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玉昭詞(今夕何夕原著小說) > 第十七章 玉亂 >

第十七章 玉亂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甲子日,安祿山率所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軍隊,會同降服的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以奉密旨討伐奸相楊昭為名,反於范陽。

  李唐開國百餘年,經貞觀、開元盛世,海內承平已久,百姓累世不識兵革戰亂,乍聞漁陽顰鼓,遠近驚駭莫知所從。河北屬安祿山轄境,諸郡縣望風披靡,郡守縣令或開門迎敵,或棄城逃匿,或被叛軍俘獲屠戮,無敢抵抗者。

  太原首先向長安發出急報,道安祿山反叛,其部下何千年等人劫持了太原尹楊光翽。此時皇帝猶深信祿山不疑,斥上奏者忌恨安祿山而謊報捏造。

  又過五日,諸方戰報送到長安,皇帝方知安祿山造反已成事實,召宰相至華清宮商議。

  韋見素本準備和楊昭一同前去,臨行卻尋不著楊昭,只使人告訴他先行前往,右相稍後即至。韋見素素無主見,這下心裡越發沒底,忐忑不安地前去華清宮見駕。

  華清宮內歌舞消歇,比幾日前冷清了許多,但依舊是井然有序,不見絲毫戰亂帶來的驚慌。千里之外的戰火對遠在京師的人來說,不過是幾紙文書而已。

  韋見素正在華清宮前猶豫著是等楊昭來了一同入見,還是自己一個人硬著頭皮先頂一會兒,忽聽宮使高唱「宣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覲見」。韋見素頓時撈著了救命稻草,連忙拜遞求見,緊隨封常清之後入內見駕。

  兵亂突起,眼下最急需的便是強兵良將。封常清出身貧寒,自薦於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而入軍中,累遷至安西節度使,雖不及高仙芝名震西陲,但也累積了不少軍功。此番入朝正是及時,應了這燃眉之急。

  封常清先一步入殿,韋見素入內時,正聽到皇帝在問封常清平叛方略。封常清洋洋大言道:「如今天下太平已久,故而人人見賊畏憚。逆賊初出順捷所向披靡,往後必殆。臣請即刻詣東京,開府庫、募勇士,揮師躍馬渡河,不出幾日,必取逆胡首級獻與陛下!」

  皇帝龍顏大悅,見韋見素也到了,轉而問道:「左相以為如何?」

  韋見素聽封常清如此大言不慚,一人把擔子都挑了,自是心下甚喜,附言道:「封將軍言之有理,逆賊只是一時氣盛而已。百姓受陛下恩澤,四海昇平安居樂業,人心所向盡屬陛下。朝廷既得人心,又有封將軍如此良將,平叛指日可待。」

  皇帝大喜,當即任命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去把安祿山手中的范陽、平盧等地奪回來,命韋見素當場修制書以告天下。

  韋見素想起楊昭尚未到場,猶豫道:「陛下,新改兩鎮節度,如此大事是否該知會吏部……」

  皇帝道:「眼下封卿正是領軍出師的最佳人選,想來右相也不會有異議。朕已派人去催了他兩次了,到現在也不見他人影,不知道忙什麼分了心思。」

  韋見素自己也不知道楊昭行蹤,只好沉默不語。待他和翰林待詔一同修好草制制書,才聽內侍通傳右相抵達華清宮外。

  楊昭行色匆匆,一進殿看見封常清,臉色立刻沉了下來。

  皇帝告訴他將派封常清掛帥出征,沒說已草制制書,問他的意見。楊昭回道:「臣見以往高將軍出征,封將軍常留守後方以為協助,使高將軍順利拿下達奚、小勃律等部,二人揚長避短協作無間。此番若能得封將軍坐鎮後方,必可一展將軍長才,事半功倍。」

  皇帝道:「讓封卿留後,誰去前線擊賊呢?」

  楊昭立即道:「哥舒將軍可往。」

  韋見素這時明白了,楊昭遲遲不來,定是去會哥舒翰了。

  高仙芝、封常清這些在安西起家的將領一直與楊昭關係疏遠,說好聽點是井水不犯河水,說難聽點就是不屑與他這外戚權臣為伍。而哥舒翰卻是一早就與他交結,利益互持,這掛帥平定叛亂的大功,楊昭當然不希望被封常清搶去。只可惜哥舒翰年事已高,年初不幸在回京路上中風,一直留在府中養病,閉門不出。

  皇帝道:「哥舒寶刀未老威震四方,若不是罹患風疾行動不便,的確是出征首選之將。」

  楊昭道:「哥舒將軍休養半年有餘,已近康復。他向來不齒安祿山行徑,不與其同列,由他掛帥討伐安祿山最合適不過。」

  皇帝道:「區區胡賊何足掛齒,不必勞動哥舒帶病行軍。朕已加封卿為范陽平盧節度,收復失地不過頃刻旬日,卿但在長安等著捷報佳訊吧。」

  楊昭回首看一眼封常清,冷冷道:「若封將軍真能旬日之內擊退逆胡,則萬事安矣。」

  封常清意氣正昂,方才又對皇帝誇下海口,哪能對楊昭示弱。加上他不知安祿山底細,輕敵自負,立即道:「若不是范陽路途遙遠、朝廷兵力不足需募新兵,旬日克敵平叛又有何難?」