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清相國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一章

  陳廷敬滿腹心事,一腔怨憤,卻無處說去。他在衙門裡成日沉默不語,回到家裡就枯坐書房。往日他有心思,總喜歡在深夜裡撫琴不止,如今只是兩眼望著屋頂發呆。他同高士奇本已撕破臉皮了,可高士奇在眾人面前卻顯得沒事似的,口口聲聲陳大人。陳廷敬反倒不好怎麼著,不然顯得他雞腸小肚。這回朱啟案子,他明知有血海之冤,自己卻無力替人家伸張。他更後悔接了朱啟的案子,實是害死了人家。又想當年那些被旗人佔了房子趕出京城的百姓,他心裡既憤恨又羞愧。人世間太多苦難和沉冤,他怎管得了!皇上蒙在鼓裡,他沒有辦法去叫醒。他要再多嘴,只怕會惹得龍顏大怒。皇上平素目光如炬,怎麼就看不出是非呢?

  偏是這幾日,家裡又鬧出事來。珍兒姑娘的事,到底讓月媛知道了。原來珍兒鐵了心要跟著陳廷敬,他只得另尋了一處宅院把她安頓下來。他公務甚是繁忙,無暇顧及,只是偶爾去看看珍兒,並無男女之私。大順卻忍不住把這事兒同老婆翠屏說了,翠屏是月媛的貼身丫鬟,哪有不傳話過去的!月媛一聲不吭,只暗自垂淚,幾日茶飯不進。陳廷敬急了,細細說了原委,只道一千個身不由己。月媛仍是沒半句話,流淚不止。大順跑到月媛面前,先是罵自己不該把這事瞞著太太,再替老爺百般辯解。月媛也不吭聲,只當面前沒大順這個人。陳廷敬倒不怎麼怪大順,這事反正是要鬧出來的,早些讓大家知道興許還好些。只是月媛不吃不喝,又不理人,叫他不知如何是好。岳父最後出面,說珍兒姑娘到底是好人家出身,又救過廷敬的命,不妨迎進屋來,一起過日子算了。有了爹爹這話,月媛也不好再鬧,這事就由他去了。於是,選了個日子,陳廷敬去了花轎,接了珍兒進門。

  月媛原本是個賢德的人,她見珍兒懂得尊卑上下,心裡慢慢也沒氣了。倒是陳廷敬總有幾分愧疚,又想珍兒那邊到底也是有名望的人家,他自己走不開身,就派大順領著幾個人,帶了聘金趕去山東德州補了禮數。珍兒爹知道陳廷敬身為京官,又是個方正的讀書人,肚子裡再多的氣也消了。

  眼看著到了冬月,明珠稱病在家清養,南書房的事都由陳廷敬領著。這日,張英接了個折子,同陳廷敬商量:「陳大人,山西巡撫轉奏,陽曲知縣上報兩件事,一是傅山拒不赴京,二是陽曲百姓自願捐建龍亭,要把《聖諭十六條》刻在石碑上,教化子孫萬代。您看這票擬如何寫?」

  陳廷敬想了想,說:「應命陽曲知縣說服傅山,務必進京。百姓捐建龍亭,勒石《聖諭十六條》,本是好事。但是,好事在下面也容易辦成壞事。此事宜慎。」

  高士奇聽了,說道:「陳大人,傅山是您竭力向皇上舉薦的,他拒不進京,您可不好交差啊。百姓捐建龍亭,卑職以為這是好事,怎麼到了陳大人眼裡,好事都成壞事了?我想這事還是得問問明珠大人。」

