻伐、最畏懼的景象。

學習,何其神秘多元!一百個孩子,來自一百個背景,就有一百種複雜的學習機制。身為教育者,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要敬畏如敬神,如此才會有推門開窗的動機,不斷感受自身的渺小而容納更多可能。相反地,教育者不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而要他們如愛戀一樣癡迷。

閱讀,何其繁花齊放!怡慧不拘泥種類,將各類勵志書、成長小說、純文學、詩歌散文、傳記、日記、圖文書、繪本等,都視為和少年相遇的橋樑。彷彿一整個書店或圖書館,才是少年的校園,教科書與參考書只是其中一個書架而已,如此寬廣浩瀚。

怡慧身為老師,雖然也不得不把青少年教育化零為整,在一條大川裡與他們同行,但每當她遇見個體時,會因為用心聆聽而打破集體性的邏輯思考,再借用她圖書館化的人生經驗,用適切的好書,疏導每道洪流,到他們該去的小河去,讓他們調轉流動速度、看見不同風景,再適時歸回大河腳步。

深諳文學純美的她,不僅帶著孩子在書店裡悠遊,還希望孩子也能看見她的私房書架,讓孩子在更高層次的閱讀境界裡,不斷重整再生,並對書寫也產生動機。

讀著怡慧一篇篇記錄,看她跟每個年輕靈魂對話的短文,我看見一個良醫心甘情願地為每個進診間的人,細心地望聞問切,耐心陪伴後開出的藥方。不是粗暴冰冷地干涉,而是提供一份溫暖書單。我也看見一個大人,不斷脫去思想中的專制,化身一個大孩子和少年們勾肩搭背,談屬於他們的愛恨情愁,即使要遞書,也不落痕跡,像是塞給好友們的傳情小紙條。

當我讀到怡慧如此信仰「閱讀與書寫」的人生,並希望每個經過她身邊的生命都享有這等美好,說「學校應該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地方,沒有一個人可以在找不到天賦時,就離開學校。老師的工作是讓你們天賦自由後,學會愛別人也愛自己」這句話時,我感到好放心。閱讀不是換取作文高分的利器,而是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運行。那麼,這條大河,誰會不願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