  張英道:「明珠大人在家養病,皇上早有吩咐,讓明珠大人靜心調養,不必去打攪他,南書房事暫由陳大人做主!」

  高士奇笑笑,說:「當然當然,我們都聽陳大人的!」

  第二日,明珠突然到了南書房。高士奇忙拱手道:「不知明珠大人身子好些沒有?您應好好兒養著才是!」

  明珠笑道:「我身子沒事了!知道你們日日辛勞,我在家也待不住啊!」

  陳廷敬說:「明珠大人身子好了,我就鬆口氣了。」

  明珠哈哈大笑,說:「廷敬可不能推擔子啊!」

  原來昨日高士奇寫了封信,叫人送到明珠府上,把南書房的事細細說了。難免添油加醋,往陳廷敬身上栽了些事情。明珠覺著大事不好,非得到南書房來看看不可。

  陳廷敬把今日新來的折子交給明珠過目。明珠笑瞇瞇的,招呼大夥兒都坐下。他伸手接了折子,突然說要看看最近皇上批過的折子。陳廷敬暗自吃驚,心想皇上批過的折子為何還要看呢?卻不好說出來。張英心裡也在嘀咕,卻只好過去搬來舊折子,擺在明珠面前。

  明珠翻了幾本,眉頭微微皺了起來,說:「廷敬呀,看折子同讀書不一樣,各有各的學問!」

  陳廷敬道:「明珠大人,廷敬不知哪道折子看錯了,這都是皇上准了的。」

  明珠臉色和悅起來,說:「大臣們以為妥當的事情,皇上雖是恩准,卻未必就是皇上的意思。體會聖意,非常重要!」

  陳廷敬說:「明珠大人,每道奏折廷敬都是披閱再三,同張英、士奇等共同商量。不知哪裡有違聖意?」

  明珠笑著,十分謙和:「廷敬,皇上英明寬厚,大臣們的票擬,只要不至於太過荒謬,總是恩准。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多動腦子,不然就會誤事!」

  陳廷敬問道:「明珠大人,廷敬哪道折子看錯了,您指出來,我往後也好跟您學著點兒。」

  明珠說:「廷敬這麼說,我就不敢多嘴了。但出於對皇上的忠心,我又不得不說。這些是皇上恩准了的,已成聖旨,我就不說了。單說這陽曲縣百姓捐建龍亭的事,您以為不妥,可我琢磨,皇上未必就是這麼看的。」

  陳廷敬說:「明珠大人請聽我說說道理。」

  明珠大搖其頭,臉上始終笑著:「您想說什麼道理,我不用聽就明白。那只是您的道理,未必就是皇上的道理!這道折子的票擬要重寫。士奇,我口授,你記下吧。」不由陳廷敬再分辯,明珠就把票擬重草了。

  次日皇上御門聽政,明珠上奏山西陽曲百姓自願捐建龍亭事,以為此舉應嘉許,建議將此疏請發往各省,供借鑒參照。

  皇上聽著,臉露喜色,說:「朕這《聖諭十六條》,雖說是教諭百姓的,也是地方官員牧民之法,至為重要。朕這些話並不多,總共才十六句,一百一十二個字。只要各地官員著實按照這些管好百姓,百姓也依此做了,不怕天下不太平!」

  大臣們都點頭不止,陳廷敬卻上奏地方捐建龍亭一事不宜提倡。眾皆驚訝,暗想陳廷敬可闖大禍了。

  皇上果然臉色大變,逼視著陳廷敬說:「陳廷敬,你是朕南書房日值之臣,參與票本草擬。你有話為何不在南書房說,偏要到朕御門聽政的時候再說?」

  陳廷敬跪在地上,低頭奏道:「臣在南書房也說了。」

  皇上問:「陳廷敬,朕且問你,百姓捐建龍亭,如何不妥?」

  陳廷敬說:「臣怕地方官員借口捐建龍亭,攤派勒索百姓。萬一如此,百姓會罵朝廷的!」

  皇上大為不快,說:「你不如直說了,百姓會罵朕是昏君是嗎?」

  陳廷敬叩頭不止:「臣雖罪該萬死,也要把話說穿了。古往今來,聖明皇上不少,他們都頒發過聖諭。如果古今皇上的聖諭都要刻在石碑上,天下豈不龍亭林立,御碑處處?」

  皇上橫了眼陳廷敬,說:「朕不想聽你咬文嚼字!國朝鼎定天下已三十多年,雖說人心初定,畢竟危機尚在。朕需要的是人心!百姓自願捐建龍亭,這是鼓舞人心之舉,應予提倡!」

  陳廷敬道:「啟奏皇上,臣曾說過,以臣供奉朝廷二十多年之見識,大凡地方官員聲稱百姓自願之事,多是值得懷疑的!山東原說百姓自願捐獻義糧就是明證!」

  皇上大怒:「陳廷敬,你存心同朕作對!」

  陳廷敬誠惶誠恐道:「微臣不敢!」

  皇上拍了龍案,說:「朕說一句,你頂兩句,還說不敢?你要知道,當今天下大事,就是安順人心!」

  陳廷敬仍不罷休,道:「臣以為,當今天下最大之事,乃是平定雲南之亂。蕩平雲南,最要緊的是籌足軍餉,厲兵秣馬。多半文銀子,多一個箭鏃;多半兩銀子,多一柄大刀。百姓縱然有銀子捐獻,也應用在緊要處,充作軍餉,而不是建龍亭!」

  這時,高士奇上前跪下奏道:「啟奏皇上,臣以為陳廷敬所說,興許有些道理。龍亭一事,臣還沒想明白。只是覺著陳廷敬執意己見,不會全無道理。臣曾讀陳廷敬詩,有兩句寫道,納諫誠可貴,聽言古所難。可見陳廷敬平日凡事都另有主見,只是放在心裡沒說而已。」

  皇上聽罷大怒:「啊?納諫誠可貴,聽言古所難!好詩,真是好詩呀!陳廷敬,在你眼裡,朕真是位不聽忠言的昏君?」

  陳廷敬把頭叩在地上梆梆響:「臣罪該萬死!臣的確寫過這兩句詩,但那是臣感歎往古之事,並沒有詆毀皇上的意思!」

  皇上冷冷一笑,說:「陳廷敬,你是朕向來倚重的理學名臣,你治學講究實用,反對虛妄之談。在你的筆下,沒有蹈高臨虛的文字,字字句句有所實指!」

  陳廷敬百口莫辯,請罪謝恩而起,呆立班列。陳廷敬剛才叩頭半日,額頭已經紅腫。張善德看著過意不去,悄悄兒朝陳廷敬使著眼色。

  皇上下了諭示:「山西建龍亭的疏請發往各省參照!各地所建龍亭,形制、尺寸,都要有一定之規,切勿失之粗俗。」

  下了朝,張善德悄悄兒跑到陳廷敬面前寬解幾句,又說:「陳大人,不是小的說您,您也太實在了。叩頭哪用得著那麼重?看把頭都叩壞了。告訴您,這殿上的金磚,哪處容易叩得響,哪處聲音總是啞的,我們做公公的心裡都有數。下次您要叩頭,看我的眼色,我指哪兒您就往哪兒跪下,輕輕一叩頭,梆梆地響。皇上聽得那響聲,就明白您的一片忠心了!」

  陳廷敬謝過張善德,回了翰林院。他早聽說宮裡太監漁利花樣很多,就連金鑾殿上的金磚都是他們賺錢的竅門。有的大臣放了外任需面辭皇上,叩頭總想叩得響亮些。便有公公索銀子,再暗中告訴人家應往哪裡叩頭。今兒聽張善德說了,方知果有此事。不過張善德倒是個忠厚人,陳廷敬沒見過他對人使壞兒。

  幾日之後,陳廷敬被皇上定了罪,說他寫詩含沙射影,妄詆朝政,大逆不道。本應從重治罪,姑念他平日老成忠實,從輕發落。革去現職,降為四品,戴罪留任,仍在南書房行走,另外罰俸一年。陳廷敬私下想來,到底是自己的忍字功沒到家。這回他若是忍住了,不管這閒事,也不會弄到這個地步。

  高士奇早搬進西安門內住著了,他把皇上賜的「平安」二字做成個楠木匾,懸於正堂門楣上方,自己又寫了「平安第」三字高掛在宅院門首。有日皇上路過高士奇宅外,見著「平安第」三字,說只見世人掛著「狀元第」、「進士第」的匾,不知「平安第」有何說法?高士奇奏道,臣沒有功名,皇上所賜「平安」二字就是臣的功名了。臣不求做大官發大財,只願小心侍候皇上,求過終生平安。皇上聽了,直說高士奇老實本分。

  高士奇自從搬進宮裡,就很少出去。他隔久了不去拜見索額圖,心裡說不出地慌。這日夜裡,猜著皇上那兒不會有事找他,就去了索額圖府上。見了索額圖,自然是跪伏在地,把請安問候的話說了幾籮筐,又道:「索大人,這回陳廷敬可真栽了,降為四品了!」

  索額圖問:「老夫聽說是明珠同你聯手把他弄下來的。明珠和陳廷敬原是一條船上的,幹嗎要整他呀?」

  高士奇說:「陳廷敬自己不識相,哪條船都不肯上!」

  索額圖瞟著高士奇,說:「你也別沾沾自喜!不要為了整人去整人,整人不是為了自全,就是為了邀寵!人家陳廷敬就是降到四品,官職還在你上面!待老夫重新出山之日,你如果還是個六品中書,有何面目見我!」

  高士奇低頭道:「索大人,皇上恩准奴才應試博學鴻詞,想必到那時候,會有出頭之日的。」

  索額圖說:「明珠這會兒是如日中天,你得貼著他,哄著他。」

  高士奇抬頭望一眼索額圖,又低下頭去,說:「奴才心裡只有主子您哪!」

  索額圖笑道:「你別怕,我說的是真話。你要知道,咱皇上是不會永遠讓一個大臣炙手可熱的!你要好好兒跟著明珠,把他做的每件事情,都暗記在心。只等哪日皇上膩了他了,你就相機行事!」

  索額圖的笑聲,高士奇聽著心裡發怵。他不敢抬頭,只道:「奴才明白。」

  索額圖又說:「你對陳廷敬,也不要手軟。既然成了對頭,惡人就要做到底!要做絕!記住,官場之上,這是訣竅!」

  夜裡宮門早關上了,高士奇回不去,便在索額圖府上住下了。萬萬沒想到,他偏是今夜外出,險些兒惹下大禍。原來雲南八百里加急,星夜送到了皇上手裡。皇上連夜召集各部院大臣和南書房日值臣工進宮議事,卻找不到高士奇。

  張英最早趕到乾清宮,皇上便把雲南八百里加急給他先看。張英看著折子,聽皇上自言自語:「吳三桂聚兵三十萬,正蠢蠢欲動。朕原打算來年春後再起兵征討,不想他倒先動手了。」

  張英沒看完折子,不敢貿然回話,卻又聽皇上問道:「高士奇住得最近,怎麼還沒有來?」

  張善德支吾道:「回皇上,高士奇他不在家裡。」

  皇上甚為惱怒:「啊?他不在家裡?豈有此理!朕在禁城裡面賜他宅第,就是要他隨召隨到,他居然不待在家裡!」

  張英突然奏道:「啟奏皇上,臣以為皇上不應治陳廷敬的罪!」

  皇上甚是奇怪:「張英你說話真是文不對題!朕讓你看雲南八百里加急,大敵當前,你卻提什麼陳廷敬!」

  張英回道:「正因為大敵當前,臣才奏請皇上寬恕陳廷敬!」

  皇上問:「你有話那日怎麼不在乾清門說?」

  張英說:「皇上御門聽政時,正在火頭上。臣不敢火上加油!」

  皇上長歎道:「如此說來,你也覺得朕過火了?」

  張英說:「臣以為,陳廷敬話說得直了些,卻未必沒有道理。地方官員向百姓攤派,沒有名目還得想方設法自立名目,如今朝廷給了他們名目,就怕他們愈發放肆了。」

  皇上不太耐煩:「說來說去,張英同陳廷敬的想法一樣?」

  張英奏道:「臣以為,百姓如果真的自願捐建龍亭,的確是件好事。怕就怕被地方官員利用了。這件事關係重大,得有大臣專門管著。」

  皇上問誰管這事合適,張英推薦陳廷敬。皇上大惑不解,心想就是陳廷敬反對各地建龍亭,怎能讓他管這事?

  張英見皇上不吭聲,便明白皇上的心思,說道:「正因為陳廷敬反對建龍亭,就該讓他管這事兒。一則陳廷敬做事謹慎,不會出事;二則讓他親眼看看百姓的熱忱,也好讓他心服口服。」

  皇上還沒有說話,明珠等大臣匆匆趕到了。張英不再提起陳廷敬的事,皇上叫張英把雲南八百里加急交給明珠。張英四處看看,怎麼不見陳廷敬來呢?陳廷敬仍在南書房行走,今夜這事按說他應該參與的。皇上吩咐開始議事,沒人問及陳廷敬,張英猜著必有緣由,也不多嘴。

  次日凌晨,陳廷敬才趕到乾清門,見裡頭已經聚著好些人了,甚是奇怪。這時議事已畢,皇上進去稍事休息,臣工們站在殿下閒話,等候早朝。

  張英見陳廷敬來了,忙把他拉到僻靜處說話。陳廷敬聽說了昨夜的事,知道皇上疏遠自己了,心裡暗自摧傷,臉上卻顯得很平淡。待張英說到龍亭一事,陳廷敬忙道:「這怎麼行?我反對建龍亭,自己又去管這事兒!」

  張英勸道:「陳大人,您就聽我一回。你不但要管,而且還要在皇上面前主動請纓!」

  陳廷敬只是搖頭,歎息不止。張英急了,說:「陳大人,皇上也是人,您得顧著他的面子。再說了,您親自管著這事兒,下面就亂不了!」

  說話間,高士奇恰好來了。高士奇見場面有些異樣,雖然不明就裡,卻知道自己昨夜不在宮裡犯事了。他沒弄清原委,便裝糊塗,只作什麼都沒看出來。高士奇混在人堆裡拱手寒暄,慢慢聽出原來是雲南方面的事情。他心裡咯登一下,想著這回犯的事可大了。高士奇只覺得兩耳轟轟作響,背上燥熱異常。沒多時,棉衣裡頭就汗透了。

  高士奇還沒想好轍,皇上駕到了。大臣們忙跪下,依禮請安。皇上請臣工們起來,說道:「吳三桂烏合三十萬,有北犯跡象。朕昨夜召集各部院大臣緊急商議,決意出兵五十萬,全殲逆賊,收復雲南。各位臣工請各抒己見。」

  明珠把平叛策高聲宣讀完畢,輪到大臣們說話,他們無非是說皇上如何英明。戶部尚書薩穆哈嗓門最粗,喊道:「朝廷雄師五十萬,只等皇上一聲號令,就可席捲雲南,直搗吳三桂老巢!」

  今日聽政時間有些長,輪到陳廷敬說話時,天色已經發白。陳廷敬剛才一直在猶豫,這關頭上該不該說說真話。平叛策是皇上領著大臣們通宵起草的,事實上已是皇上的意圖了。臣工們眾口一詞,都說皇上英明,正是這個道理。可吳三桂哪是那麼容易剿滅的?陳廷敬左思右想,反正自己已是倒霉的人,再說幾句真話,未必就掉了腦袋,便把那等忍穩三字放在一邊,說:「啟奏皇上,臣以為如果能夠一舉取勝,全殲叛賊,自然是再好不過。但朝廷征剿吳三桂多年,未能根除禍害,因此還應有第二步打算。」

  薩穆哈急了,忙說:「啟奏皇上,陳廷敬長叛賊志氣,滅自己威風!」

  陳廷敬道:「啟奏皇上,叛賊不是我們說幾句大話就可剿滅的,得真刀真槍地去打呀!」

  皇上點點頭,道:「陳廷敬,說說你的想法。」

  陳廷敬奏道:「朝廷需要考慮百姓,吳三桂不用考慮百姓。吳三桂用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朝廷用兵則不忍陷民於水火。吳三桂可以把雲南百姓搜刮得乾乾淨淨以充軍餉,朝廷需考慮與民休息,軍餉仍是拮据。臣方才細細聽了平賊方略,這只是個畢其功於一役的方略。」

  皇上說:「朝廷同吳三桂較量多年,這次朕的意願就是要畢其功於一役,不能再讓吳賊負隅一方。」

  陳廷敬道:「啟奏皇上,臣以為還應籌足更多的軍馬、刀槍、糧草,以備長期之需。臣以為平定吳三桂,短則要花兩三年,長則得花三四年。朝廷應按此籌劃軍餉方略。」

  皇上光火起來:「還要三四年?真是喪氣!陳廷敬,平亂之事你就不要說了!明珠、薩穆哈,你們按著這個平叛策招兵買馬,使我威武之師速速挺進雲南!」

  雲南之事不復再議。又有大臣疏請別的事情,皇上依例准奏。聽政完了,皇上沒有像平日那樣回西暖閣用茶,逕直去了南書房。高士奇心裡早打鼓了,戰戰兢兢跟在皇上後邊兒。

  皇上果然大怒:「高士奇,你夜裡不待在家裡,哪裡去了?」

  高士奇這會兒已想好應付的法子,慌忙跪地,身子亂顫,說:「啟奏皇上,臣不知道昨晚有緊急軍務,出去淘古董去了。」

  皇上罵道:「雲南烽火連天,你還有心思去淘古董!」

  高士奇說:「臣自從搬進禁城,還從未出去過。昨兒聽說外頭見了件王蒙的山水,臣想著皇上應該喜歡,就跑出去看了看。回來時宮門已閉,臣就在外頭住了一宿。」

  高士奇這麼一說,皇上就消了些氣,問:「畫呢?」

  高士奇說:「假的。」

  皇上很是失望,卻沒了雷霆之怒,只道:「今後夜裡不得出去!你起來吧!」

  高士奇謝恩不止,叩首再三才爬起來。陳廷敬心想哪有這麼巧的事情?可高士奇的話皇上就是相信!他只能在心裡暗自感歎。

  皇上開始看折子了,陳廷敬跪上前去,奏道:「皇上,百姓捐建龍亭的事十分緊要,臣願領這份差使。」

  皇上不由得望望張英,心裡早明白幾成了,卻道:「咦,陳廷敬,你的腦子怎麼轉過彎來了?」

  陳廷敬道:「臣只想把皇上的差使當好。」原來陳廷敬又後悔在平叛策上不該多嘴,明知皇上主意已定,他還說什麼呢?可是不說,他實在又做不到。

  皇上沉吟半晌,說:「好吧。朕向來以寬服人,不想壓服你。朕命你總理地方捐建龍亭之事!陽曲傅山是你保舉的博學鴻詞,百姓捐建龍亭之事正巧發生在陽曲。朕命你立即趕赴陽曲,一則催促傅山赴京,二則實地察看百姓捐建龍亭的勁頭!」

  陳廷敬叩首道:「臣領旨!不過容臣再稟奏幾句。」

  皇上並不吭聲,只點點頭。陳廷敬便說:「臣請求,在臣從陽曲回來之前,山西建龍亭的疏請暫緩發往各省。」

  皇上沒有吭聲,點點頭算是准奏了。

  家裡聽說陳廷敬要出遠門辦差,忙乎了幾日。臨走那日,月媛說:「老爺,珍兒機靈,身上又有功夫,您帶上她出門吧。」

  陳廷敬道:「我公差在身,出門帶著女眷不太方便。」

  月媛說:「有什麼不方便的?您帶的是自己老婆!」不容陳廷敬再說,月媛又笑道,「省得您又帶個俠女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